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天柱”移民研究

2019-04-30 11:11楊賢才
智富時代 2019年3期
關鍵詞:天柱土地

楊賢才

【摘 要】明清天柱移民研究,對于清水江流域移民研究、清水江文書文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能夠從更加宏觀的視野上去了解清水江地區的人文地理、經濟發展變化情況、歷史文化教育以及歷史沿革的變化。天柱移民在整個清水江流域地區,具有典型性和獨特性,不管是從天柱移民的類型,還是移民群體的來源來說。因為天柱縣獨特的地理位置,靠近湖南懷化地區和兩湖地區,在歷史上也曾屬湖南靖州的管轄。天柱移民文化研究,對于了解貴州苗、侗族基本村落社會成員的構成、研究明清時期移民進入貴州苗族、侗族地區族群分布情況、移民與當地民族發生的矛盾沖突、以及去了解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時代背景下,各民族是如何彼此和諧共處的都有重要研究意義。

【關鍵詞】移民研究;苗侗民族大起義;軍屯;土地

天柱縣位于貴州省東部,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轄縣。天柱縣位于黔東湘西結合處,清水江下游,介于108°55′E~109°36′E,26°42′N~27°10′N之間。與湖南省新晃縣、靖州縣、會同縣、芷江縣及貴州省劍河縣、錦屏縣、三穗縣接壤,是川渝黔通往兩廣、江浙的重要門戶,素有“黔東第一關”、“中國重晶石之鄉”、“貴州高原黃金城”、“中國觀賞石之鄉”之稱。天柱縣轄10個鎮、6個鄉。315個村民委員會,11個居民委員會。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天柱縣總人口34830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鳳城鎮52194、邦洞鎮37512、坪地鎮18081、蘭田鎮26614甕洞鎮18013、高釀鎮27487、石洞鎮25464、遠口鎮23944、坌處鎮13902、白市鎮30607、社學鄉19478、渡馬鄉16904、注溪鄉5008、地湖鄉3899、竹林鄉13395、江東鄉15800”。

一、天柱建設沿革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始設天柱守御千戶所,屬湖廣靖州衛;鎮遠府:明永樂十一年(1413)二月,析思南宣慰司地置府,轄偏橋長官司、施秉長官司、金容金達長官司、邛水一十五洞蠻夷長官司,隸貴州布政司。清朝建立之后,沿襲明制,續置鎮遠府?!叭f歷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縣,縣署設在鳳城,朱梓為首任知縣,劃出會同縣的汶溪所、江東里和綏寧縣的遠口里、鎮遠巡檢司(六池)、江東巡檢司并入天柱縣,屬湖廣布政司靖州;崇禎十年(1637年)遷治龍塘,改龍塘縣,不久回治天柱,仍復天柱縣名。十二年(1639年)改隸鎮遠府”?!翱滴醵辏?683),湖廣所屬鎮遠衛、偏橋衛劃歸貴州、隸鎮遠府。二十六年(1687),撤二衛,以其地分別并入鎮遠縣和施乗縣。雍正六年(1728),貴東道由平越移駐鎮遠。七年(1729)十二月,置清江廳府分“理苗同知駐清江。十年(1732),設清江鎮,駐總兵把守。十一年(1733)增設臺拱廳,隸鎮遠府,移清江鎮同知、總兵駐臺拱,清江廠改設協,駐副將,置“理苗通判”?!笆辏?734),天柱縣由黎平府拔屬鎮遠府”?!扒《辏?737),改鎮遠協為鎮遠鎮。三年(1738),鎮遠府隸古州道,思州府玉屏、青溪二縣來屬,次年還隸思州府”?!凹螒c三年(1798),黃平州求遠府。清朝末年,鎮遠府領清江(今劍河縣)、臺拱(令合江縣)三廳,黃平一州及鎮遠天柱、施秉三縣”。

二、明清天柱移民類型

天柱縣是苗侗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少數民族人口占總能人口的80%以上。然而從改縣大量的族譜當中來看,幾乎所有的清代和民國時所修的苗家、侗家族譜都聲稱自己的祖先來自外省,追述為漢族,這些家族譜中都有一段漢族祖先的移民入黔的故事。其敘事模式主要有軍事移民和民間移民兩大類型,任流傳著江西吉安府太和縣朱氏巷子的移民傳說??傮w而言,元明時已軍屯移民為主,清代時已民戶移民為主。

