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產視角下的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

2019-02-15 01:49郭雪怡
旅游縱覽·行業版 2019年1期
關鍵詞:哈尼族哈尼世界遺產

郭雪怡

一、哈尼梯田概況

(一)哈尼梯田的地理特征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位于云南省南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總面積約6.7萬hm2。梯田坡度在15°~75°之間。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在15 ℃左右,全年日照1 670 h,年降水量約1 000 mm,氣候溫和、陽光和煦、降水充沛,適宜人居。從滇西北的怒江、瀾滄江、長江水系到滇南江河水系流域,梯田稻作文化愈發發達,最終在紅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區形成全國最集中、發達的梯田稻作區的地理構成環境。

(二)哈尼梯田的成因

作為世界遺產,哈尼梯田的形成是自然與人文共同作用的產物。作為人工濕地中的稻田類型,哈尼梯田具有保持水土、調節氣候、保持生物多樣性等功能。結合角媛梅等的觀點,其人文因素集中體現在千年的農耕文化影響,富于創新、堅韌不拔、團結互助和兼收并蓄的民族精神,中國歷代中央政府邊疆開發政策,科學的管理。

二、哈尼梯田的歷史發展

(一)哈尼族的梯田

哈尼族實施開山造田的浩繁工程時,沒有嚴密的組織機構發號施令。公元6世紀中葉哈尼族古渡紅河進入哀牢山區時,紅河流域有哈尼12個部落頭領,各村寨的小首領在部落頭領的指揮下,村落的小首領把土地劃分給家支族長后,各家族可按自家份地開挖梯田,對于團結的哈尼族而言,開山造田輕而易舉。

(二)因地制宜

哈尼族人民有著長期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開發水稻農田的歷史和農耕文化,他們在長期的田間勞作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因地制宜,摸索和總結自然規律。在整個梯田的開墾過程中,哈尼人始終懷著對大自然的敬畏,所以使梯田得到了合理的開發和運用。

三、哈尼梯田的申遺之路

(一)哈尼梯田走向世界

20世紀80年代以來,哈尼梯田從封閉的哀牢山走向世界,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游客紛至沓來。1993年第一次國際哈尼族文化研討會,日、美、英等10多個國家代表參觀哈尼梯田,深為梯田的景觀和文化所折服。2010年,哈尼梯田成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試點之一。為充分發掘梯田的遺產價值,促進文化遺產申報,保障哈尼梯田的永續存在和改善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包括自然和社會科學在內的學者對哈尼梯田的歷史成因、生物多樣性、水資源及其管理方面展開了研究。2013年在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紅河哈尼梯田作為文化景觀成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二)哈尼梯田的申遺標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于世界遺產的評定有其流程和標準,分為文化類標準6條和自然類標準4條。世界遺產認定標準表見表1。

世遺委員會在對哈尼梯田文化景觀的評語中寫道: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所體現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構”系統符合世界遺產標準,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復雜的農業、林業和水分配系統,通過長期以來形成的獨特社會經濟體系得以加強,彰顯了人與環境互動的一種重要模式。

哈尼梯田的遺產區面積為16 603 hm2,包括集中連片分布的水稻梯田及其所依存的水源林、灌溉系統、民族村寨,其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反映了農業、水資源分配系統的綜合利用與環境的特定互動。這樣的生態系統持續了上千年,是世界農業發展歷史的瑰寶,人們應通過大量而廣泛的檔案資源來對其進行展示和記錄。

四、哈尼梯田——活態的存續

哈尼梯田從古至今始終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持續運轉的大系統,今天它仍然是哈尼族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根本和載體。梯田養育著33萬農業人口,高山上的森林提供著全縣人民的生活用水和農田用水,全縣4 653條水溝干渠仍在灌溉著千山萬嶺之上的梯田,是哈尼族梯田奇觀的突出特點。它不像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等已然失去原始功能的世界名勝古跡,也不像泰山、黃山等單純的自然景觀,它是哈尼族人民與大自然相融的相諧互促互補的天人合一的人類大創造,是文化與自然巧妙結合的產物。

(一)哈尼梯田的歷史意義

哈尼梯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使得一代代哈尼人民在這里發揮潛力成為可能。其歷史意義在于其為整個哈尼民族在這里存續、繁衍生息提供了可能,是哈尼族歷史文化的承載者和向前發展的見證者。因地制宜是我國幾千年來農耕文化的縮影,哈尼族人民將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滲透到了生產生活方式中,為史學、人類學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活著”的資料。

