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意象認知的歷史街區街巷節點空間保護與更新研究

2019-04-01 03:14霍珺李月朱喆
設計 2019年6期

霍珺 李月 朱喆

摘要:以江蘇省鎮江市大龍王巷歷史街區為例,對街巷節點空間進行保護與更新設計研究?;诔鞘幸庀笳J知理論,闡述了街巷節點的概念、類型、特征,并運用多種調查與認知方法,挖掘了街巷節點整體意象的形成、微觀意象元素的構成?;诜治鰧窒锕濣c空間優化提出保護思路與更新設計手法。有效帶動傳統街巷空間整體風貌的復興。

關鍵詞:街巷節點 意象認知 大龍王巷歷史街區 保護與更新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19) 03-0142-04

引言

如果說街巷是城市歷史街區的骨架,那么街巷節點仿佛是骨架上的關節,起到交匯、轉折、引導、過渡、分叉等作用,將各個街巷串連起來,形成線狀與點狀相結合的空間序列。節點一詞最早由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建筑學家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書中提出,是描述城市意象五要素之一并運用于城市研究[1],具有高度可意象性、可識別性,是人對于空間認知的重點關注區域。歷史街區街巷中節點空間的存在使道路曲折變化、環環相扣,層次豐富、生動有趣,是體現時代、文化與社會意識形態、歷史地段風貌特征的重要場所之一,因此對其進行保護和塑造有利于提高街巷的整體氛圍。

就目前研究來看,大多學者關注歷史街區街巷空間形態的整體研究,其中節點空間只是作為一個組成要素,以客觀分析為主。因此,本文以街巷節點空間為對象,以鎮江市大龍王巷歷史街區街巷空間為例,在客觀分析基礎上,提取主體對節點空間的認知信息,挖掘特有的空間意象結構,達到物質空間結構與心理認知結構研究有效整合[2],并以此為依據提出街巷節點空間形態控制的建議,促進其空間結構和形態的可持續發展,形成在傳統街巷研究方面的有力補充,同時為歷史街區傳統街巷空間風貌保護與傳承提供參考資料。

一、鎮江大龍王巷歷史街區街巷節點空間現狀

(一)街巷節點的概念

凱文林奇《城市意象》中對節點的理解為“觀察著可以進入的戰略性焦點,典型的如道路的臉節點或某些特征的集中點”[1]。在歷史街區街巷中也存在各種或大或小的節點空間,這些通過街巷空間界面的凹凸、轉折或錯落而產生的空間局部放大,成為當地居民活動場所,同時給相對單一的線性空間增加了趣味和變化。

(二)大龍王巷歷史街區街巷空間結構現狀

鎮江市大龍王巷歷史街區位于鎮江老城西古城風貌區的核心地帶,得名于巷內清代龍王廟,區域內保存著成片的清末民初的傳統民居建筑群和街巷風貌。大龍王巷歷史街區的街巷空間結構主要包括聯系街區內外的4條城市道路,以及內部狹窄巷弄形成的自由網格結構,根據長度、寬度等基本尺度將巷道劃分為3個等級,分別為主巷7條、支巷12條、細巷14條[3]。其中由于細巷尺度過小,本文選擇以主巷和支巷空間中形成的節點空間為研究對象。

(三)街巷節點空間客觀分析

凱文林奇將城市節點大致分為連接點、聚集點、核心、綜合性四種類型[1]。在歷史街區街巷體系中,節點形態更為復雜,參照凱文林奇的分類,并根據節點與道路、建筑的位置關系,將大龍王巷歷史街區中街道、主巷及支巷的節點分為以下三大類型:

(1)街巷的交叉口:指兩條或者、兩條以上街巷相交形成的交匯節點。通常是十字路口,或T字路口等,具有較強的交通性和輻射核心性。街巷交叉口處作為交通樞紐的中介點,是交通量最大的位置,承載的相遇、停頓、轉彎等行為現象,出于對疏散、行走的安全性考慮,多數街巷交叉處的建筑都會進行適當的退讓,表現出空間節點的擴大或形成陰角空間[4],在增加空間開合度的同時,強化路徑的引導性,并表現出界面連續型和空間一體化,形成較強的場所感。

(2)街巷的轉角:在街區發展過程中這類節點由建筑邊界限定而成,自然彎曲、形態豐富、靈活多變,主要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當人們從一條街巷轉到下一條街巷時或當街巷出現寬窄、明暗的變化時,轉角提供了一個緩沖地帶,尺度較小,交通屬性較強,周圍建筑通常較高,具有較強的圍合感。