(一)商業移民

天柱縣地理位置的獨特性決定了它移民歷史上的特殊性。它和湖南的湘西地區接壤,清水江從天柱縣流入湖南境。湘西地區包括靖州、辰州、和岳州府石門縣及其以西的部分。從地形上來說湘西地區處于學峰山和武陵山之麓,二山之間有沅江出,而清水江正是沅江的重要支流。天柱《龍氏六公宗譜》記載,“其始祖龍公諱騰漢,字升云,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縣東關人氏。明洪武年間,因商入黔抵清水江,見其山川秀麗,風俗淳樸,系前朝先人域(指上述龍氏“五大公”之宗旺公)調升鎮守之地,遺澤猶存,遂定居于清水江柳富賽自(今屬劍河縣)。由于久居“夷地,習俗所染,“變漢語而侏離,易冠裳而左衽”,其子孫遂化為苗族或侗族。騰漢公生九子,散居于天柱、錦屏、三穗等縣。其中第八子再誼公,字君道,徙居天柱富蟲寨,為天柱高釀鎮上花村等處龍姓一世祖,至今已繁行約5000人。再誼公生二子:正忠、正。長房正忠生三子:通夫、通士、通賢;次房正怒生三子:通常、通經、通權。這便是天柱高釀龍氏六公的起源。由于長房后商在明投靠姚提督軍門,屢次立功,蒙賞冠帶,遂改為姚姓,于是遂有伯仲氏之分。長房正完十ー年(1593年),富蟲寨“苗西”龍傅良曾挾持漢民為人質,要求建縣。明萬一五年(1597年)朝廷批準天柱守御千戶所改所建縣。

天柱坌處,《五姓亭碑序》記載了五姓先祖從江西遷徙到清水江并購買墳地的史,“清同治十年,萬、喻、黃、彭、徐五姓之先祖同系江西籍,供奉許仙真君,因謀生計商賈至坌處落籍,繁衍子孫,立足黔地。五姓先祖集資承買王姓土名湖廣公山上邊播地一團,作為五姓世代老人之墓葬?!?/p>

天柱高釀《龍氏族譜》記載,龍湖“于元世祖二年庚辰由大龍經商抵天柱,寄居巖寨”,其子孫相繼遷至高釀界牌、廓定、地良等處。以這些為代表的移民群體成為了天柱移民的一部分。

(二)躲避政治迫害

明代移民史上,由東部向西南地區的移民最引人注目。西南地區的移民涉及的地區廣闊,據天柱八甲《楊氏族譜》記載,八甲楊氏為隋文帝楊堅長子楊勇之后。宋朝時有楊邠,與平章左右兼理朝政,為政專務苛細。后以過于專恣,被皇帝所殺。族人子弟為避免被滅族,潛身遠隱。邠子葵,易楊始為錢姓,埋跡武陵之青魚灣,扁舟垂釣。延至元代復還原姓?!白婕蠎旄L縣人,家住劍閣樓前豬市巷,葵要礪,礪生發,發生再琳,再琳將生子魁,魁生四子:拔章,天平、洞天,虎威,由湖南靖州飛山腳移居天柱邦洞中高野、巖腳寨居住”。明洪熙元年(1425年)于黔省聚均坳會劈吉器分與四子。長房拔章始居下高野;二房洞天始居與藍田黃家寨:三房天平始居杞寨;四房遷湖南芷江四路銅鼓寨。

湘黔邊吳氏始祖吳盛,原籍江西盧陵(今吉安)縣安唐三里人,南宋理宗時任大理寺丞,以言事忤逆權貴,遂棄官避于湖廣靖州會同縣遠口(即今天柱縣遠口鎮)居住。據其家譜《吳盛傳》所記,“吳盛任南宋大理寺丞時,得罪奸臣賈似道,遂棄官回江西吉安縣原籍。淳佑年間,吳盛為避賈似道繼續尋鮮追害,遂攜妻彭民,子八郎舉家西遷,進入苗疆,在荊湖北路靖州會同縣遠口(今求貴州省天柱縣)安家落戶,置田200余頃,載稅糧600余石,世稱吳半州”。迄今吳氏已繁衍30余世,人20余萬,分散居住在黔東南、湘西、桂北四川等地。其中遠口鎮、地湖鄉的吳姓最集中,為黔湘桂邊境數十縣吳姓的發祥地。

