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傳統村落“立檔”

2019-02-27 01:34孫芮茸
西藏人文地理 2019年1期
關鍵詞:卓瑪爺爺

孫芮茸

“這個季節不是該不下雨了嗎?”南迦問道。卓瑪答:“本來是不下了,但是你們一來,把雨帶來了?!蹦襄刃乓詾檎?,卓瑪俏皮一笑:“開玩笑的,是因為之前在新措的牧民現在把牧場遷回來了,新措沒有人住了,雨就跟著遷過來了?!?/p>

國家在2012年啟動“中國傳統村落” 保護項目,馮驥才老師提出要給古村落“上戶口”,提倡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將村落名稱、形成原因、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一一登記。由《西藏人文地理》雜志社、西藏民間藝術家協會發起的“措高村傳統村落傳承與活化項目”自啟動以來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協助,得到了許多社會人士的關注和志愿參與。先后有五批志愿者參與到項目中來。我們依據馮驥才老師的《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田野手冊》來協調開展調查工作。近四個月的時間,從地理生態、產業經營到生活習俗等,我們每一位志愿者仿佛在收集拼圖碎片,隨著工作的開展,我對措高的了解也逐步深入。

從雨的傳說講起

第四次帶隊進措高。趕上秋分,從時間節點上看來這里應該已經入秋。按理說雨季應該已經過去了,所以這次我并沒有特意囑咐志愿者們備好防雨裝備。進村那天,天氣的確很好,天高云淡,頗有些秋高氣爽的感覺。借住的卓瑪家是老舊的木楞房,為了使家里看起來整潔明亮,卓瑪把老式的圍爐火塘改為新式的火爐?;馉t生著火,掀起門簾,客廳里暖洋洋的空氣撲面而來。卓瑪煮了酥油茶,于是我們圍著火爐坐下開始喝茶聊天。入夜時分,開始刮風,帶著寒意的風透過房屋轉角處的縫隙一縷一縷地竄了進來。稀稀拉拉的雨滴逐漸過渡為密集的雨點,仿佛沒有間斷一樣,打在屋頂和木墻上。

“現在這個季節不是應該不下雨了嗎?”我們的翻譯工布姑娘南迦問道。卓瑪答到:“本來是不下了,但是你們一來,把雨帶來了?!蹦襄刃乓詾檎?,“真的嗎?原來是我們把雨帶來了呀!”卓瑪俏皮一笑:“開玩笑的,是因為之前在新措的牧民現在把牧場遷回來了,新措沒有人住了,雨就跟著遷下來了?!弊楷斦f在很久很久以前村子里就開始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措高從來不缺雨水,所以周圍的山林似乎長得比別的地方都要茂密蔥郁,采訪的時候也聽村里人說過,山上的藥材也十分豐富,只是由于村里沒有藏醫,所以每次村里人都把藥材采集好托人送到工布江達縣制成藥丸再托人送回來。而且村里的人一直流傳著在繁茂的樹林里見到老虎、棕熊、猴子等等的動物。不由得想起去牧場時,聽村里最會講故事的知達爺爺講過諸多故事中的一個:“天是爸爸,地是媽媽,每當巴松措的水化成蒸汽往上升騰時就是爸爸和媽媽在一起。爸爸再把雨水降落下來,滋潤散落在在大地媽媽身上的各種生命,于是有了植物發芽,萬物生長?!?h3>得天獨厚的措高建筑

整個措高村里隨處可見山林的饋贈。譬如說措高的民居沿用工布藏族的傳統建造方式,因地制宜,房屋建筑以木、石為主。村里人介紹說村民以前建造房屋,都是欲建房者先砍伐村子后面山林中的樹或者購買一定數量的木材,然后全村人都過來幫忙,主人提供餐食和酥油茶。木頭的問題解決了,從哪里找來那么多大小相宜的石頭,又成了我心中懸而未決的疑問。得知建房石頭的來源也靠機緣,有一次村里給我們做翻譯兼向導的小伙巴旦和我們一起徒步去鐘措,途中看到一整塊有兩三個人那么高、接近方形的巨石,上面標有特殊的記號,我看到記號有些疑惑不解,并不是我們常見的藏傳佛教相關符號,所以就請教了巴旦。他說這是有人已經挑好石頭要建房,標上記號別人就不會再選這塊石頭了。等房子準備好開始建的時候,會請人來把整塊石頭炸開再運出去,通常房屋的底層用石塊夯實,這樣房屋足夠堅固穩定,可用于冬季圈養牲畜。

