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品讀能力

2019-03-18 01:33潘銀
甘肅教育 2019年2期

潘銀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品讀能力;文本字詞;精妙處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02—0106—01

在語文教學中,品讀能力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必備技能之一,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同時,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只有認真去品讀,才能感受到語文文字的魅力,并且透過表面看到文字背后所要表達的意思,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真正愿意學習語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讀能力,讓學生在學習語文學科的過程中,感受到語言的無窮魅力,從而讓語文課堂充滿濃濃書香氣息。

一、理解文本字詞,打好良好的品讀基礎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詞語的品讀是教學的基礎。通過閱讀文本,品讀文章富有內涵的詞語,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本的內涵,從而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通常情況下,文章中的重點段落有的用詞很準確,并且含義深刻,體現著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語,幫助學生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是相當重要的。如,在教學《難忘的潑水節》這篇文章時,題目就值得學生深思,傣族每年都會過潑水節,為什么說這個潑水節是“難忘的”呢?通過閱讀文章可知,難忘其實是有三個原因:第一,潑水節就是他們的新年,第二自然段中,潑水節前的準備場景讓人難忘;第二,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節的音容笑貌難忘;第三,總理的祝福令人難忘。通過抓住題目中“難忘”這一詞,感受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此一來,在理解文本字詞的基礎上,學生逐漸學會分析文本,打好良好的品讀基礎。

二、品讀文本精妙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讀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少不了精妙處的品讀,這些精妙之處大都是表現在某個優美詞句的運用上,或是某個修辭手法,又或是某個精彩的段落。這些都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然后品讀這些精妙之處,不能一筆帶過或者是簡單的處理。如,在教學《風箏》這篇文章時,文章說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通過品讀上下文,根據上下文就能夠理解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比較溫和的二月春,而北京卻是肅殺的寒冬。故鄉的風箏時節楊柳發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因此驚異于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就放起風箏來。作者見風箏就悲哀,其實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那一幕,并且無法彌補?!绑@異和悲哀”其實在結構上來說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如此一來,學生在品讀文章的過程中也逐漸養成了品讀文章精妙之處的習慣,無形之中就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品讀能力。

三、反復誦讀文本,提高學生的品讀能力

新課程改革以來已經明確了品讀的基本特征:即需要反復的、多次的、比較性的讀,讀出情味與意境?!皶x百遍,其義自見?!睂W生讀懂文本,也是閱讀能力逐漸形成的過程,同時又是語感形成和語言積累的過程。因此,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扇窗,也是學生積累語感的重要環節,是閱讀教學的靈魂,那么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就應該指導學生反復誦讀文本,提高學生的品讀能力。如,在教學《和時間賽跑》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采用初讀、范讀、細讀等方法進行閱讀教學,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悟出文章的中心。與此同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一遍又一遍朗讀,并且正確、流利、有感情去朗讀,最后讓學生體會到時間的意義,激發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

四、仔細揣摩文本,提升學生的品讀能力

對于小學生而言,小學階段是比較重要的階段,并且閱讀是屬于學生個性化的一種行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引起重視,引導學生認真鉆研文本。那么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與文本的深入對話,充分利用語言文字引導學生透過文字與作者進行對話并產生共鳴,從而體會到文字的精妙。與此同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還要反復地理解、體味和推敲語言,深入地研究語言的底蘊,透過文字領會其思想與精髓,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品讀能力。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篇文章時,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就連用兩個“不可估量的損失”,是為了突出什么?通過結合上下文可知,這篇課文講述了圓明園當年輝煌的景觀和它的毀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仇恨,還引發讀者深思。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中,閱讀是重要的一部分,同時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讀能力又是極其重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認真鉆研教材內容,結合教材特點科學地開展品讀,幫助學生品讀文章的內涵,讓學生讀出情感、讀出思想。

編輯:張慧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