由此可考,天柱縣的民間移民很早就已經開始了逐漸表現為從清水江下游地區向苗疆腹地遷徙,而清朝雍正年間大力改土歸流以后,移民越來越多。據《黔南職方經略》的不完全統計,“到清朝道光年間,清水江流域的移民有13977戶但可惜的是沒有天柱縣的統計”。

(三)明清平定天柱地區苗侗名族起義留駐人口

明清時期,清水江流域時常有苗民、侗民起義事件發生,民間諺語有“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之說,軍事移民就是為鎮壓少數民族起義而來的,軍事行動結束后有的就在當地居住下來。

明清的改土歸流并沒有使這些地方平靜下來,天柱三門塘(劉氏家譜)記,“劉氏原系山東東臨清縣人,劉旺系天柱劉氏始祖,明初因入作戰軍功卓著,被加封“昭勇將軍”,此乃三門唐劉氏宗祠上“昭勇將軍”匾額之由來?!秳⑹献遄V》記:“仕明洪武:初年時赤符方握、煙峰未靜,乃能竭力戎行,掃除丑擄,戰勝攻取,續著一時,初授常山左衛指揮同知、水樂九年,逐寇討賊,軍功再茂,加封昭勇將軍。妻趙氏浩封淑人,之符券,世襲指揮使。此劉氏發祥之肇始也”。宣德八年,二世祖源初襲前職,調銅鼓衛掌印指揮使,攜家授田,以居天末苗,資其彈壓,此劉氏遷銅之由來也。

天柱《陶氏族譜》則記載說,其人黔始祖陶清奇“于明洪武年間由江西受勒征苗,遂留寓貴州”。陶氏后裔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遷居天柱,后散居天柱甕洞、藍田渡馬,劍河南加、天培等清水江流域地區。

天柱(鄭氏族譜》記載,“其入黔始祖為鄭保。鄭保原籍福建,奉明大祖命征,多功,撫鎮屏溪(今貴州省玉屏縣),襲封七代。子有二,長子世居屏溪:次子徙居南楚貢溪,生亞緒、亞祿,復遷柱邑(天柱縣)四圖里上高也。日后人文鼎盛,戶口日增,其子孫便又分居邛邑(三穗縣)等處”。從以上的幾個族譜中我們可以得知,其入黔始祖多為中央政府為了平定天柱等苗疆地區苗侗名族起義留駐人口。

(四)民間移民

除了軍事移民以外,民間移民的數量也相當多,其身份有逃難或租佃移民、商業移民、逃避政治迫害而選擇遷進來的。一般來說,天柱所在的苗疆地區為少數民族的居住地,在改土歸流以前,雖有一些漢人流入,但都屬于零星的人口遷移,主要是漢人向少數民族地區的遷入,由此構成了少數民族雜居的的西南地區移民運動的特色,清雍正五年天柱由屬湖南湘西地區的靖州劃歸貴州屬黎平府,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使得從前被漢人視為禁區的山地,依靠清水江便利的航運便成為了外來移民人們的沃土,移民運動由此展開。

天柱羅氏始遷祖名快良,原居江西吉安府吉水縣螺系巷,夫人馬氏。其譜序記載:“良公曠觀宇宙,遍閱列國,聞得湖南黔境地腴煙稀,指手安界,插表管業。于是與妻商量:唯離江西梓里,水行乘舡,山行乘輦,擇地而遷焉。來自永樂二年,先落業靖州天柱下,后徙波洲、晃州、長茅嶺、侯家灣、九牙、楞寨等處。斯時也,樹林蔭翳,罕有煙村。熊羆異夢,嵩岳降靈,產生一子?!狈蛉笋R氏臨盆之際,渴思井水,聞得田雞聲,因對丈夫快良說:此鳥居水邊,爾往觀之。經過荒田三丘,果有井泉,因而為兒子取名三田保。戒子孫不食田雞。三田保便為羅氏入黔一世祖。