不得不提多提一下房屋頂部木質結構的結合處,暗藏了措高人世代相傳的智慧,一種卡口式工藝—— “榫卯”。據措高鄉鄉長梁策如描述,村民們直接用當地特有的工具——錛,并不像我們平??吹降哪菢佑娩徸尤ヤ從绢^,而是用特制工具一點點將木頭刨成型。每個木構件之間的結點以凹凸結合的方式連接,工藝好的話,兩個榫卯之間完全沒有縫隙。這樣的框架結構具有特殊的柔性,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橫向縱向都可以產生穩定拉力,甚至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以此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這對于地質災害頻發的措高來說是非常安全且實用的。屋頂用木板交錯搭建,屋檐下方的空處可以用來風干一些水果或者蟲草、菌類。據接受采訪的村民說屋頂的木板以前5-6年更換一次,后來國家不允許砍樹,就給村民發了鐵質防漏板,但不能放在明顯的地方,只能藏在原有的屋頂之下,以此來保持整個村落建筑的古樸和諧。

石砌的院墻上壘著層層的樹枝,晾干了用砍刀劈開就可以做生火用的薪柴,還可以當做籬笆,既美觀又實用。院墻圈起一個寬敞的大院子把房屋主建筑圍在中間,既可堆放草料又能蓄養牲口,卓瑪家和普通的措高村人家一樣,在院子里種植了一些花草、常食用的小菜、香蔥等。曲折的小巷道在院墻與院墻之間婉轉逶迤,延伸向村子各處。這些蜿蜒的小路,有著村里人數年如一日轉經、煨桑、祈福的印記。

卓瑪家的房子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工布藏式建筑。除了上文提到的二樓房屋墻壁,轉角處偶爾會透風,再有就是每到晚上,只要一熄燈,老鼠界的運動健兒們就在屋頂開“運動會”。我們的志愿者分住在卓瑪家和巴旦家都親歷了老鼠們的盛會。被安排住在巴旦家的跳跳同學有一次聽著動靜實在太大,輾轉反側睡不著之際,十分好奇,于是把手機上的電筒打開照向屋頂排線的縫隙處,發現一只白白的老鼠也正伸出頭來打量著他,兩者面面相覷,不言一語。女生安排住在卓瑪家,我睡的床正上方剛好有一個洞,連續兩個晚上,總有一個“運動會”上的田徑健將奔跑中途從這個洞失足落下,重重摔在我的被子上,把我驚醒。好在天氣冷,我們都蓋兩床厚被子,因此它跌落不至于摔傷,而我也不至于被砸痛。此番經歷我覺得用一句打油詩可以概括“夜闌臥聽風雨雪,一只老鼠掉下來?!贝稳沾蠹伊钠鸾詾樾φ?,并不覺得恐怖。

措高村“內”的遁世者

建房選址喬遷,一般都要去請教居住在多欽山半山腰的古修啦(僧人)嘉措。嘉措現在住的地方是據說有400多年歷史的多欽寺遺址旁,現如今古寺塌陷的院墻上一些顏色和線條在經歷大火雨雪風化依然隱約可見,當年精美輝煌的壁畫可見一斑。從現有的殘垣斷壁可以看出古寺是二層建筑。一棵很高的古樹長在古寺門口不遠處,古寺的傳奇可能已經被人們日漸遺忘,唯有古樹上一圈圈的年輪見證了當初發生過的一切。初次來訪,我們仿佛誤入了風光秀麗的世外隱居地。更何況古修啦(僧人)嘉措還有一個絕佳的觀景臺,由近及遠能依次看到措高村全貌、村前的巴松措和湖另一端連綿的山脈三重景觀。嘉措說,院子里常有小動物來光顧,松鼠、猴子都是很常見的。如此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令人歆羨,完全不似印象中黑洞枯燈、長夜漫漫的苦修行,嘉措定期還會下到村里給村里不識字的老人教授藏語課程,繼承了當年父親的工作。多年前,措高村的孩子先要在村里念完三年小學,才能到鄉里去完成剩余的小學學業,當時村里唯一的老師就是現在的古修啦嘉措的父親。

