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特效 科幻電影的硬核

2019-04-01 03:14李杰李葉
設計 2019年6期
關鍵詞:外骨骼流浪設計

李杰 李葉

今年春節檔上映的硬核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成為今年第一部爆款國產影片。據統計,《流浪地球》上映34天時的票房已累計達46億,占據國內電影史票房亞軍位置,甚至把2019年奠定成為“中國科幻元年”。

從劉慈欣等人在九十年代業余寫小說到《流浪地球》上映,中間不足三十年,而這之前,國產科幻電影從未受過影迷的青眼,畢竟科幻題材的電影需要成熟的行業架構和述事方式才能駕馭,我們各方面的條件都不具備。在諸多對《流浪地球》制作及幕后花絮的報道中,觀眾、讀者感受到的是從導演、制片到各個制作部門“不計后果”的拼。在鋪天蓋地的影評中,褒貶不一,但有一個說法毫無爭議,那就是“誠意”。誠意來自哪里?用《流浪地球》影片中宇航服設計師李鑒教授的話說就是:把事情做對了。

據說,編劇龔格爾和導演郭帆2015年就拿到了電影《流浪地球》項目,劇本和構思就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小說《流浪地球》的篇幅不長,劇本即使增加了臺詞和細節,也只有99頁,5萬多字,郭帆帶著整個創作團隊不斷的討論和調整,畫了3000張概念設計圖。再接下來,就到了我們今天這個專題所關注的部分——物理特效。談科幻電影必然繞不開特效,電影中呈現出的逼真特效技術引發了觀眾的熱議,而這些令人震撼的特效基本都是出自國內團隊之手。但影迷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電腦特效,在此前的輿論場中,關于《流浪地球》中特效的評價,也多以電腦特效為主,也就是CG,很少有人提到片中的物理特效(也叫“實體特效”)的部分,而實際上,那些被統稱為“道具”的“物理特效”正是后期電腦特效的基礎,物理特效道具越真實,后期效果才更能給觀眾代入感。

本期專題中,我們專訪到幾乎承包了《流浪地球》物理特效制作的MDI工作室的主創成員,片中出現的宇航服、外骨骼服裝、槍械、點火石、休眠艙、氣囊球等都出自MDI設計師和工程師之手。這群一直埋頭苦干的設計師們不僅實戰技術過硬,更令人驚喜的是,接觸過國外電影及特效制作環境的他們,對中國電影工業化也有著自己的思考。

I “拯救地球”的工業設計小分隊

MDI工作室最初與《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相識是因為另一個項目,那時他們還叫“421工作室”。那個項目雖然因為一些問題擱置了,但是雙方一直保持著聯系,421工作室負責人肖甦自己負責的一個動畫片(也是科幻題材)遇到了點問題去請教郭帆,順便就聊到《流浪地球》的合作,當時他們正在寫劇本。

經過幾番接觸和比較,最終當時的421工作室(MDI前身)參與了《流浪地球》地球戲份的宇航服、外骨骼服裝、點火石、氣囊球、地下城軌道車以及槍械部分的設計制作。制片人龔格爾曾在某次采訪中提到過因為《流浪地球》倒閉和重組了兩家物理視效公司,說的就是“工作室”及后續重組接班的MDI工作室。這個項目最初大家都沒底,因為沒做過,預算也卡得很死,當時的預算一開始就是不掙錢的,龔格爾還私人拿了錢補貼,不過后期仍然不夠。

項目負責人曾去找龔格爾商量,看能不能再追加一些預算。龔格爾很堅決地說,真的沒有預算了,這個項目已經進行到他和郭帆都傾家蕩產了(那時候估計是劇組最困難的時候),他們就為了這個項目拼了。項目負責人有些無奈,一方面覺得雙方都投入得過頭了,另一方也深切感受到,在中國做科幻電影太艱難了!

后來在制作過程中,經費不斷超支,但是每每看到自己團隊伙伴們那種拼命的感覺,工作室也就默認貼錢做這件事了,直到有一天上級主管公司的財務說,“我們已經無力支撐《流浪地球》的開支了?!辈痪弥蠊具M行了重組,便有了現在的MDI工作室,繼續與《流浪地球》劇組的合作。

黃天禹是MDI工作室的主理人,也是《流浪地球》特殊道具組部門長,帶領的50人團隊經歷從工作室時期到重組為新的MDI團隊,共計為影片制作了數百件近景特殊道具及特殊服裝,總共涉及30個大類,小到隨身裝備:指骨骼、步槍、治療針、無人機遙控器,大到火石、火石外殼、地下城軌道車、劉啟的氣囊球等,還有太空站的所有的軟包、座椅、宇航服、休眠艙以及劉培強破解艙門的EMP裝置。

MDI工作室對自己的名字有雙解,其一是MAGICAL DREAMS&IMAGINE,這是基于電影視覺化的一個命名,是團隊成員腦海中一個關于造夢的名字。在他們看來,這一行的本質跟變魔術是很像的,電影的道具實際是不存在的,設計師們在電影中實現了一個“美好的想象”來 “欺騙”觀眾。另一套解讀是MANUFACTURE DESIGN INSTITUTE,就是一個實體的生產設計機構。在公司的發展過程中,MDI的設計師發現自己本質上還是一個設計公司,像3D打印、翻模等具體工作都是外包出去制作的,設計師主要在做的還是設計,實體化設計。之所以會用到“INSTITUTE”一詞,是因為他們覺得所要做的工作的體量,不是單個公司的架構能夠勝任的。

