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單向優選到雙向優選:OT句法與OT語義的新發展?

2019-04-01 03:21鄒穎娟
外語與翻譯 2019年1期
關鍵詞:單向句法造句

鄒穎娟

余小強

湖南大學

【提 要】早期的OT句法與OT語義采用單向優選模型,無法較好地解釋語言現象中的形式-意義不對稱性。由于這兩種模型最終都要涉及形式與意義之間的關系,因此在它們的優選過程中存在雙向性特征。把雙向性特征引入OT,OT模型也由單向優選發展成雙向優選。在處理上述語言現象上,雖然雙向模型明顯優于單向模型,但是仍有一些形-義不對稱的語言現象無法得到解釋,這些語言現象為OT句法與OT語義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提出了新課題。

1.引言

優選理論(Optimality Theory,簡稱OT)作為生成音系學的模型,最早由Prince&Smolensky(1993,2004)提出。近年來,這套理論已成功地運用到句法領域,目前在語義學領域和語用學領域都頗受關注。優選論的產生源于一個古老的概念,即從一層語言表征(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到另一層的映射(mapping)應由規則(rule)和過濾器(filter)來描寫。OT的新貢獻在于闡述過濾器(也稱為制約條件)是分級并可違反的。因此,違反某些制約條件的成分序列是合法的,只要所有其它的成分序列違反更高一級的制約條件。

OT模型由三個形式部分組成:生成裝置(GENerator),評估裝置(EVALuator)和層級制約條件系統。這個模型的工作假設是:底層規則和制約條件都是普遍的,語言之間的差異僅存在于制約條件的排列層級。其假設一方面描述語言類型,另一方面又突出語言共性。OT模型具有如下特征:(1)必須有一個輸入項集合,對每一個輸入項,GEN都會生成一個可能輸出項的候選項集;(2)從候選項集中,EVAL為輸入項挑選出最優輸出項;(3)制約條件集內的制約條件具有普遍性,然而在排列層級上,各語言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就制約條件而言,違反的級別重于違反的次數(Prince&Smolensky 1993,2004;Kager 1999)。也就是說,與違反較低層級制約條件多次的候選項相比,違反較高層級制約條件一次的候選項將失去競爭資格。只有最簡約的候選項才是合法的語言學對象,不簡約的競爭者都被阻攔。分級制約條件的作用是對候選項進行分級排列,從而使優選成為可能。

OT句法與OT語義研究的是:(1)給定某個語義輸入,它的最優表達/形式是什么(OT句法)?(2)給定某個句法輸入,它的最優理解/意義是什么(OT語義)?由于形式/意義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因此,這兩個問題的實質就是:什么是最優的形式/意義關系?這種關系是單向的還是雙向的?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將引發兩類不同的優選模型:單向優選模型與雙向優選模型1。下面用對六種不同的語言現象的解釋來評介這兩類模型,并指出這些模型在分析這些語言現象時的優勢與不足。這六種語言現象分別是:歧義(Ambiguity)、變體(Variation 或 Optionality)、無形(Ineffability)、無義(Uninterpretability)、全阻(Total Blocking)和片阻(Partial Blocking)2。

2.單向優選句法與單向優選語義

單向優選句法與單向優選語義主要有三種形式,Beaver&Lee(2004)將其分別稱為單純優選造句(Naive OT Production)、單純優選解讀(Naive OT Comprehension)及單純交互優選(Naive back-andforth OT)3。它們在解釋以上六種語言現象上既有可行的方面,又有嚴重不足。優選造句采用的是發話人角度,給定某個合法的(well-formed)語義輸入,發話者要從句法表達候選集中為這個輸入項選擇一個最優的句法表達(Bresnan 2000;Aisson 1999;Nefdt 2016)。優選解讀采用的是受話人角度,給定某個合法的(well-formed)句法輸入,受話者要從語義表達候選集中為這個輸入項選擇一個最優的語義表達(Hendriks&de Hoop 2001;Helen de Hoop,et al.2004;Samek-Lodovici 2007)。

