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草原生態牧場管理標準與示范區建設

2019-02-19 12:18閆曉紅王瑞珍劉亞玲鄭麗娜王瑞峰
草原與草業 2019年3期
關鍵詞:家畜牧區牧場

邢 旗,閆曉紅,王瑞珍,劉亞玲,陳 翔,2,鄭麗娜,2,王瑞峰,2

(1.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2.內蒙古農業大學草原與資源環境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3.中國科學院內蒙古草業研究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

草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對于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草原又是牧區發展畜牧業的基礎,是牛羊肉、奶、毛、皮張等特色畜牧產品的重要生產供應基地。十八大以來,“草、草原”在國家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中的地位及重要性空前提升,在落實國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中“草、草原”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草原牧區仍面臨著保護環境、修復生態與發展生產、增加收入的雙重壓力,全面推進現代化草原畜牧業建設的任務十分艱巨〔1〕。因此,在多年草原生態保護和畜牧業生產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培育以天然草原放牧利用為主,在草原環境容量和自然資源承載力范圍內,采用可持續性草畜生產管理方式培育無害化生產的生態牧場,是草原牧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特色畜產品提質增效的有效途徑。

按照國家大力發展現代草牧業的總體要求,內蒙古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內蒙古農業大學合作,在多年家庭牧場建設的基礎上,進行了牧區生態生產狀況調研、查閱了大量資料、編制了農業行業標準《草原生態牧場管理技術規范》(NY/T3305-2018)(2018年12月19日發布,2019年6月1日實施)。在標準完成的同時,選擇了3個肉羊養殖戶(場)、1個肉牛養殖場進行草原生態牧場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為加快貫徹執行《草原生態牧場管理技術規范》,提升草原畜牧業精準管理水平提供可借鑒、可操作的方法。

1 草原生態牧場建設的意義

1.1 草原生態保護性利用的需要

多年來,為了保障草原畜牧業健康發展,國家和地方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退牧還草、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等重大工程和草種繁育基地、草原病蟲害防治、草原防火體系建設等項目,通過不斷的保護和建設,近些年來草原生態環境加速惡化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草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但從總體看,草原牧區生態環境仍然十分脆弱,人、草、畜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部分地區生態惡化的勢頭尚未扭轉,生態向好的趨勢還不穩定,草原生態狀況處于“不進則退”的爬坡過坎階段。因此,在草原牧區采用先進的技術及生產手段,推動草原生態牧場建設,改變以犧牲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生產方式,有利于加快草原生態保護修復,促進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與牧民增收。

1.2 加快發展綠色優質畜產品的需要

草原畜牧業是牧區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是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全國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在國家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的13個天然草原面積較大的省區中,牛、羊肉、奶類和羊毛羊絨產量分別達407萬噸、303萬噸、2694萬噸和44.4萬噸,(數據來源:全國草原保護建設利用“十三五”規劃),草原畜牧業為保障全國草食畜產品生產供給做出了突出貢獻。然而,由于草原退化、牧區基礎設施薄弱、飼養方式較粗放、飼草料管理欠規范等,使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畜產品質量安全也面臨著挑戰。因此,推進草原生態牧場建設,利用大草原天然無污染環境,建立高效、環保的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擴大綠色、有機、無公害畜產品生產,加強品牌培育,面向市場生產出消費者放心的綠色畜產品,實現優質優價,是推動草原生態保護和草原畜牧業協同發展、促進牧民增收的重要舉措。

1.3 提升草原畜牧業經營管理水平的需要

隨著國家在牧區各項政策的落實,以及農牧民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加,在草原保護、家畜科學養殖等方面的新知識、新技術已開始逐漸傳播到牧區,并被一些牧民所接受。從牧區發展現狀來看,家庭牧場和一些合作社、養殖企業經營還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受科技、管理、資金等諸方面因素的制約,畜牧業生產經營存在著草地利用配置不合理、受條件限制不能采用輪牧輪刈方式利用草地、沒有根據家畜營養需要進行配方飼喂、衛生環境及防疫條件差等問題〔2-9〕。推進草原生態牧場建設,立足資源稟賦,通過政策、科技、設施裝備的綜合投入,轉變生產經營方式,集成草原合理利用、草地改良與飼草加工、家畜科學飼養、疫病防治、糞污處理和溯源等標準化生產體系,可以在提升草原畜牧業經營管理水平的同時,破解制約牧區發展的一些瓶頸問題。

2 草原生態牧場管理標準化的要求

2.1 環境質量

為保證家畜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草原生態牧場的空氣、土壤、植被、水質等各項指標必須符合環境標準相關要求。草原生態牧場“標準”結合牧區實際情況,對草原生態牧場的環境條件進行了限定。草原狀況依據《草原健康狀況評價》(GB/T 21439-2008)的指標判定,規定健康狀況應達到3級以上,判定指標包括地表(裸地比例、風蝕厚度、水流痕跡比例等)、土壤(有機質含量、相對容重等)、植被(相對地上現存量、建群種相對重要值、相對凋落物量等)。地表水環境質量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6-2002),指標包括水溫、pH值、高錳酸鹽指數、總磷、總氮、汞、鎘、鉛等,草原生態牧場規定水環境標準要達到Ⅴ類要求。根據《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 391-2000)等相關標準規定,草原生態牧場應在無污染和生態條件良好的地區,周圍1公里范圍內及水源上游沒有污染源。

