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與理解:生態美學話語研究”國際研討會綜述

2019-04-15 03:55周品潔
鄱陽湖學刊 2019年6期
關鍵詞:話語美學教授

周品潔

2019年10月18—21日,由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和韓國成均館大學東洋哲學系聯合主辦的“對話與理解:生態美學話語研究”國際研討會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成功舉辦。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汶成教授和韓國成均館大學琴鐘鉉教授共同主持了開幕式。來自美國、奧地利、韓國和中國兩岸三地的5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生態美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環境美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生態美學與生態文明建設”“東亞傳統生態智慧與生態美學建構”等四個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現擇要綜述如下。

一、生態美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這是本次會議的中心議題,受到與會者最多的關注。它既包含從宏觀層面討論生態美學基本理論問題,又包含從微觀層面將生態美學理論和具體藝術形態緊密結合的個案研究。

(一)宏觀層面的生態美學話語研究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曾繁仁教授指出,中國生態美學的建設目標是建立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美學,我們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黑格爾的“美學之問”:中國有沒有與藝術密切相關的美學及美學史?他認為,中國的“生生美學”就是對此問題的一種回應:其一,“生生美學”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反映了中國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審美生存方式;其二,“生生美學”的要旨是將“體貼生命之偉大處”作為審美的基本原則,這是一種東方特有的生命美學;其三,“生生美學”是一種道德理性之美,黑格爾認為中國古代美學與藝術缺乏理性,這是一種誤解;其四,“生生美學”并不局限于理性邏輯的“寫實”,而是指向中國特有的意境之美;其五,“生生美學”是一種無言之大美,以本體性、交融性區別于西方古代美學之實體性、區分性;其六,“生生美學”主要呈現于各種藝術形態及其理論中,與西方美學主要呈現于美學家的論著中有所區別。此外,中國前現代“生生美學”在后現代的歷史條件下,能夠與西方后現代美學產生更多的對話,這在某種程度上解開了黑格爾的“美學之問”。但曾繁仁教授同時也指出,“生生美學”是前現代的理論形態,缺乏系統性,需要對其進行創新性發展,這是新時代中國“生生美學”建設、發展的要求。

