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南方古梯田的現狀及開發保護對策

2019-04-19 06:04宋維峰
中國水土保持 2019年4期
關鍵詞:梯田子系統生態

宋維峰

(西南林業大學 生態與水土保持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以云南紅河哈尼梯田、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廣西龍勝龍脊梯田為代表的中國南方古梯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杰出代表,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樸素的生態理念。而今,隨著社會經濟結構和人們觀念的急劇變化,維持古梯田穩定的傳統觀念和樸素的生態保護意識正在受到嚴重沖擊,古梯田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古梯田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不同程度遭到破壞。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探索適合古梯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強古梯田的保護迫在眉睫。

1 中國南方古梯田的歷史與現狀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利用山區土地資源,防止水土流失,創造性地修建了梯田。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修筑梯田的國家之一,早在西漢就已經出現了梯田的雛形[1]。中國的梯田以數量多、修筑的歷史悠久而聞名于世,現保存較好的中國南方古梯田主要分布在云南、廣西、湖南、貴州、江西等地。在眾多古代梯田中,當數湖南新化縣境內的紫鵲界梯田、云南元陽縣等境內的紅河哈尼梯田、廣西龍勝縣境內的龍脊梯田最為悠久、最為壯觀,也最能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紫鵲界梯田最明顯的特點在于“奇”。初墾于秦、漢,盛于宋、明,至今已有2 000多年的歷史。梯田總面積0.4萬hm2以上(6萬多畝),上下500 m山坡上的水平梯田間,既無庫又無塘,全靠溪流水自流灌溉,素有“天下大旱,此地有收”之說[2-4]。

哈尼梯田最顯著的特點是“大”。據考證,自隋、唐起,哈尼族等諸多民族就在哀牢山和無量山間開墾梯田,距今已有1 300多年的歷史。以元陽縣1.32萬hm2(19.8萬畝)梯田為核心區,擴展至周邊的綠春、紅河、金平等縣,總面積達7萬hm2(105萬畝)[2-3,5-6]。

龍脊梯田突出特點是“精”。龍脊梯田開墾于元代,完工于清朝,距今有650年的歷史,梯田總面積0.66萬hm2(9.9萬畝),最精華的部分有0.2萬hm2(3萬畝)。為適應地形條件,這里每塊田都修建得小巧玲瓏,精致細膩,當地群眾詼諧地把這種梯田稱為“青蛙一跳三塊田”[2-3,7-8]。

上述三處古梯田的共同特點是打造了“森林-水系-梯田-村寨”四素同構的完美的山地生態系統(見圖1)。

以哈尼梯田為例,哈尼梯田是人類利用自然又遵從自然規律的典范, 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及人與人的高度和諧。哈尼梯田“四素同構”的生態系統由森林生態子系統、村莊生態子系統、農田(梯田)生態子系統(也是梯田濕地生態子系統)和溪流(河流)生態子系統構成并各自發揮著重要作用。山頂的森林生態子系統發揮著森林的功能,一是涵養水源,發揮著森林隱形水庫的作用,形成從山頂森林到溝谷、河流一年四季有常流水的水文網,為梯田子系統和溪流子系統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水分;二是肥沃了森林土壤,為森林子系統和梯田子系統提供了營養元素。農田(梯田)生態子系統正是在上游系統的徑流作用下,為農業生產提供了穩定的基礎和條件,發揮了糧食生產的功能,同時也發揮了梯田人工濕地的功能。溪流(河流)生態子系統則將森林生態子系統的水分和營養物質輸送到下游。這樣,通過溪流對水分和養分的傳輸運移就將森林生態子系統、農田生態子系統和河流生態子系統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

圖1 哈尼梯田垂直結構剖面(姚敏等,2006)

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創造者根據當地的地貌、土壤、氣候、水源、植被等自然條件構筑與之相適應的生存空間和農業生產系統。在氣候較寒冷的高山, 保留森林,保障了水源和自然環境的總體平衡;在氣候溫和的半山區建村落, 便于生活和生產;在氣候較熱的下半山墾殖梯田。在長期的梯田經營中, 逐漸形成并嚴格遵循刻木分水、神林崇拜等一系列生態保護、水利管理、鄉規民約、宗教祭祀等措施或習俗, 蘊含嚴謹的科學意義。同時, 不管在哈尼族內部, 還是哈尼族與其他民族之間, 互幫互助、禮讓謙和, 營造出人與人和睦相處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狀態, 共同維系、推動梯田文化的持續發展[6,9-13]。

