?

鄉村全面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村改革與社會發展新動向探析

2019-01-30 02:25鄧輝均
智富時代 2019年12期
關鍵詞:農村改革社會轉型鄉村振興

鄧輝均

【摘 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開放形成新格局,加快高質量發展、加快鄉村振興過程中我國農村正步入“新鄉土時代”,它具有物質口袋和精神口袋豐富性,致富與脫貧能力自主性,服務與治理有效性,發展與生態協調性的特征,它對于消弭二元文明對立,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致力農業、農民、農村在生產、生活、生態等方面全面高質量發展,有著創新性、探索性意義。

【關鍵詞】新鄉土時代;鄉村振興;農村改革;社會轉型

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開放形成新格局,鄉村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農業要全面升級、農村要全面進步、農民要全面發展,城鄉融合加快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農村正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中國傳統農村社會的 “鄉土性”逐步消解,農業、農民、農村在生產、生活、生態等方面全面高質量發展,我國農村正步入新“鄉土時代”。

一、我國農村社會的改革與轉型

(一)中國傳統農村社會的“鄉土性”

中國的農村社會是滋生出中國傳統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基礎,從根本上說,中國的社會是鄉土性的。所謂的“鄉土”是指進行小農業生產的廣大農村,那里居住的是中國絕大多數的居民,他們依附土地,自耕自食,自織自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跟隨太陽的出沒,地球的自轉,自然安排生產勞動。晴天多出工,雨天就可以少出工或不出工,只要不違農時,按季節春耕秋收,逢上風調雨順就有好收成。年復一年地就地生產,就地消費,緩慢的生產節奏,養成松懈而穩定的生活方式。農民在這里按照自發形成的生產和生活習慣,不離鄉土,安身立命,人與人之間,非親即故,彼此都是熟悉的鄉親,費孝通稱此為“熟人社會”。[1]鄉土社會的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用費孝通先生的話理解就是: “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于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的規范的性質” [2]鄉土社會強調的是“禮治”,這里說的“禮治”并不是指靠一個外在權力機制來制定推行、強迫實施的統治秩序,而是從傳統教化中養成了個人自發、自覺的敬畏之感。[3]

中國傳統農村對土地具有依附性,農業收入為主,副業收入為補充的生計模式決定了農民對土地的依戀,土地束縛了農民自由遷徙以及脫離土地加入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巴痢钡牟豢梢苿有詻Q定了“鄉”的穩定性。傳統村落是一個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保持著親密的交往關系,人情互助非常發達,是一個道義共同體。血緣與地緣的合一的特點,農村宗族禮法制度是老百姓的日用倫常,構成鄉土社會中的交往規則和治理規則。

(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社會的變革

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制度機制的必要條件和根本動力,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的改革開放從農村起步,農民是改革的排頭兵,也是改革的主力軍。農村家庭包產到戶責任制的實施打開了計劃經濟體制的缺口,計劃經濟體制外的鄉鎮企業和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倒逼了城市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以及整個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全面轉變,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村民自治制度深深扎根在中國農村大地,加快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政府職能轉變。法律和制度下鄉、文字下鄉、農村社會民主進步,促使中國農村社會的人情、日常交往、社會治理以及孝悌觀念、倫理規范、道德準則等均發生了斷裂和變革。正如有的學者認為 21世紀之交前后,中國農村幾乎同時在三個層面發生巨變。一是2006年國家取消了延續千年的農業稅,導致國家與農民關系發生變化; 二是在革命運動和市場經濟雙重沖擊下,構成農村秩序的社會基礎結構比如宗族傳統和農民家庭快速解體,農村基礎結構發生變化; 三是一直構成農民意義世界和人生價值基礎的傳宗接代觀念開始瓦解,個人獨立自主性提高,消費和享樂主義興起,導致農民價值發生變化,包括本體性價值、社會性價值和基礎性價值。[4]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步入“新鄉土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民生全面改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顯著加強,農民獲得感顯著提升,農村社會穩定和諧,農業農村發展煥發新面貌,正步入“新鄉土時代”。所謂“新鄉土時代”是指通過整合鄉村物質空間,廣泛吸納社會資源,持續強化環境改善,從而促進產業發展,鄉土文化傳承,生態保護修復,社會治理水平提高,形成農民生活富裕,精神富足,善治有序的良好局面,逐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其主要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物質口袋和精神口袋豐富性。人們不僅要富“口袋”,講求物質富足,經濟錢包的口袋富起來,還要富“腦袋”,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大家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村民大舞臺、文化活動室等應有盡有。