蘇州大學魯樞元教授從懷疑論美學的新視角,解讀了曼紐什美學思想的解構性特點及其生態意蘊,他認為這對于當代中國生態美學的建設與發展或可起到補充作用。曼紐什懷疑論美學拒斥理性主義,而生態學恰恰也是一門顛覆性的學科,以“懷疑”的心態來破解人類舊習與成見;曼紐什懷疑論美學認為藝術最高使命在于人類生命的完善,而生態美學也致力于恢復人類自身天性的飽滿充盈;曼紐什懷疑論美學認為藝術和科學是并行不悖的,這暴露了生態災難背后唯科學主義的弊端;曼紐什將人類藝術活動比作一個復雜的“旋轉的球體”,這是一種精神生態含義上的“生物圈”;曼紐什懷疑論美學還吸納了老莊哲學中的懷疑論精神,這也為西方懷疑論美學與中國當代生態美學的交流互補作出了有益的鋪墊。但魯樞元教授同時指出,曼紐什的懷疑論美學也具有局限性,即沒有跳脫“人類中心”的藩籬,其傳統成見對于生態美學而言是大忌。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程相占教授從阿諾德·伯林特的環境美學與中國生態美學的關系出發,討論了中國生態美學話語建設的問題。他指出,中國生態美學話語的建設過程是一個與西方生態美學、環境美學進行交流而獨立發展的過程,這回應了李澤厚先生對生態美學的批評,生態美學并不是對西方當代美學潮流的中國模仿。為了論證中國生態美學話語的獨立建構過程,程相占教授按時間順序考察了西方環境美學代表理論家伯林特在中國的活動:從1992年第一次訪問中國,到2015年受邀在《求是》上發表文章,并在文章中肯定了中國生態美學的獨特探索。20多年來,伯林特在中國的活動顯示出中國生態美學與西方環境美學之間的實質性對話過程。針對西方學者對中國生態美學的質疑,中國學者也給出了有力回應,比如曾繁仁教授堅持走借鑒而非摹仿西方環境美學的研究道路來發展中國生態美學。程相占教授就伯林特所提出的審美忽視問題給予回應:生態美學的核心就是生態審美欣賞??傊?,生態美學不等于環境美學,中國生態美學話語自有其獨立的建構過程與扎實的學術努力。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胡友峰教授也圍繞如何建設中國生態美學話語并凸顯其獨特性的問題發表了意見。他認為,要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美學話語體系,應從三個部分進行:首先是關于生態存在論美學。從理論溯源的層面來看,生態存在論美學應該吸收康德關于有機物目的論中的合理因素,即“有機物就是自己的目的”這一思想;從理論基礎的層面而言,生態存在論美學真正的哲學基礎是以“物質交換”概念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存在論。生態存在論為生態實踐論中的生態救贖問題找到了出路。其次是關于生態實踐論美學。生態實踐論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培育公民的生態素養,生態智慧的核心理念應該深入每一個公民的意識中,如何實現生態救贖是生態實踐論美學要解決的問題。再次是關于生態審美論。生態美學以美學問題為核心,需要解決的就是如何進行生態審美。生態審美論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從眼前小的生態實景的審美欣賞來體悟到大的生態整體之美,而這與中國意境理論能夠形成某種互動。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哲學系馬迪琳娜·迪亞科努教授探討了大氣生態美學(eco-aesthetics of the atmosphere)。迪亞科努教授先考察了現象學中的自然概念及其與自然科學和環境哲學中的自然概念之間的關系。之后,她批判性地討論了現有的所謂大氣現象學美學(phenomenological aesthetics of the so-called atmosphere),并對氣象美學提出建議:我們需要超越日常體驗和藝術去描述天氣,需要肯定認知的積極作用,借助一個在場的、嵌入文化的主體展開行動,最終賦予全人類以生態責任。迪亞科努教授強調,她所采用的方法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語境——歐洲哲學傳統,旨在勾勒出一個一般的理論模型并得到普遍性的結論。她希望自己的方法能夠與具有不同文化視野的學者所采用的方法達成一致,或至少有所交叉,以共同致力于建立一種生態友好且符合全球共同利益的大氣美學理論。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祁海文教授梳理了曾繁仁教授對中國傳統生態美學研究的歷程。祁海文教授指出,曾繁仁教授對中國傳統生態美學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中國傳統生態美學的理論性闡釋,主要汲取了中國古代道家思想,《周易》中“天人合一”與“中和”論的哲學理念,以及《詩經》與國畫中所蘊含的生態審美智慧等。第二階段是對中國傳統生態美學的定位,研究重點是:在中西比較中探討中國傳統生態美學的特征,突出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的區別,探討中國傳統生態美學的價值,解析中國傳統生態美學的藝術呈現等。第三階段是“生生美學”的提出,具體對“生生美學”的理論來源、基本內涵、價值意義及其與當代生態存在論美學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論證。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韓清玉教授討論了宗白華美學中的“自然”范疇及其對中國當代生態美學建構的重要意義。首先,宗白華“自然”范疇建構的獨特之處在于注重對自然的直觀體驗,強調“自然的精神”,并且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文化模式在現代的延展。其次,宗白華文藝思想、文藝作品中的“自然”以一種“動”的特征體現,這是生命感的關鍵。宗白華針對藝術風格提出“初發芙蓉”的自然境界。再次,宗白華“自然”范疇對中國生態美學的當代建構具有重要意義,具體體現在:其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宗白華著述中就有對工業文明的批判;其二,宗白華強調生命與人共成一體,自然能夠以藝術的方式被審美主體同情地把握;其三,以“自然”為批評范疇展開對藝術作品的批評,能夠增強生態美學的藝術闡釋力。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袁鼎生教授討論了他所研究的“美生”概念中的自由屬性。袁鼎生教授指出,所謂“美生”,是指大自然的美態存在,而自由是“美生”的本質屬性與本質要求。自然自足的自由屬性將“美生”化為氣性、氣韻,與此同時,自由屬性也成就了“美生”的精神、徽記,成為其特征、特質,最后聚集為“美生”的內涵、屬性,使美生成為天然、整一的存在。