天柱楞寨楊姓始祖為天保。天保之父楊康,于元末明初由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徒居湖南靖州飛山,又遷古州(今貴州榕江縣)八萬。生二子:天應、天保?!案缸佑晒胖菪兄撂熘m田楞寨,是時正值盛夏,烈焰當空。弟日:渴甚,非天莫保。兄曰:天若有情,祈之必應。乃執杖鑿地,清泉涌出,遂解兄弟之渴”。故兄名天應,弟名天保。至今楞寨中有一井“天應井尚存。從這兩個族譜中我們可以看到天柱移民人口中也存在著大量的民間移民,他們也成為了天柱移民中的一部分。

三、明清天柱移民的原因

從元末明處到明末清初清水江流域都發生過較大的戰爭,受自然災害以及戰亂的影響,西南地區人口下降嚴重。到了清代隨著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中央集權的強化以及統治者推行的各種有利人口增長的措施,從而使得苗疆地區人口得到了快速的恢復和發展。

(一)戰亂和天柱人口的減少

戰爭帶來的傷亡往往加劇了更多人口的減少,侗族地區爆發的反抗封建王朝的斗爭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封建王朝的統治直接影響到了侗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所以,侗族人民就必須團結起來進行反抗。

明王朝為了現固這一地區的政權,加強軍事統治,推行“撥軍下屯,撥民下察”的殘酷政策,插標占地,把侗、苗各族人民驅入窮鄉僻壤,人民生活異常痛苦。這激起了侗族人民的反抗,其中吳勉起義影響比較大。侗族民間有這次起義的古歌傳唱(有的又叫款詞),內容有起義的原因、起義的過程、吳勉的形象等等清廷鎮壓苗族大起義是很殘酷的。雍乾起義失敗后、殺戮十之七八,數十寨無一人。苗族人民被殺圍困餓死者不下三十萬”。乾嘉起義,苗族起義軍以十省十八路清軍,除少數人投降外其余全部戰死。咸同起義,同治陛下下詔謂:務必根誅,凡湘、川軍所到之處,苗族青壯年多被屠。大起義失敗,帶來了民族的大遷徒大流動大逃亡。大部分往西逃亡,而進入云南、四川和廣西等地,有的甚至流徒至東南亞。還有一部分人往北遷徙和逃亡。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至乾隆元年(1736年)五月,古州(貴州榕江縣)苗民在包利領導下,反抗朝廷剝削壓迫的武裝起義。雍正四年(1726年)至九年(1731年),清朝收復貴州省苗族4萬戶,開辟了土地二三千里,幾乎是當時貴州全省的半數。這些地區從不屬于中央管轄,互相不統屬”治理雜亂到有設官建治管理,顯然是有利的推動了社會進步。但是清朝官軍駐扎該地后,無計劃、無休止的修城、建署、開驛等,大量無償役使苗民,加之繁重的賦稅和各種名目的攤派,給苗民帶來沉重的負擔。苗民不堪忍受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反抗情緒日益高漲。清廷調派十萬大軍前往鎮壓,次年叛亂結束。清軍剿滅苗寨八百有余,凡經附逆之的苗寨,逐一清查人口,有十去其二三者有十去五六者或八九者。苗疆大量人口的消亡,為兩湖地區、江西等地區移民群體的進入創造了條件。

(二)改土歸流與天柱人口增加

秦漢時期,中央王朝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羈縻統治”政策,任用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管理本民族事務,允許少數民族首領世襲且每年只是名義上的給中央上繳一定的賦稅,這是土司制度的維形。到了宋代,中央與地方的聯系加強,中央王朝在邊疆地區實行土司制度,任用流官協助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首領共同管理邊疆地區。宋代土司制度開始出現,明代土司制度盛行,明末清初,土司制度的弊端暴露,開始瓦解,改土歸流逐漸取代土司制度。明清之前,中央王朝對西南地區的統治采取“羈縻統治”政策,到了明清之際,“羈縻統治”轉變為土司制度,地方土司仍有較大的自主權。明未清初,特別是雍正時期,中央王朝對西南地區的控制加強,在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改土歸流的重點區域是黔東南的苗民聚居地,改土歸流即改變以前的土司制度,放棄世襲的土官變為中央可以自由調任的漢族官員流官。這些疆界的調整既為了使事權歸并,便于治理;也為后來開辟“苗疆”,建立流官統治和大規模的漢族人員移民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上的準備。