二是致富與脫貧能力自主性。農民群眾主體意識增強,積極性和主動性高漲,積極發揚自力更生精神,追求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創業就業的人越來越多、游手好閑的人越來越少,網上銷售、淘寶京東一應俱全,鄉村不再是封閉、落后的“代名詞”。

三是服務與治理有效性。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融合發展,優秀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充足,農村文化市場活躍繁榮,為廣大農民提供高質量的精神營養。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新局面,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四是發展與生態協調性?,F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逐步完善,適度規模經營形式多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實現有機銜接。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顯成效,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建立,廣泛運用現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將鄉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生態經濟的優勢,提供更多更好的綠色生態產品和服務,促進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

二、我國農村社會改革與發展的新路徑

(一)產業興旺,帶動農民共同富裕

對于怎樣改造鄉土社會,費孝通的《江村經濟》、《祿村農田》通過具體的社會調查,提出發展農村手工業的設想,使農民不進城,就在當地實現致富之路,由此逐步向工業化過渡。[5]正如《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和首要任務。發展產業,把產業布局在農村,才能把人留在鄉村,避免鄉村空心化,實現鄉村振興。要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守耕地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推行標準化生產,培育農產品品牌,保護地理標志農產品,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新格局。要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快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

(二)返鄉創業,吸引能人“鳳還巢”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農民工涌入城市,農民正逐步掙脫了土地的束縛,傳統的“鄉土中國”正在逐漸變成“離土中國”,他們中的一些人成長為“生于農村,成就于城市”和“長于鄉土,弄潮于商?!钡霓r村精英人士,他們在事業成功后積極投身鄉村治理和鄉村事業,致力于改變家鄉面貌、回饋社會而帶領村民重建家鄉,為農村脫貧和鄉村振興貢獻自己力量。在外致富能人回鄉創業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影響并推動農村的經濟發展,他們回鄉創業,把資金和發達地區的市場觀念、技術、管理帶入家鄉,不但直接實現在家門前創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而且吸納了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維護了農村社會的穩定。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要十分注重開發利用鄉村能人,引導他們報效鄉親、回鄉創業、建設家鄉。

(三)匯聚人才,引導智識力量長期扎根農村

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和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業生產關鍵農時缺人手、現代農業缺人才、鄉村全面振興缺人力的問題日顯普遍。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需要依靠人才,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特別是要鼓勵和引導大學生長期扎根農村,因為大學生文化水平高、道德素質好,能夠為農村基層帶去知識和文明,必將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要破解“農村基層的薪資待遇、環境條件都比不上大城市,涉農專業的畢業生寧愿留在城市打零工,都不愿到‘三農一線去工作”的困境,要加大扶持力度,為大學生提供各項創業政策支持,通過系統化、科學化的培訓,提高大學生創業知識水平、創業技術水平和組織管理能力,鼓勵大學生互幫互學、組團創業,實現創業合力的最大化,帶領當地村民發家致富。

(四)城鄉融合發展,推進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

當前,城鄉發展的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的不充分問題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為此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要打破傳統土地的“圍囿”,促進城鄉要素的自由流動。積極創新城鄉在人才、土地、資金、技術方面的制度安排,推動優質要素向農村流動。放寬落戶條件,允許農業轉移人口在就業地落戶,加快特色鎮發展,帶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就近城鎮化。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城鄉一體化的教育規劃,優化教育布局,推動優質教師資源在城鄉的合理流動,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城鄉統一就業服務體系,促進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和發展。

三、結語

“新鄉土時代”正從理念走向現實,這里既有金山銀山,也有綠水青山,道路交通、供水供電、通信、物流配送、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完善,特色產業,“一村一品一店”保障提高農民收入、強大農業經濟引領農民共同富裕;這里有優美和諧的田園風光,特色田園鄉村帶動鄉村旅游,農村環境大大改善,為農民創造更加宜居的條件;這里既有精神富足,也有善治有序,傳承鄉土文脈,供給農村文化產品,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靶锣l土時代”必將對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產生長遠而深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5]劉志琴.《鄉土中國》的現代意義.[J].河北學刊.2006.1

[2]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劉博.費孝通《鄉土中國》內蘊及價值的再探討.遼東學院學報.2007.12.

[4]賀雪峰.新鄉土中國[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PP66-73.

猜你喜歡
農村改革社會轉型鄉村振興
社會轉型時期的大眾傳媒與公共政策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深化農業改革,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
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小崗村三產融合續寫新篇章
關于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研究與思考
現象級“老炮兒”折射社會轉型之惑
社會轉型環境對“小產權房”購買行為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