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時代下的首飾設計教學

2019-04-01 03:14林楠
設計 2019年6期
關鍵詞:首飾變化數字化

林楠

從早期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到現在的數字化設計,信息技術在設計過程中的地位逐漸凸顯。很多人跨越傳統設計的思路,直接用技術實現設計的突破。在首飾設計行業,3D打印等前沿技術已經有了成熟的應用。以技術為主導的設計手法在設計教學中也有所滲透。在傳統教育體制下,根據產業的需求做創新的教學課程,并向社會輸送合適的人才。

宋懿是北京服裝學院時尚首飾產品方向的教學負責人,有著十多年的首飾教學經驗,并不斷嘗試創新的教學方法。他提倡首飾的產品化,鼓勵學生做時尚首飾產品的落地實踐,并調用多方資源,為學生提供市場化的設計評估。

她致力于培養具有獨立精神的創新者。發掘學生的自身潛力,讓他們在課堂的學習中逐漸定位自己的方向,探求未來職業的多元發展。在擁有獨立人格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不斷探索創新的路徑。

她是學校重點發展的青年教師,作品曾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北京服裝學院教師作品展”、北京798藝術區“文脈”首飾藝術作品展中展出,其專著《飾出美麗風格》由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這幾年專注于首飾的數字化設計研究,從底層邏輯出發,探尋首飾設計的未來發展,以及行業的數字化變革趨勢。

她用點線面體的規劃邏輯描述自己的職業發展,對自身多元線索的發展有著清晰的認知和判斷。這是她多年教學及思考的精華,也是在不斷的實踐中獲取的行業敏感。

《設計》 宋懿

《設計》:介紹下首飾專業的發展?

宋懿:開始向西方學習的時候,是從工匠的角度切入,然后按照西方的培養體系,做中國的首飾教育。更偏重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內容,包括非遺的手藝制造也是課程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西方還有一個首飾的內容劃分,就是藝術首飾和當代首飾。也會把很多觀念藝術和概念引入到中國的教育體系來,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強調觀念的傳達,藝術化和概念化的首飾引導,這是比較主流的。

《設計》:如何看待首飾產業和數學的關系?

宋懿:產業跟教育應該產生對話,教育應該為產業輸送有用的人才。從藝術的層面,首飾藝術的市場是一個特別小眾的細分市場,中國目前沒有這樣成熟的土壤。但基于大的產業環境,我們需要有落地執行能力的設計人才。所以中國的院校里除了藝術和觀念之外,開始導入更多的商業因素,比如實際項目的參與,注重產品的開發,款式的創新,工藝的多元化,材料的創新等。市場的變化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甚至要高于市場的要求去培養,這樣才能帶動外面的環境去發展。

中國首飾產業的市場環境和教育路線有著千絲萬縷的微妙關系。包括非遺這部分,現在市場對非遺束之高閣,是一種可以保存起來的文化精品。學校方面也有傳承的使命,努力去做大眾化和市場化的創新探索。在文化、經濟各個方面,教育應該是一個綜合性的反應者。學生在課程體系里可以依照自主的志愿,進行有偏向性的選擇,這要看體系的包容性有多大,剩下就是學生自己的志愿和發展。

《設計》:首飾教育目前存在哪些問題?

宋懿:對于學校來講,用戶是學生,他們是在變化的。那學校的機制有沒有隨著用戶的變化而變化,授課的內容有沒有跟著對象的變化而變化,老師有沒有隨著對象和外部環境的變化而產生變化,這是目前教育存在的一個問題。

此外要對變化特別敏感,從而去制定應對的策略,什么方式可以很好地應對這樣的變化,甚至指引未來的變化。做教育的都說自己是面向未來的培養,這種培養要基于對當下環境的足夠認知。未來已來,只是分布的不均勻而已,所以大多數人口中的未來不是真正的未來,它只是某個小領域里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可能你并不知道,甚至超乎了你的想象。所以做一個面向全球或者未來的設計時,要敬畏現在發生的所有變化,然后足夠敏感,知道已經到來的未來發生在什么地方,是否能跟那些東西產生一些關聯性。

《設計》:學術研究有哪些價值?

宋懿:學校有學術規則,設計師有設計事業的發展規則,當有兩套規則的時候,就看你選擇遵從哪個。學術研究與實踐設計經驗之間的相互哺育是需要探討的重要議題,前幾年我更多專注于實踐,這兩年會覺得學術和研究變得重要。一個是求甚解,學術和研究強調內在的修煉,讓人變得通透和清醒,從而對大勢能有一個清晰的判斷。這兩種發展路線帶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這幾年開始寫教材,就會有一些底層的思考。是什么造成了末端的現象,它的本源是什么?從這樣的視角去考慮問題。

《設計》:如何激發學生自身的潛力,讓他們沿著自己的興趣愛好去發展?

