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的心理障礙與建議探討

2019-02-22 14:41張在磊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9年1期
關鍵詞:農民工子女心理健康

張在磊

(遵義醫科大學,貴州 遵義 563000)

農民工在城鎮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農民工群體的規模繼續擴大,進城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由過去的一人外出向“舉家遷徙”轉變[1]。2017年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7》指出,我國流動人口規模已達2.45億,以家庭為單位的流動趨勢明顯,其方式演變為夫妻攜未成年子女與其他家庭成員共同流動的階段[2]。農民工隨遷子女,主要是指這部分流動人口中的未成年子女,以及在城市出生但父母是農民工的子女。農民工隨遷子女是一個相對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來到城市生活本應該接受更好的教育,但現實是他們在城市學習生活有很多的不適應,心理健康問題仍然是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的心理健康問題亟需解決,探究解決這一問題的具體路徑,對隨遷子女的成長成才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的心理問題

(一)存在自卑心理,具有社交障礙

隨遷子女普遍較為自卑,而且這種心理一旦產生便難以在短期內消除。自卑心理會使得隨遷子女在思想、情感、行為等方面出現異常,給他們的學習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存在自卑心理的孩子,常伴有憂慮、羞怯、恐懼、內疚等負面情緒,不愿意與人溝通。他們在與城市同學交往時表現的過于謹慎,缺少深層次的交流,交流內容也會盡量避開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因此他們很難與城市孩子成為朋友,社交圈僅局限于隨遷子女群體。由于缺少廣泛的交際圈,隨遷子女對生活環境的適應能力逐漸弱化,久而久之社會交往能力更加薄弱,社交障礙表現得越發突出。

(二)心理敏感脆弱,自我評價偏低

自卑使得隨遷子女有意無意地排斥城市生活,但又無力改變現狀,最終走進心理困擾的怪圈。在學習生活中,隨遷子女表現的不夠自信,缺少積極參與的勇氣和展示自我的主動性。他們往往過分看輕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偏低,就算成績較好的同學也表現的過于謙虛。同時,他們會過分在意城市同學對自己的看法,擔心同學看不起自己,有些心理過于敏感的學生還會將老師善意的批評理解為諷刺嘲笑,因此在學習上不敢輕易向老師和同學請教。

(三)缺少學習動力,生活態度消極

很多隨遷子女不理解學習對于他們的重要性,在學習上比較隨意,因此他們的學習成績整體上不理想。在課外時間,隨遷子女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漫無目的地玩耍和幫助父母勞動上,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與城市學生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便更加認為學習是可有可無的事情,最后徹底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加上父母工作性質的原因,隨遷子女們不得不跟著父母隨時遷移,特殊的生活環境與身份地位使得他們對人生價值的認知出現偏差,并認為不讀書仍然可以像父母一樣打工賺錢,便安于生活現狀。

(四)存在敵視情緒,易產生反社會行為

當前,雖然全社會在保障隨遷子女教育公平方面做出了努力,但很多措施實施起來與隨遷子女的現實需求還有差距。在學習生活中,隨遷子女或多或少都會親身經歷一些不公平的現象,致使他們對社會產生一些不滿情緒。一些隨遷子女耐挫折能力較差,當他們在學習和社交付出努力卻得不到回報時,總是顯得不夠冷靜,容易意氣用事,解決問題缺少客觀理性的分析。另外,有些孩子本身自尊心較強,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與干擾,而且有時他們心理期望過高,又急于改變生活現狀,對社會差別的強烈不平等感,加深了他們對社會的敵視情緒和對立感。如果他們的這些負面情緒得不到有效控制和疏導,會引發偷盜、搶劫等報復社會的現象,這顯然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農民工隨遷子女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第一,很多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夠重視。一般情況下,農民工從事的工作比較辛苦,他們沒有過多的時間關心子女學習以外的事情,在生活中與孩子的情感交流較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農民工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到子女身上,這給子女們帶來了無形的壓力,然而他們對子女的學習并不能給予實質性的幫助。第二,家長能夠提供給子女的物質能力有限。從農村轉入城市,物質上對隨遷子女的沖擊很大,但家長卻無法滿足子女更多額外的物質需求,這使得他們與父母容易產生情感上的矛盾。此外,隨遷子女在與城市孩子相處時極易產生攀比心理,物質得不到滿足加深了他們的自卑感和仇視情緒。第三,家長能夠提供給子女的教育能力有限。作為城市的“外來人員”,農民工工作和住所的不穩定性,決定了子女很難擁有固定的學習環境,一般也享受不到較好的教育資源。農民工缺乏相應的教育資源和教育能力,使得他們對子女學業的干預處于“不合拍”的狀態[3]。家長在子女面前的教育話語權顯得軟弱無力,因此很多隨遷子女慢慢產生對學習的厭倦與回避心理,學習態度變得消極,這也成為隨遷子女與城市子女實現教育融合的主要障礙。