(二)微觀層面的生態美學話語研究

從微觀層面而言,當下生態美學研究還趨向于與具體藝術形態緊密結合,這體現出生態美學話語的新拓展。

臺灣大學外文系林耀福教授通過分析愛倫·坡的詩學觀,提出詩—美—責任是“人類世”中詩學走向生態詩學的路徑。由于愛倫·坡強烈的反道德說教立場,文學批評家曾將其詩學觀稱為“蒙昧主義”(obscurantism)。但林耀福教授認為,盡管愛倫·坡在部分詩作中堅稱“為詩而詩”(this poem written solely for the poems sake),詩之用不在追求真理乃在獲取愉悅,但其詩學觀并未徹底超脫于道德。首先,愛倫·坡在《創作哲學》和《阿恩海姆樂園》等著作中,均特別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human agency),強調人對自在世界(the world of self-so)的改造,這與愛默生和梭羅等人一再呼吁回歸野性自然(wild wildness)形成鮮明對比。就當下處于危機中的人類世生態環境而言,野性自然只能是一種迷思,因為自在世界早已變成人為世界(the world of made-so)。其次,愛倫·坡的詩學不僅涵蓋文學作品,還包括造型藝術、音樂、舞蹈乃至園林藝術,所有這些藝術創作都在詩情的指引和規約下追求美的新穎形式。而在“人類世”的地質年代中,在當代生態美學的語境下,這種詩情恰好可視作對人的能動性,尤其是濫用人類能動性的約束與警醒,有助于人類實現存在論意義上的“詩意棲居”。林耀福教授認為,由于東亞傳統文化對詩歌的重視,愛倫·坡詩學觀中的生態意味能夠得到包括中國文化在內的東亞傳統文化的深切認同。

臺灣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梁一萍教授從生態倫理的角度解讀了韓國作家韓江的小說《素食主義者》(The Vegetarian)。梁一萍教授重點關注的是“植物中心主義”(phytocentrism)。這一概念由邁克爾·馬德創造,起源于希臘語,意為“植物”和“成長中的生命”。梁一萍教授的研究目的在于打破人類與植物之間的界限,并探索人類意識綠色化之潛力的植物根源。

濟南大學文學院劉艷芬教授解讀了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中的生態審美意象。她認為,小說所創造的“著衣冠的直立獸”等審美意象,顛覆了一般的常規指向,成為一種帶有生態批評意味的新意象。這些意象也成為讀者反思生態現象、關注生態問題的窗口。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龔浩敏副教授解讀了中國生態藝術的一種特殊的美學表達——“詭異生態美學”。他指出,“詭異生態美學”不以傳統的美的事物為審美對象;相反,它以人們覺得不可能是美的事物為審美對象。比如一些當代生態藝術作品如《垃圾圍城》《塑料王國》《人造風景》等,在“不可能”處生發出某種美感,為欣賞者帶來特殊的審美愉悅。這種在當代生態藝術中所體現的美學追求,對我們構建生態美學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理論與批評系劉心恬副教授以尹秀珍的生態藝術創作為例,討論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生態人文關懷與話語建構問題。劉心恬指出,尹秀珍藝術作品傳遞出一種生態審美意識,將環境之丑融入生態之美,不僅批判了生態失衡現象,還試圖通過公眾參與公共藝術活動的途徑來喚醒公眾的生態意識。尹秀珍的生態藝術創作與中國生態美學的話語建構幾乎同時起步,且與中國的生態美學理論不謀而合,皆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出發,試圖推廣生態友好型的人類生存方式。

(三)生態美學話語研究的地域拓展

中國以往的生態美學研究更多地關注中國、美國、德國、韓國等國家的理論,而本次研討會上,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的生態美學研究也被中國學者翻譯引介,這種生態美學話語研究的地域拓展具有重要意義。

