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鎮墓獸原型及其內涵辨析

2019-03-12 01:29楊素雅趙光國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19年1期
關鍵詞:鹿角墓葬時期

楊素雅,趙光國

(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124)

中國古代鎮墓獸的最初形態始見于先秦時期的楚墓中,它源于中國早期的地方巫術,后被作為厭勝,在墓葬中起到震懾惡靈、庇佑后人的祈禳作用,也與古人的社會地位和擁有的社會財富相應。在基于不同時代鎮墓獸造型的基礎上,文中結合其在墓葬中不同的個體數量、擺放位置,以研究鎮墓獸所代表的神祇原型,并對其內涵沿革做以辨析。

1 先秦時期鎮墓獸原型探析

關于鎮墓獸原型,主要觀點有①鎮墓辟邪之山神;②地府主宰之土伯;③化魂升天的龍;④祈禳鬼魂的鎮墓神;⑤溝通天地的巫覡;⑥鎮墓驅邪的土神——墳羊;⑦代表墓主的“祖重”;⑧陰陽結合生殖崇拜的“司命”。除此之外,丁蘭分析了鎮墓獸與現代牌位的關系,著重提到“木主”的原型。人們通常將先秦楚墓中具有一定實體形態,頭插鹿角,立于方座之上的一類隨葬品稱為鎮墓獸。由此可見,人們對鎮墓獸的認識基于鹿角、變化的實體造型、方座等基本要素。這其中,方座是固有的,雖然其造型有所區別,但它仍舊起到了神臺[1]抑或穩定的作用[2]。鹿角則不同。在春秋時期的楚墓中,鹿角與鎮墓獸實體并未存有必然的遺存關系。該時期墓葬中有單獨的鹿角或鎮墓獸,此外楚墓中也多見將鹿角與飛鳥、虎座相搭配的“虎座鳥架鼓”。探討鎮墓獸的原型,或可先拋開鹿角,即鎮墓獸實體形態本身,轉而尋找鎮墓獸產生的原生形態,進而探討其與鹿角結合的深層含義。

春秋時期的楚式鎮墓獸并沒有鹿角和“鎮墓獸”實體相結合的現象,當陽曹家崗5號楚墓、當陽趙巷4號春秋墓中的“鎮墓獸”均為頭面圓鼓,無目,無舌,或飾紋彩;頸部或直或曲;方柱形身;方座基本為覆斗型;或柒或否(表1)。這類“鎮墓獸”具有以下特點:以木加工雕刻而成;造型簡單,非人非獸;連同方座(基座)本身,構成一個直立的形象;僅出現于具有一定規模,有棺槨的墓葬中。據此,文章推測,先秦時期楚式鎮墓獸是“鎮墓獸”的最初形態,它們沒有為現今所認為的猙獰、夸張形象,也很難起到鎮墓作用,而更接近于一種象征物。將其作為一種抽象的神祇,似更符合這一初始形態的真正含義。故此,文章傾向于將其作為特殊人群的“木主”或“神主”,而這類特殊人群就是巫覡,而不是“土神”或“方相氏”,因為,這一特殊陪葬品只存在于一部分較高規格的墓葬中。生者死后,“木主”連同尸身一起埋入地下,可作為死者存在的象征,既不影響人界正常的宗教和社會生活,又能繼續起到溝通“三界”的特殊作用。

戰國時期的鎮墓獸,仍沿襲置于頭箱中的舊有習俗,且多設1具,也有多具的個例[3],但其造型更為復雜。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增設了鹿角;多以黑色為主進行髹漆;有單首、雙首之別,軀干也富于變化;頭面漸趨清晰,或獸或人,并呈現由獸面向人面演化的趨勢;多見口吐長舌的形象(表1)??梢姟澳局鳌毙蜗蠛蛢群玫搅诉M一步延伸。增設鹿角彰顯了巫覡“神主”的祈禳作用[4];黑色的髹漆展示了被埋葬者的身份和地位[5];頭面和身軀的變化體現了巫覡在“神域、人界和地府”的不同形象,突出了“木主”人格化的特點,體現了“物”上所凝結的人們的美感狀態,也即楚人宗教觀念的變遷[6-7]。