2.2 基礎設施

草原生態牧場“標準”對棚圈、干草貯藏設施、青貯設施及圍欄建設等做出規定,要求從生態的角度考慮,以保障家畜的健康生長及草原不受到破壞。參照《牧區牛羊棚圈建設技術規范》(NY/T 1178-2006),規定棚圈應有較好的透光性能,易封閉,便于通風換氣;參照《牧區干草貯藏設施建設技術規范》(NY/T 1177-2006)、《青貯設施建設技術規范 青貯窖》(NY/T 2698-2015)干草貯藏設施宜選擇向陽、避風良好、干燥、管理方便的地段,棚架結構敞開式或三面圍墻、陽面敞開;青貯設施地址宜選在地勢高燥、地下水位低、遠離水源和污染源、取料方便的地方,采用砌體結構或鋼筋混凝土結構建造,應堅固耐用、不透氣、不積水;圍欄建設執行《草原圍欄建設技術規程》(NY/T 1237-2006)的規定進行設計、材料備置和架設。

2.3 草場利用

草原生態牧場的利用方式要防止草場退化。在天然放牧場應根據牧草產量、草地等級和利用程度確定合理載畜量及放牧制度,以保證草場的可持續利用。按草原面積、產草量、草原合理利用率、各季放牧天數等指標進行草畜平衡測算,方法按《天然草地合理載畜量的計算》(NY/T 635)的規定執行。根據需求合理配置放牧畜群規模與放牧時間、放牧頻度,開展分區放牧、輪牧與休牧,按《草原劃區輪牧技術規程》(NY/T 1343)、《休牧和禁牧技術規程》(NY/T 1176)的規定執行。在天然打草場上應采取輪刈、留草帶、提高機械化收獲水平等措施,參照《天然割草地輪刈技術規程》(GB/T 27515)的規定考慮刈割頻度、留茬高度、刈割時間等,避免打草場退化。對有退化勢頭的草原,參照《退化草原修復技術規范》(GB/T 37067-2018),及時采取松耙、補播、施肥等草地改良復壯措施。

2.4 家畜管理

草原生態牧場“標準”中,家畜管理從飼養方式、品種選擇、結構優化、分群飼養、放牧營地設置及防疫等方面做了規定。家畜宜暖季放牧、冷季舍飼或半舍飼為主,飼草料以天然打草場收獲牧草為主,結合人工草地牧草和其他飼草料資源,根據家畜不同生長階段,不同的季節進行合理的日糧搭配,對孕畜、配種期的公畜應補飼含有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的精料〔10-17〕;天然牧草質量、外源補給飼草料應按照《無公害食品 畜禽飼料和飼料添加劑使用準則》(NY 5032)的規定執行。畜種的選擇根據牧場所在地區條件,選擇適宜的家畜,按家畜種類及生產周期等優化畜群結構,并按性別、生產階段分群飼養〔12,16,18〕;根據牧場的養殖能力保留適當數量的種畜和后備母畜,淘汰畜群中老弱病殘等生產性能低的家畜,具體方法按照《肉牛飼養標準》(NY/T 815)、《家庭牧場生產經營技術規范》(GB/T 34755-2017)等標準的規定執行。家畜防疫應按照獸醫主管部門的要求,病畜應及時隔離、觀察、治療。外來引入畜種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

2.5 環境管理

規范生態牧場生產基地的布局,進行水源、放牧場、打草場、飼料地、牧道、設施、生活用房、棚圈等的合理設計;生活用水、生產用水和生態用水要合理分配與利用等。草原生態牧場“標準”規定水源地附近不可有生活性污染源;在放牧地飲水點應均勻布置,布置距離應低于3.2公里;畜舍要保持干燥清潔,通風良好,定期做好消毒;家畜的固定或臨時營地應設置在水源地500m以外。疫病防治及病畜隔離區應設在生活區、養殖區的下風向,距離300m以上〔19〕。牧場應設置動物糞、尿的固定儲存設施和場所,應結合實際牧場情況,對糞污進行無害化處理和循環利用。參考《畜禽場環境質量及控制衛生規范》(NY/T 1167)及相關文獻,糞污處理區應設在生活區下風或側下風向地勢低處,與飼草料棚庫、生活區保持100m以上的間距,與地表水體距離400m以上〔19,20〕。草原病蟲鼠防治宜采取無污染的生物防治。

2.6 信息化管理

牧場的信息化管理是畜產品追溯體系建立的重要基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工具建設追溯體系,實現產品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與風險監控制,是提升畜產品品牌效益和價值的有效措施〔21-25〕。草原生態牧場“標準”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和《畜禽標識和養殖檔案管理辦法》(農業部第67號令)的相關規定,信息化管理必須從家畜出生開始佩戴唯一性電子耳標進行標識;做好家畜生產記錄,記錄方法和指標宜按照《家庭牧場生產經營技術規范》(GB/T 34755)的規定執行。信息化管理還包括建立家畜電子信息檔案,采集牧場環境、飼草料及飼喂、疫病防控、家畜繁育、畜產品加工生產、銷售物流等信息。

