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而不“匠”

2019-03-02 06:54劉杰
人民周刊 2019年1期
關鍵詞:匠氣頭條匠心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師說》中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笔钦f懂得道理有先有后,而技能卻要有獨到鉆研與擅長。這里說到的技能,自然讓人想到那些具有技藝特長的工匠,他們在某個行當里堪稱一把好手,有著各自的看家本領和絕活兒,也有著各自的行規遵循和業界精神追求。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要的是技藝,是特長,故古來就有“一招鮮吃滿天”的說法。

正因為有了工匠對技藝追求的榜樣作用,人們對那種精雕細琢、出神入化的工匠精神也格外敬重,對他們所創造的奇妙神品更是推崇備至。讀者也許會注意到,2015年五一國際勞動節那天起,央視推出八集系列節目《大國工匠》,講述了為長征火箭焊接發動機的高鳳林等八位不同崗位的勞動者,他們以精湛的技藝和一絲不茍的精神,用靈巧的雙手匠心筑夢,成為令人敬仰的國家高級技師。2016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度大力倡導:“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p>

為什么總理會如此鄭重地提出“工匠精神”?答案不言而喻。因為中國眾多企業缺乏工匠精神,社會缺乏精致追求。隨著社會進步,老手藝也許會逐漸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卻永不過時。對新聞事業而言,同樣要講究“術業有專攻”,講究“工匠精神”,強調精品意識。不能因為新聞作品是易碎品,就粗制濫造,易碎品也要力求做成精品。特別是頭條稿件,更要有一定的質量水準和更高要求。在新聞采寫上,記者必須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不達精品不出手,不是跟別人較勁,而是跟自己較勁,直至采寫出自己滿意又為人稱道的頭條佳作。這是政治責任,也應是黨媒境界。

事實說明,要把頭條稿件采寫好,沒有點“工匠精神”是不行的。工者,《說文》解釋為“巧飾也”。匠者,《韓非子·定法》中說是“手巧也”。無論是工,還是匠,講究的都是功夫,是一種精神歷程。古語云:“玉不琢,不成器?!彼自捯舱f:“一分功夫一分貨?!惫そ尘裰卦凇敖承摹敝?,匠心獨運,方成大器。新聞采寫也需要匠心獨運,功夫到家才能成就大作。呆板單調,死氣沉沉,不可??;過于雕琢,疊床架屋,難免透出“匠氣”。匠氣之于工匠沒出息,之于新聞也會成為半生不熟的三腳貓。

中國古代名匠大師一絲不茍、孜孜以求、業有專攻的精神,實在也應該值得新聞工作者學習借鑒,多些匠心獨運,少些匠氣之“匠”。

齊白石先生是學木匠出身的。他的木匠活兒咱沒見過,但他在繪畫上的造詣,從那筆筆見好的簡意寫法上,也可看出那種多一斧不行,少一錛不足的木匠功底。在寫作《安徽煤炭基地建設奏響“三重唱”》一稿中,我們也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千日斧子萬日錛”的苦練滋味,當然也經過了“咫尺匠心難”的辛苦,最終享受到了“精華在筆端”(見張祜《題王右丞山水障》)的愉悅。

這篇稿件是“自選動作”。干記者的都知道,給你個新聞線索,不論是事件性新聞還是工作性新聞,通過細致采訪,整篇稿件出來相對要容易些;而“自選動作”則不同,既考驗記者采寫功夫,又檢驗記者對新聞的認知能力。當時,我和何聰根據記者部重大選題預報制度,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結合安徽實際,認真推敲琢磨后,上報了安徽注重資源保護利用,高水平建設兩淮煤炭基地選題,意在跳出挖煤賣煤的傳統模式,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在得到認可后,我們開始了艱苦的采寫歷程。

并不是說采訪過程有多艱難,而是幾易其稿中盡顯匠心力道。在安徽工作了幾十年,人頭熟,情況熟,采訪起來并不犯什么難。我們先后采訪了省政府分管副省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又趕赴全國煤炭基地淮南、淮北市采訪市委、市政府和礦業集團有關領導和專家,匆匆草成一稿傳回記者部。值班的副主任很快回復,說稿件立意不錯,但文字看上去多為辦公室桌上的事情,缺少現場感和生活味。