主持了宇航服和頭盔設計的李鑒教授說,“干了這么多年的工業設計,我覺得工業設計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整合資源。在現在的教學當中,已經不太去強調造型,更多的是培養學生主動地去整合、調配資源,所以近年的學生畢業就可以創業開公司,開發產品。MDI這個團隊最大的特征就是整合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制造資源、生產資源?!?/p>

MDI與《流浪地球》的這次合作的主要成績就是把工業設計系統化地接入到原來的影視制作中,MDI所做的實體特效,配合CG部分進行視覺化處理,實體部分越扎實,CG發揮的空間就越高,就像蓋樓一樣,實體特效做的部分是地基。MDI所做的工作其實還有一項重要但是往往沒有人會意識到的內容,就是“塑造角色”,像本片中的宇航服、外骨骼,它們不僅僅是戲服,還可以幫助演員塑造角色,反映角色的精神內核。電影產業工作者應該從電影藝術的邏輯來衡量這些工作的價值。

傳統的服化道在特效電影領域的生產模式和理論體系還是以傳統的手工業為主,對于這種重視效的工業化的電影有一些力不從心,沒有完整體系的支撐,無法應對現實的需求,只能試圖用一種手段來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II 有故事的硬核——物理特效道具

MDI工作室團隊主要是由動畫專業與工業設計專業構成的團隊,前期基于影片世界觀的定義,導演組和美術組提供了最初的設定、和一些相關參考,MDI團隊用工業設計的設計方法、產品制造的加工工藝參與其中,調研了大量現有以及未來的相關設定,提供給導演組及美術組進行討論。MDI團隊經過幾輪的斟酌和溝通后,逐漸聚焦到幾張手稿,并通過導演的認可,然后工業設計師才開始介入。MDI團隊大量利用工業軟件進行后續設計,原因是這個項目最終要制作出實物供演員穿戴,并會配合很多動作戲以及特寫鏡頭。為滿足這些特寫鏡頭的表現,《流浪地球》中的實體特效會有很多分件、裝配的情況,所以傳統的影視行業常用軟件因不能提供足夠的設計精度,就無法勝任了。

把二維手稿轉化成立體的三維文件再制造成可操作實物,并在大屏幕上展現自然的光影以及微妙的細節,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導演的要求又是非常嚴格的,比如:如何處理新與舊的問題,科幻道具做新很容易,但其生硬的光影關系,完全入不了導演挑剔的眼睛,所以在很多道具,尤其是宇航服的設計建模過程中,MDI團隊大量采用細分建模功能,對倒角部分采用了高階的曲面進行過渡銜接,盡量回避低階曲面倒角帶來的生硬的轉折,這樣可以實現的效果在大屏幕中運動時,會呈現自然的光影變化,配合后期實體做舊手段,才能實現有質感有時間感的產品最終獲得了觀眾的認可。這樣也能有效地幫助CG部門的工作,他們可以掃描我們的實物,配合高完成度的工業模型模型進行后期,保障了最終的畫面完成度。

設計前期的首要任務是處理人機尺寸,宇航服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緊貼演員身體,并要配合動作進行表演的,所以整個項目進行中,設計師要像真實世界開發產品一樣,從人機工程角度切入,進行大量的研究和測試,不斷制作實物樣品,甚至要請演員試穿試戴,還要符合不同身材的演員之間的通用性。還有很多功能的實現,結構的設計,比如燈光、通訊、穿戴流程、換氣系統等,基本就是按照真實世界的真實產品開發流程在做?!八锌雌饋砟懿鹦兜牧慵?,都是能拆卸的,我們沒有做一體成型的設計。這種設計能夠最大程度地給觀眾真實感,每一個零件看起來都有其真實的功能性。實際操作上,在制作過程中也很方便涂裝和裝配?!秉S天禹說。

從工作流程上來講,大體分為深化設計、制作、現場拍攝三個密不可分的階段。以特殊道具為例:深化設計是根據美術所給的設定圖進行進一步的細化改良,并制作相應的圖紙和三維模型。其間首先要考慮人機工學,并制作出實體小樣,同時還要選擇相關部件的材料及工藝——不同材料工藝的流程是完全不同的——因為不同的流程會直接影響道具的設計以及建模的方式。這個也是大家最容易忽視的環節。

關于服裝的制作,MDI特別感謝寧浩導演的大力支持,把《瘋狂外星人》唯一的一套NASA制式戲用宇航服借給他們進行開發生產《流浪地球》的三組宇航服,大大縮短了關于服裝的結構設計、打板設計,很快便進入生產環節。

頭盔面罩外部與內部雙層面罩的制作工藝是一個多次探索實踐的過程。最終正式的工藝流程,3D打印翻模制作面罩的模具,然后亞克力吸塑透明殼。在內部面罩鍍金工藝上,設計師極力尋求墨鏡的工藝,奈何做的產品太少預算不夠而放棄,最終采用一種電鍍工藝制作而成,實現了真實宇航員金色面罩那種內部透光,外部金色的效果。金色面罩的設計也讓李鑒老師費盡心機,設計上需要讓金色面罩能夠經旋轉收納到頭盔內部的夾層當中,透明面罩還需要方便拆卸,便于拍攝及演員呼吸,李鑒老師為此精心設計了頭盔耳部的旋鈕及面罩與頭盔連接部的鎖扣。

從學習Weta工作室關于外骨骼的制作工藝流程,到升級改造10套輕質、軟質外骨骼、以及將近五十套防護服的硬件裝備,再到跟隨演員在現場維護修補,外骨骼部分是整個項目里投入人員做多,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塊工作內容。