(二)學校因素

第一,很多學校只重視學習成績,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平時對學習成績的要求過高,隨遷子女承擔的課業負擔和學習壓力非常繁重。有的學校沒有單獨開設心理課,甚至也沒有專門的心理教師,因此很多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無處可訴,若不及時加以引導,會導致他們極端思想的產生。第二,很多教師在思想行為上沒有做好表率。存在不少教師看不起農村孩子,平時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有意無意地諷刺甚至是挖苦農民工子女,城市孩子和隨遷子女容易受到差別化對待。還有的教師不了解隨遷子女,雖然在處理一些問題時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處理方式很容易被學生們誤解,這加深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隔閡。第三,學校與家長的溝通機制不健全。班主任與家長溝通只注重學習方面的反饋,把孩子們的心理健康作為次要內容,溝通內容過于片面。他們之間的溝通方式過于單一,家長和學校之間缺少及時有效的互動,很多老師在遇到具體問題后才與家長聯系,錯過了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

(三)社會因素

雖然我國已經全面取消非農業戶口與農業戶口的性質區分,但事實上“城市人”與“農村人”的社會身份并未消除,戶籍差異是長期以來阻礙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的根本原因。受戶口限制,有些公立學校會想方設法提高農民工子女的入學門檻,不僅要求農民工子女繳納借讀費,還會要求其父母出示戶口本、工作證、暫住證等[4]。進入公立學校讀書對隨遷子女來說非常困難。因此,絕大多數的隨遷子女選擇就讀準入門檻相對較低的打工子弟學校,還有很多家長不得不將孩子送到非正規的打工子弟學校,或者選擇在費用昂貴的私立學校就讀。此外,隨遷子女從小生長環境差、成長經歷坎坷、生活水平不高,而城市孩子各方面的條件比隨遷子女都要優越。受父母對農村固有偏見的影響,城市孩子便潛意識地與隨遷子女保持距離,這使得兩者在關系融入方面存在障礙。并且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隨遷子女與城市孩子交往時,不可避免的會對自己的身份產生困惑,在交往中刻意將自己與城市孩子隔離開來,心理上排斥城市的生活及群體,造成孤獨自卑與人格障礙。

三、促進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入的建議

(一)加快推進教育制度改革,保證隨遷子女享受公平教育

首先,各地政府要整合城鄉文化,完善針對隨遷子女的教育制度,接納和尊重隨遷子女的文化特質,引導城鄉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培養和提升隨遷子女對城市的文化認同。為方便隨遷子女入學,各公辦中小學應按照“免試就近入學”的原則,在容量許可的條件下,接受學區內的隨遷子女入學。其次,為更有針對性地解決隨遷子女教育融入問題,政府部門應定期組織專家對區域內的教育情況做好調研,結合實際出臺相關政策。同時,各地教育管理部門還應對各中小學教育政策的實施情況進行跟蹤管理,確保隨遷子女享受與當地學生相同的公平教育。最后,要制定政策重點加強農村的教育醫療資源的投入力度,努力提升村民的福利待遇,減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此外,應著力改善農民工所在城市的工作生活環境,加強其生活聚集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為隨遷子女及其家人的休閑娛樂提供活動場所,徹底消除農民工及其隨遷子女的心理自卑感。

(二)促進家校合作,構建多方聯動的教育體系

第一,要構建家校合作機制,建立共同參與的培養模式。為加強與家長們的交流溝通,班主任應創新與家長的溝通方式,運用好QQ群、微信,以及家長會、家長委員會等線上線下平臺,將孩子的學習情況、心理健康情況及時反饋給家長。班級家長委員會應有半數以上隨遷子女的家長,學校通過定期召開專題會議,與各位家長共同解決存在的教育問題。此外,班主任和心理教師要深入做好家訪,主動與家長們交流座談,及時了解隨遷子女的生活情況,發現問題時和家長共同商定及時解決。第二,要營造輕松歡快的學習生活氛圍,增強隨遷子女的歸屬感。整個社會對農民工和隨遷子女要多一些關愛,幫助隨遷子女盡快適應城市生活。通過氛圍的營造努力縮短隨遷子女與城市孩子之間的“心距”,使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學校和社會的溫情,樂于接受人們的幫助。在學校,教師要引導學生相互關心,對個別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要給予特別的關愛。教師也要注意溝通方式,善于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既不能偏袒城市孩子,也不能傷害農村孩子的自尊心,對待所有的學生要一視同仁。第三,要健全和創新心理課程教育,使心理課真正達到教學目的。除了發揮好心理課堂教育的引導作用,學校還可以定期開展講故事比賽、經典朗誦、清明節掃墓、紅領巾進社區等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鼓勵隨遷子女報名參加。通過參與活動增強隨遷子女的參與感,提高他們對社會的認知程度,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注重對孩子們的關心

第一,家長要做好表率,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習慣和人生態度,做好孩子們的榜樣。作為父母應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要輕易地貶低孩子的能力或品質,對孩子多一些正面的評價和鼓勵。第二,家長要改變自己的家庭教育觀念,真正做到民主的家庭教育。學習不只是子女的事情,家長們在平時也要加強學習,定期參加各類社會教育培訓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以言傳身教的教育方式和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影響子女。要理性看待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以免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負擔。第三,家長要正確看待工作和子女教育之間的關系,努力配合好學校的教育。在工作之余家長要主動向老師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平時要盡可能給孩子們更多的陪伴,多花些時間與孩子在一起,幫助孩子樹立信心,為孩子的身心健康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猜你喜歡
農民工子女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1年就地過年農民工達8 700多萬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以農民工欠薪案“兩清零”倒逼發案量下降
農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對農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驚小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