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中去呂梁

2019-04-24 07:44李駿虎
火花 2019年4期
關鍵詞:于成龍呂梁信仰

李駿虎

毫無疑問,這是一塊熱土!

連綿的秋雨洗凈了老區的山巒、莊稼和村落,當載著山西省委黨校第五十六期中青班六十名學員的大巴車進入呂梁山境內,被拉煤重卡壓壞的公路造成不斷的顛簸,放眼望去,即使穿越縣城平坦的街道,依山而建的城市依然順應著山勢的起伏。

我的心情也漸漸不平靜起來,車窗外的高山低谷、丘壑田野入眼入心,雨霧之中仿佛不是這一世的景物,而是經年舊景,更兼前世風貌。2012年,我的長篇小說選題《中國戰場之共赴國難》入選中國作家協會該年度重點作品扶持名單,為全面展現在東北淪陷、華北事變后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關頭,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毛澤東毅然率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渡過黃河東征山西,并成功主導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這段鮮為人知的救亡史,我來到呂梁山采風,熟悉山川形勝,并瞻仰了紅軍東征紀念館,在毛主席的塑像下留了影,希望能沾染一點他老人家的豪邁氣概,順利完成這部“史詩”之作。

在接下來的兩年寫作時間,我又去了一趟東征紅軍回師西渡的臨汾永和縣考察,基本上做到了對晉西南的地理風土都了然于胸。

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不出意外地挾裹了我,寫作到激動處,我為了平復自己的心情,會點上一支煙,離開座位在書房里兜圈子,或者卸下眼鏡用紙巾拭淚?!氨砝锷胶印边@個詞,是專門為山西造的,從那個時候起,這塊熱土和她的人民對于中國革命和建設做出過多么巨大的貢獻??!

當年,八千山西兒郎跟著紅軍渡河去了陜北,從此投身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此刻,當滿載青年干部的大巴車行駛在當年東征紅軍走過的呂梁山里,透過綿綿細雨,我仿佛看到了歷史煙雨的那邊,衣衫襤褸的紅軍隊伍在昂揚地急行軍,革命必勝的信念在鼓蕩著他們的心。信念,是多么重要的東西啊,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共同的夢想,光有這個夢想,他們的人生價值就是不可估量的,或許,這才是我們最應該學習和具備的。

這次組織去呂梁方山縣于成龍廉政文化園參觀學習,原本不在教學計劃之內,是應中青班的學員們的強烈要求,經班主任請示培訓部、教務部和黨校領導后,學員們主動犧牲了一天的節假日上課,擠出一天的時間來去于成龍的故居參觀學習。秋雨如織,大巴車顛簸著駛入方山縣北武當鎮來堡村,遠遠可以望見故居院子里一株樹冠高大的喬木蔚然如蓋,初始,大家都以為是一株槐樹,但文化園的負責人告訴我們,那是一株衛矛樹。衛矛科是一種藥材,多為藤類或者灌木,鮮見如此高大的喬木。這株高齡一千四百年的衛矛樹堪稱“卓異”,于成龍從小在這株奇樹下讀書參悟,這株樹也成為他一生為官“卓異”的象征和寫照。