自2000年以來,中國南方三大古梯田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注目,并逐漸成為旅游觀光的熱點。2013年,云南紅河哈尼梯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中國南方古梯田存在的問題

(1)森林破壞,森林面積逐步減少。一是近年來,沿著山坡梯田越修越高,山頂森林面積在逐步減少。森林減少,涵養水源能力減弱的一大后果是水的減少,水的減少又給居民飲水和梯田灌溉帶來影響,如此循環將會造成梯田景觀的破壞和消失。二是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三大古梯田區原本良好的森林植被,因不少村寨存在亂砍濫伐現象,出現了明顯的逐年減少趨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外來文化影響而弱化了自身文化習俗。盡管目前許多村寨都還象征性地保存著龍人、龍樹、神樹等傳統,但龍人在村中的作用已明顯不如過去,決策權主要掌握在村長手中。祭龍的傳統儀式在許多村寨依然保持著,但離縣城越近、旅游業開發越早的村落,對龍樹、龍林、神樹那份天然的敬畏和環保意識就越弱、越淡化[3]。

(2)傳統民俗、傳統文化在弱化。我國古梯田發現及成名較早,景區旅游開發也較早,知名度也高,這就吸引了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來旅游觀光、攝影、考察學習。旅游在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對當地傳統文化、傳統民俗等造成一定的影響,市場經濟與傳統經濟、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碰撞,當地居民長期受到外來文化影響而進一步弱化自身文化,村民對自身文化習俗、節日禮儀沒有以前那么看重,從事梯田耕種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追逐現代生活方式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熟悉梯田文化的人越來越少,梯田文化正在消失[3]。

(3)旅游開發與梯田景觀及其文化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隨著我國古梯田知名度日漸提高,旅游觀光、攝影、考察學習的人們紛至沓來。梯田景觀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發展形成的文化景觀,具有一定的美學、文化和旅游價值。如何在開展旅游的過程中有效保護好梯田景觀及其文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

廣西龍脊梯田旅游開發起于1992年,是三大古梯田中旅游活動開展得最早的地方,經濟效益明顯。然而梯田和村落間大小無數的飯店、旅館和觀景臺雜亂無序。這種狀況不僅破壞了秀美的古代梯田景觀,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梯田景區垃圾及水污染,給梯田景區的管理帶來了一系列復雜問題[14-16]。

一些建設項目引發了不可預見的生態問題。如紫鵲界梯田區內近年來修建了多條盤山公路,由于距離梯田過近,近年來的幾場暴雨已造成了梯田、渠道的毀損。不僅如此,專家認為,久而久之很可能還會破壞梯田區長期形成的自然水系脈絡。龍脊梯田景區附近多年來修建了兩座水電站,當地群眾反映,水電站的運行已使部分河段斷流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河道兩岸梯田的水源[17-19]。

3 中國南方古梯田的開發與保護對策

3.1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其核心思想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闡明了人與自然之間辯證統一的關系,揭示了人與自然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影響和作用,為當前解決生態危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為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內容是[20]: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建設生態文明,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②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關系,歸根到底就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堅持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有人說,發展不可避免地會破壞生態環境,因此發展要寧慢勿快,否則得不償失;也有人說,為了擺脫貧困必須加快發展,付出一些生態環境代價也是難免的。這兩種觀點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對立起來了。③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堅持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從源頭抓起,采取扎扎實實的舉措,形成內生動力機制。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引導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④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大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系統。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歸根結底是用什么樣的思想方法對待自然、用什么樣的方式保護修復自然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必須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海洋及流域上下游等,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⑤實行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實行這樣的變革,必須依靠制度和法治。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半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只有實行最嚴格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對中國南方古梯田的開發與保護具有指導作用。我們必須從思想上認識到自然環境對于我們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并不斷認識自然規律,探索自然規律對人類的影響,將不利于人類的影響降到最低,將有利于人類的影響擴到最大。我們既要看到自然界對人類發展的包容性,也要看到自然界對人類發展的限制性。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至關重要。而人對自然的創造一開始就存在著某種矛盾的不協調,我們必須遵循自然平衡的規律,結合人類需求,實現全面的可持續發展。人對自然界的依賴并不代表人類要成為自然界的奴隸,被動地接受自然界的恩賜。我們要充分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自然資源,實現自然資源的最優配置。同時,自然也不能成為人類的奴隸,無限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不計后果地建設“人化自然”,將造成無法逆轉的生態破壞。