藏豬養殖場的措高人

卓瑪家里兩個兒子剛好放假回來,大一點的白瑪古如在縣里讀初中,小兒子白瑪珠扎剛剛幼兒園畢業開始上小學,幼兒園的進步生獎狀還貼在客廳里。因為卓瑪老公次珠是措高村藏香豬養殖廠的負責人,小白瑪第一次給我們介紹他爸爸的時候說:“我爸爸是豬老板?!贝沃樽鳛榇敫哙l的創業致富帶頭人,常年往返于各類學習培訓、演講分享會上。少有的空閑,也在結巴到措高一段修路的路段上開大車拉土,無暇顧及豬場,所以照管整個豬場大小事宜的重擔就落在了卓瑪一個人肩上。藏香豬養殖場的位置在離村幾公里開外,一處離巴松措不遠的牧場,背靠一片連綿的青山,夏天有一個月的時節,村里人都會去這青山里面撿松茸。卓瑪整個夏天都在騎摩托車往返家和豬場,所以我們常?;氐阶√幷也坏剿?。

措高村人不抽煙不喝酒,外人想在措高村小賣部買上一包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兩個小白瑪雖然年紀不大,但卻是媽媽卓瑪的好幫手。在沒招到工人的時候,他們倆每天都要跟著媽媽一起去豬場幫忙。幫小豬洗澡,叫小豬回家,給小豬喂食。每至傍晚時分,卓瑪家叫豬回家的方式也足夠特別的——吹口哨。吹響哨子,小豬就會列隊依次回到自己的豬圈,整齊劃一宛如經過專門的培訓。

“牛爺爺”的秘密

太陽的余暉逐漸減弱,暮色一點點蔓延,小豬都陸陸續續回家睡覺了。生活在牧場的牧民結束一天的辛勞,開始生火做飯,簡易搭建的小木屋散落在平坦的草甸上,陸陸續續生起了炊煙。年近古稀的索朗次仁爺爺騎著馬也準備回家了,索次爺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工布阿達。我們注意到他,是因為他每天往返家和牧場時都會經過我們的大本營——駐村隊,有時候在屋里整理資料,突然聽到噠噠的馬蹄聲,就知道他來了。他平時的工作是放牧、擠牛奶、打酥油。每天早上七點左右和老伴兒次仁曲宗奶奶一起出發,索次爺爺騎馬,次曲奶奶走路,通常奶奶走到了,爺爺可能也剛到。村里年輕人其實更習慣用摩托車作為出行工具,又快又方便。但爺爺不騎摩托車,孩子們擔心摩托車不好控制檔速,覺得騎馬相對而言比較安全,所以索次爺爺又用回了最傳統的交通工具——馬。有一次在索次爺爺家里,大家圍坐在火塘邊,他邊取出瓷碗給我們倒剛煮好的酥油茶,邊給我們講他年輕時候的措高往事。他是1973年入黨,早年曾擔任措高村人民公社的隊長,他說措高村在1979年就有了一臺發發電機,位置就在如今從措高去麥措姆的公路和鐘措流出來的大河交匯點,那附近還有兩個曾經的水磨糌粑坊,當時村里大概有5、6年的通電時間。有一個漢族技術員負責管理維修,村里人親切地稱之為“牛爺爺”,久而久之,都忘了“牛爺爺”本名叫什么。那時村里為此還專門派兩個人守著開關,每天晚上8點左右開始供電,早上8點左右關閉,發電主要用來打小麥,也可以照明。后來不知怎么的發電機壞了,“牛爺爺”也走了。村里又過了幾十年沒有電的生活,直到2004年左右村里才重新通電。