3 草原生態牧場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的做法

3.1 選定草原生態牧場標準化示范區

內蒙古蒙草生態環境(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內蒙古農業大學在編制“標準”過程中,梳理了牧區建設草原生態牧場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與國家、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溝通,與地方政府協調,選擇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賀斯格烏拉牧場境內的1個肉牛養殖場,通遼市扎魯特旗的三個肉羊養殖家庭牧場和1個肉羊養殖合作社,作為草原生態牧場標準化示范區。針對牧場管理粗放、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草畜矛盾較突出、畜產品質優價不優等問題,對示范區草原牧場基礎設施配置、草場合理利用、家畜飼養管理、人工草地建植、糞便處理、追溯體系建立等進行技術指導和優化,確保相關技術標準示范效果明顯,且具有良好的延續性。

3.2 根據生態、生產條件制定管理方案

對選擇的示范區及周邊牧戶(或合作社)進行了草原養殖基礎數據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土壤、地形、水資源供需等條件,以及草原類型、生產力、載畜能力、基礎設施建設、畜群結構、草地利用、家畜補飼、冬春羔出欄、銷售收入等情況和國家補貼情況等,通過調查了解掌握牧民需求以及草場利用情況,同時對草原生態示范牧場的空氣、土壤、水質等各項環境指標進行檢測。根據調查結果對生態牧場進行資源整合、科學規劃和布局,編制設計方案和設計圖。通過測算草地生產力、草地利用率以及草場面積等指標,結合其他飼草資源進行草畜平衡核算,保證草場的合理利用。

3.3 進行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

在示范區牧場采取適當的生物與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沙化、鹽漬化,提高草原生產能力。采用施肥+補播的草場培育技術修復生態牧場標準化示范區的退化打草場4500畝,經過2~3年的修復,牧場的植被高度、蓋度、密度和多樣性明顯增加;對于風蝕沙化草原,根據不同類型不同沙化程度,利用設置沙障加補播適宜草種組合等措施進行沙化草原治理共4000多畝,2~3年沙化草原治理效果明顯,流沙得到固定,沙地植被蓋度達到50%以上;草原鹽堿化治理采用物理、化學措施+補播耐鹽堿的植物,修復生態牧場標準化示范區的鹽漬化草原5000畝,經過2~3年的修復治理,植被“四度一量”大幅增加,草地鹽漬化勢頭得以抑制。

3.4 智能化設備與溯源平臺應用

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以電子耳標為載體,通過家畜佩戴耳標,安裝監控系統、定位跟蹤及軌跡分析軟硬件系統、跟蹤每個家畜從出生到出欄的所有飼養管理過程,記錄所有相關經營參數,集成家畜產品的溯源信息,結合牧場生產經營資料,進行信息化融合,保證飼草料和家畜的來源安全,為家畜產品的優質優價,綠色健康提供信息支撐。自2017年開始,草原生態牧場標準化示范區養殖的牛、羊大部分佩戴了溯源電子耳標,示范牧場安裝了監控系統2套,物聯網設備2套,引進牛保定裝置1套,在飼養棚及草場內安裝監控設備3套,氣體監測1套,同時配備TMR全自動攪拌車為舍飼提供保障。

3.5 糞污資源化利用

草原牧區的家庭牧場和規?;B殖場,產生大量的糞污,直接進入草原生態系統,會對大氣環境、水體和土壤環境污染。對家畜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有利于環境保護和資源循環利用的要求,從根本上控制牧區面源污染。不同草原區氣候條件、養殖畜種、基礎設施、科技水平等不同,在草原牧區推進草原生態牧場建設,應因地制宜的選擇適宜的技術開展糞污處理。目前,草原生態牧場標準化示范區對家畜糞便主要采取堆肥發酵等無害化處理方法,以后還要采取養殖蚯蚓的方法處理家畜糞便,經處理的糞便要通過不同方式的施肥歸還給草原。

總的來說,草原生態牧場建設作為一種創新型的畜牧業發展模式,利用現代化設備以及養殖管理手段,規范草原牧場生態標準,確保草原牧場生產出合格安全的畜產品,讓牧民能夠從生態保護背景下獲得效益,促進優質安全畜產品基地建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是現代草原畜牧業發展的目標。

猜你喜歡
家畜牧區牧場
冷瀉冷治 熱瀉熱治 中醫治療家畜腹瀉有妙招
家畜類圓線蟲病的分析、診斷和治療
試析藏北牧區的“鹽語”民俗①
中醫治療家畜腹瀉有妙招
海上牧場
牧區中職學校班級管理的策略
內蒙古牧區旗縣三產融合的可持續發展研究
叮當牧場
多雨季節謹防家畜霉菌性胃腸炎
錫林郭勒盟牧區儲水窖工程建設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