2.1 單純優選造句

由于單純優選造句的輸入項是某一既定的意義,因此在單次操作中不可能出現歧義現象。這種現象是多次操作的結果:輸入項不同而優選項一致。以OT為例,其意義既可以是「Optimality Theory」,又可以是「Overtime」4。在第一次操作中輸入項為「Optimality Theory」,經過GEN及制約條件的評估,得出最優輸出項OT。第二次操作的輸入項為「Overtime」,得出的最優輸出項也是OT。因此,兩個OT分屬于兩個不同的候選項集,由于優選項偶合而形式相同。單純優選造句就是用這種方法解決了歧義現象。變體則要求在一次操作中,給定某一意義,得出多個最優輸出項。由于這種假設有悖于單向優選模式所強調的輸入與輸出的一一對應性,因此不能解釋變體現象。正是這種一一對應性的要求,使其它四種現象也不能在其理論框架內得到解釋。

2.2 單純優選解讀

單純優選解讀的輸入項是某一既定的形式,因此在一次操作中不可能出現變體現象。與單純優選造句模型一樣,這種現象也是多次操作的結果:輸入項不同而優選項一致。如英語聯接詞that的省略,造成句子的形式不同而意義一致。因此,單純優選解讀可以解釋變體現象。以形式1)I think that Mary is clever與形式2)I think Mary is clever(無連接詞that)為例:第一次操作輸入項為形式f1,產生優選項意義m1「我認為瑪麗聰明」,第二次操作輸入項為形式f2,產生優選項意義m2「我認為瑪麗聰明」。這兩個優選項是兩個不同候選項集中的優選項,在這種條件下,m1可以等同于m2。由于其它五種語言現象都違背了一一對應性的要求,因此不能在此框架內得到解釋。

2.3 單純交互優選

與上述兩類單純優選模型一樣,單純交互優選模型也不涉及形式與意義之間的配對集,只是前兩類模型的簡單合并。盡管在造句和解讀中制約條件相同,這種模型并沒有指派給形式/意義之間以一致的聯系(Antilla&Fong 2001)。以歧義為例:輸入項為意義「Optimality Theory」,先使用單純優選造句得到形式OT,再使用單純優選解讀,得到的可能并不是原始義「Optimality Theory」,而可能是某一個新的意義「Overtime」。變體也可能出現類似情況。例如,輸入項為形式f1I think that Mary is clever,運用單純優選解讀,得到意義m1「我認為瑪麗聰明」,以此意義為輸入項,再運用單純優選造句,得到的形式有可能是不同于f1的f2I think Mary is clever(無連接詞 that)。其它四類現象由于在上述兩類單純優選模型中都不能得到解釋,因此對兩類模型只做了簡單合并處理的單純交互優選模型自然也無法解釋這四類現象。

為了彌補單向優選模式的不足,語言學家們提出了雙向優選模式。這是因為,從本質上說,單純優選造句是一條既與句法相關又與語義相關的理論,單純優選解讀也是如此。這兩種單向理論最終都要涉及形式與意義之間的關系,具有雙向性特征。

3.雙向優選句法與雙向優選語義

優選論中的雙向優化有其深厚的理論淵源5,句法中的雙向概念與語義中的雙向概念是互補的。如果只從發話者的角度出發,就無法解釋受話者的理解取向(Preference);若只從理解的角度出發,則無法解釋阻礙效應。單純優選造句通常忽略了句法歧義現象,而這種現象恰恰表明優化的雙向性。在這種框架下,GEN可以用同一個解讀與多個不同的形式匹配??蛇x形式的存在可能造成阻礙效應,對可能的優選解讀項產生重大影響。因此,無論是在理論性還是在實證性方面,雙向優選強于單向優選。