(3)建筑入口空間:從建筑空間切割出來而歸入街巷空間,是街巷空間與居住空間緩沖的轉接點,代表著從公共開放的空間要轉向個人私密的空間。這類節點空間屬于過渡型的灰空間,既是街巷空間的組成部分,又具有較強的入口領域性和場所性。擴張常與建筑的入口及側界面有關,街巷局部向一側或兩側進行不同程度的放大,形成變化空間,主要表現為袋狀空間等形式(如圖1)。

經調研,大龍王巷歷史街區街巷交叉口及轉角節點共53個,交叉節點32個,轉角節點21個,交叉點均有不同程度的錯位,轉角形式主要為切角式。具體平面形態包括“T”、“L”、“S”、“+”四種模式。其中“T”形節點28個,占52.83%,“S”形節點12個,占22.64%,“L”形節點9個,占16.98%,“+”形節點4個,占7.55%(如圖2、3)。綜上,“T”形為節點的主要形態特征。

大龍王巷歷史街區部分建筑入口會有不同程度的放大,形成節點空間共12個,其中公共建筑2個,文物建筑1個,歷史民居建筑1個,普通民居建筑8個。根據建筑與街巷的關系分為三類,分別是一側建筑與一邊街巷圍合(2個,占比16.67%)、兩側建筑與一邊街巷圍合(5個,占比41.67%)、三側建筑與一邊街巷圍合(5個,占比41.67%)(如圖4、5),由此可見,建筑入口節點多為兩側或三側建筑與街巷圍合形成的具有較強領域感的場所。

二、大龍王巷歷史街區街巷節點空間的意象認知

凱文林奇認為,“環境意象是個體頭腦對外部環境歸納出的圖像,是直接感覺與過去經驗記憶的共同產物”。即有形物體中蘊含的,對于任何觀察者都很有可能喚起強烈意象的特性,如形狀、顏色、布局都有助于創造個性生動、結構鮮明、高度實用的環境意象[1]。本文仍基于這一理論主要對節點空間中具有可意象性的視覺形態特性進行從整體到微觀層面的認知研究。

(一)整體意象分析

1.調查對象與方法

考慮到大龍王巷歷史街區為傳統的居住型歷史街區,因此本次調查人群為歷史街區內的常住居民,共選擇19名受訪者,居住年限均超過10年,分別居住在7條主巷與12條次巷中,以保證對街區整個街區的熟悉程度。

在調查工作的準備階段,運用照片識別法并結合訪談法、認知地圖,對街區所有街巷節點空間進行意象識別。選出65張最具代表性的節點照片,進行樣本初步調查,剔除認知率極低的節點。將剩下照片編號再次拿給受訪者,要求其說出照片中節點的主要記憶點和處于什么方位,并將認出的照片編號在簡化地圖中進行大體標識,兩者答對一個即為回答正確,從而保證受訪人群對節點空間意象的準確性[5]。運用多種直觀的簡化方法進行研究主要考慮居民年齡較大,繪畫技巧有限等特征。收集數據后對節點進行分類分析,探討意象形成與意象強弱的初步原因。

2.數據統計

在對65張初步照片進行認知后,有27張認出率小于10%,即能識別的人數少于2人,因此將這27張照片剔除不予繼續做研究。將余下的38張圖片根據上文對街巷節點空間的分類分成三類,街巷交叉口,轉角和建筑入口節點,并編號進行再一次照片指認與意象認知,經過對記憶點和位置標識的進一步認知研究發現,有個別居民對于照片的初步指認存在誤差,具體結果統計如下(如表1):

3.意象分析

(1)根據上表數據統計可見,識別頻率較高的節點類型為部分交叉口節點以及建筑入口節點,而轉角空間識別性普遍較低。根據訪談過程中的記憶點內容分析來看,識別性較高的交叉口節點處都具有標志性的建筑物及構筑物,例如功能性的公共服務建筑、歷史建筑、構筑物等。

(2)將街區中各節點識別頻率高低分成三個層級,分別是較高(頻率>60%)、一般(60%)頻率)30%)和較低(頻率≤30%),并按照顏色深淺繪制出街巷節點認知地圖(如圖6)。由圖可見,識別性較高的節點多集中于連接大龍王巷歷史街區內外的街道與巷道的交叉口,及街區的入口;街區內部識別性較高的節點也具有一定的聚集性,主要集中在民國春街、大龍王巷以及火星廟巷三條主巷空間內。而這些區域也是標志性的建筑物及構筑物較為集中的區域。