Weta Workshop所設計、制作的5套主演外骨骼,其主要工藝考量的是質感和結實兩個因素,從質感上來說,它表面的細節非常豐富,即使是特別近距離的特寫,也非常漂亮。而結實則具體表現在工藝用料上,大部分是純金屬及耐用性非常好的硬質聚氨酯材料,硬質聚氨酯非常結實,這點已經大大減少了現場的損耗,而這兩種材料的缺點是都非常的沉。他們在制作的時候考慮到的拍攝情況無外乎兩種,一種是像《明日邊緣》那樣,現場輔助威亞以及各種設備,幫演員減輕重量,第二種是縮短演員每日的拍攝時間及強度,以保存演員體力。而這兩點,因為《流浪地球》拍攝的預算和周期的原因,都做不到。更糟糕的是,《流浪地球》劇本中還有大量的動作戲,各種攀爬、打滾、吊威亞,這就給這些外骨骼鏡頭的拍攝增加了特別大的難度。

因為預算的原因,MDI團隊去Weta對接制作外骨骼的目的主要是得到授權能讓他們在國內工作室生產10套配角及備用的外骨骼裝甲,這樣全片可以用到的外骨骼就有15套了,而這些備用的外骨骼裝甲按計劃不需要給主演穿,也不會拍到近景的特寫鏡頭,因此才能從工藝上降低制造成本。

然而到了新西蘭,全面對接了Weta的制作流程后設計師們才發現,他們的工業體系非常完善,我們用他們的文件、模具、按照他們的圖紙及工藝完全仿造的話,也只能將成本降低至他們的一半,想要用更低的成本做下來的話,就必須完全研發一套自己的工藝流程。也就是大家說的土辦法。

按土法制作計劃生產出來的10套備用外骨骼,主要考量的是價格便宜、穿著輕便,材料采用合成板材及國內的發泡聚氨酯材料,但這樣的成品,勢必會有及其易損壞的特點,因此MDI團隊只能想辦法把測試時易損壞的部件多生產一些,以便拍攝時進行替換。但從后來的事情發展來看,可能由于作為制作者的原因,這些低成本土法制作的外骨骼裝甲,在第一天的拍攝的現場,一場大量群演穿著外骨骼的跑步戲,幾乎一點不剩地散架了。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大家不得不全員頂著巨大的壓力,在重新改變材料再生產一批零件的同時,現場不停地維修,并配合每天的拍攝進度準備出相應的套數。面對重重的壓力,最后的解決辦法,和影片片中的各國救援隊幫助CN171-11小小隊推撞針的情節很類似,就是加人手?,F場從之前的5個人人擴充到了了20人,幾乎全部都是工作室成員的朋友們、甚至是親人。因為特殊性,現場維修外骨骼這個工作,國內沒有人有這個經驗,而大家的朋友、父母們很多也是從事機械設計、汽修等相關專業,對這個類型的工作上手很快,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就是沒有太多預算。

通過快速的培訓、切磋技藝,MDI團隊在現場很快形成了兩支隊伍,一支負責現場盯拍攝、及時維護,以及演員的穿脫。這支外骨骼現場突擊隊,從幕后制作到現場維護,化身為和主創一樣的都是鋼鐵戰士。另外一支則是在拍攝完成后清點這一天的戰斗損耗,根據第二天通告的拍攝任務維修出足夠的外骨骼。終于逐漸解決了問題。

拍攝進入攻堅階段的時候,因為拍攝的量和難度增大,Weta制作的外骨骼也產生了大面積的損壞,Weta派出項目負責人,也是外骨骼服裝的總監阿里斯泰爾前來救援。之后在很多的動作戲份上,MDI團隊自己制作的輕質軟質外骨骼也給主演穿了,這也大大減輕了主演們的體能消耗。

在日常緊張的拍攝過程中不免會對脆弱的亞克力表面劃傷弄污,在維護環節中,MDI團隊自身還開辟了高透光研磨工藝以及演員在穿戴外骨骼頭盔期間內部面罩的哈氣的防霧處理。在現場他們曾有過個一代號叫421,作為劇組一個獨立部門存在,很多時候拍攝現場總能聽到高亢的呼喊“421開燈,卸面罩……”第一次跟組進行如此緊張的拍攝任務,黃天禹笑稱團隊成員大都得了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拍攝結束后很長一段時間,還經常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完全不能適應片刻閑坐,好像還在等待召喚。

外骨骼手套是MDI團隊最早完成的一件道具,他們在劇組設定的預算范圍內打造出了一件完全出乎片方意料的“神器”,導演為此修改了劇本,為原來僅僅作為擺設的它加了很多戲。由于需匹配外骨骼的力量傳遞的物理關系,所以軍用外骨骼的手套設定需調整為金屬質感的指骨骼設定。包括劉啟自身的功能指骨骼。與軍用指骨骼一樣,劉啟指骨骼制作了特寫下質感表現的A級版本(金屬材質)與動作戲及常規拍攝的B級版本(PU材質)。指骨骼需要考慮演員穿戴的舒適度以及可動范圍的人基工程學,同時還要考慮收納筷子、火焰噴射等設定的空間與彈出機構。