江西師范大學趙靚教授從程抱一結構主義生態詩學的視角,討論了當代法國生態詩學的要義。趙靚教授指出,法國生態詩學有著自身的傳統,比如強調文本閱讀、世界主義、自然、表現等概念,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理論中隱含著生態詩學。列維-斯特勞斯和賽爾的作品體現出文學風格的樣貌,適合提煉一種初步的生態詩學。近年來,法國生態詩學更關注“自然”“生態學”“場所”等概念,生態批評更關注“去人類中心化”“文化差異”等問題,以此來回應今日的環境危機。趙靚認為,程抱一在結構主義詩學中催生了中國生態詩學的萌芽,而其結構主義詩學蘊含的中國生態智慧,正是強調倫理性與差異性的當代法國生態詩學發展的要義。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學院王茜教授借助法國思想家列維納斯的“面容”概念,討論了生態美學的倫理維度。王茜教授認為,列維納斯“面容”的概念意味著以可視性的“面對面”的方式與主體相遇,這種相遇向主體呈現了一個無法被同一化的絕對他者及其所生出的無限性,主體對于這樣的他者負有倫理責任。列維納斯“面容”的概念給予我們啟發,即將其作為思考人與自然事物關系的美學切入點。對于生態美學而言,自然事物的“面容”并非意味著以文化同化自然,更重要的是在面對“面容”時發生的那種不能被任何慣?;瘜徝澜涷炈采w、充滿了陌異感與模糊性的體驗,它們作為一種“癥候”傳遞了自然所指涉的無限。人類面對這樣一種無限,能夠采取的恰當方式就是對自然事物承擔起生態倫理責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陳琦從三個方面論證了意大利生態美學的古典淵源:其一,古典意大利美學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中孕育了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萌芽;其二,意大利生態美學與古典自然美學密不可分,古希臘、古羅馬美學并沒有刻意區分自然美與藝術美;其三,意大利文化受天主教影響深遠,而天主教的部分教義體現出某些生態美學的思想端倪。

外交學院的孟夏韻討論了西班牙語生態美學的理論特色與獨特貢獻。她搜尋了西班牙、拉美各國及歐美國家的西班牙語生態批評文獻,總結出西班牙語生態美學基本的理論觀點,即主張以審美的態度重建整個人類環境,并在環境、社會關系和人的主體性三個領域建立生態聯結關系,構建人類的美好生活。

二、環境美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劉蓓教授從人與地方關系的視角,圍繞“地方”與“非地方”的概念,并結合環境史、文化史、環境美學等學科的理論概念,論述了元代文人趙孟頫的山水畫《鵲華秋色圖》的創作初衷以及不同鑒賞者的評價和欣賞方式,同時還解讀了對這幅山水名畫的不同接受行為中體現出的自然環境審美態度差異。從創作者和歷代文人收藏者的評價來看,此畫滿足了欣賞者對無法回歸的故土的文化想象,使其以“不在場”的方式實現了“地方投入”的愿望;而乾隆皇帝對此畫的處理方式,則體現出一種財產占有式的非審美態度。對一幅古代山水畫的不同欣賞方式,典型地反映了個人依附、社會關系和自然環境特征等因素對地方意識的塑造。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文學部張聰討論了謝弗的自然主義聲音理論及其現象學方法,這是關于聲音環境審美的新研究成果。她認為,謝弗上承麥克盧漢,以批判視覺霸權、理性主義為出發點,重視完型整體、重視主體知覺活動的主導思想,將經濟環境、主導技術、政治條件等視為決定特定社會中主體感知水平的重要條件,并借助生態學系統和生物學內涵發明術語框架,最終構建出理想的格式塔理論模型。無論是音樂創作中對于大自然聲音的運用,還是文學批評中對歌德、哈代以及維吉爾等作家筆下鄉村聲音景觀的分析,謝弗始終關注寂靜的、高保真的自然聲音景觀,力求通過最生動、本真、原初的聽覺經驗,追溯人類存在的多重含義。這種指向現象學立場的研究方法,雖然有著保守、神秘的色彩,但卻為當代聲音環境、聲音景觀研究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范式。