在古梯田的開發和保護中,我們要運用唯物辯證法,深刻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在發展模式上改變傳統的經濟與環境二元化的經濟模式,建立一種把二者內在統一起來的生態經濟模式,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心體,可持續長久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

3.2 以保護為前提,深入研究梯田灌區水源林的水資源涵養量,合理確定和調整林-寨-田的結構和面積

古梯田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是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我們今天之所以重新發現古梯田的價值,就在于從中發掘出了民族的優秀文明價值觀,發掘出了其中的典范意義??梢哉f保存完好的這些古梯田,是幸存于世的反映山地居民生活和生存樣本的活化石。這些活化石顯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復制性。因此,在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時,必須強調,保護是開發的前提。要以保護為前提,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梯田灌區水源林的水資源涵養量,合理確定和調整林-寨-田的結構和面積[12-13]。

以哈尼梯田為例,哈尼梯田分布區以哈尼族為主的各族人民在利用土地資源時,充分考慮自然地理條件,將山體分為三段:山頂為森林,山腰建村寨,寨腳造梯田。山腰氣候溫和,冬暖夏涼適于居住,宜于建村;而村后山頭為森林,有利于水源涵養,使山泉、溪澗常年有水,使人畜用水和梯田灌溉都有保障,同時山林中的動植物,又可為人們提供肉食和蔬菜;村下開墾萬臺梯田,既便于引水灌溉,滿足水稻生長,又利于從村里運送人畜糞便施于田間。梯田的建造完全順應等高線,既可減少動用土方,又可防止水土流失。這種森林-溪流-村寨-梯田“四素共構”的結構使人與自然高度融合,體現了結構合理、功能完備、價值多樣、自我調節能力強的復合農業特征。這種千百年來形成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處的梯田生態系統,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

然而,隨著人口的增多,一個時期以來,梯田越修越高,森林植被不斷減少,森林面積減少導致來水減少而灌溉水量不足、梯田崩塌等問題。特別是近些年來,農村和農業生產體系受到了大規模沖擊,農田基本建設多有荒廢,古梯田自然不能幸免。這些正是古梯田開發與建設所面臨的基本問題。當務之急是要對這些古梯田進行搶救性恢復與保護。必須要保護好現有的森林植被,尤其是山丘區中上部的林地,確保古梯田的可持續利用。要通過加強保護性規劃,確定一定面積的梯田所需的水源涵養林面積及其位置,并依此規劃梯田文化景觀的用地構成和比例;要加強梯田渠系的建設,確保多雨季節水源的調配和分流,并根據梯田穩定性程度(坡度),對大坡度梯田采取適當的工程措施予以保護。所有這些保護性措施,就是要為古梯田的開發創造良好的條件。

3.3 以保護為目的,通過恢復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切實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

古梯田農業生態系統是當地人民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結果,是具有一定持續發展特性的生態系統。在當代條件下,必須以跨越式的眼光,直接越過“現代農業”的發展階段,直接過渡到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的“當代農業”,堅持生態農業發展之路,對梯田進行保護性開發。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維持其系統的穩定性,是實現梯田保護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11-17]。

梯田文化的本質是什么?是綠色文化、生態文化。保護與發展梯田文化的首要措施是發展綠色有機生態農業,把數百萬畝梯田建設成中國乃至世界綠色有機生態農副產品的生產基地[11]。

當代人迫切需要綠色有機生態食品,追求綠色有機生態農副產品是當代世界的主流,具有無限廣闊的前景。而以哈尼梯田等為代表的古梯田提供的正是這樣的產品。同時當地人民世代皆用梯田養魚,魚能吃掉害蟲和蟲卵,如稻螟蟲、稻飛虱、葉蟬等,梯田中自然生長的黃鱔、泥鰍、螺螄等也有相同作用。生態稻米、梯田養殖有巨大的利益和美好前景。