(二)微觀意象分析

在對大龍王巷歷史街區街巷節點整體意象認知的基礎上,選取節點認知頻率較高的四處區域進行微觀層面的意象研究,運用虛擬建模技術對這四個區域中的10個節點空間進行再現,向19名受訪者展示節點空間360°的虛擬場景,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在體驗結束之后對受訪者再一次進行意象認知研究(如圖7)。研究采用開放式問卷的形式,要求受訪者通過大腦回憶出該節點中的微觀意象環境要素并進行相應描述,從而得到影響人們對微觀情景意象的因素,統計結果如下(如表2):進一步探討影響節點空間可意象程度的微觀環境元素。

將上述街巷節點空間微觀意象元素統計進行整理分類(如表3),發現歷史街區中節點空間形態微觀意象元素主要集中在建筑形態、色彩、材質等特征,構筑物,景觀綠化環境這三方面。其中,根據微觀意象元素的指認頻次發現,對于建筑物、構筑物的形態特征意象程度最高。

三、大龍王巷歷史街區街巷節點空間的保護與更新設計

基于以上對大龍王巷歷史街區節點空間意象較為全面的認知,進一步思考該歷史街區街巷空間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一)整體保護思路

(1)在進行歷史街區更新改造時應維護街巷空間的傳統風貌,保持現狀街巷空間節點的基本格局。即包括“T”字形為主、張弛有度的交叉口,形態曲折多變的轉折節點,以及與建筑入口相結合等多種節點空間形式,兼具連接和聚集的功能特征。

(2)大龍王巷歷史街區節點空間意象頻率在分布上、類型上都具有一定的聚集性,強化各節點空間意象的等級結構,明確主次關系,使居民或訪客易產生清晰輪廓,特別是交通性較強的主巷,以及是具有標志性的建筑物,是影響歷史街區意象空間強弱的主要因素。

(二)微觀更新設計

根據各個節點不同的個性和結構的需求,做好節點空間意象各微觀元素的具體保護與更新工作,如建筑物形態,標志構筑物界面,特色街景處理等,明確各元素并通過某種元素來合理組織節點空間,最后達到強化節點空間意象的目的,擴展和加深我們對環境的感知能力。

這里對上文中4處認知頻率較高的節點空間進行初步的更新設計。A3節點(大西路/三元巷交叉口),通過對節點空間的擴展,增加景觀綠化,統一墻裙高度、材質等手段強化其形態意象,使其成為該街區的主要入口之一;C8節點(火星廟巷建筑入口)即火星廟古戲臺,更新設計以突出戲臺意象為主,通過改造建筑立面空間,復原戲臺,營造戲劇文化氛圍,同時再建筑立面更新中加入臉譜等戲曲元素;A17節點(大龍王巷/火星廟巷交叉口),更新設計在保護其原有建筑形態和材質基礎上,統—立面整體性同時增加建筑采光面積,加強花瓣形輪廓線,增加街景綠化面積,突出該節點空間特色;C3節點(民國春街建筑入口),該建筑為清末歷史民居建筑并被評為鎮江市優秀歷史建筑,帶有明顯的歷史文化特色,更新設計加入文化門頭,建筑立面凸顯原有展示牌設計(如圖8)。

結語

本文在運用傳統意象認知方法如認知地圖、照片識別法、訪談法的基礎上結合虛擬三維模型漫游技術,形成對街巷節點空間更加直觀、準確的意象認知,為歷史街區更新中傳統街巷空間風貌保護與傳承提供更加全面、細致化的保護思路與更新手段。當然,街巷節點空間的保護與更新還需考慮空間中其他意象要素的疊加、聯系與影響[6],同時還需處理好與功能、居民使用行為等方面的關系等。

參考文獻

[1]凱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曉軍譯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方異辰西安明城區空間形態維度之街區可識別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

[3]霍瑁,韓榮,耿大磊城市歷史街區街巷界面形態的量化方法——以鎮江市大龍王巷歷史街區為例[J]城市問題.2017 (11):3309

[4]蘆原義信著尹培桐譯街道的美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5]顧朝林,宋國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間調查與分析[J]規劃師2001(2):25-28

[6]張弛基于城市意象理論的大同古城空間形態認知[D]北京交通大學,2016

[7]陳淑妍延伸的空間[J]設計2016,29 (3):20-23

[8]梁應宇劉北光空間秩序背后的建構邏輯[J]設計,2016,29 (7):73-7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