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徐榮崇教授闡發了關于環境素養培育和環境審美教育的意見。徐榮崇教授指出,在現代社會急劇城市化的過程中,城市的孩子缺少與自然環境接觸的機會,對自然太過陌生,對自然的關心情懷太過淡薄。徐榮崇教授以臺北市“小烏龜水力電廠水資源自主學習活動設計”為案例,探討了此類問題的解決思路:在教師主體的教學方式上,應該采用具有審美因素、實踐因素的情境模式教學法;在少年兒童的認知層面上,應該推動其認知能力從感官記錄、短期記憶、知識復述等低級層面,向生活中環境素養的真正養成這樣的高級層面過渡。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該促使“自然”的概念在教育實踐中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單邊走向互動、從名詞走向動詞,以此將環境知識轉化為意義、理解、智慧、價值。少年兒童環境素養的養成,需要科學、哲學、美學、教育學等學科的共同努力。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尹航副教授介紹并討論了納塔莉·勃朗的環境美學思想與法國環境美學的樣貌。她指出,法國當前的環境美學研究多從文化的視角出發,致力于揭示人類與城市環境的感覺關系,從而走出一條不同于英美環境美學研究的治學之路。這一特點典型地體現在法國學者納塔莉·勃朗的環境美學思想中。在法國的環境美學中,理想的城市環境是一種勃勃生機的生活環境和處于動態之中的感性環境,是大眾參與、各盡其責、共同分享與建構的生活環境與公共空間,在政府機構、科學家、協會、藝術家和居民多主體、多因素的共通協商過程中不斷營建、生成并更新。勃朗始終采取自下而上的平民視角,來展開對城市環境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諸多思考,其環境美學思想從“浸入生活”“持續生成”“融于大眾”“引向政治”四個方面映射出法國環境美學的整體樣貌。

三、生態美學與生態文明建設

國際美學協會前任主席、美國馬克特大學哲學系柯提斯·卡特教授從藝術與休閑生態學(ecology of leisure)的角度,討論了人類活動對自然世界與人類文明的影響??ㄌ亟淌谥赋?,哲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都傾向于探討自然問題和生態問題。從哲學角度而言,黑格爾承認自然與人類意識、人類文明共同進步,并認為自然參與了理念的不斷發展,他將藝術視作一種理解自然的方式;從科學角度而言,科學家們認為以科學為基礎來理解自然的特性,是解決當代人類文明中生態問題的關鍵所在,比如科學家埃斯科巴關于技術自然(techno-nature)的理論——基于生態實踐上的新技術,能為我們帶來新的意義和新的參照;從藝術角度而言,當代藝術家、藝術機構在創作、評價作品時,更加關注作品所產生的生態影響及其解決的生態問題??ㄌ亟淌趶膬蓚€方面特別強調了作為休閑生態學的藝術對自然環境所產生的影響:一是關注藝術展覽活動的舉辦和藝術展覽場所的維護對自然資源的消耗;二是關注藝術作品對提高人們欣賞自然環境、認識生態問題等能力的功用??ㄌ亟淌谶€提出,我們應該將藝術與生態研究相結合,把藝術作為一種休閑生態學來解決目前的環境問題,從而為人類文明謀求福祉。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趙奎英教授闡發了生態語言學對生態美學研究的啟示,及其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意義。她認為,首先,“生態話語批評”運動可以促進生態美學的生態話語批評和生態話語建構。生態美學的話語批評不僅能對生態文學話語進行批評分析,也能對生態美學研究自身所使用的話語進行“元批評”。其次,生態語言學啟發研究者要重新認識生態美學研究的“跨學科”與“超學科”性。我們應意識到,生態研究本身具有超學科性,需從生活世界的復雜問題出發,要求不同學科以及學科內外各行業人士的合作,生態美學研究不是“為學科”而做研究,而是“為問題”做研究。再次,生態語言學可以啟發生態美學加強“行動參與”研究與“轉換知識”生產。新時代的生態美學研究應參與到中國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建設中。趙奎英教授指出,生態文明與語言、符號之間的關聯不僅是由當今高度語言化、符號化的時代語境促成的,也不僅是由語言問題與生態問題的內在關聯決定的,而且也是由人類文明本身的語言、符號根基決定的。在加強轉換知識的生產方面,我們需要生態美學的超學科性來進一步解放生態美學研究思想。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楊東籬副教授討論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及其為研究者們所帶來的美學啟示。她指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從挖掘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出發,分析、解釋當代全球生態危機產生的原因并尋找解決問題的出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可以概括為生態危機論、自然主體論、生態革命論、生態價值論、生態規律論五個方面。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自然觀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對美學問題的思考,但卻在當代生態危機背景下為審美危機、審美理想、審美革命、審美規律等問題的討論提供了諸多啟示,同時也對人類生態文明的建設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劉丹丹從生態女性主義視域出發,討論人類命運共同體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她指出,生態女性主義將人與自然視為有機整體,并關注傳統二元論中的弱勢群體,如有色人種、下層階級、非西方國家等。生態女性主義理論對生態文明的建設有積極的啟示意義:一方面,生態女性主義理論顯現出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關系;另一方面,生態女性主義理論呼應了在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這種“雙共同體”對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有啟示意義。

