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能力目標矩陣的課程體系優化方法研究

2019-02-03 09:37魏欣
現代職業教育·職業培訓 2019年12期
關鍵詞:教學計劃矩陣學期

魏欣

[摘? ? ? ? ? ?要]? 針對高職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的設計存在盲目的現象,以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18級智能產品開發專業的教學計劃作為研究對象,結合能力目標矩陣法進行分析,對本專業開課順序進行合理調整,為高職教學管理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研究結果表明:該方法可以清晰直觀地找出課程體系中各門課程之間的上下位關系,根據學生的專業認知規律,得出更科學的開課順序,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

[關? ? 鍵? ?詞]? 課程體系;能力目標矩陣;智能產品開發專業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6-0224-02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是國家高職示范性院校之一,智能產品開發專業是電子信息學院的一個重點專業。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優化本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在參考大量的文獻的基礎上,基于能力目標矩陣法分析了試點專業課程體系的層次結構,通過對目標層次的分類形成關系圖,并根據排序建議合理調整教學計劃順序。通過研究希望能夠為本專業和其他專業的課程設置提供科學的建議,為高職教學管理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

一、專業分析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18級智能產品開發專業的教學計劃,本專業的能力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智能電子產品輔助開發與調試、生產工藝管理、產品運行與維護等能力和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基礎的,在電子信息領域從事智能電子產品輔助開發、生產管理、調試和服務等第一線工作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本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電子儀器、消費電子、智能終端、工業控制設備等領域相關中小型企業,能夠勝任智能產品的輔助開發、調試、生產工藝管理、技術支持等崗位的工作,并具備從事產品生產、設計、系統測試等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

本專業總學時為2896,其中理論課時1224學時,占總學時的42.3%,實踐課1672學時,占總學時的57.7%。根據智能產品開發專業的教學計劃,為研究課題體系對專業能力培養的影響,首先列出本專業課程表,并對課程進行了1-22的編號。

二、基于能力目標矩陣的課程體系分析過程

將能力目標矩陣應用于課程體系的優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根據核心課程表確定課程關聯矩陣并形成目標矩陣、按目標水平分類、形成關系圖[1][2]。本課題以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18級智能產品開發專業展示能力目標矩陣應用于課程體系優化的全過程。

(一)調研并確定課程關聯矩陣

選擇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學院院領導、相關專業教研室主任以及相關專業人士共45人為研究對象,通過量表問卷調查,探討智能產品開發專業各專業課程間的關聯度。問卷調查中,通過數值表示每個課程和其他課程的相關程度,用數字3表示課程有高度關聯,數字2表示中度關聯,數字1表示低度關聯,數字0表示無關聯。有效問卷共45份,回收率100%。通過對有效問卷的分析,發現在一組數據中,選中頻率最高有2門或2門以上課程,然后咨詢專家和課程教師的意見,形成課程關聯矩陣見表1。表格中空白處代表0,即課程之間無影響。

(二)生成課程目標矩陣并分類

能力目標矩陣是每一個課程之間職業能力關系的矩陣表達式[3],調整表1中的數據,非零數據用1代替。將水平軸上的課程視為高級課程,將垂直軸上的課程視為直接的低級課程,通過在兩者的交點處消去1,表示通過低級課程的學習就具備的學習高級課程的能力,即可得到目標矩陣。根據目標的水平不同,可對目標進行分類,目標分類可通過目標矩陣的一定操作得到,這種操作可按從低到高的方向進行[4][5]。

首先,觀察表2目標矩陣的橫軸。對于課程A1,A2所在的列均無數字“1”出現,表示課程A1,A2均不存在直接低級目標。所以,它們是目標層級結構中的最低級,我們將最低級目標定為第8類課程。觀察目標表2矩陣的縱軸,將8類課程A1,A2所在行上的“1”全部置為空白,然后在新的目標矩陣中,觀察橫軸上各低位課程所在的列除第8類課程外,課程A3,A5,A14所在的列為空白,所以課程A3,A5,A14被列為第7類課程。將7類課程A3,A5,A14所在行上的“1”全部置為空白。以此類推,最終可以得到課程分類表,如表3所示。

根據上述的實際目標分類情況,各級目標的水平隨層級序號的增加而下降,第1類課程為最高等級課程,是影響課程體系合理性的最直接因素。第2類課程對第1類課程有直接影響。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個層次課程屬于中層,發揮著促進作用。第8類課程為最低級課程,是整個課程體系的基礎。將智能產品開發專業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分層結果進行比較,下圖表示各個層次的每門課程的所對應的學期。

與教學計劃相對照,發現課程A6智能化儀器原理及應用、A9總線與接口技術、A10通信技術基礎、A15可編程邏輯器件應用技術的開設學期與所在層次的作用不相符,其余的課程是根據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關系安排的。簡而言之,課程的連貫性是好的。

(三)課程體系優化

通過與專家討論確定課程體系修訂的原則如下:

1.簡單原則:在安排教學計劃時,應選擇那些易于教學的序列作為真正的教學序列;

2.優先原則:在安排教學計劃時,若某一門課程對應多門低級課程,則優先安排層級最近的課程,在層級相同的情況下,優先考慮對能力提高較強的低級課程;

3.基礎原則:在安排教學計劃時,統一層級的課程,應優先安排對基礎技能提高關聯最強的課程。若課程的基礎功能也相同,課程安排的優先順序可以根據經驗來確定。

根據序列化建議原則可得出以下改進建議:

1.A6智能化儀器原理及應用(原第四學期開設)的先修課程為電子技術基礎(第二學期開設)。所以,我想第三學期或第四學期都可以開設。根據課程體系優化原則以及每學期的授課負擔平衡的原則,建議在第四學期開設,與原來的課程一致。

2.A9總線與接口技術(原第四學期開設)的先修課程為低功耗單片機應用技術(原第二學期開設),根據序化結果,本課程位于層級圖的第4層,建議在第三學期開設。

3.A10通信技術基礎(原第五學期開設)應該介于A4電子技術基礎和A7嵌入式技術應用之間,根據序化結果,筆者認為應該在第三學期開設比較合適。

4.A15可編程邏輯器件應用技術(原第4學期開始)的先修課程為電子技術基礎(第二學期開設)和C語言程序設計(第二學期開始),根據序化結果,建議在第三學期開設。

三、總結

基于能力目標矩陣的課程體系優化方法可以清晰直觀地找出課程體系中各門課程之間的上下位關系,通過與原有教學計劃中的開課順序進行比對,可以得到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課程順序。原理簡單,操作性強。

目前目標矩陣法多用于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的優化設計,在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體系建設方面使用較少。所以本課題創新性的將能力目標矩陣應用于智能產品開發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中,為高職教學管理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

參考文獻:

[1]佘春華,冼偉銓.ISM教材分析法及其個案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0(2).

[2]熊小麗,劉志娟,謝偉.基于目標矩陣法的新課標物理實驗材料實例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5).

[3]林慧君.ISM分析法在高校課程設計中的應用[J].軟件導刊,2011(1).

[4]胡雪琴.企業問題復雜度之探討及量化研究[D].臺灣:中原大學,2003.

[5]周永廣,王微波,陳怡平.黃山市旅游發展阻力的問題構造[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04,31(3):354-356.

◎編輯 武生智

猜你喜歡
教學計劃矩陣學期
初中生體質健康實施運動干預的實踐研究
《30米快速跑》單元教學計劃
多項式理論在矩陣求逆中的應用
八年級(上學期)期末測試題(D)
八年級上學期易錯題
優化材料力學教學計劃,培養創新人才
矩陣
矩陣
矩陣
期末綜合復習測試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