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學生成為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主人

2019-04-19 01:26張書霞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4期
關鍵詞:數學課程教學活動數學知識

張書霞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的發展、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角色的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了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結合自身近年來參與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感受。

一、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

首先,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必須適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基礎上,創設“建立在學生的主觀愿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參與合作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皫椭鷮W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促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的發展”,使人人體驗成功的喜悅,感悟學習數學的樂趣。

其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傳統的“講數學”、“聽數學”、“練數學”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坝行У臄祵W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惫膭顚W生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發現和掌握數學知識。

最后,轉變教學評價標準。傳統的教學評價重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墩n程標準》指出:評價目標多元化,評介方式多樣化。評價“注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多用激勵性評價”,“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學生不同的需要應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

二、正確處理三維目標的關系

為轉變過去只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數學教不僅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的價值,加強對數學的理解,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如某教師在教學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10的認識”時,通過課件演示教材中的主題圖,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數出10個人、10只鴿子,通過比一比,填一填等數學實踐活動,學生經歷抽象10的過程,感受10的組成,培養10的數感,形成和建立數10的概念,讓學生在充分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完成數學抽象,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所發現,有所認識與提高,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體會數學語言的簡潔美、數的抽象美。

三、把握特點,活用教材

與傳統小學數學教材相比,新課程對小學數學教材做了重大變革,其突出了:注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良好的課程環境;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所學的數學知識都必須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所以每一小節數學知識的出現,教材都提供了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為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通過數學活動獲得數學知識。倡導自主的、多樣化的學習。如教學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一冊“9加幾”時,“有幾瓶牛奶”(9加幾),教材給出兩筐牛奶實物圖(一筐9瓶,一筐4瓶),通過學生提問題,得出算式9+4。在計算9+4時得多少時,學生可以通過直接數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數小棒得出9+4=13;或者將4分成1和3,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14減去1得13,即:9+4=13……總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討出“9加幾”的計算方法,在鼓勵計算方法多樣化時,實現計算方法最優化。練習題型設計上也充分考慮了一些開放題型,為了使學生喜歡數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教材引入了小學生特別喜歡的卡通人,“智慧老爺爺”、“笑笑”、“淘氣”,教材中很多問題的設計都富有彈性,使不同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產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開發和利用教育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相互交往的一種活動,而教材給我們提供的只是表態性教學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加上教材編寫過程中受篇幅的限制,教材編寫人員與學生所處地域不同。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種素材并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每一位學生。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要靈活運用教材,開發和利用校內外一切有利于教學活動的課程資源。如教學“分類”時,教師充分利用校內課程資源,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擴大取材范圍,增加了學生熟悉的玩具、書、衣物等,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思考空間,同時向學生展示“有大堆零亂物品”的場景,使學生自覺產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從而引出課題,滲透分類思想。然后以評選“最佳小管家”作為獎勵機制,讓學生共同把教室里的雜物,按品種進行分類。每組選取一樣后,讓每組學生把小組內的物品按照一定的標準,再一次進行分類,讓物品擺放得有序、整齊和美觀。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存在分類,明白學習分類的必要性,使學生對學習分類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課堂上,再通過大家齊動手整理教室,自己動手整理書包,使學生非常容易地掌握了“分類”的方法,也養成了整潔愛美的良好習慣。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是生活,數學就在身邊。

猜你喜歡
數學課程教學活動數學知識
住培教學活動指南專題
節拍器上的數學知識
讓鐘表發展史走進數學課程思政課堂
淺談高中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
如何將數學知識生活化
如何構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設計探討
組合數學課程教學淺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