四、東亞傳統生態智慧與生態美學建構

韓國成均館大學辛正根教授從儒學孝道的文化背景出發,挖掘傳統東亞孝道中的生命意識,闡釋了21世紀儒學孝道中的生態智慧。通過提出關于生命與死亡的終極問題,考察“孝”的語源含義,討論孝道與永生的關聯,辛正根教授得出結論:在一神論文化中,人們通過“創造—真義—契約—審判—永生”的路徑獲得永生;而在東亞文化中,人們通過“形成—生命—參與—自然—永生”的路徑獲得永生。也就是說,東亞社會并不相信單一神所審判的永生,而是依靠孝道精神來解決文化中的永生問題。東亞孝道文化促使人們通過善事父母、祭祀、共感等方式來獲得永生契機。辛正根教授認為,21世紀研究者們還可以從宇宙家族(cosmic family)的層面對東亞孝道予以新的闡釋。宇宙家族的內涵包括:所有事物都連接成一個生命體,自然與人類辯證地統合在“萬物一體”的狀態。由此而言,孝道在溝通已逝先祖和后代子孫、個體和他者的過程中,也可以緊密地聯結人和自然、人和宇宙的關系。

韓國加圖立關東大學鄭錫道教授對老子哲學的概念、邏輯進行了生態學視角的闡發。其一,老子的哲學思維和統治論邏輯都是生態性的。構成老子哲學的主要概念是隱喻性概念,隱喻性概念本質上就是生態性概念,而“道”的概念具備更為具體的生態含義。此外,老子無為自然的統治論邏輯能夠歸結為生態價值的擴散。其二,老子的生態哲學思維從統治論出發,最終能夠達到美學的境界。老子生態統治論的理想境界是“小國寡民”,這是由生態循環和淳樸風俗構成的社會空間,符合人的本真自然。因此,這種社會空間的終極價值并非在于文化的實用性,而在于生態之“美”。鄭錫道教授將這種在事物生態性中所生發出的美的思想稱為“原木美學”,這是一種重視事物生態完整性的美學,是生態美學另一個名稱。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孫書文教授闡發了中國傳統仁愛思想中的生態智慧。孫書文教授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是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仁愛思想的第一義在于愛自己的家人,第二義在于愛與自己沒有血親關系的人,第三義在于愛天地萬物,其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智慧。通過分析北宋理學家張載“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思想,以及《逸周書》《周禮》中關于“斧斤以時入山林”的記載等,孫書文教授闡發了中國傳統仁愛思想中的生態意蘊,并指出傳統仁愛思想強調自發的惻隱之心、真情實感,而區別于西方文化中的博愛,這種觀照天地萬物的仁愛精神最終能夠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韓國成均館大學琴鐘鉉教授闡發了李漁《閑情偶記》中表現的實用性生態美學思想。首先,琴鐘鉉教授汲取了曾繁仁教授的生態美學思想,關注興起于后現代語境的生態美學對現代性的批判,同時他從《閑情偶寄》的寫作理路著眼,討論了李漁身上的現代性特征以及文章體現的后現代性色彩。其次,琴鐘鉉教授解析了《閑情偶寄》中具體體現的生態審美意蘊,認為其內容可以為當下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的處理提供思想資源。最后,琴鐘鉉教授得出結論:生態美學如果能為韓國社會的現代性提供一些反省問題的契機和解決問題的出路,那么生態美學理論就可以說獲得了很大成功;但他同時認為,目前現代性主導下的現實世界并不能被完全否定。我們可以通過借鑒李漁尋求生活幸福感的方式,來促進生態美學實用性功能的延展。

