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策略

2019-02-03 09:37謝麗君
現代職業教育·職業培訓 2019年12期
關鍵詞:產教工匠培育

謝麗君

[摘? ? ? ? ? ?要]? 培育工匠精神,既是我國職業教育的時代使命又是高職院校實現產教融合的價值根基。當前,面對培育工匠精神的認知困境、條件困境及環境困境,高職院校需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努力構筑雙平臺管理、雙導師培育、雙載體滲透的策略體系,為培養“大國工匠”作出積極貢獻。

[關? ? 鍵? ?詞]? 產教融合;高職院校;工匠精神

[中圖分類號]? G711?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6-0054-02

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將深化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目標任務,以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技術的技能型人才,為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提供充實的人才資源保障。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國職業教育中的產教融合現狀不盡如人意。筆者認為,深化產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水準,高職院校需要尋求價值支撐,即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只有用理念凝聚各方共識,以精神催生內生動力,才能優化人才培養,加快人才輸送。

一、產教融合的發展要求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

(一)產教融合的含義

產教融合是指職業學校根據所設專業,積極開辦專業產業,把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把學校辦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為一體的產業性經營實體,形成學校與企業渾然一體的辦學模式。這一模式能有效解決人才供給與產業需要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大力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的育人水平。

(二)工匠精神的含義

工匠精神由來已久,可以從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其價值底色。中國古代工匠秉持“德藝兼修、以德為先”的精神追求,刻苦鉆研、精益求精,為一項技藝傾注畢生心血,力求達到“專深嫻熟、精致玄奧”的極致境界,正是這種追求完美的職業態度創造了中華民族璀璨輝煌的器物文化。當前,新的時代任務需要工匠精神彰顯當代價值。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由此,我國職業教育迎來了新使命、新要求。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術型人才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其需培育的工匠精神是指與職業素質相關要素相符合,與高等職業教育目標相一致,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相吻合的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愛崗敬業的職業態度?!熬礃I樂群”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高職院校需培養學生“干一行、愛一行”的意識,勉勵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崗位,熱情飽滿,盡職盡責。(2)精益求精的職業情感?!凹妓嚲俊笔呛饬繌臉I者素質的基本標準,也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價值取向。高職院校需培育學生專業專注、一絲不茍的精神品質,引導學生將對鑄造精品的執著情感付諸行動之中。(3)吐故納新的職業追求。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外部環境,只有始終保持創新精神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扎根于世。因此,高職院校需培育學生勇于挑戰自我、突破自我的斗爭精神,樹立獨具匠心、吐故納新的職業追求。

(三)產教融合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

實現產教融合的育人目標需要工匠精神作為價值支撐。一方面,工匠精神符合“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要求。作為工匠的靈魂之所,培育工匠精神能夠鑄就更多的“大國工匠”,儲備豐富的優質技術人才,從而成就“制造強國”的夢想;另一方面,工匠精神契合企業文化的價值核心。文化力是促進企業進步的重要動力,也是企業競爭的重要標準,縱觀世界上基業長青的企業,無不是追求產品卓越,弘揚工匠精神的企業。因此,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既能對接企業需求,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又能承擔歷史使命,助力強國夢,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培育工匠精神的現實困境

自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工匠精神后,高職院校在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總體而言,仍存在許多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工匠精神的培育面臨認知、條件、環境等諸多困境。

