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碧山村 感受徽州深處的古典生活

2019-04-02 17:39王薇
科學之友 2019年3期
關鍵詞:碧山書局山村

王薇

走進兒時的電影場景

碧山村位于古徽州六縣之一的黃山市黟縣境內,古稱黃陂,又名三都,為明代“黟縣十二都(集市)”之一,后因背倚黃山余脈碧山而得名。漫長歲月的人文積淀給碧山村留下了豐富的建筑遺存,如宋代私家園林培筠園遺址、明代私塾耕讀園、清代古塔云門塔等。

對于我來說,這里也是兒時記憶中的電影《小花》的外景地。影片采用黑白與彩色對比的畫面形式,還注意了低調與高調的色度對比,具有強烈繪畫感,那一切似乎正體現了古徽州的美麗風情。剛踏進碧山村,就仿佛走進了兒時電影中的場景,有一種模糊的親切感。

放下行李后,和好友迫不及待地借了自行車,直奔不遠處的云門塔。騎行在鄉間小路上,溫柔的雨絲撲面而來,似乎找到了當年讀書時的感覺,耳畔回響起電影《小花》中婉轉悠揚的插曲:“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

云門塔建于1782年,遠遠望去,宋式六角形制的古塔端莊嫻靜,磚砌斗拱上有飛檐翹角,一座座小鐵馬懸掛在翹角上,靜靜地穿越了200多個春秋。塔高36.4米,內部為空心式,有折轉階梯,層層有門窗。

當年村民修建云門塔時,六層塔主體很快就建成了,可是塔頂太重,無法安裝上去。后來一位老人家想出辦法,用土來堆積一個斜坡,然后再用人工慢慢地把塔頂沿著斜坡推上去??墒遣痪煤蟮囊惶焱砩?,突然一聲巨響,全村人都跑出來看,塔已經沉下了一層。從此,云門塔就是現在看到的五層。

西邊的斜陽給古塔披上一層溫暖的光暈,直到微風中傳來陣陣清脆的鈴聲,我才發現斗拱之中還巧妙地隱藏著一些銅鈴。佇立在古塔前,兒時電影里的云門塔與眼前高大的身影逐漸重合。

返回村子的路上,遇見一位騎著摩托車的“鴨司令”。他喊著口令,指揮100多只列著方隊的“鴨兵鴨將”走在回家的路上,頗具趣味。

進入村子,已是飯點,村民們都三五成群,端著飯碗在家門口或坐或站,邊吃邊聊,輕松灑脫;在一間老式理發店,我們看見店主正不緊不慢地磨著刮臉刀,旁邊的村民們坐在長條凳上拉家常;繼續前行,目光穿過一扇半開的大門,看到一位老人坐在木質烤火桶邊取暖,悠閑地看電視,身后的八仙桌上方掛著大大的“?!弊?,他的老伴笑盈盈地招呼我們進門……

更有意思的是,古巷兩旁的民居里,時不時還會傳來一兩句黃梅戲,抑揚頓挫的聲調讓人不由自主地屏氣凝神、側耳傾聽。我很喜歡這種感覺,似乎時光都在這里放慢了腳步,而古村就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記載了穿越時空的淡定和從容。

當夜,我們在村里的小客棧安然入睡,第二天早早出門,漫步在古色古香的環境中。道路兩旁,那一座座古老的徽派建筑從門樓到窗欞,從磚雕到木雕,無不彰顯精湛華美的裝飾工藝,每處細節都精雕細刻,圖案千姿百態,人物栩栩如生。任由風雨輕撫面頰,身體里的每一個細胞似乎都在感受著這種遠離塵囂、平緩溫潤的生活氣息……

發掘當地的人文資源

熟知當地歷史文化的胡建新老師給我們講了碧山村的歷史和文化,同時還介紹了村里的一位特殊人物——汪程龍。

據說數年前,汪程龍還在北京經營茶葉店,某天從老鄉口中得知“村子的祠堂可能不行了”,立即趕回家鄉,看到村里許多步履蹣跚的老人和年幼懵懂的孩子住在那風雨飄搖的老房子里,整個村子似乎失去了生機,與他記憶中的美好相去甚遠,于是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讓故鄉恢復活力”,便義無反顧地關掉北京的店,投身于家鄉建設。

說著,胡建新帶我們走到了一個門口掛著“云門文化駐地”和“碧山青年公社”牌子的地方,見到了汪程龍。汪程龍說,他的團隊正在積極發掘帶有碧山元素的傳統人文資源,把古街、古巷、古祠、古民居、古遺址與云門文化整合開發,搶救整理散落于村頭巷尾的民間口口相傳的農諺、民歌、童謠,旨在打造屬于碧山的農耕、民藝品牌,并尋找村里的老手藝工匠,開發竹編、木雕、石雕等傳統民藝。同時,他還幫助村民投建民宿設施,并組建了碧山村黃梅戲劇團。恰巧,當晚就有黃梅戲劇團的演出,于是吃完晚飯后我們就急切地趕往禮堂。

表演還沒開始,但禮堂里已經熱鬧非凡,村民們抱著孩子三三兩兩地拉家常,小孩子在座位之間奔跑嬉戲;幾位外地游客在前排端坐,一本正經地等著聽戲;舞臺旁邊,演員們忙著化妝、對戲;最有意思的是,有兩個人在禮堂內打起了羽毛球……

