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個“4”助力集體經濟

2019-03-14 13:46
農村財務會計 2019年3期
關鍵詞:村干部村級集體經濟

云南省文山州西疇縣轄區內99.9%以上是山區,其中裸露、半裸露巖溶面積1135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8畝。曾被聯合國教科文衛專家描述為“基本失去了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西疇縣通過四個“4”的發展措施,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從2015年的27.69萬元發展到2018年的429.56萬元,平均每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從0.38萬元增長到5.96萬元,無收入村(社區)從38個變為0個,有收入村(社區)從34個變為72個。

實施“四項工程”,激活集體經濟發展動力

一是實施“領頭雁”工程,讓村干部看著干。選優派強村干部班子成員,因村制宜培養若干“領頭雁”,讓集體經濟相對落后的村看有樣板、學有榜樣。先后從縣級選派23名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熱愛“三農”工作的人員到村任黨委(總支)書記等村級干部,培養村級后備力量234人,調整作用發揮不到位、發展集體經濟不力的黨組織書記7名。如新馬街鄉馬街村,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9.46萬元,其中:入股新馬街農豐水稻專業合作社2萬元,年收入0.13萬元;門面出租0.5萬元;入股西疇縣民眾植保專業合作社82.31萬元用于入股信用社,年分紅收入8.23萬元;入股西疇縣民眾植保專業合作社10萬元用于石材產業投資,年分紅收入1萬元;“減貧帶貧”分紅9.6萬元。馬街村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及村集體富裕起來后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強,成為落后村的奮斗目標,“領頭雁”的作用持續向周邊輻射。

二是實施待遇保障工程,讓村干部積極干。出臺《西疇縣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管理辦法(試行)》《西疇縣“實干”村(社區)考評辦法(試行)》,實施“一評議四考核”,把“產業發展實干村”納入獎勵項目,根據工作實績和民主測評情況,對排名在前20%的村委會和排名在第一位的社區,提高20%獎勵標準,即村干部人均一次性獎勵12000元,提高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主動性,用具體措施促進“要我干”變為“我要干”。

三是實施解憂工程,讓村干部放心干。印發《西疇縣村(社區)干部參加養老保險和工傷保險實施方案(試行)》,縣級財政每年投入195萬元,將72個村(社區)干部納入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工傷保險統籌管理,有效解除村(社區)干部后顧之憂,進一步提振干事創業激情。

四是實施“能人效應”工程,讓村干部必須干。用活新時代“弘揚西疇精神講習所”,在農村發展一大批年輕有為、積極向上、開拓進取的“能人”,這些“能人”在個人創富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能力等方面都有出色表現,成為村干部的有力競爭者。

盤活“四類資源”,夯實集體經濟發展路徑

一是通過入股分紅形式發展集體經濟。全縣72個村(社區)都有資金入股于1個或1個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實體經濟,2018年通過入股分紅形式,村集體獲得收入325.58萬元。如法斗鄉坪寨村2018年通過入股西疇縣康益巴西菇種植專業合作社、入股西疇縣平康古樹茶產業發展專業合作社等共實現入股分紅13.2萬元。雞街鄉9個村委會僅通過入股雞街鄉華林紅提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一項,村集體年收入就達19.7萬元,每個村年均實現收入2.2萬元。

二是借力農業產業減貧帶貧機制增加村集體收入。2018年有35個村因參與減貧帶貧項目獲得83.23萬元的收入。制定《西疇縣農業產業減貧帶貧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管理辦法(試行)》,以村級所擁有的資金、資產、資源與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合作發展取得收入,規定分配總額的80%作為貧困戶入股資金收益分紅,主要用于彌補當年收入低于貧困線以下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經濟收益,也可用于解決村集體聘請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參與村級公益崗位的勞務報酬,增加貧困戶經濟收入;20%留作農業產業減貧帶貧村級集體經濟收益,主要用于村內水利設施及道路維修養護、人居環境改善、美麗鄉村建設、災害救助等村級公益事業和彌補村集體公務支出不足。待確定的貧困戶收入穩定、脫貧退出,則不再參與收益分配,全部收益收歸村集體所有,全村人民共享。