(一)認知觀念有所偏差

自封建社會以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根深蒂固,存在“士農工商”的等級劃分與職業偏見,世人偏向于通過熟讀圣賢經典步入官途,懷有“奇技淫巧,君子不為”的心態?,F代社會中,這種勞動分貴賤的思想雖有所轉變,但依舊影響著人們的職業取向。如今青年人多仍青睞于白領類的工作,哪怕薪酬不高,但至少“體面”,而對一些薪資可觀的藍領、灰領類崗位卻有所斟酌??梢?,社會認可度是求職者選擇就業崗位的一個重要指標,而人們對技術技能型崗位的偏見影響高職院校學生成為“工匠”的主觀能動性。部分學生在經歷高考的失意后,將進入高職院校學習作為無奈之舉,更有甚者懷著聽之任之的消極心態。此時,幫助學生樹立職業信心是促使其奮發向上的關鍵之舉,而社會上有失偏頗的職業認知無疑會給學生帶來雪上加霜的打擊。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在于激發學生對未來職業的熱愛之情,而如何讓一顆顆畏縮、迷茫的心不被世俗偏見所擾是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二)師資力量較為薄弱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闭怯捎诖嬖趲熗较嗍诘募榷ā靶幸帯?,中國古代工匠隊伍才得以發展壯大?,F如今,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也需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增多,學校一方面積極聘請行業師傅到學生之中講學,另一方面也組織教師隊伍到企業參加技術技能培訓。這些措施都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從整體看來,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仍比較薄弱。(1)學校的專任教師多畢業于高校,業界實踐經驗不足,實操水平較低。學校雖有在師資培訓方面加大力度,但由于培訓內容及培訓時間的限制,培訓效果并不明顯。(2)聘請的行業師傅雖實踐經驗豐富,但由于長期扎根崗位,面對認知觀念、心理特征、社會需求與職工完全不同的學生群體,只有少部分師傅能應對自如。加之其繁重的工作任務,行業師傅做兼職教師的流動性較大,不利于學生系統、全面的學習某項技能。

(三)文化氛圍育人乏力

荀子《勸學》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笨梢?,環境對人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作為兩大育人載體,卻各自堅守陣地,互不融合,使工匠精神的文化因子難以找到分解、落實的既定場域。一方面,校園文化建設仍沿襲傳統模式,致力于打造一個象牙塔世界,增加了學生與社會的距離感。缺少職業元素、行業理念的校園環境難以成為彰顯工匠精神的實體,無法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企業文化建設也很難融入高職院校的辦學精神以及人才培養理念,某些急功近利、利益至上的風氣甚至會給學生帶來不良影響。當然,即使在與企業合作增多的情形下,要求企業按照學校的價值追求進行文化建設顯然是不現實的。如何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尋求與企業的長期合作,達成育人共識,同時改進校園文化建設,這是未來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攻克的兩項難題。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徑設計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需要高職院校發揮培育主體作用,同時深化與企業的交流合作,共筑“工匠魂”,共成“強國夢”。

(一)雙平臺管理:加強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育的陣地建設

學校和企業作為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兩大場域,需要強化陣地建設,既要引導學生養成純粹的“工匠初心”,又要幫助學成形成良好的“工匠印象”。

1.高職院校應發揮主導作用,將培育工匠精神融入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全方位,積極培育學生的“工匠初心”

一是要強化價值引領。高職院校應將工匠精神融入辦學理念,與立德樹人的目標結合起來,從思想層面確立其重要地位,提升學校各部門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也讓工匠精神成為全校師生的共同價值追求。二是規劃課程設計。高職院校要將工匠精神融入課程教育體系之中,讓學生在接受日常的教育教學時感知工匠精神的存在。在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時,除了沿襲傳統的思想道德課程、職業道德課程外,應增設解讀工匠精神的課程版塊,既縱向探尋其歷史脈絡,從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過程中厘清其緣起與延續,又橫向挖掘其當代價值,從世界各國的實踐經驗中提煉其精髓與核心,通過古今中外的時間回溯與空間對比給學生埋下一顆工匠之魂的種子。而在專業技術教育中,可以根據不同專業職業素養的需要,在堅守工匠精神內核的基礎上擴大其外延,使之與各種專業素質對接,講清楚工匠精神對任何崗位的不可或缺性,幫助學生增長養成“匠心”的決心。三是定制培養方案。高職院校要將工匠精神納入人才培養計劃,并將其作為衡量、評價學生的價值尺度,激勵學生認真學習,養成敬業、專注的優秀品質。

2.企業也應肩負重任,在高職學生進行校外實訓、頂崗實習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工匠印象”

一是加強對學生的管理與規范,約束其行為,讓學生在學習企業規章制度、體驗企業文化精神的過程中改掉以往懶散、浮躁的風氣,養成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二是挑選品行良好、技藝精湛的員工管理學生,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真正的工匠之魂,樹立精益求精的職業追求。

