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術室-ICU術后轉運交接流程建立及效果評價

2019-02-15 06:53趙潔吳彥洪佳瑩肖鵬飛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9年1期
關鍵詞:手術室醫師麻醉

趙潔 吳彥 洪佳瑩 肖鵬飛

手術患者術后轉運交接是圍手術期管理的重要部分,對于患者延續性照護至關重要。特別是危重手術患者術后因其病情危重、病情變化快、不可預見的各種意外,需轉移至ICU進行連續嚴密監測和加強治療護理。對于此類患者,必要的轉運風險管控和規范的患者交接是安全轉運保障延續性照護的關鍵[1-2]。因此,我院手術室自2016年6月以來通過建立手術室—ICU手術患者術后轉運交接標準作業流程(sop),既保障患者醫療護理服務的延續性及轉運過程的安全,又協調促進手術室與ICU醫護工作人員間的協作和交流,自實施以來,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由手術室術后轉往ICU的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將2015年6月—2016年5月(實施轉運標準作業流程前)79例設為對照組,男34例,女45例,年齡49~91歲,平均年齡(63.8±2.3)歲;2016年6月—2017年5月(實施轉運標準作業流程后)82例設為觀察組,男59例,女23例,年齡51~84歲,平均年齡(67.0±1.8)歲。手術室護士64人,年齡25~53歲,平均年齡(34.8±2.3)歲;工作年限5年內15人,5~10年21人,10年以上28人;中專1人,大專6人,本科57人。

1.2 轉運標準作業流程的制定

手術結束后需轉至ICU患者傳統轉運交接模式為巡回護士電話聯系ICU告知床位準備,手術結束后與麻醉醫師、手術醫師一起護送患者送往ICU并交接,在轉運前、轉運過程及轉運后交接缺乏執行規范及評價標準。我科由護士長帶領科室質控小組成員對危重手術患者術后送ICU的轉運過程進行質量監控并收集全科護理人員對轉運環節安全隱患、易忽略問題意見及建議,征求麻醉醫師及手術醫師對運送過程的反饋,并結合《中國重癥患者轉運指南(2010)》(草案)及《手術室護理實踐指南》(2016版)建立手術室—ICU手術患者術后轉運交接標準作業流程。

1.3 轉運交接標準作業流程的臨床應用

1.3.1 轉運前準備 手術室護士根據麻醉醫師指示聯系ICU護士,告知ICU待轉運患者的相關信息,包括所行手術方式、患者基本病情、轉ICU原因、當下生命體征及血流動力學狀況等,轉運至ICU時所需準備的儀器設備(呼吸機、監護設備等);提前告知患者的通氣狀態、體質量等關鍵信息提前進行呼吸機參數設定;手術室護士通知運送工友準備轉運床,準備好轉運設備,包括便攜式監護儀、轉運氧氣瓶、簡易呼吸氣囊、轉運應急箱。

1.3.2 轉運過床 手術結束,麻醉醫師對當下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評估、確認后將患者轉移至ICU轉運床。轉運過床前巡回護士確認靜脈通路、各類管路(尿管、腹腔引流管、胃管)已解除綁定,胸腔閉式引流管處于夾閉狀態,避免搬動過程中因牽拉而意外拔出。麻醉醫師確認患者插管有效狀態,避免搬運造成的管道脫出,并將便攜式監護儀的心電導線等連接至患者身上,確認處于有效監測狀態下方可搬動患者至轉運床上。由麻醉醫師負責頭部搬運,巡回護士、手術醫師及運送工友分別負責患者軀干及下肢。搬運時注意動作輕巧平穩,如有關節置換應注意肢體搬運功能位,避免關節脫位。過床后,巡回護士整理患者各類管道并妥善固定,避免受壓、打折牽拉,而后打開氧氣瓶調節流量。麻醉醫師再次確認患者生命體征處于持續監護狀態,脫離麻醉機,使用簡易呼吸氣囊以維持通氣。運送工友事先聯系好運送電梯,縮短轉運途中耗時。

1.3.3 轉運途中 術后由手術室護士、麻醉醫師、手術醫生共同執行,麻醉醫師站于患者頭部右側負責對患者進行觀察、監測和支持。手術醫師位于患者左側協助觀察以在最短時間內發現異常狀況并處理,必要時與患者家屬進行再次簡短溝通,以緩解患者家屬擔憂。運送工友負責推轉運推車,巡回護士站于患者右側腳側,及時立起床欄,協助推車并把控運送途中的安全,同時注意患者保暖,避免患者體表暴露在外[3]。

