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老師溝通,而不是對立(二)

2019-04-09 02:47文陳忻編輯徐萬琨
數位時尚(幼兒教育) 2019年2期
關鍵詞:大寶導向解決問題

文陳忻 編輯 徐萬琨

日常多請教老師

第二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平時有什么問題多和老師交流、請教,老師畢竟是專業的,而且見過很多孩子,實踐經驗也很豐富。比如,在家里孩子有什么行為啊,你覺得有什么問題啊,都可以跟老師商量,讓老師出主意。我就經常跟老師請教,雖然我是學發展心理學的,但是不一定就能比老師處理得好。而且我覺得多一個人商量,多一種思路也挺好的。老師也很樂意跟我聊,老師如果能幫助家長解決問題,也會很有成就感。

有一次我跟老師反映,大寶在家跟我們玩桌游,輸了就要鬧,我想知道他在幼兒園里是怎樣的。老師說,在幼兒園沒這樣啊。在學校,對于玩游戲之類的事情,尤其是涉及到會有排名問題的事情,老師都會淡化處理。比如,排隊的時候,老師會讓孩子們輪流排第一個,避免孩子們爭著排第一個。整理架子的時候,也跟孩子們說這不是比賽,大家只需要好好整理就行。因為經常交流,老師會把她很多事情的處理辦法告訴我,讓我借鑒。

經常跟老師交流,老師會覺得,這個媽媽對孩子的教育挺上心的嘛。所以,她也會主動地來分享一些孩子在幼兒園的事情。大寶小寶有很多事情,都是老師主動告訴我的。比如,大寶喜歡騎紅色三輪車,輪不到他,他就發脾氣,但老師沒有用懲罰的方式,而是通過情緒引導,過幾個星期后,他就不鬧了。像這種事情,如果老師不告訴我,我根本就不知道。再如,大寶3歲半以后,就基本不午睡了,老師把他安排在窗邊亮一些的位置,他可以自己看書,安靜玩玩具。有一天,老師說,今天我摸著他的背,他居然睡著了。因為經常有溝通,所以這種有趣的事情,老師也會告訴我。

我其實是一個很內向,不太會聊天的人,我跟老師聊得并不多,但是,只要每次找老師溝通,我都是很誠懇的,所以,我跟老師建立了相互信任的關系。所以,只要父母和老師互相信任,目標都是為了幫助孩子成長,那么很多問題就容易解決了。如果把老師放到對立的一面,總想去質疑老師,又或者是不愿意和老師去溝通,那問題就會越積越多,越來越難辦。

陳忻: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心理學博士,美國兒童研究協會會員,美國高校任教。著有《養育的選擇》,錄有《0-8歲的育兒秘笈》節目,主持《從心理解孩子》課程。育有兩個孩子,目前居住在美國田納西州。公眾號:陳忻兒童心理。

有個國內的媽媽曾經告訴我,幼兒園要背詩,她家孩子沒背好,老師罰站了,第二天孩子不愿意去幼兒園了。媽媽想,反正也快到春節了,要放假了,不去就不去吧,于是在家待了兩個月。過了春節開學時,孩子還是不太愿意去,但是因為沒有強烈的抵觸情緒,所以媽媽就把他送去了。孩子放學回家后跟媽媽說,這次老師沒讓我背詩,但是老師讓跳繩了,可是我不會,很害怕。媽媽感覺這個幼兒園的老師有點兒厲害,她問我:怎么辦?

我的第一個想法是,為什么不去跟老師溝通一下?“老師有點兒厲害”,那老師到底是怎么個“厲害法”,家長了解嗎?到底是怎么樣的情況,還是要自己親自去了解一下,也不能全然聽孩子的說法。

如果媽媽不是站在老師的對立面,即覺得“老師有點兒厲害”,而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這件事情處理起來就會容易得多。怎么解決問題呢?先去跟老師溝通,問問老師具體情況是怎么樣的。同時,在家里跟孩子一起學習唐詩,讓他跟上班里的進度。因為這個孩子之前的背詩問題沒有解決,接下來遇到的跳繩問題,也表現得不是很好。所以,只有幫孩子解決了問題,孩子才會釋放壓力,從而更自信地面對老師和接下來的其他問題。

相反,詩沒背好,孩子害怕老師批評,媽媽也怕老師批評孩子,就不去。這樣的逃避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影響他在幼兒園里的表現。所以,要好好跟老師溝通,老師看到父母關心孩子,也會鼓勵他的。所以,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方法,不僅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還能讓孩子形成一種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思路,從而幫助他和老師之間建立一種積極的關系,一舉多得。

猜你喜歡
大寶導向解決問題
以生活實踐為導向的初中寫作教學初探
聯系實際 解決問題
助農解決問題增收致富
在解決問題中理解整式
“偏向”不是好導向
基于需求導向的航天青年成長建議與實踐
解決問題的設計
犬只導向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