在雙向OT中,通常假設有一個形式集F,一個意義集M,發話人與受話人合作確立雙方都認可的形式/意義對(Blutner 2001;Helen de Hoop&Malchukov 2007;Brattico 2014;Klecha 2018)。J?ger(2002)詳細討論了最優形式/意義對的觸發機制。根據對相關形式違反制約條件層級的計算,發話人為某一給定的意義m0選擇優選項形式f0,即候選項集內違反最低層級制約條件的候選項。然后,受話人根據他對相關意義違反制約條件層級的計算,為形式f0選擇他認為是最優的優選項意義m1。隨后,又根據自己的形式取向,為m1選擇形式f1,從而形成螺旋型模式。如果發話人與受話人最終都選擇了相同的形式和意義,那么,形式/意義的最優對就形成了。如果[f,m]是這種技術性概念下的最優對,那么,選擇f是表達m的最優方式,發話人與受話人兩者的取向都得到了匹配。

下文將介紹雙向優選中影響最大的四種模型:強式雙向優選(Strong Bidirectional OT),弱式雙向優選(Weak Bidirectional OT),解讀優先(IP Asymmetric OT)及造句優先(PI Asymmetric OT)6。

3.1 強式雙向優選

強式雙向優選是由Blutner(2001)首先提出的一種雙向模型。其主要觀點為,為使表達合法,一個形式/意義對[f,m]在雙向優選中都必須是優選項7。

形式/意義對[f,m]是強式優選項,當且僅當

(1)[f,m]GEN,

(2)無其它對[f',m]GEN,且[f',m]> [f,m],

(3)無其它對[f,m']GEN,且[f,m']> [f,m]。

強式優選剔除僅在一個方向上的形式/意義優選對。它的優點在于,若制約條件的排列層級相同,強式優選在優選項的數量上少于單純優選造句或單純優選解讀所產生的優選項,從而能夠解釋無形及無義現象。無形現象可以這樣解釋:第一,在造句模型中,給定某意義m,得到優選項f;第二,在解讀模型中,輸入項f所產生的優選項m'不同于造句模型中的意義m。因此,意義m'阻斷了意義m,使得m有義而無形。無義現象也可以通過類似的步驟得到解答。強式優選還為全阻提供解答。例如有語義相同的兩種形式f1cheaper與f2more cheap,優選項都為m1「cheaper」。在解讀模型中,兩種形式不屬于同一個候選項集因而都合乎語法。在強式優選模型中,形式f2被更簡約的形式f1阻斷,形式/意義對[f2,m1]被排除在優選項之外。

雖然強式優選模型為無形、無義及全阻等現象提供一個統一的解釋,然而對歧義及變體現象,強式優選無法解答。這個模型的另一個不足之處在于阻斷效應過于嚴格。例如,根據模型,形式f1kill阻斷了形式f2cause to die,因此,f2應該無義。這種推論與事實相悖。實際上,f1對f2的阻斷只是部分的,非完全的,這一點筆者在3.2節中再詳細說明。

3.2 弱式雙向優選

弱式雙向優選是強式優選模型的變體,其目的是解釋片阻現象。在弱式優選模型中,強式優選的失敗者可進入后一輪或后幾輪的競爭。依此類推,可以發現,在弱式優選中,每個候選項都能成為優選項。

形式/意義對[f,m]是弱式優選項,當且僅當

(1)[f,m]GEN,

(2)無其它弱式優選對[f',m]GEN,且[f',m]> [f,m],

(3)無其它弱式優選對[f,m']GEN,且[f,m']> [f,m]。

弱式優選的使用通常被看作是形式與意義之間不斷刪除連結(Pruning)與增加連結(grafting)的過程。以形式kill與cause to die為例,其可能的解讀有「direct causation」和「indirect causation」。弱式優選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單純解讀與造句;刪除連結;增加連結8。

階段1 單純解讀與造句

階段2刪除連結

階段3 增加連結

Blutner(2001)認為,弱式優選抓住了語用推理的本質,即無標記形式趨于在無標記語境下使用,有標記形式趨于在有標記語境下使用(Levinson 2000)。這無疑是弱式優選的優勢所在。然而,與其優勢相比,弱式優選的問題更為突出。對已有的優選對[f1,m1],它既不能增加一個新的意義 m2,使得[f1,m2]成為優選對;也不能增加一個新的形式f2,使得[f2,m1]成為優選對。增加連結的技術可能使無形的概念成為有義有形,或者使無義的表達變得有形有義。這些都是弱式優選解釋力不足的表現。弱式優選模型更為嚴重的不足在于它過強的生成力(over-generation)。由于每一個候選項都可能成為不同階段的優選項,因此,大量的不合語法的候選項都會被納入到優選項范疇,從而造成生成力過強9。