隨著一陣鑼鼓聲響起,演出開始了。首先上臺的是劇團的老團長,老人已經80多歲高齡,但身體硬朗,一招一式舞得有板有眼,一詞一句唱得字正腔圓,引來陣陣掌聲。隨后,其他演員輪番上陣,讓所有觀眾深深地沉浸在這場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盛宴中。

演出結束后,汪程龍帶我們參觀了他的“大圣歸來”主題稻草人展覽。這些以電影《大圣歸來》里的角色為參照物、依靠村里的“巧手”編織而成的稻草人形象趣味十足,有身披金色鎧甲、手握金箍棒的孫悟空,也有小白龍、豬八戒、江流兒、男女村民、山妖、大魔王等形象。汪程龍說:“舉辦這個展覽,希望能夠推動本地手工藝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也傳達一種環保觀念,讓大家知道通過靈巧手藝的轉化,稻草也可以變成一種藝術品……”

尋訪山村的雅致建筑

又一個晨曦里,我們拜訪了村里的明代私塾耕讀園。穿過門廳,就看見一個古樸的“美人靠”,這是徽州民宅中天井四周靠椅的雅稱,左邊有一池清水,條條錦鯉在其中自由游弋。小院中的幾棵桂花樹、羅漢松已超過百歲“高齡”,但每到花期仍然幽香四溢,令人心曠神怡。水池對面就是課室,古黟人利用水光波映來改善課室的采光效果,這樣的設計雅致而又不失實用性,非常符合耕讀園簡樸清新的風格,也蘊含著當年主人飽讀詩書、淡薄名利的志向。

信步而行,繞過課室,發現里面還有一座小菜園,幾棵形狀怪異的小樹陪伴著遍地生長的綠色蔬菜。菜園不遠處就是耕讀園外墻,望著墻上那些斑駁歲月的痕跡,不由地想:數百年前那些莘莘學子在此伏案苦讀,累了是不是也會來到菜園里,對著外墻默默思索呢?

接下來參觀另一座雅致建筑——建于南宋的培筠園?!芭囿蕖倍值囊馑际桥囵B翠竹一般清正廉潔、寧折不屈的情操。南宋時期,徽商尚未萌芽,在寸土寸金的古徽州建這座松青竹翠、塘清泉瀉、山秀洞幽的園林,暗含了當時主人的志趣——在那君昏臣奸、江河日下的年代里潔身自好,于偏遠之處,為自己營造一處恬淡雅致的安身立命之所。

告別了培筠園,又去看章山題壁。我們興致盎然,冒著小雨,很快就來到幾公里外的題壁前。

南宋開禧三年(1207年)谷雨那天,本地的“汪氏十二鄉賢”一起游覽遵孝寺,興之所致,欣然題詞,留下了一座高10米、寬5米題詞刻石,這就是章山題壁。這座題壁共有楷書166字,每字高20厘米,題壁下部還有一些佛經石刻,但因年代久遠,字跡已經模糊。據史書記載,章山題壁東側有建于唐天復三年(903年)的遵孝寺,相傳“有三千僧眾”,終年香火旺盛,但在明朝年間整個寺廟毀于大火,如今留給我們的僅有一些依稀殘存的墻垣、磚石。

回來的路上,雨點變得細密起來。只見一座古橋上有一對打著紅傘的情侶,似在品讀著碧山古村小雨的味道。古橋上長滿了綠色的青苔,橋下流水潺潺,與岸邊的徽式建筑繪成一幅絕美的圖畫,看得人如癡如醉。

游蕩在古村內,享受著慢節奏的生活,恰巧發現一個“碧山書局”的牌匾。心想正好進去看看書,順便躲雨,一進門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這是一座古祠堂改建的書局,中間是一個敞亮的天井,對面有一長條石幾,擱置著一些花木盆景,周圍貼墻放著高大的書架,擺滿各種書籍。雨水順著天井流成絲線,空氣中飄著淡淡的書香。一位年輕媽媽給孩子讀少兒圖書,孩子卻跑到屋檐下接雨水,對雨滴的好奇超過對圖書的興趣;一位帶著老花鏡的大娘坐在角落里一字一句地讀著基辛格的名著《重建的世界》……

書局一樓主要是徽州和碧山文化、鄉村建設、徽派建筑的古舊書籍,另有少量建筑、設計等書籍;二樓主要陳列外文圖書。在這里可以飲一杯咖啡,臨窗聽雨,慢慢品讀,還可以憑欄遠眺,村外的云門塔以及遠處雄壯連綿的黃山山脈盡可收入眼中。

在這座古色古香的唯美書局里,我們再一次挪不動腳步,不可自拔地沉醉于清幽的雅趣之中……

Tips

游玩時間:3—11月最佳。

推薦景點:碧山書局、村外的田園。

觀賞體驗:清晨出村漫步一圈,之后回村看看老屋和碧山書局。

特色食宿:推薦村子里的朱老莊客棧,阿姨做的家常菜很好吃。

出行方式:交通不是很便利,適宜自駕,但要注意觀察岔路口。

猜你喜歡
碧山書局山村
我請大雁落山村
鄉 思
山村之晨
南園十三首·其五
夜來碧山書院練字抒懷
鄉思
思路創新是成功之母
山村晚歸
李小峰與北新書局
兩種方法體驗碧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