韓國成均館大學李容潤教授對朱熹在《大學章句》中所提出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項內容,進行了生態美學角度的解讀。李容洞教授認為,“八條目”的內容設定和邏輯演進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生態意味: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將倫理道德和宇宙天地聯結起來,倫理學和宇宙學對于社會結構有著共同的理解,甚至滲透于人們的日常審美生活中。從美學的角度而言,以“人倫日用”為基本內容的儒家思想,可以通過情感、交融、關系、積極意義等要素得以實現,溝通天與人。我們應該主動汲取儒家思想中天人之間和諧關系的理念,并采取更加積極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球上每個生命的福祉。

江蘇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常如瑜教授探討了蘇軾祝文中的生態審美意蘊。常如瑜教授指出,蘇軾所寫的祝文,也即祭祀群神的文辭,其內容多是祈求神明造福百姓,如祈雨、祈雪、祈晴、祭神等,旨在祈求社會生態的平衡,包括風調雨順、土地豐收、政通人和、生活富足等方面。這些祝文表明,在中國古代觀念中,神主要維系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二者和諧相處。由此而言,蘇軾的祝文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人對自然以及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想象模式,其中飽含著古人對自然的深情,體現出深厚的生態審美智慧。另外,蘇軾的祝文也試圖將古人對生命未知力量的敬畏轉化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愿望。

韓國成均館大學樸賢淑研究員探討了《莊子》“齊物論”中的生態美學思想。她認為,就自然領域而言,“天地大美”的概念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審美意蘊,這主要體現在“游”的自然審美方式與“天籟”的自然聲音境界中。具體而言,在《莊子》中,主體能夠通過“游”的方式把握天地之大美,以此獲得身體之自由與心靈之解放;同時,審美主體通過“游”還能夠領悟“天地大美”中所蘊含的自然之道,由此把握自然之道所呈現出的“天籟”之音。就社會領域而言,“萬物齊同”觀也飽含生態審美意蘊,這主要體現在和諧共存的“并生”觀與生死循環的“化”論中。所謂“并生”,是指平等地統合了自然的一切存在,也包括所有社會成員;所謂“化”論,是從生態學的視角來看待死亡,即萬物生命總歸為一,并以不同形態在世上永遠循環,這是一種具有生態意味的生死觀。

吉林省白城師范學院王玉姝從生態審美觀的視角分析了柳宗元的山水文學。她指出,柳宗元的山水游記與山水詩呈現出清幽寂靜的禪境,在美好的自然環境中,創作主體通過自然環境抒發其內心的安適恬淡,體現出主客融為一體的自然美境,顯現出獨特的生態審美意蘊。

五、結語

曾繁仁教授在大會閉幕式中全面、深刻地總結了本次會議的概況與收獲。

曾繁仁教授指出,生態美學話語建設已經成為當前的學術熱點與緊迫課題,為此,對話與理解已經成為推動話語建設的必要前提與途徑。一方面,這是由于生態美學話語自身的極端重要性使然。話語不僅是權力,而且是一種精神的生產。生態美學話語能夠生產出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具有生態審美意識的一代新人。另一方面,話語建設也是生態美學多元化的緊迫需要。以中、日、韓為代表的東方生態美學的崛起,強烈要求、期盼并相信東方生態美學話語能夠逐步得到國際學術界同情的理解與逐步的接受。

曾繁仁教授還指出,本次會議取得如下收獲:第一,通過國內外眾多學者的積極參與,凸顯出生態美學話語多樣的、具有代表性的形態。第二,本次會議是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與韓國成均館大學東洋哲學系兩個學術單位10年來又一次成功的合作,會議新穎的組成方式也是一種理解與對話的體現。成均館大學東洋哲學系教授與博士生深入細致地解讀東方古籍中的生態美學意蘊,與中國同行相對宏觀的解讀方式有一定區別,值得我們學習。第三,本次會議將生態美學與具體藝術形態緊密結合,體現了生態美學話語的新拓展。第四,生態美學話語研究實現了地域拓展,由關注中國、美國、德國、韓國等國拓展至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第五,本次會議體現了包括博士生在內的青年學者的學術活躍度,顯示了生態美學研究的美好前景。

責任編輯:王俊暐 徐 敏

猜你喜歡
話語美學教授
畫與理
印花派對
亞太區域合作的話語消退與重新激活
純白美學
雷人話語
雷人話語
春食色彩美學
“妝”飾美學
開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