(二)哈尼梯田的現實價值

哈尼祖先給予哈尼人民的歷史饋贈至今仍在延續。時間像是在這里靜止了一樣,哈尼梯田是哈尼人民千年奮斗、耕耘的縮影。隨著哈尼梯田的申遺成功,這里的文明逐漸被展現在世人的面前。哈尼梯田作為現存的綜合的文化生態系統,有其自身運轉和存續的規律。它的存在并非刻意打造,是歷史的必然,哈尼人民在這里生產、生活,其真實性使其旅游資源的挖掘成為可能。

(三)哈尼梯田的活態存續

活態存續是哈尼梯田得以被載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主要原因。不同于已然消逝的古跡、失去原始功能的遺產,哈尼梯田有生命,這里每一寸土地的豐收、每一滴哈尼人民的汗水,都持續地展示著這里的文明。不同于現行旅游規劃中經常使用的農耕博物館,哈尼梯田是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圈,有著自身獨立自成體系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社會系統,且不停運轉,使文明得以存續,使文化得以保留,完整的人類傳統聚落在這里繁衍生息。

五、哈尼梯田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一)當地政府的修繕保護

申遺成功讓哈尼梯田的價值世界所被認可。入選遺產名錄后,文物局對哈尼梯田進行了保護性修繕。旅游開發者也看到了旅游發展的商機,把旅游產業帶到了哈尼梯田,旅游業得到迅速發展。目前,哈尼梯田的旅游開發處于初級階段,當地的政府、開發者應擺脫申遺誤區,厘清“文化遺產≠旅游產品”的概念,為其彌足珍貴的存續性和鮮活性提供足夠的空間。而對哈尼梯田的有效保護是人們對其旅游資源性進行挖掘和開發的前提。同時,政府在旅游經營管理和利益分配方面,要放權給企業和社區,不參與企業和社區的經營管理與利益分配,在生態環境和文化保護及旅游規劃中發揮主導與協調作用。

(二)游客的介入

隨著旅游業在當地的興起和發展,外來文化特別是漢族文化,勢必會沖擊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宏觀層面上,關于中國民族旅游中的少數民族與漢族游客的地位關系,學界認為少數民族文化處于較為弱勢的地位。哈尼梯田的旅游開發是不可逆的必然趨勢,而外界文化的沖擊不可忽視,所以順勢而為是哈尼梯田應對挑戰的有效措施。哈尼族文化是當地在歷史進程中不斷與外界交流,應對歷史變遷,大浪淘沙后得以保留和延續的成果,其本身具有堅韌的精神和應對挑戰的能力。文化通過不斷的“再生產”維持自身平衡,使社會得以延續。所以與其一味地保護弱勢文化,不如深挖其文化內涵,讓其在當前的發展趨勢下得到歷練,所以當地應坦然面對哈尼文化在歷史進程中受到的新一輪的沖擊和挑戰。

(三)原住民話語

哈尼梯田原住民的遺產認同并非均質如一,他們因角色不同而對遺產有不同的看法。而提高原住民的文化自覺性,成為解決這些分歧的一個可能。尤瓦爾在其《人類簡史》中說道:“無論是現代國家、中世紀的教堂、古老的城市,或者古老的部落,任何大規模人類合作的根基,都在于某種只存在于集體想象中的虛構故事?!惫崽萏锸挂粋€群體產生了共同信念,凝聚力因為產生。原住民基于對這片土地和哈尼民族的信念才世代在這里辛勤耕作、繁衍生息。所以人們應認識自我民族的文化傳承脈絡,提高自身文化自覺。哈尼梯田是哈尼人民用雙手創造的財富,盡管遺產往往是在權威話語主導下不斷被建構與開發利用的,但是哈尼梯田應該掌握在這個民族自己的手中。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猜你喜歡
哈尼族哈尼世界遺產
中國的“世界遺產”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跟淘氣章魚巡游世界遺產
長街古宴 宴宴熱鬧 哈尼族長街宴
維生素D輔助治療云南哈尼族兒童肺結核的療效觀察
特朗普放話要會魯哈尼
哈尼幸福萬年長
哈尼之心
哈尼族色彩審美文化芻議
從絲綢之路到世界遺產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