宋懿:我的課程都是項目類的,本身就在一條線索上,會給大家鋪一條工作鏈,讓大家在工作鏈上發現自己,認識自己在工作鏈上可以有怎樣的發揮。比如講產品設計方法的時候,會給大家戴上“思考帽”,然后在這頂帽子的角色下進行思考,五個人一個團隊,有人是組長,有人負責生產,有人負責設計,有人負責營銷,有人負責運營。雖然還是在做一件事,但是在一個團隊的帶領之下,每個人從自己的視角思考問題,協同著把一件事情做好。所以設計不是停留在造物的層面,而是一個鏈條的存在,是各個端口,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讓設計變得更好。所以在課堂上我把任務設計成工作鏈,讓大家在工作鏈里認識自己,磨合興趣。

我還鼓勵學生課下多去實習、兼職,多跟社會接觸。因為開始他們不知道自己想去做什么,只有做了才知道適合什么。學生做完之后就大受鼓舞,用不同線索的視角反觀設計是很必要的。比如,買手的角度,媒體的角度,銷售的角度,對設計師來講這些角度都特別寶貴。所以我鼓勵大家在不同鏈條上用不同角度反觀自己的設計,慢慢就可以發展成自己的職業,而不是只做設計師這一件事。

課堂上我會先設定一個主題,讓學生發現自己的愛好,然后我提供一個工作框架給他,用問題去指引、推進他的工作,但不介入他的內容,最后要按照我的指導達到一個狀態。所以課程的設計也是一種設計。最后很多設計標準不是我定的,而是他們提給自己的。用他的答案去要求他,然后提問他,他自己就會去評估是否做到。

像畢業設計展覽期間就會有有效的反饋,有沒有買手直接下訂單、談合作,我也會發公號朋友圈或者邀請媒體。在這樣更公開的場合下去評估他,給他反饋,再結合自己的評價就會有更客觀的認識。如果他們希望面向市場或大眾,這就是檢驗他們最好的標準。如果他們的設定不是為了大眾服務,就是做一個前沿性的概念研究,最后提出原型,就有另外一種評估方式。但基本上選擇我的學生都是面向時尚、面向青年群體,做產品化落地,做產品創新的。所以沿著這樣的思路,學生會去找自己的影響力和價值點。如果你的設計價值輸出成功了,就是具有商業性,反之則不是。

《設計》:如何看待首飾行業的未來趨勢?

宋懿:我最近在寫一本教材叫《首飾設計與制作:數字化技術與應用》,就是從技術迭代角度去考慮產業的未來該怎樣發展,包括傳統產業該怎樣轉型。傳統產業和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是各行各業都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在數字化時代,我們的底層工具變了,它產生的變化是什么?經營模式、制造方式、業務方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管理方式都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一個具有顛覆性的現象,但是很多傳統企業沒有意識到,總覺得是細枝末節的優化。但實際上計算機的介入或者數字化技術的介入改變了創造的思路。它是一種基于虛擬的構建,用算法、代碼的方式去產生作品,彼此之間的傳遞是完全虛擬的。這種虛擬性和無限制性改變了我們看待設計的方式,因此設計產生創新的方式就完全發生了變化。

只要把系統和流程做好,之后用戶可以自己決定適合什么樣的產品,他就可以輕易獲得,而不是傳統的方式。這在服裝行業里已經有很多應用了。比如西裝的個性化、單人單款的流水線定制,用戶在網站上錄入所有西服的數據,然后會生成一個芯片,這個芯片嵌在定制的服裝里,每到一個流水線,工人就會掃描芯片,根據用戶留下的信息來制作。芯片就是在做一些細分的管理,把個性化的需求同步到每一個環節。這種自主性是通過互聯網和虛擬軟件完成的,因為有流程設計,這種基于大規模定制下的產品獲取更能節省成本,更優化的提供個性化服務。

《設計》:目前如何定位自己的職業身份?

宋懿:我會用點線面體去描述自己的職業一一我是一個人,做了一件事,講了一門課。我還可以變成一條線索,一個線索上的三門課,這三門課有結構和梯度關系。最初是首飾電腦建模,是基于數字化軟件技術的;之后上升到制造和數字化創新設計的視角;還有品牌企劃與首飾產品開發,由設計制造技術手段上升到品牌和產品的視角,能夠為落地做服務。所以我從一個點就變成了一條線索。當首飾作為一條線索,開始跟其它領域開始交叉的時候,面就形成了,做面的人多了,許多人集合在一起,就可以成為一個體,首飾就會特別精彩、多元。一件首飾被賦予各個角度和專業理解,就變得特別有趣。點線面體是我個人的一個發展線索,也可以理解為首飾未來的發展趨勢。

我現在所處的階段就是從線到面的生成過程,教學的課程體系和品牌的線索已經生成,我開始嘗試做更多交叉整合,去結交和認識更多有趣的跨領域人才。比如,在智能首飾課程里會請新媒體技術的老師、工業設計方面做用戶研究的老師,從底層的方法論到技術的支持,最后到學生維度的創新去做智能首飾的課程。還是首飾的范疇,但是可以跳脫,和別的專業去交叉,動畫、媒體、服裝、造型,最后呈現的綜合性的結果就很有趣。

猜你喜歡
首飾變化數字化
揭示數字化轉型的內在邏輯
數字化起舞
首飾設計效果圖《TOUCH》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這五年的變化
經理人的六大變化
喜看猴年新變化
變化休想逃過我的眼睛
首飾的數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