3.3 解讀優先

解讀優先是Wilson(2001)首先提出來的雙向優選模型。根據Wilson,解讀優先就是在優選過程中,解讀先于造句,解讀優化的結果影響造句優化的候選項集。這種模型與造句優先模型一樣,都具有非對稱性(asymmetry)的特點。解讀優先的主要觀點是:(1)解讀。給定任何形式/意義對[f,m],找到關于形式f的最和諧語義解讀;(2)造句。給定輸入項意義m,把解讀階段所有的、使[f,m]為優選項的形式f作為候選輸出項,再使用傳統的OT句法處理受限的候選項集。值得注意的是,造句階段的形式/意義對集是解讀階段形式/意義對集的子集。也就是說,優選對的意義集在解讀階段與造句階段是一樣的,而就形式集而言,造句階段少于解讀階段。

這種模型可以用來解釋無形,全阻及片阻效應。由于這種模型強調的是解讀優先,因此,與單純解讀優選模型一樣,它能順利地解決無形現象。解讀優先優于單純解讀的地方在于,前者能夠解釋全阻與片阻效應,而后者卻不行。Wilson所提出的解讀優先模型對片阻的解釋可用圖表表示如下10:

階段1解讀

階段2造句

2.1

2.2

解讀優先=2.1M∪2.2M,即

3.4 造句優先

與解讀優先模型相對,Zeevat(2001)提出的造句優先模型保留了傳統的單向造句模型,使用造句的結果限制解讀的候選項集。造句使用傳統的OT句法制約條件集PROD,解讀是更為復雜的二階過程,既包括PROD也包括挑選意義的制約條件集PRAG。解讀中的形式/意義對集是造句中形式/意義對集的子集。使用兩個不同的制約條件集是Zeevat不同于Wilson及其它雙向優選模型的最大之處。Zeevat認為,這種模型能夠成功地解決歧義、無形、無義以及全阻現象。

由于造句優先的基礎是傳統的單向造句模型,因此,歧義現象能夠得到完美的解答。Beaver&Lee(2004)對它是否能夠解釋無形現象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從造句的角度看,任何意義輸入項都必須給出某個優選形式作為輸出項。若無形是指無法言表的意義,那么,造句優先模型不能預測任何無形現象,筆者也贊同這一觀點。由于第一階段的操作與單純造句一致,對任一意義輸入,可能有許多偏離輸入意義的形式序列。這些形式序列在造句優先模型里都是無義的。全阻現象可以用形式f1cheaper,形式f2more cheap與意義m1「cheaper」之間的關系來論證。要解讀形式f2more cheap,其意義必須是more cheap所表達的意義「cheaper」。然而最優對[f1,m1]表明,意義「cheaper」的最優表達式是形式f1cheaper。由于沒有其它意義與形式f2more cheap匹配,形式f2就成為無義,被形式f1成功阻斷。

4.結語

本文通過概述七類OT模型對六種語言現象的解釋及其在解釋中所存在的問題,從中得出兩個結論:第一,從解釋現象的數量上看,雙向模型明顯優于單向模型;第二,沒有一個模型能夠解釋全部的六種語言現象。結論一說明了從單向優選發展到雙向優選的科學性與正確性;結論二則說明,現今的雙向模型在處理形式-意義的不對稱性上仍存在不少問題,需要不斷改進。筆者希望,雙向優選所面臨的問題能夠在不久的將來得到完美的解決。

注釋:

1 單向優選與雙向優選的主要差別在于,單向優選考慮的只是單純的輸入項和輸出項,而雙向優選考慮的是輸入項和輸出項之間的配對關系。

2 歧義就是我們說的一形多義現象,如OT可理解為「Optimality Theory」或「Overtime」。變體則指一個意義用多個形式來表示,如「我認為瑪麗很聰明」這個含義,既可用I think that Mary is clever,也可用I think Mary is clever(無連接詞that)來表示。在意大利語中,一個單句內不能同時出現兩個疑問詞。要表達意義「誰吃了什么」,我們不能用Who ate what,而必須用Who ate something,這就是我們說的無形。無義可以用Chomsky(1957)一個有名的例子來說明:Colorless dreams sleep furiously。全阻是指一種形式與某意義的關系阻斷了另一種形式與之的關系。如我們用形式wrote表達意義「wrote」,從而阻斷了形式writed與意義「wrote」之間的關系。片阻指的是兩種形式與兩種意義之間的關系。如形式1 knife與形式2 cutter都與意義1「knife」相關,knife與「knife」的匹配關系阻斷了cutter與「knife」的關系。形式2cutter只能與剩下的意義2「non-canonical cutting implemen「t匹配而形成片阻。

3 Beaver&Lee所說的單純優選造句實際上就是Grimshaw(1997)提出的OT句法,它最接近OT音系學模型。它以某種意義表征作為輸入,由函數GEN產生候選輸出項集。線性排列的制約條件集將挑選出候選表層形式中的優選項。單純優選解讀也就是Hendricks&de Hoop(2001)所倡導的OT語義,其輸入是表層句法形式,GEN產生候選意義項集,線性排列的制約條件集挑選出與表層形式匹配的意義優選項。單純交互優選也是Hendriks&de Hoop(2001)所討論的一種優選模型,它不涉及形式與意義之間的配對集,只是前兩類模型的簡單合并。盡管在造句和解讀中制約條件相同,這種模型并沒有指派給形式/意義之間以一致的聯系。例如,輸入項為意義m1,先使用單純優選造句得到某形式f1,再使用單純優選解讀,我們得到的可能并不是原始義m1。在下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由于這些模型都是單向優選,因此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4 本文中的形式用斜體標識,意義用「」標識。

5 雙向優化的觀點在以下的理論假設中都有或多或少的體現。根據基礎豐富性假設(richness of the base),所有語言語法的輸入項集都是相同的,在表達方面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在許多情況下,都會出現多個輸入單一輸出的結構。Prince&Smolensky(1993,2004),It?,Mester&Padget(t1995)引入了詞匯優化(lexicon optimization)的算法來處理這個問題。這種算法計算每一個輸入項產生優選項所違反的制約條件的次數,最少違反制約條件的輸入-輸出對就是優選對。因此,詞匯優化是雙向的,既從輸入到輸出,又從輸出到輸入。人類語言的語句分析(parsing)也是優選論研究的相關領域。在語句的分析過程中,理解也貫穿于過程的始終,分析機制(parser)根據表層輸入優化底層結構(Müller 2001)。這些觀點表明,優化是一個雙向相關的概念。

6 強式雙向OT與弱式雙向OT是由Blutner(2001)提出的,解讀優先OT是Wilson(2001)提出的雙向優選模型,而造句優先OT(PI Asymmetric OT)是由Zeeva(t2001)首先提出的。

7 在Blutner(2001)所提出的強式雙向優選公式中,符號“>”表示“較……更和諧”或“較……更簡約”。

8 在第一階段中,所有的單向優選連結都用實線箭頭標注了出來。除最優連結外,階段1中還有兩條虛線箭頭。這兩條虛線連結的是單向次優選項(sub-optimal candidates),是這一階段競爭的失敗者。在階段2中,兩條單向優選連結被阻斷,只留下一對雙向優選連結。在階段3中,由于交叉的兩條單向優選連結被阻斷,次優選項再次參與競爭,成為第二輪競爭中的最優連結。

9 由于篇幅所限,我們不能完整、詳細地說明弱式優選模型過強的生成能力,對此感興趣的讀者可參考Lee Hanjung(2001)。

10 由于解讀優先模型對全阻效應的解釋與強式優選模型一致,因此,我們在3.3節中不再詳述。

猜你喜歡
單向句法造句
碳纖維/PPS熱塑性單向預浸帶進入市場
述謂結構與英語句法配置
從造句入手學寫話
單向空間
句法二題
單向街書店:智力、思想和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間
詩詞聯句句法梳理
造句
造句
單向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