(二)雙導師培育:加強學校教師和行業師傅的隊伍建設

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雙導師制”——學校教師與行業師傅,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備受青睞的人才培養模式,培育學生工匠精神需要提升兩支隊伍的師資力量,努力打造“工匠榜樣”。

1.高職院校要提升專任教師的“匠者”素養

一是對教師進行工匠精神教育,使其提高認識,端正態度,自覺抵制華而不實、急功近利的不良風氣。教師既要秉持“匠師”的情懷與操守,認真準備好每一堂課,設計好每一件作品,完成好每一項實驗,將工匠精神滲透至教學的各個方面,又要堅守“嚴師”的職責與使命,高標準要求學生,不縱容其“得過且過”的學習態度??傊?,高職教師要以一顆匠者之心,以自身的言行去感染、引領學生。二是調整師資比例,補給技能型教師資源。高職院校應適當降低學歷門檻,積極引進實踐經驗豐富、實操水平過硬的專業教師,給學生樹立具體、鮮活的技藝榜樣;三是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既要在培訓內容上增加技術技能實操課程的比例,也要采取多種方式保證培訓時長和培訓效果,讓教師學到有價值的東西,使培訓目的真正落地、落實。

2.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要通力合作,推動學校教師與行業師傅之間實現雙向交流、師資共享

一是創設平臺,修補雙方能力短板。比如,依托校企合作平臺,學校選派骨干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讓教師在真實工作環境中承擔責任,學習經驗;與此同時,企業也選派業務骨干到學校任職,了解學生的特點,熟悉教學規律。只有通過此種真槍實彈的磨煉,才能促使其能力的快速提升。二是定期考核,確保雙方教學質量。高職院校和企業要共同設計評估方案,對學校教師和行業師傅進行經常性的考核評估,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確保雙方盡可能達到高質量、高水平的教學效果。

(三)雙載體滲透:加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協同育人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形成相應的文化土壤,而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作為兩大文化載體,應該發揮協同育人作用,營造“工匠文化”氛圍。

1.高職院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工匠精神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

一是規劃校園物態環境。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要讓每一面墻都能說話”。當某種價值理念都能彰顯于學校的一花、一草、一木時,必將引領學生的思想風尚,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因此,高職院校應將體現職業元素、專業特色的高質量設施、景觀納入校園布局,使之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而這些凝聚著匠者心血的物體將時刻陶冶、澤潤學生;二是滋養校園活態環境。高職院校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使學生感受、領悟、踐行工匠精神。比如,開展“尋找時代‘匠人”主題活動,鼓舞學生發現每個時代的匠者之魂,探尋工匠精神的本質,激發其成為新時代“匠人”的決心。也可以利用情感共鳴的感染力,發揮榜樣作用,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母校交流分享,用親身經歷向在校學生證明,在相似的學習、生活環境下所能取得的成就,從而增強學生成為“匠人”的自信心。

2.高職院校遴選優秀企業合作,并將企業文化納入遴選指標

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靈魂,蘊含企業的價值追求,縱觀世界上歷史悠久的企業,無一不是有卓越精神文化的企業。因此,高職院校要秉持寧缺毋濫的原則,慎重選擇合作伙伴,努力讓學生在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態中參加實訓,從而接受企業文化熏陶,體驗工匠精神。

中國制造需要工匠精神,職業教育呼喚工匠精神。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職院校需抓住機遇,肩負起歷史重任與時代使命,為培育“大國工匠”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韓玉麒,趙雪利.“工學結合”與“產教結合”教學模式異同探討[J].知識經濟,2011(14):131,133.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3]唐金權.“中國制造”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養[J].繼續教育研究,2018(1):54-58.

[4]賈秀娟.產教融合視域下職業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徑選擇[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14):77-80.

[5]陳紀偉.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徑的研究:以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教論壇,2018(11):128-132.

◎編輯 馮永霞

猜你喜歡
產教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中職計算機專業產教融合混合式教學研究與實踐
高職教育“四實一體”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基于產教融合的 OBE 教學模式改革探索與實踐
基于產教融合創新康復治療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光影視界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第十道 生相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