三是利用集體資產發展集體經濟。2018年有11個村(社區)利用出租門面、餐館場地、居家養老服務等獲得收入18.59萬元。

四是盤活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有7個村有集體生態公益林882畝、村集體草原生態補貼面積343.27畝、草畜平衡面積214.81畝,村集體共獲得收入2.16萬元。

完善“四項投入”,解決發展集體經濟籌資難題

一是財政投入支持。2016年以來,爭取州級項目資金900萬元,分別對雞街、通心坡、香坪山等10個村委會試點項目進行扶持發展;通過縣級財政配套每個村(社區)5萬元,縣級財政投入355萬元,幫扶71個村(社區)開展社信合作;2017年,縣級整合涉農資金690萬元,對69個行政村按照每個行政村10萬元的標準進行補助。2018至2020年,結合全縣重點產業、主導產業及“一村一品”發展規劃,將村集體經濟與產業結合,納入項目庫,預計三年共投入6386萬元,實現項目規劃在69個行政村全覆蓋。

二是“掛包幫”單位投入支持。2016年以來,實施“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和脫貧攻堅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要求,各級掛包幫單位及鄉鎮累計籌資220余萬元,幫助40個行政村解決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問題。

三是社會幫扶投入。利用最高檢、上海虹口區對口幫扶西疇的機遇,每年積極爭取掛鉤單位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

四是群眾自籌投入。在縣級配套5萬元的基礎上,71個村(社區)每個村(社區)自籌資金開展社信合作,廣泛開辟收入來源。

創新“黨組織+四種模式”,確保發展集體經濟主動權

按照“先易后難,短期見效與長期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原則,充分發揮村黨組織在組織協調、解決困難、創新思路、爭取項目、籌措資金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通過“黨組織+四種模式”發展集體經濟,確保方向不走偏、合力擰得緊、風險能把控。

一是實施“黨組織+實體+農戶”模式。依托黨建扶貧“雙推進”項目,整合資金資源,努力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如興街鎮清河村的“親和為民服務部”自2015年1月成立以來,累計吸收11個村小組207戶農戶參股,2017年實現純收益3.43萬元,其中,群眾實現分紅1.93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

二是實施“黨組織+合作社+基地+產業+農戶”模式。針對農村產業經營化程度低的現狀,將農戶種植的特色作物進行整合,集中統一管理,形成規模,實現村集體經濟與群眾同步增收。如蓮花塘鄉香坪山村委會整合農戶散種變連片的獼猴桃30余畝,2018年獼猴桃產業凈收益達1.1萬元,實現與農戶“五五分紅”,村集體收入5500元。

三是實施“黨組織+合作社+信用社”模式。依托合作社,將資金入股到農村信用社,按照入股金額比例分配利潤。如西灑鎮11個村(社區)共籌集資金110萬元,依托合作社入股到農村信用社參與社信合作,每年按照入股金額的10%左右進行分紅。

四是實施“黨組織+龍頭企業”模式。由村黨組織將股本入股到當地發展前景好、內部管理規范、經濟效益明顯、輻射帶動能力強的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實現入股分紅。如興街鎮甘塘子村投入10萬元入股興牧牧業有限公司,每年可獲得10%的分紅。

猜你喜歡
村干部村級集體經濟
村級義務消防隊值得一試
村干部帶頭 流翔高鈣助力 共建大美鄉村
村集體經濟是如何“無中生有”的?——楊陵區農村集體經濟的成長之道
山西旅游扶貧示范村干部培訓班開班
這里的村干部,是這樣“上班”的——略陽實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壯大集體經濟的武夷山市實踐
伊川縣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探索
誰為村級產業“接生”?
破解空殼村,黨建如何引領——以漢濱區壯大集體經濟為例
能尋下好產業,看得見恓惶人——蒲城依托“村級社”破解“空殼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