1.3.4 轉運后交接 將患者轉運至ICU的相應床位,ICU護士使用PDA進行患者腕帶掃描查核確認患者身份,并與手術室護士進行再次核查落實確認轉運患者身份正確;ICU護士確認呼吸機參數設定與患者目前狀態相符,連接呼吸機,連接監護儀、微量推注泵、有創測壓傳感器,確?;颊咛幱谟行У臍獾乐С旨氨O護狀態;手術室護士使用PDA作為床旁交接確認工具,依據SBAR溝通模式與ICU護士進行標準化交接,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手術方式、皮膚狀況、各類管道、體溫情況、輸注液體、血液、藥品等項目;注意相互交接有序進行,控制在10分鐘內完成,以免影響患者延續照護[4]。PDA的應用能夠便捷展示手術患者交接具體項目內容,ICU護士逐一查閱確認并自動回寫電子病歷系統生成護理記錄及交接人員電子簽名,節約了書寫時間、規范工作流程、避免交接項目的缺漏,而且更加規范化、程序化和系統化[5]。

1.4 臨床應用后的持續質量改進

在轉運前需評估運送路線,對路程的時長進行評估以確保轉運氧氣瓶內氧氣充足,根據具體實際轉運至ICU、NICU或PICU等不同的地點進行細化確認運送最佳路線并保障個性化準備及處理。運送途中注意避免過大幅度的顛簸,保持轉運床平穩推送。

1.5 評價方法

比較實施前后轉運交接耗時,手術結束由手術室護士確認發起轉運,記錄時間,至完成與ICU護士交接離開ICU時間。觀察比較改進前后不良事件和醫師對轉運工作配合的滿意度[6]。轉運過程異常事件包括:管道脫落、留置針脫落、輸液管脫落、生命體征超出正常波動范圍、儀器設備異常、氧氣瓶供氧不足、準備工作不充分、電梯未及時到達、與ICU交接項目不完善等。醫生滿意度,包括麻醉醫生及配合轉運的手術醫生。自行設計滿意度調查表,經過預調查及專家討論確定最終調查問題卷,包括轉運設施完善度、護士配合度、交接流程實施合理性3個方面10個條目。護士滿意度,包括手術室護士及ICU護士。自行設計滿意度調查問卷,包括流程規范、管理督查、患者安全3個方面10個條目。以上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依次賦5~1分,總分50分,得分越高,滿意度越高。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改進手術室—ICU術后轉運交接流程后不良事件發生例數較改進前有較大幅度的下降,詳見表1。

表1 改進效果評價情況

表2 醫護滿意度

將運用流程改進前后外科醫生滿意度及護士滿意度進行比較,改進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3 討論

護理危機管理中特別指出手術患者安全目標管理的重點是交接。沒有統一流程及負責人進行指揮和管理,易導致轉運交接現場混亂[7]。通過標準作業流程指引,手術室護士知曉應有的職責與分工。實施過程中,護士能有重點的確認患者腕帶身份信息、轉運設備、氧源的配備和檢查,確認管道妥善固定;并提醒麻醉醫師再次確認心電監護的有效性,確保轉運途中可以看到監護儀顯示情況。該流程的制定對整個轉運交接過程的各環節進行預先控制,大大降低了轉運交接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安全。并且通過對轉運設備有重點、層次化的管理能有效降低設備故障等轉運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了轉運的安全[8]。

手術室護士與ICU護士的提前清單式的溝通,避免了溝通不善造成接受科室未能及時按患者個性化完成床位準備,增加交接轉運時間及風險。同時面對面的交接,逐一確認患者交接事宜,能夠確保在較短時間內ICU護士能夠在短時間內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掌握患者目前重點關注的護理問題。交接雙方確認核實,杜絕因交接不清而造成的責任推諉現象[9]。

醫療護理過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有些項目因素是能夠為醫務人員的關注及努力所減少及避免的,流程的制定能夠對保障患者轉運交接安全、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有所促進[10-11]。結果顯示,通過實施標準作業流程可以有效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醫生對手術室護理團隊的滿意度,實施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我們為轉運交接所做出的改進積極有效。

由于事發突然,患者家屬被動的接受外科醫生告知病情突變,需在手術后送ICU進行重癥監護,加重了其對患者的緊張擔憂情緒,擔心患者病情變化及后續治療效果等不確定因素往往會產生疾病不確定感[12]。通過在轉運途中的規范執行及有序也能讓陪同護送的家屬感受到手術醫護人員的專業與盡責,從行為上給予患者心理安撫,并利用運送途中的片段交流為其提供針對性的信息,可以緩解家屬對患者疾病的不確定感,以便于ICU后續的支持及照護溝通。這同時也是人文關懷的體現。

猜你喜歡
手術室醫師麻醉
中國醫師節
韓醫師的中醫緣
中國醫師節
腰硬聯合麻醉與持續硬膜外麻醉應用在全子宮切除術中的作用
《中國醫師節》
《麻醉安全與質控》編委會
手術室優質管理在提高手術室安全性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產科麻醉中腰硬聯合麻醉的應用探究
術前訪視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手術室細節護理對提高手術室護理安全性的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