這種集種植、養殖、綠化和環保于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具有種植結構合理、生產成本低廉、經濟收入頗豐、環境污染較少、生態保持良好的特點,實現了對農村土地、水、種子、肥料、農藥、糧食等各生產要素的統籌規劃和整體謀劃。這一模式實現了更大的經濟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利于增加勞動就業,治理農村環境污染,從而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3.4 以保護為手段,統籌規劃,發展古梯田生態旅游業

自然本天成。古梯田既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天成之作。當前,保護古梯田的天然純潔性,當為第一要務。古梯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民族文化使其具有了發展生態旅游的良好基礎,生態旅游不僅強調旅游本身,更強調的是一種行為和思維方式,即保護性旅游。不破壞生態、認識生態、保護生態、達到永久的和諧,是一種漸進行為。通過發展古梯田生態旅游業,以旅游促進古梯田的生態保護,以生態保護促進旅游,充分發揮生態旅游功能、保護功能、促進經濟增長功能、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功能,最終可使當地從保護自然資源中獲得經濟收益[12-19]。

(1)確保景區生態旅游開發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地方立法將梯田及周邊相關林區分別劃為梯田生態保護區和自然生態保護區,并妥善加以保護。將梯田景區觀景臺周邊的旱地退耕還林,并對主要景點周邊林區進行生態恢復和改良;控制現有經濟林的規模,適當營造薪炭林,同時加快水源林的建設;搞好景區內野生動物的保護與繁育工作, 把生態園建成珍稀植物、名貴藥材、觀賞花卉與香料植物、名優土特產的觀賞園。同時,做好景區村民的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游知識普及教育工作,努力建設良好的旅游大環境。

(2)根據景區生態旅游最佳容量,確定開發規模。旅游開發既要考慮經濟效益,增加游客量,也應根據景區生態環境適當控制規模,防止游客過量對景區資源、生態、環境帶來不良影響。梯田景區旅游主要沿梯田觀光道和觀景臺觀光,應科學合理確定游客容量。

(3)以梯田自然景觀為背景,建設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村。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村是鄉村生活的縮影,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它能滿足游客求新、求異、求奇的旅游欲望。民族文化生態村的建設原則是:必須與當地周邊環境協調一致,以免破壞自然景觀原貌;必須與當地人文環境協調一致,突出民族文化與山野特色。梯田自然景觀是發展梯田旅游業的前提條件,也是旅游資源特色優勢所在。在景區,保護板屋建筑特色,搞好村寨規劃建設;民宅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在體量、色彩、風格上應與現有風格保持一致,并與環境協調;嚴格控制景區內人行石板路的寬度和走向,使石板路與梯田相協調。

(4)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要盡快采取有效對策,切實保護好中國古代梯田工程。建議盡快將湖南紫鵲界梯田、云南哈尼梯田和廣西龍脊梯田三大古梯田區納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并且比照桂黔滇石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的做法,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范圍,限制旅游、公路、電站等項目的開發,并實施一定的生態補償。

(5)將中國古梯田水土保持生態系統的恢復、優化和完善,以及梯田渠系灌溉設施配套,納入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設立專項,重點實施,實現規劃要求的“對年久失修、集中連片的損毀梯田進行整修、加固,提高梯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目標。加強梯田動態監測,建立梯田生態預警系統,從而使古梯田的保護和可持續開發有據可循。梯田區森林面積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古梯田的永續利用,必須采取封山育林等有效措施保護森林植被,同時,對25o以上坡耕地逐步實施退耕還林(草)。

4 結 語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闡述,對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對中國古梯田的開發與保護,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建設日趨完善的中國南方古梯田的開發與建設、保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現古梯田的永續利用。

猜你喜歡
梯田子系統生態
不對中轉子系統耦合動力學特性研究
甘肅梯田
“生態養生”娛晚年
GSM-R基站子系統同步方案研究
機車6A視頻子系統常見故障及原因分析
住進呆萌生態房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生態之旅
關鍵信號設備檢修自動盯控子系統研究
《山區修梯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