MDI工作室依據設計圖進行結構、功能測試。利用現有材料手工制作組件完成測試樣品,進而通過實際操作知曉結構問題點,并得到最終運動效果演示反饋與導演進而做整體調整方案。將結構與造型改進方案反饋模型師,便是正式建模與生產環節CNC金屬銑床金屬加工來完成關節結構件,3D打印翻模聚氨酯材料來完成其他裝飾操行部分。由于很多高強度的動作戲份,做指骨骼只能采用金屬材質,但在有限的預算成本控制下,只為CN171-11小隊的五位主演制作了金屬指骨骼,其他演員只能用聚氨酯翻模件來代替,現場修修補補永不間斷。

6管機槍的設計思路從一開始就很明確:單兵可操作。那么M134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參考對象。這款槍的原有設計參數,無論是口徑,長度和發射速率都滿足影片的需求;整體尺寸對演員表演不構成大的阻礙,很好地結合了便攜性和火力。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將造型調整得科幻些。

在M134的原有構型上,增加了一個外框架,包含一個槍管根部的矩形包裹結構,包裹結構上方從前到后分別有一個上提把;一個同槍身相連的倒Y形部件。射擊時握住提把,平時攜帶時提拎Y形提手。激發裝置設計成類似游戲操縱桿的我把,造型同提把形成呼應。并且握把機構增加伸縮裝置,可根據使用者習慣進行調節。包裹結構的前方有一段皮卡汀導軌裝置,可加裝戰術部件。槍身部分由圓柱體調整為一個類梯形模塊,造型上呼應外骨骼的整體感覺,看起來科幻一些。梯形模塊下方是電機和驅動部件。供彈和出彈采用了左右水平進出的方式??偟膩碚f,最終確定的設計比M134顯得更粗狀,較好地符合了流浪地球的設計風格,從電影的最終呈現上看同外骨骼的其他部件搭配在一起也比較和諧。

由于錘子角色設定要求,工作室基于weta外骨骼的基礎上自行開發機械臂與機槍結構,其中打開與閉合兩套制作產品。再制造序列中,先對可實行,功能、以及最終完成的狀態,設計、測試、預演。給模型師結構師提供可執行方案,以及總結規避不合理性的綜合建議。做到在閉合狀態中背包附加機械臂與機槍達到與外骨骼同樣的堅實耐用,同時考慮自身重量的限制,開發五套靜態模型,這五把靜態模型的成產不單單是復制產生,而是每一次制作的升級迭代,每一次的工藝改進,最大可能的減輕靜態模型的重量。減輕錘子角色在影片中常態行軍中的負重。

步槍的設計從在開始時做了包括常規有托和無托在內的很多版方案,最終確定使用無托式的布局。因為現役中國軍隊的95式也是無托式,可以方便觀眾快速建立認知。另外細心的軍迷已經在海報上發現,步槍口徑仍然是中國特有的5.8毫米口徑,命名上也采用了現役的部隊武器命名編碼規則:L/QB247-5.8。其意思分別是L:陸軍,Q:槍械,B:步槍,Z:自動。47意為2047年定型,5.8毫米口徑。CNIGC則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又名北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英文首字母。槍外觀設計上則在參考了法瑪斯,P90,FN2000等其他國家無托式步槍的基礎上;結合流浪地球的粗獷重工業風格完成了最終的外觀設計。

槍身上方提把結合了機械瞄具,上部包含皮卡汀尼導軌,可靈活選擇白光,微光及其他輔助瞄具。前后握把參考P90進行了一體化設計,并在前部槍口下方整合了一個激光指示器。板機右上方設有保險一單發一連發的快慢機。設有左右手持槍的切換撥片,槍身左右都開有拋殼窗,方便左撇子射手使用。彈匣為30發容量,發射5.8毫米新式步槍彈。

手槍的設計方案一開始是基于國產92式手槍,方案更科幻些。但隨著外骨骼、步槍等其他裝備的確定,導演打算讓手槍同其他單兵裝備對比時科幻感別太突出,長度縮短,整體更緊湊,看起來更樸素些。團隊在參考了世界現役的種種手槍后,決定以格洛克為原型進行手槍的方案深化。

手槍型號命名通用之前步槍的命名規則,將QBZ中間的B改為S,意為手槍。外觀上最明顯的特點是跨越握把長度的整體式板機護件。在外骨骼成型后,團隊發現手槍原設計的常規小板機護圈以沒發容納穿戴好外骨骼后的演員手指,因此修改了設計,增加了演員的手指活動空間。另外還修改了露于外出的擊錘,采用了格洛克手槍經典的平移式機針設計。槍口下部保留了戰術滑槽,可加掛激光指示器,手電等戰術部件。

行星發動機點火啟動器“火石”經過多稿調整,最終借鑒魯班鎖的形制作為火石的最終版?,F場制作了三個火石:完整火石、破損版火石和輕質火石。其中完整版火石就是大家看到的雪地戲份中所使用的,服務于特寫鏡頭。

在特道或者場景的破損效果效果制作上有一個技巧,就是先制作一個完好的,再將其進行破壞,并破壞出好看的效果,破損版火石就是這樣制作的。在影片中,火石是一個類似小型反應堆的設定,其需要電力去維持保護其穩定性,一旦火石的外層保護設備出現電力不足或損壞的情況,整個火石就無法使用了。這就是為什么在影片中,周倩使用手槍射擊火石的外殼,火石就破損成如此效果,并且無法使用了。

輕質的火石是在拍攝電梯戲份時,出于安全考慮所制作的。其特點是在吊威壓時,對其下方的演員安全有足夠的保障,但不足處就是細節及表面材質效果,無法滿足中景及特寫的拍攝需求。