索朗次仁爺爺的大女兒嫁給了村里的喬列,夫妻兩在村口開了茶館和小賣部,茶館有酥油茶和簡單的小吃(涼面,涼粉),平日在家經營茶館和小賣部,顧客主要以村里人為主,過年過節會有一些外村人,偶爾也會有游客光顧。小女兒今年剛剛高三畢業,考到了內地的一所大學。暑假結束之前,小姑娘幫我們做翻譯,采訪到她們家的時候還給我們展示了她們家的工布藏裝。

現在的措高村家家戶戶通電通自來水,大家也不再去村里公共的水磨糌粑坊磨糌粑了,家里幾乎都有專門磨糌粑的機器。即使是在離村幾公里開外的牧場人家,也用起了方便快捷的打酥油機器。在訪談中,我們常常能看到一些傳承了很多年、很多代的日常的生活用具,但現在都很少用,放在家里更多地起裝飾作用。村民久美旺久在訪談中說他會制作很多生活用具,他還為我們詳細介紹了制作酥油筒的要領——先將原木木料放置一年,等到其完全干燥下來才開始制作,制作完成還要在水里泡上很久,這樣做出來的桶既不會漏也不易壞。我們也有幸在一次采訪中看到知達爺爺打酥油,據阿佳介紹整個流程需要打八百多下,持續一整天。知達爺爺一邊打酥油一邊唱歌,措高村當時已經有些冷了,但還是能夠明顯地看到爺爺腦門上一層密密的汗珠。

措高人的柔軟時光

最后一批志愿者進措高,已經是寒露時節,路上開始下起了雨夾雪。次日清晨起床一看,萬象寂靜,四周的山上蓋了一層白紗布。待那層白紗布散去之后,山才完全露出真容。由上及下,山峰一部分被雪覆蓋,出太陽融雪后一些地方褐色的山石袒露出來,所以從遠處看仿佛是水墨,淺墨、濃墨暈染而成的國畫。及至山腰的部分林木叢生,有的金黃,有的深綠,有的淺綠,又似一副油畫,色彩相得益彰。

冬天要來了,措高村后面的那一片濕地上也陸陸續續會有越冬的候鳥前來駐棲。措高人也終于迎來了一年中珍貴的農閑季節。一家人的日常大概就是圍坐在火塘邊,老阿媽吹燃火苗,燒水煮茶,來上一杯熱氣騰騰的酥油茶。爸啦含笑緩緩轉動經筒,娓娓道來一個個古老悠遠的傳說故事,從格薩爾王大戰巴松措湖妖到多欽山里發生的“不老傳說”。阿佳親手和面,將和好的面糊在青黑色的頁巖上攤出一個圓形。這樣的頁巖十分難得一見,當地人好不容易才能找到一塊。表面平滑細膩,歷經火燒水泡,越發堅實,宛如一個平底鍋,緩慢導熱,烘烤出來的餅子透香而不焦糊。掰成小塊分到每一個人手上,再蘸一點兒爸啦清晨剛打出來的酥油,入口的酥脆和回味的奶香是辛苦一年到頭最大的滿足吧。

新年過后,大家就要搬進新的措高村里了。聽說市里領導來視察的時候發現新房沒有煙囪,擔心村民家里的新家里的藏式火爐排煙不好,所以要求在每家每戶的房頂都裝上了煙囪。老房子內部的房梁經年累月已經被柴火熏的黑黝黝,房屋的主人點了許許多多白色的酥油糌粑,見證每一座房屋年年歲歲的變遷,也是每座建筑的年齡。

搬遷后,希望這的歡聲笑語,會在新屋里一直延續下去。

(責任編輯/汪璐)

猜你喜歡
卓瑪爺爺
倉央卓瑪
春耕
美麗的卓瑪
夢中的卓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