采訪了那么多人,寫了那么多事,為什么還會有這樣的問題呢?我們認真反思,仔細推敲,發現確實是深入現場不夠,只是急于發稿,滿足于辦公室里的采訪,跑部門多、跑基層少,見領導多、見場面少,說的都是對的,寫的卻不精彩?,F場的東西是編不出來的,現場的感覺只有到現場才會找到。沒有生活的熏染,就沒有新聞的水靈,再精妙的文字也掩蓋不了缺乏生活氣息的“匠氣”。

我們只有老老實實地再次下到礦區,下到正在建設中的電廠、煤礦,與建設者們摸爬滾打,一腳水一腳泥,一頭灰一臉土,吃在工地食堂,座談于工棚井口,俯身觀察,貼身體驗,真正悟出了安徽提出煤電一體化和煤化、鹽化一體化的現代工業之要義,更增添了寫好此稿的內生新動能。坐下來重新修改,那感覺真的大不一樣,不光敲出的新聞事實扎實了,新聞詞語活泛了,所用事例也分外鮮亮,比較第一稿自覺大有長進。

然而,記者部值班領導看后又提出要求,認為稿件鮮活感雖有增強,但似乎還顯得精神頭不夠足,也就是說,還缺點什么,提示我們是不是在精氣神上再來點有筋道的東西。好吧,些微不足只有沉下心才能體味出來,稿件內質性的東西外人加不上去,必須靠自己充實提高。諺語說:“蹩腳的工匠總說自己的工具差?!贝颂幉还止ぞ咦玖?,就怪作品內涵不夠。我們再度對稿件推敲琢磨,話挑新鮮的說,事實找最近的寫,詞必己出,陳言務去,關節點集中于打造“火電三峽”、實施“綠色開采”、倡導“吃干榨凈”上。經過再三再四的打磨,稿件主題鮮亮,文字洗練,思路清晰,似可交出完美成品了。

不過,吸取上兩次教訓,我們沒有急于將稿件拿出去,而是自找不足,“回頭看”,細品味,再推敲,慢咀嚼,志在以奇巧為善,務求出新出彩。品咂再三,結果發現標題還不夠響亮,主標題“安徽高水平建設兩淮煤炭基地”,雖“高”不奇,強調高水平,卻高不上去,提不起神來。副標題“打造‘火電三峽,實施‘綠色開采,倡導‘吃干榨凈”,觀點雖新,卻顯太散。吟哦咂吧了半天,念念叨叨的,我就想把主標題改成“三重唱”什么的,新聞研究生畢業的記者何聰端的聰明,提議將副題做肩題,主題變成我說的“三重唱”。如此巧妙顛倒,果然神清氣爽,作品整個兒活躍起來。當時,我一拍桌子,叫道:好,我們成功了!稿件傳回,經夜班編輯精心打扮,亮亮堂堂地擺上了2005年4月5日頭版頭條。

為此,我遵照記者部領導要求,寫了篇業務研討,有感而發,題目就叫《三推敲推出“三重唱”》。時任總編輯張研農對此文批示說,這一篇有感而發,體會實在。抓頭條就應有這種精神,有什么標準就有什么質量。編輯部敢于“將軍”,記者樂于修改,這個互動的結果就是好作品的涌現?,F在重讀頭條和業務文章,以及總編批示,確實感慨良多。這讓我想到總理倡導的“工匠精神”,假如沒有“千日斧子萬日錛”的苦功,就不會有木匠大師級的精品傳世;假如沒有記者部領導的高標準嚴要求,沒有記者一次又一次地下去補充采訪,一遍又一遍地雕琢打磨,也不會有令人稱道的“三重唱”。如果就第一、第二稿推出去的話,肯定算不上精品,充其量只能是“匠氣十足”的半成品。好稿是逼出來的,好稿是跑出來的,好稿也是反復修改打磨出來的。深入生活加上“匠心獨運”,才能推出為人稱道的精品。雖然后來煤炭行業出現了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如不倡導“三重唱”定會更糟),但稿件主題仍然符合大方向,稿件質量依舊夠上精品級??梢姟肮そ尘瘛币矝Q定著新聞作品生命力。

編輯 / 穆寧 rmzkmn@163.com

《頭條背后的故事(精選版)》

作者:劉杰

書號:ISBN 978-7-5115-3808-6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10

猜你喜歡
匠氣頭條匠心
匠氣
微頭條
貴在匠氣
貴在匠氣
《頭條》(四首之三)
三生 致敬匠心
致敬匠心
論書法的匠氣
匠心,一種倔強的堅持
頭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