火石外殼是一個2.6mx2.6mx2.6m的正方體。最初美術組給設計師的設定是一個打開的,一個閉合的。團隊面對的挑戰是在有限的空間里添加足夠的機械傳動,實現正方體上共計64個卡扣依次打開,然后承載卡扣的八個箱體向外推出;在4面門(內部代號冰箱門)實現打開效果的同時,頂部艙蓋實現開啟。過大的尺寸以及過于局促的空間給設計師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電影里很短很短的鏡頭被網友發現了,火石原本是預制了充電口的與配套充電插頭的。不僅可以用外骨骼背包里的電池供電還要和或是外殼內部的充電口對應。而且在制作環節,在火石充電口與配套插頭上都預先埋入強磁鐵滿足在拍攝的過程中插拔方便節約現場寶貴的拍攝時間。

關于氣囊球的制作方案與歷程,可以作為制作實體物理特效配合拍攝方案改動調整最為典型的一個案例。從樣品材質、模擬拍攝動作、環境反饋、調整拍攝方案、后期效果評估,MDI團隊視為一輪深化設計流程。對于拍攝方案調整的修改建議,團隊進行了多輪深化設計,多次循環的、從前期到終端制作的密切配合方案,直觀的給到導演最終可實現效果。在此過程中關于氣囊球的制作工藝經五次全新的調整。由于演員需在球體內表演,整球體積有直徑3米,分內球外球的結構設計,能搬動就得需要至少3人,可想其中的工作強度。氣囊球前后共設計了3種,前兩種都為封閉雙層結構。演員需穿過兩層,進入第二層后進行充氣,整個進入的過程時長大約需要25分鐘,而其密閉空間只能支撐演員在內10-20分鐘的拍攝時間。后為保證拍攝效果及演員的安全,團隊將其改良為半球方案。

影片開場的地下城廣場鏡頭中運載乘客與舞獅的軌道車的制作和操控也是MDI工作室完成的。在看到美術組的設計圖時,設計團隊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大家平時看到的景點的觀光車,同時考慮到最終拍攝需求,需要在地下城載人開動的需求,在制作方案制定期便決定采購兩輛旅游觀光車,通過對其車體鋼架尺寸調整,加長拓寬來完成第一步地下城軌道車的車體制作。至于拍攝現場,既然是做特殊道具了,那不可能是一個簡單的陳設,擺在鏡頭背景里就完事了,所以現場一定是要有一個了解這個道具的人在、甚至是制作者本人在現場進行操控才行。這一點跟特效化妝的上妝、跟妝、卸妝是一個道理。所以制作的地下城軌道車的制作負責人就親自上陣客串了軌道車司機的角色。車輛的操作系統完全換了位置,如果換作別人,可能還真開不了。

導演郭帆曾說,希望《流浪地球》能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顆科幻的種子,作為首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多多少少做到了這一點,盡管出于商業考量,電影壓縮了小說中不少硬科幻的元素,但對于天體、星系的討論等等還是能引起觀眾對物理、對科幻的興趣。作為工業設計從業者,我們和勇敢的小分隊還希望,這部影片也能開啟中國電影工業的元年。

“郭帆我覺得他就是個特別執著的人,記得有一次開會,他一直說劇本說了三個小時,他一邊說一邊畫,我在他身上能看到創作時那種沉浸和享受。另外他一直就想打造一個中國自己的科幻片,我想這次他成功了。有些人覺得這是他第一次就成功了,其實不是第一次,任何人都不會第一次就成功。他還努力運作過其他的科幻項目,只是大家沒看到那些成型的,但是那些的積累都不白費,都進入了《流浪地球》。

我最初負責的部門是定格動畫,所以我的團隊都是以手工制作為主的技術人才。當時我只想做動畫,對特效是一點也不感興趣,不過孫教授一直鼓勵我們可以嘗試特效,并且還把理查德.泰勒介紹給了我認識。

2013年,我和黃天禹(現MDI主理人)以及高峽(現維塔工作室的亞洲事務代表)等人第一次在廣州和理查德見了面。理查德在看了大家的作品后十分驚喜,提出希望能讓大家都去新西蘭學習,并且他會提供一切學習的機會,將工作室所有的技術傾囊相授。后來這兩人都去了維塔,從此踏上了特效之路。我們也因此多了特效這個板塊。

不過當時,我還是有點震驚,按道理這些技術應該是保密的,他為什么愿意教授我們呢?我當時問理查德為什么要這么做,就不怕泄露技術機密嗎?他說他自己的公司每年都有人會離職,而一部分離職的原因竟然是理查德自己鼓動的……他對從自己公司走出去自己創業的人都會貢獻出公司的技術和盡可能的幫助。他說,我們這一行的關鍵不是技術,而是人才。但是永遠不要妄圖框住人才,而是盡可能幫助他們成長,這樣才能把行業做大。說實話我很敬佩他如此的心胸,至今對我的影響都很大。

我們參與了《流浪地球》地球戲份的外骨骼服裝、道具以及槍械部分。外骨骼最初的原件是維塔工作室制作,我們負責制作剩余的部分。有些部分仍然是獨立完成的,比如一些機關和槍械部分。不過最主要的還是那些特殊服裝,我們的團隊在WETA待了兩周時間,一起討論和琢磨怎么做那些復雜的外骨骼。

