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虛構寫作的中國面目與可期未來

2019-03-22 02:25張林賀
今傳媒 2019年2期
關鍵詞:現實意義

張林賀

摘? 要:新的媒體環境、新的歷史時期,非虛構寫作因貼近現實,追求真實的力量和文學的意義,契合大眾的審美趣味等特點,成為文學創作、新聞寫作、生活化寫作等共同拓展的“最大公約數”。 本文對中國文學領域非虛構寫作的現狀進行了盤點和梳理,論述了新媒體時代中國非虛構寫作的重大現實意義,分析了當前文學領域非虛構寫作存在的困境和社會性難題,提出了中國文學領域非虛構寫作的突破方向。

關鍵詞:非虛構寫作;現實意義;困境和難題;突破方向

中圖分類號:?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2-0000-03

一、“非虛構寫作”的緣起和它的“中國面目”

“非虛構寫作”概念始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一開始就是跨越文學和新聞的產物。美國作家杜魯門?卡波特(Truman Capote)率先在其作品《冷血》(In Cold Blood) 中運用文學創作的各種手法,被公認為“非虛構小說”的開山之作。此后,《紐約先驅論壇報》記者的湯姆·沃爾夫(1931-2018)成功地將小說的寫作技巧移植到新聞報道中,其作品被稱為“新新聞報道”。1979年,《巴爾的摩太陽晚報》記者約翰·富蘭克林憑借其醫學報道《凱利太太的妖怪》獲得首屆普利策新聞獎特稿獎。2015年,白俄羅斯女記者、作家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憑借其非虛構作品《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獲得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顯示了非虛構寫作強大的生命力。

(一)文學領域的“非虛構寫作”探索——以獨特視角解構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

2010年以《人民文學》開設“非虛構”專欄為契機,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女教授梁鴻的“非虛構”作品《中國在梁莊》在人民文學發表,成為“非虛構寫作”在文學創作領域的最具代表性的探索。梁鴻通過深入的調研,還原了家鄉河南鄧州梁莊三十年令人揪心的時代變遷和冰冷現實。隨后,網絡作家慕容雪村的《中國,少了一味藥》,孫惠芬的《生死十日談》,新疆作家李娟的《羊道三部曲》,湖南作家蕭相風的《詞典:南方工業生活》,河南作家喬葉的《蓋樓記》《拆樓記》等相繼問世。

2016年春節,廣東金融學院財經傳媒系副主任黃燈的返鄉筆記《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發表于《十月》雜志,展示了其丈夫老家湖北孝感孝昌縣的一個村子的留守兒童、養老問題、城鄉二元對立等公共話題。

與此同時,一些常年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如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偉)的《江城》、《尋路中國:從鄉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紐約客》雜志駐華記者普利策獎獲得者歐逸文的《中國最危險的女人胡舒立》,《全景鏡頭》NPR駐上海記者羅伯·施密茨的《東北游記》等,都在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些“非虛構寫作”者,投身現實,直面中國城鄉不同階層和人群的生存邏輯和人性倫理,映射自己的獨立判斷和精神理想,為解構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和人文研究提供了獨特的審美視角和現實參照。

(二)越來越多的作者投身非虛構寫作

眼下,一些權威文學雜志門戶網站、新媒體平臺紛紛依靠自身優勢,通過資助非虛構寫作項目來發現和聚攏有潛力的作品和作者。如《人民文學》的“人民大地”寫作計劃就“希望非作家、普通人,拿起筆來,寫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傳記”,建立起剛健有力的行動和認識意愿,而不是靠著“二手生活”自得其樂[1]。

而網易的“人間”欄目,騰訊的“谷雨”欄目,上海報業集團原生新媒體“界面”新聞的“正午” 欄目等,都在鼓勵普通人寫出屬于自己的非虛構故事,提升寫作水平。2017年4月, 鄉村民辦教師出身在京做月嫂的范雨素一篇《我是范雨素》的網文橫空出世, 刷爆朋友圈, 而推出該文的正是“界面”新聞的非虛構寫作欄目“正午”。

二、中國文學界為什么需要非虛構寫作

(一)好的非虛構書寫,可以呈現令人“難以置信又深信不疑”的世界

那么,我們的社會為什么需要非虛構寫作?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曾經指出:海量信息涌現的時代,我們需要清楚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我們也希望能夠在一個真實的水平上,深入具體地認識這個世界的豐富性和人的豐富性?!盵2]非虛構寫作恰恰就承擔了人們能夠具體深入認識這個世界的功能。