當年,于成龍四十五虛歲出仕,背井離鄉拋妻別子去剛剛歸于清朝治下兩年的蠻荒之地廣西羅城赴任縣令,面對老母和親朋的勸阻,他坦言:“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地良心?!边@句話在當時和現在看來,都不算什么豪言壯語,但其實不然,有清一代,因循明制,官場和民間最流行的一句大實話就是“千里做官為了吃穿”,這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的現實之中,本也無可厚非,但是卻直接把官員的從政理念和價值觀念從江山社稷和為民造福引導向一個不歸之路,所以自清廷入關以來,吏治的腐敗一直是令各代帝王們頭疼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于成龍提出“絕不以溫飽為志”,可謂敢為天下先,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也是他“卓異”的肇始。自來到破敗不堪、白天都有老虎閑逛的羅城茅屋縣衙起,于成龍三次被清廷“舉卓異”,從知縣、知州、同知、知府等地方官到道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成為封疆大吏,又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一品大員銜,他始終是清政府樹立的“廉政楷?!?,一生中的綽號都沒有離開過“吃糠咽菜”等字眼,比如“于糠粥”“于青菜”,兒子千里迢迢去看他,回去時他沒有什么可給家里帶的,劈了半只咸鴨讓帶給老妻,卻又一次被叫作“于半鴨”。于成龍一生異地為官,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兩袖清風艱苦樸素,從來沒有帶過家眷,在“封妻蔭子”的封建理念中,甚至有些違背“人倫綱?!?,比如對老母生不能養,母親過世也被“奪情”未能奔喪;對家中妻兒也未能照顧,任其耕種自食;沉浮宦海二十余年,只回過一次家,還是奉旨探親,這在當時和現在看來都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實在堪稱“卓異”。當他年屆花甲覲見康熙皇帝的時候,禁不住痛哭流涕,哭奏自己國而忘家,對老母生不能養,死不能葬的歉疚,被康熙皇帝口贊為“今時清官第一”,數度題詩、寫匾褒獎他,嗣后又被御賜“天下廉吏第一”,贈“太子太?!?,謚號“清端”。

于成龍之所以三次被“舉卓異”,說明他在當時那樣的普遍環境中出淤泥而不染,因此才“卓異”,如果大家都是清官,他也就不會因為清廉而數次被擢拔,以一個前朝副榜貢生的身份,在平均壽命不到四十歲的有清一代四十五歲出仕,六十八歲去世,二十余年從縣令做到封疆大吏、一品大員,成為升官最快的一個。但不要以為他僅僅只是個清官,他能夠被朝廷重用,還因為是個能吏,不僅成績斐然,還武功高強、文筆一流。為什么這樣一個文武雙全有能力有魄力的人,一生身居高位,卻甘于清貧自守,甚至多少有些不近人情呢?這還得從于成龍的后半句話里去尋找答案:“誓勿昧天理良心?!薄诔升埵且粋€有信仰的人,他中年出仕之時,已經形成了自己牢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那他的信仰和價值觀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要歸功于他的父親對儒家傳統文化的傳承,其父于時煌不務農桑,專攻儒學,將自己收藏的經史子集,悉數傳授給于成龍兄弟及族中其他子弟,使于成龍從小接受了系統的儒家傳統教育,奠定了一生的道德準則。而青少年時期的于成龍,曾先后寄居于永寧州(今離石區)于氏家族貢廟安國寺苦讀六年,又在太原崇善寺演習四年,篤信佛家“因果報應”之說,使他不僅有信仰,還有敬畏天理公道之心,因此畢其一生在和人交談的時候,一旦涉及私情私欲,他立即會板起臉來說“上帝臨汝”“天監在茲”,絕不徇私枉法。

儒家的道德,佛教的真言,造就了于成龍一生的信仰和價值觀,所以他才能“卓異”“清端”,成為“天下廉吏第一”。仰望著細雨中巨傘般的衛矛樹冠,我在想,對于我們這些即將走入中年的青年干部來說,此行的目的不是參觀一個古代清官的故居景象,不是為了看一看那些自己的信仰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還要有當年跟著東征紅軍參加革命的先輩們那樣的信念和夢想。于成龍和后來投身革命的呂梁兒女、老區人民,是山西的光榮,更是呂梁的光榮。安徒生說,光榮是一條荊棘之路。我們要像于成龍和革命先輩一樣踐行自己的人生追求,除了信仰和價值觀,還要有他們那樣義無反顧的勇氣和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

此時秋雨迷蒙,我們參觀完返程時,回望于成龍故居,那株衛矛樹在雨中卓然屹立,歷史告訴我們,我們回望的應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力量,我們熱切地呼喚著中華文明的復歸。

(本文圖片來自百度)

猜你喜歡
于成龍呂梁信仰
幸福生活
信仰
一次就好,我帶你去看天荒地老
電視劇《于成龍》中央8套收官
廉吏于成龍的交際之道
清官于成龍的人情往來
廉吏于成龍的交際之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