我記得有一次,龔格爾給我打電話,語氣很不好的說我們跟現場的團隊集體失聯了。于是我派人到處去找現場的負責人,才知道大家居然是睡過了……我們的外骨骼服裝由于拍攝強度大,幾乎是演一場戲就要修理一次,連續幾天,大家幾乎都沒合眼,實在太累了,所以睡過了沒注意時間,并且幾個人已經病倒了。已經無法工作,急需休整才能工作。

由于劇組和我們都沒有經驗,外骨骼服裝損耗太大,如果繼續投入拍攝,損耗率會越來越高,但是如果停下來專門用時間休整,又會耽誤劇組進度。在兩難的局面下,最終劇組還是選擇讓我們用專門的時間修理服裝。

另一方面,我們也給維塔的老板理查德發了郵件,希望尋求他們的幫助。不過在發郵件的時候我還是十分忐忑,因為這種情況很難認定責任,有可能是維塔在最初制作原版的時候就沒有考慮損耗率會如此高,也有可能是我們這邊在制作的時候的技術問題,還有可能是佩戴和使用問題??傊?,不論是那種情況,我們當時也沒有多余的預算再付給維塔了。

沒想到理查德在和我做了基本溝通后,果斷派了技術人員從新西蘭飛來現場,并且不用我們負擔任何費用,這也是讓我很感動的地方。

另一方面,得到了緩沖的服裝和工作人員也慢慢進入了狀態。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終于完成了這些艱難的工作。另外也要感謝目前是維塔工作室的中方對接人高峽給予了在新西蘭期間的協調?!?/p>

黃天禹是《流浪地球》特殊道具組部門長,帶領重組成的新MDI團隊,共計為影片制作了數百件近景特殊道具及特殊服裝,總共涉及30個大類。

“國內‘物理特效的概念特別容易混淆,我們經常說的‘物理特效其實是指的‘實體特效,是指在拍攝現場實拍出的各種特效的總合,其中可能包括特效化妝、特殊道具、特殊服裝、特殊置景、電控機械生物等等。而在片場,物理特效真正指的是在拍攝時制造著火、刮風、下雨、下雪、結冰、灰塵等物理效果的團隊,這次的《流浪地球》中物理特效是由中影的物理特效團隊負責的,而我們的工作在本片中更多的工作是在特殊道具和特殊服裝這兩項,也就是‘特道組而‘特殊道具區別于普通道具,更多的是指平時市面上無法買到,也無法通過簡單方法制作出的道具,這類道具需要結合人物角色的人物性格和劇情來量身定做和設計,單獨的生產和建工制造,可能還會牽扯到機械、電氣工程等方方面面的配合。

以我們為CN171-11小隊每個人打造的機械指骨骼為例,指骨骼的作用是把外骨骼身上的輔助機械力量傳到到手部,不至于讓手部受傷,有點像一個動力手套,在電影設定中是由非常堅硬的特殊金屬制作的,我們拿到美術設定圖后,根據加工工藝特點進行了整體優化,也考慮到了每人手型尺寸的問題,設計了可調節的裝置,之后先是打樣制作了一版樣品,測試關節的可活動性,之后進一步優化,最后完成制作的是多套輕質版本(PU材質)給演員佩戴,并涂裝成金屬的效果,并另外加工了用于特寫鏡頭拍攝的純金屬版本。大家在影片中看到了一些特寫鏡頭,多是用那幾套純金屬的拍攝的,這也是由于金屬的版本太沉了,不方便每場戲都佩戴。而之所以要花大價錢制作金屬版的原因,也是因為真正的金屬表面在反光、氧化處理后的質感、磨損后的效果,那些鋒利的棱角,是其他材質完全無法替代的。而這幾套小小的指骨骼的開發,從建模設計到生產出成品,就花費了一個制作小組整整3個月的時間。

類似這樣有特別復雜工藝流程的特殊道具在流浪地球中不下百件,就像在制作花絮中導演所說,這里面沒有那件道具是可以在現實中買到的。而這就是科幻電影中實體特效有大量需求的原因,在一個科幻的世界里,未來的飛船星球、甚至外星人都可以用CG來制作,但是演員平時穿的、用的這些貼身的道具,大多是有近景交互需要,全部CG合成的難度會很大,必須做出實體,而這些具有未來科技的功能性產品又要看起來真的能用,讓觀眾相信真有這么個東西。

所以說能讓觀眾感受到這些細節,繼而相信電影所創造的世界真實存在,就是實體特效在科幻電影中的主要作用。

在這個項目中還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就是工業化、標準化的程度太低。在制作過程中,從涂料到螺絲,經常遇到非標準件。因為我們的采購量小,涂料的保質期又很短,所以我們無法從大廠進貨,只能從口口相傳的師傅店里買,而他們都是自己進貨之后勾兌出售,既沒有標準流程也沒有標準計量,所以每個批次的東西都不一樣。我們買回來的螺絲也是大大小小,沒有既定的標準,大的勉強能用,小的就只能靠粘,更可怕的還遇到過徒手就能掰斷的螺絲釘,直接把主創氣到摔椅子?!?/p>

《設計》 MDI

《設計》:MDI名稱是什么意思?MDI的專業優勢有哪些?