“非虛構寫作”追求真實、關懷現實,深入生活,看重理性思考與人文情懷,在表現手法上注重故事化表達,強調建構情節、呈現場景、設置懸念、展示細節、豐富對話、采用不同視角等,能夠在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和跌宕起伏的文字中,呈現特定社會群體眾生相,讓受眾看清紛繁復雜而又意味深長的社會圖景。

(二)與寫作對象“共在”,作品更具備打動人心的力量

“非虛構寫作”長于展現事實,轉化事實,更接地氣。正如美國《俄勒岡報》前主編杰克·哈特(Jack Hart)在其專著《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寫作指南》里指出,非虛構寫作重在“關注面臨日常生活挑戰的普通人,并從故事中尋找并提取生活的意義?!盵3]

無論什么題材的非虛構,都需要寫作者置身其中的扎實采訪, 只有與寫作對象“共在”,才能更好地反映一個群體和個人的社會存在,才能深層關照社會制度、宗教信仰、公序良俗等,發掘人性的力量。

(三)非虛構寫作可以凝聚共鳴與共識,推動人類發展進步

“非虛構寫作”善于以小見大,凝聚共鳴與共識。把寫作還原為人類的一種生命活動和生活方式,起到了表達心聲和人際溝通的效果[4]。在真正的非虛構作品中,我們不僅能看到人物內心世界的書寫與刻畫,也能體會到作者內心的反思與追問。非虛構寫作關注視野多是社會底層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通過個人命運去映射國家、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折射深刻的社會現實,與受眾產生共鳴,為社會改良獻計獻策。

三、文學領域非虛構寫作的困境與隱憂

真正意義的非虛構寫作在中國經已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但盤點非虛構寫作在文學領域的發展狀況,卻透露出不少隱憂。

(一)一線作家集體回憶往事,不愿意從事非虛構寫作

作家作為具備人文情懷的階層,本應是新時代的牛虻和精神領袖,理應以良知和勇氣直面社會問題,通過更為積極的“非虛構寫作”深入現實,反映現實,并為社會治愈進言獻策,貢獻自己的智慧。但據筆者觀察,近年來文學領域的非虛構寫作,除了如梁鴻、黃燈等個別高校教師,以及年輕的網絡作家外,鮮有一線作家進行嘗試跟進。莫言、賈平凹、韓少功、梁曉聲、閻連科等作家,不約而同地陷入對二三十年前的往事的回憶,有的則傾向于書寫風花雪月和閑情逸致,偏離了文學的本質向度。即便有作家如韓石山的《既賤且辱此一生》、黃永玉的《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問世,也多是摻雜更多個人感悟的回憶錄,對當前現實的關照偏弱。一些作家出于現實利益、地位和寫作風險的考慮,在寫實中喪失了深入采訪,直面“真實”的底氣、勇氣和能力。缺乏人文指引的社會公眾要么沉浸在自吹自擂、浮躁喧囂、無聊煽情、游戲享樂之中自嗨,要么在偽裝盛行、真相蒙蔽和抱殘守缺中人人自危。

(二)寫作題材的窄化與邊緣化

縱觀近年來文學領域的非虛構寫作,多集中在社會底層、流浪人員、病人、殘疾人、弱勢群體、邊緣化個體等,題材日益窄化和“邊緣化”。有關社會主流群體即所謂白領、官員、演員、商業人士、中產階級真實生活和生存狀態的“非虛構寫作”依然是無人落筆。

反觀近年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文學類非虛構獎作品,對主流世界的關注卻是持之以恒的。比如2018年普利策文學類非虛構獎作品《監禁自己人:美國黑人的罪與罰》,作者針對越來越多的黑人被以不同犯罪名目關押,對黑人的精英階層如市長、議會議員、警察局長、法官、檢查官等,進入了深度訪談。而2017年普利策獎非虛構獎作品《驅逐:美國城市的貧困與暴利》,則將“剝削”的概念引入有關貧窮的辯論。