表1 先秦時期典型楚式鎮墓獸

“鎮墓獸”發軔于春秋時期,在戰國早中期流行于楚地,戰國后期式微。在先秦時期,“鎮墓獸”由模糊的神祇形象——“木主”,發展為兼具鹿角、面目多變的人神合體形態,實現了文物美學由簡單到復雜的轉變,完成了從抽象到具象的事物認知過程。

2 漢晉時期鎮墓獸造型與意蘊的變遷

漢晉時期是中國古代鎮墓獸發展新階段。據已有發掘材料可知,秦與西漢時期并沒有延續楚式鎮墓獸的使用傳統,卻保持了鎮墓驅邪的功用,豐富了人俑陪葬的習俗,發展其鎮墓守靈的特征。

漢晉時期的鎮墓獸與東周時期的楚式鎮墓獸形態差異很大:①沒有了方形基座,徹底擺脫了“神主”或“木主”的原始形態,制作原料也由以木為主變為成了以陶瓷為主,木、銅兼而有之,這使得“鎮墓獸”形象和內涵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②方柱形身體基本完成了向實體演化的狀態,以獸類形象出現,如貴州黔西縣漢墓M12中形象似狗的鎮墓獸;東漢晚期也出現有獸首人形,作口吐長舌狀的鎮墓俑,如2002年于成都市新都區發掘崖墓中出土的鎮墓獸。③具有祈禳作用的鹿角徹底消失了,魏晉以后出現起到抵牾作用的獨角鎮墓獸。④東漢時期鎮墓獸保留了一些楚式鎮墓獸的形態,如口吐長舌的形象,是鎮墓獸與墓主在幽冥溝通的象征。起鎮守作用的陶俑也多出現于該時期墓葬,但擺放地點有所差異。既有將武士俑立于墓室門口右側,陶狗和鎮墓獸并立于左側的情況,也有甬道左右兩側分立人俑和鎮墓獸的情況。

隨著秦漢時期大一統局面的形成,漢晉時期的鎮墓獸由楚地逐漸推向了全國,在中原及北方地區也被頻繁發現。但秦與西漢時期卻存在一個明顯的缺環,結合上述鎮墓獸形象的一系列變化,文章認為漢晉時期的鎮墓獸改變了春秋時期“神主”的象征性作用,而真正起到鎮墓驅邪的守護作用。

從該時期鎮墓獸擺放的位置(表2)可以看出,其基本被放置于墓門內或甬道中,不同于東周時期的頭箱里。這類異獸守護墓主,庇護左右;不亦多設,以彰顯其“鎮墓”的神異作用,但也有在同一墓葬出土兩件型制相同鎮墓獸的特例[8];具有明顯獸化特點,漢晉時期,更是將牛形獨角獸應用于其中,這與漢晉時期,尤其是晉代的尚牛之風有莫大關聯。人形鎮墓獸(俑)的出現,則是鎮墓獸在人俑影響下發展嬗變的產物。洛陽谷水晉墓就直接出現了在石門東西兩壁立置鎮墓獸和持盾武士俑的現象,其守護作用昭然若揭。這類鎮墓獸也是以后人首獸神鎮墓俑出現的先聲。

表2 漢晉時期典型鎮墓獸

漢晉時期是鎮墓獸造型和社會內涵發生沿革變遷的第二個階段。在帝國各地多有發現,這一時期,鎮墓獸具有了形象的可認知狀態,被作為一種夸張的守護獸。其夸張之處體現在長舌、獨角、雙翅[9]。同時,這一習俗也與俑的使用結合,逐漸出現人獸結合的形態,從而為隋唐時期獸俑并行的新時代奠定了基礎。另外,還有將歷史時期帝王將相神道上的石像生作為鎮墓獸者[10],此不計入。