MDI:我想我們的一些專業優勢在于,第一,傳統的電影物理特效制作基本上都是從傳統的服化道升級過來,但主要還是以純手工制作為主,對從業技能要求不高。而我們的初創成員多是從動畫導演專業轉行過來,相對其他制作者,我們的主創更有創作欲望和導演思維,都是“斜杠青年”。也可能更能理解導演、美術在創作上的想法,從各個角度考慮這個我們的制作內容在拍攝過程中能夠有什么樣的發揮及優勢。第二,現在團隊里三分之二的成員之前是從事工業設計專業的,這兩年科幻類的項目在國內逐漸開始增多有很多新的科幻片正在籌備,今后工業設計師們會有非常大的發揮空間。我們理解的“工業”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說,一是從電影創作的工業流程考慮,制作設計逐漸與好萊塢接軌,對電影制作過程中的所有物料進行設計管理、創作的工業體系二是所有科幻片里涉及到的車輛、飛機、外骨骼、槍械、工具,都是未來的工業產品,這些由工業設計師來研發設計再合適不過了。

國內之前—直沒有這么好的機會能讓一個物理特效團隊制作這么多的科幻類道具,并花費數月在研發和制作上,上一部大家耳熟能詳的國產科幻片可能還慰《霹靂貝貝》如果我們的團隊再早幾年組建也可能很難生存下去。所以就像郭導所說,國內科幻片的成立和發展跟我們國家經濟實力的發展有很大關系同樣國內電影市場的發展也給了我們這些從業者更多的機會。

《設計》 MDI在《流浪地球》中發揮了什么作用?從中得到了什么體會?獲得了什么經驗?

MDI:在《流浪地球》電影制作中,我們被叫做“特殊道具組”,而實際上我們不止做了特殊道具,也做了一些特殊服裝以及特殊置景。但是從目前國內電影制作的架構體系來講,我們還是在“美術”的體系下。在這個體系下我們完成了國內大部分團隊做不了的設計和制作工作其中包括外骨骼、宇航服、槍械、點火石、休眠艙等等,基本上影片中除了運載車和機器人之外都是我們做的。太空站內景的材料工藝也是我們來確定的。傳統置景公司使用的飾面板都是密度板一類的,我們研究國外科幻片中的道具,從效果分析他們使用的材料應該是類似塑料的材質,我們采購大量材料進行比較,發現其中一種PVC材料的表面只需—層漆面處理,表面的平整度就非常高,光線打在上面形成的反光會達到非常高端的視覺效果。未來工業化程度更高了,我們希望能把置景做成模塊化的,好萊塢已經做到了。

《設計》:MDI的愿景是什么?戰略目標是什么?發展模式是怎樣的?

MDI:我們的愿景是幫助推進中國電影的工業化。第一步可能不是賺錢,而是要打好基礎,整理好結構,形成產業布局?,F在的問題是,我們作為電影工業化的第一批人彳艮重要的任務是建立好商業模式、盈利模式,到最后如果我們都掙不到錢,這行業就要垮了。就好比搖滾之父崔健所說,他作為領軍人物都沒能過上好的生活,后面的就更沒有機會,這是他的失職。我覺得很有道理。

《設計》::如何理解電影工業化?

MDI:“電影工業化”的名詞解釋有很專業的那種,我們從工業設計的角度理解就是流程化和標準化,以及專業分工和配合。電影工業是一個體系,需要每個環節都要專業,機器上的每個螺絲釘都是標準的尺寸標號。

孿鑒:工業設計本身就是跨界的,而科幻電影中未來生活中場景的設計本身就是創新產品設計,工業設計的“設”和“計”就是在面對一個未知的東西時候,你怎么按照一個標準化的合理流程,推導出正確的結果,并且這個標準化的推導過程換一個導演來也能做成。工業設計這套規范化的設計流程和方法與傳統電影的體系并不沖突,甚至有所重疊,MDI接下來要做的是進一步了解電影制作的流程,再把工業設計能夠促進電影工業化的東西整合進去。過去開發產品就是把東西做好看了,現在的工業設計中已經導入了設計戰略、設計策略、商業設計、服務設計,這些東西拿到電影工業里將大有作為。建議工業設計出身的設計師們繼續學習,更新工業設計領域的知識。

《設計》:中國的電影工業化現狀是怎樣的?與美國相比,差距體現在哪些方面?

MDI:我們覺得中國電影的工業化發展第一還是取決于市場,今年能夠出現《流浪地球》,和之前的《戰狼》《紅海行動》的票房不是沒有關系。中國未來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大的票房市場。這對投資人和從業人的信心有很大的鼓舞作用,之前中國電影制作還處于手工業作坊的狀態,大多是因為預算和投資真的很低,像《流浪地球》的預算僅相當于同類型好萊塢科幻電影預算的五分之_甚至十分之_左右。好萊塢的電影能夠有足夠多的預算也是因為他們是在全球發行,有全球票房來支撐全球上映的電影的質量,中國或許可以利用人口的紅利優勢來發展,之后逐步完善工業化,逐漸走出去,贏得全球的票房才能取得全球級的預算才能制作出國際質量的工業化電影。

科幻電影在所有工業化類型的電影制作中是要求最高的一個類型,中國目前還沒有電影分級和分類型的制度,導致觀眾并不能按圖索驥去有選擇地觀影。以后類型片可能逐漸成為主流,創作者可以專心地去研究觀眾的喜好,觀眾也會發現電影越來越好看,從而促使更多人走進電影院,這樣下一部片子所能拿到的預算就更充裕。