(三)非虛構寫作普遍難以找到問題的對策和出路

仔細分析分析中國近年來的非虛構作品,如梁鴻的《中國在梁莊》《出梁莊記》、黃燈的《大地上的親人》等許多作品,盡管呈現了現實的無奈,人間的悲涼,展示了中國基層民眾的非正常生存狀態,卻并沒有提供有效療救的方子。梁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自己無力為這些問題提供方案。她能做的是盡可能描摹出她所觀察感受到的一切,希望引起公眾更多的關注和思考。顯然,對敏感問題、實質問題的有意規避,不提供解決思路與辦法,都會讓非虛構寫作在展現現實中充滿無力感,讓讀者看不到希望。

四、中國文學領域非虛構寫作的出路、突破和未來

(一)高速發展的社會為非虛構寫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優質素材

當下中國正處于科技高速發展和社會深刻變革時期,各階層的現實構造與生存圖景變得越來越復雜多元。每一個人都是偉大歷史變革的親歷者和見證者,這無疑為非虛構作者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和源泉。廣大作家和寫作者理應肩負起自身的神圣使命,深耕時代沃土,充分挖掘資源寶庫,忠實展示各類人群的生存圖景,講好中國故事。與此同時,還要具備全球化開放視角,拓寬題材的維度,深入采訪、遵循創作規律是出好作品的關鍵[5]。通過非虛構寫作,讓受眾看清紛繁復雜而又意味深長的社會圖景,并從中提取生活的意義。

(二)不斷擴大的寫作與閱讀團體,將進一步凸顯非虛構寫作的價值

新的歷史時期,千姿百態的生活賦予非虛構寫作普及化的不竭源泉,更多人參與非虛構寫作成為可能。 隨著非虛構寫作讀者基數的不斷上升,他們對這類寫作的欣賞力和鑒別力也會隨之提升。這意味著更高的閱讀需求和更深刻的洞見,更具普遍意義的人性關照,也必將助力更美好社會的早日建成。 發展更多的類似《紐約客》、“谷雨”、“人間”、“正午”等培育和發表非虛構寫作平臺,構建更為廣闊的非虛構寫作圖書市場,才能不斷壯大非虛構寫作陣營。

(三)真正優質的非虛構寫作,離不開寫作者的深度挖掘和獨到見解

1.不可或缺的走近、共在與深度調查采訪

非虛構寫作,重在構建故事,而一個成功故事的構建,除了走近、“共在”與鍥而不舍的采訪與深挖別無他途。作家、攝影家林強為了寫《生命的力量:一個麻風病人的紀實》,曾連續 15 年走進曾被人們視為禁地的涼山麻風村,與麻風病人交朋友朝夕相處。李娟的《羊道三部曲》也同樣是她與新疆阿爾泰牧民同吃同住一起放牧遷徙的成果。

2. 好的非虛構寫作應有自己的態度和觀點,找到療救社會的良方

好的非虛構除了善于展現,還需要有自己的情感與立場,要能夠通過對社會展開深度觀察,尋求到社會認知的最大公約數,找到解決問題和社會療救的辦法。

非虛構寫作的客觀展現與犀利深刻的主觀態度之間并不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思想爭辯、觀點爭鳴,最終的落腳點應該是共識。有了為人民書寫的道義擔當,有了社會認知的最大公約數,有了解決問題的共識,才能更好地推動人類社會的的發展與進步。

結語

高速發展的中國有足夠豐富的非虛構寫作資源,有足夠大的讀者市場有待開發和培育。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全民寫作的覺醒,更加深刻的高品質非虛構寫作和閱讀必將促進更加人性化的美好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李敬澤.留言[J].人民文學,2010(2).

[2]羅皓菱.南方文學周開幕 莫言白巖松等出席[EB/OL].騰訊文化,http://cul.qq.com/a/20130819/008405.htm.

[3](美)杰克?哈特著.葉青譯.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寫作指南[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61.

[4]席曉麗.作為生活方式的非虛構寫作[J].寫作(上旬刊),2018(2).

[5]許旸.非虛構寫作火了,但研究相對滯后[N].文匯報,2018-05-18.

猜你喜歡
現實意義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儒學視閾下芻議簞食瓢飲的顏回之樂與現實意義
評《美人魚》
淺析英美文學的精神價值和現實意義
淺論中國傳統節日的內涵及意義
“中國夢”在民族地區醫德教育中的現實意義初探
《一見鐘情》現實意義簡析
心靈的旅程
論“教之道, 貴以?!钡默F實意義
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如何開展創業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