3 北魏隋唐鎮墓獸造型與內涵分化

北魏隋唐時期的鎮墓獸承襲并發展了漢晉時期鎮墓獸特點,同時受幾百年來人俑隨葬的影響,又具有人獸分化和人獸結合的并行現象。在沿襲單一個體的鎮墓獸形象的同時,出現了由單一個體到成對出現、獸首人首各一的變化趨勢。至南北朝,單一個體鎮墓獸在墓葬中仍有存在,成對出現漸成發揮發展趨勢。初始,兩者皆為獸形,一獸一人的情況也越發多見(表3)。隋代仍有兩個鎮墓獸皆為人首的特殊情況。唐代鎮墓獸中,除卻少量只存在1件的情況外,基本為獸首人首兩種鎮墓獸并存。

從鎮墓獸埋葬位置來看,早期多將兩鎮墓獸置于墓室門內側,到唐代早期這種情況仍有存在;但更多的則是將人面鎮墓獸放置于墓門內側,面向墓門,將獸面鎮墓獸放置于棺床旁邊;在中晚唐時期的墓葬中,也出現有在鎮墓天王俑和鎮墓獸后面放置龍首人身鎮墓俑的特例。這種個體數量的變化、埋葬位置的安排和外貌形象的差異,其內涵值得深入探討。

北魏隋唐鎮墓獸發展,已達到該文化現象的頂峰。其內涵亦在汲取歷代鎮墓獸文化的基礎上有所延伸。①居于墓門內側,面向墓門的人首獸身鎮墓獸,具有人的機敏,獸的猛武。其被作為坐鎮墓門祛攘鬼禍的鎮墓神,供奉它的主要目的是隔絕死者靈魂世界與人世的通衡,使惡害之鬼不能傷害生者[11],同時也起到保護死者的作用。②居于棺旁的獸首獸身鎮墓獸,猙獰、勇猛,隨葬在墓葬中,能起到護佑死者亡靈,替亡靈鎮妖避邪,祝吉化兇;溝通亡靈與神靈的情感,引導死者亡靈升入天界或地界的雙重作用[2]。

表3 隋唐時期典型鎮墓獸

據此,文章認為在北魏到隋唐時期,關于成對出現的鎮墓獸,應因其所處位置和外貌形態分而論之。位于墓室門內側的人首鎮墓獸,應是起鎮墓驅邪作用的土神或墳羊形象的延伸;而位于墓室中部棺床前面的獸首或龍首鎮墓獸,也是早期引導死者靈魂升天的物象——龍的進一步演化。

4 結束語

“鎮墓獸”源于中國先秦時期的楚文化,是楚人基于原始信仰,將“木主”置于地下的祈禳之物。漢晉時期,隨著地域和民族文化的交融,“鎮墓獸”真正被作為一種鎮墓辟邪的明器融入了喪葬文化中,同時其造型及內涵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兇獸鎮墓的作用得以彰顯。自北魏到隋唐,因民族和地域文化大融合,鎮墓獸的形象和內涵得以深化,開始成對出現,獸俑與人俑并存,貫通三界的觀念也得以延伸。五代以后,社會環境的劇烈變化促進了市民文化的繁榮,“鎮墓獸”這一文化現象失去了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逐步淡出了社會歷史舞臺。鎮墓獸作為一種地方原生文化產物,在交流融合過程中,因地域和時段不同產生的思想文化等方面延伸和變遷則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猜你喜歡
鹿角墓葬時期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變
酷蟲學?!ぢ菇窍x同學的對手(第二章)
哪里來的鹿角
特殊時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續在線
文藝復興時期的發明家
Deer’s Antlers 鹿角& Woodchuck土撥鼠
開心一刻
一戰時期蟄豪戰(10)
Friends
揚州胡場漢代墓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