MDI現在是一家以制作為主的服務類公司,一部電影的制作周期可能長達四到五年,還好我們參與的只是制作到拍攝的部分,如果從前端到后端完整地跟一部戲,那么四五年下來我們也許只能參與一部電影的制作,未來我們希望可以做到一年同時服務四到五部多類型的影片,那時技術水平和經驗積累就會更多更快。舉例說,如果《流浪地球》將來出續集,在導演和編劇打磨劇本的時間,我們去服務前幾年已經打磨好了劇本的導演的戲,我們的生產線就能繼續工作,等到導演找我們做《流浪地球2》的時候,我們的技術水平和經驗就能顯著提高了。這也正是與個人參與項目相比,公司化工業化的意義所在。國內以往的道具組往往以個人或小團隊為單位,而我們是以公司為單位,公司可以接很多不同的項目,快速迭代、提升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當然也必須有一定利潤作為保障,作為投入研發和再生產,這就形成一個比較良性循環的工業化的狀態,我們就能服務更多的導演。在我們這套完整體系的保障下,更有利于導演集中精力去創作,由我們來解決實際生產方面的問題,這樣的流程出來的作品會更加優質。

《設計》:中國的電影工業化的未來是什么樣子?應該有怎樣的發展路徑?當下急需補足的是什么?

MDI:我們感覺還需要大量的符合專業標準的從業人員。工業化的未來應該是像市場經濟一樣的模式,是公司制的,有協會來協調事情、制定行業標準,不能以賺錢為導向培訓從業人員。目前的行業現狀是很“江湖”氣,門派之分既不符合現代市場規律,也不利于行業發展??梢栽诮梃b國外經驗的同時適應中國國情,外國成熟的契約社會的制度完全照搬過來也行不通,工業化進程面臨著本土化問題,是用工業化的方法解決具體問題。隨著市場情況的好轉,在創意人才、資金、預算、創作周期等方面的問題是未來可以改善的,而影片分級、類型片、出品機制、投資宣發等屬于上層業態的行業架構、頂層架構的問題則不是我們能解決的,還包括投資人意向等。好萊塢的制度完善,制片和宣發是一體的流程,他們還有一個非常專業的“完片保險”制度,有專業的保險公司替導演把關每一個團隊,每天轉片場,確定所有團隊都是非常專業的,才會準予投保,確保你在交了一部分費用之后這個片子一定能拍好拍完。當保險公司在審查過程中發現某個團隊有風險,他會不建議導演選這個供應商或是演員。如果保險公司認為導演和制片都不靠譜,就不會允許你上這個保險??偨Y來說,就是需要一個根本性的結構轉型,制度不斷完善才是中國電影工業化未來的樣子。

李鑒:還需要法制化。知識產權的量化也是很現實的問題。設計師到底創造了多大價值?應該得到多少回報?知識產權應該得到怎樣的保護?我對中國科幻電影將大火的勢頭還是挺樂觀的,這次《流浪地球》火了不是因為投資人投了它,而是因為中國經濟發展了,人的視野開闊了,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群眾自然就開始有了這種追求。前幾年是宮廷戲,后來是魔幻,現在跟科技沾邊的就能火?!稇鹄恰返幕鹨驗樗烟箍说呢撝剌喿鰧α?,觀眾知道你們沒在糊弄他們?,F在的年輕人知識都很豐富,他們要的是“對的東西”。投資方這下也終于意識到中國觀眾不是傻子,只要投一個認認真真做事的片子就肯定能行。

《設計》:未來的世界電影工業趨勢是什么?中國的機會在哪里?工業設計可以發揮什么作用?

MDI:我們覺得未來電影工業的方向一定是以技術更新為導向,應用在特效電影制作領域,技術會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的機會是應充分利用工業化進程,技術和人才儲備相結合,多領域跨界配合,才有可能追趕上歐美的電影工業化進程,甚至彎道超車。有時我們會把看電影比喻成“黑暗室內的旅游”,在有限的時間和預算里完成—次特別的旅行,體驗不同的人生。未來的趨勢可能也不僅限于在銀幕上這一種創作形式,也可能結合VR、AR、5D,甚至與實體的線下博物館、主題樂園、前后端衍生品連接等,形成一種不再拘泥于坐在電影院里觀看的形式。但這些形式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種未知的奇妙體驗。模式可能不盡相同,但都很重視體驗的過程。就像最近netflix的互動網劇《黑鏡:潘達斯奈基》,未來觀眾可能會有更多的參與度。

李鑒:在看到“機會”的同時,我在想,會不會也是一種“危機”?《流浪地球》這次取得了成功,其他的投資和導演也可能想跟風,并以高投資、高薪聘請國外的團隊來制作,我們如何與他們競爭?

MDI:這里我們面臨的其實是一個本土化的問題??苹秒娪捌鹪从谖鞣?,也包括物理特效,我們只能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去學習,并把他們的先進經驗根據國內的實情進行本土化的發展,僅靠直接的照搬流程技術或聘請外國團隊,也會面臨溝通成本、理念沖突等諸多問題。

在最后,我們想再次感謝郭帆導演和制片人龔格爾對我們團隊的信任,以及孫立軍副校長和群云時代總裁肖甦對我們的支持,美術指導郜昂&自由粒子設計團隊、視效總監丁燕來以及全體一同奮戰過的劇組的兄弟姐妹們,能成為7000名幕后工作人員中的一份子是我們的榮幸,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合作機會,為中國電影工業化貢獻力量!

猜你喜歡
外骨骼流浪設計
BUBA臺燈設計
視覺
俄羅斯EO-1被動型外骨骼有望2019年底前完成認證測試
流浪貓鮑勃
有種設計叫而專
洛?馬公司研制成功FORTIS新型外骨骼
外骨骼機器人 幫殘疾人離開輪椅
給遠方
美國陸軍研制外骨骼模擬器
流浪的星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