從明后期開始,由于王朝勢力的逐步介入以及木材采運的次數逐漸增多,清水江地區出現了商業發展的契機,尤其是下游地區。主要表現在“場市”的普遍設立和交易的擴大,一些以清水江干支流便捷水道為依托的沿江集市逐步興起,數量不斷增加并分布不斷擴大。所謂“場市”,又稱“場集”“集場”“市場”,意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村落之有場市,方言曰趕場,日趕集,日趕廟,目趕會,日趕墟,日趕市”。清水江中下游地區場市最早的是在天柱縣,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開設,沿清水江有新市(今)清江(今)、新民(對岸)遠口集鎮,三天一場。又增開竹林、大樣、漢賽、甘洞、擺洞,大段、社學、織云、坑頭、坪地汶溪、江東等集市定五天一場,沿襲至今。到清末,天柱的“村落之間,鄉城之地,英不負舟載,隸我宇下,勿謂持籌探算中無關經濟也”。天柱的場集有28個,其中遠口最為繁盛,“惟遠口地廣煙稠,為巡檢分防所,臨清水江,商賈苯、百貨流通,場集為最”。杉木、茶油、油為主要交易商品,外省和各地商人在遠口從事貿易的人眾多。

四、明清天柱移民的影響

隨著大量移民潮的來臨,漢苗沖突和移民墾植的矛盾突出了。苗疆實際上是以苗族和侗族人口為主體的的土著居民,雖其中也有一些從明代衛所時期留下來的漢人,但這些漢人的人口數量卻是極少的?!巴寥酥蝗缡〖?、廳籍之別,今如來他處者,即謂之客籍,久而著籍所謂之土籍”。所謂省籍者可能為撤銷之衛所人口,而廳籍者,則為改土歸流以后的編入的苗民。就黎平府的苗疆而言,“漢族移民的數量不及當地的苗民土著。漢族人口的遷入不過是在部分人口的補充”。如果一個地區的外來的移民數量超過了原居住地的土著人的數量,那么久意味著外來的移民開始具備了和土著對抗的力量,再或者是他們的生活習慣可以較大影響土著了,反之亦然。

(一)土客矛盾沖突

明清貴州土司雖多,但大多數土司如貴州宣慰司安氏、播州直慰司楊氏已在明清的改土歸流中被剪除干凈。其余勢力稍小的土司在康熙年間也已大都臣服,不存在土司勢力與中央政權的有力對抗。只是在貴州崇山峻嶺之中,還存在不受土司轄制的苗族人口。鄂爾泰在《改土歸流疏》中說“貴州土司,向無錯束群苗之責,苗患甚于土司,而苗疆四周幾三午余里,千有三百余賽,古州(今榕江縣)距其中,群砦環其外,左有清江可北達楚(今湖南),右有都江可南通海,皆為顧苗蟠據,梗隔三省,遂成化外。如欲開江以通黔考,非勒兵深人,遍加剿撫不可。此貴州宜治之邊夷”。這一區域位于黎平府東、都勻府東、清水江與古州江(都江)之間的古州地區,即今所稱的苗嶺山區。貴州改土歸流的主要任務就是控制以苗嶺山區為中心的苗疆,將苗民納人流官的直接統治之下。大量的苗侗民族的反抗清王朝的叛亂,也使得清朝統治者的統治政策也更多的對于移民的傾斜。長此以往當地的土著在競爭中開始失去了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處于被外來客民主導的地位,因此土客矛盾在當時社會日益突出。

為了解決移民與當地的土族的矛盾清政府也出臺了許多政策,”如禁止外來的客民禁與當地的土族通婚、禁止其進入土族的生活區、劃分兩者的勢力范圍等等”?!督鐝櫧废到y全面的規定了移民與當地土著居民之間相互往來必須恪守的定律,在緩解上民與客民之間的矛盾沖突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土著居民在與移明的交流往來中,土著居民始總處于弱勢群體,加之在地主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清代中葉,土地兼并現象日益嚴重。廣大移民紛紛遷入貴州,將移民與土著居民劃分界線已經不適應地主經濟發展的需求,土著居民被同化、移民反客為主必然成為時代發展的需求。然而,世代居住在貴州這片士地上的少數民族自然不愿意輕易的放棄自己的“主人”地位,從雍正年間開始至同治年間的上百年當中,所以才有了少數民族不斷的起來反抗、爭収自己的主人翁地位的苗侗民族起義事件。

(二)大規模土地開墾促使天柱人口的增長

貴州的士地資源本來就有限,隨著移民人口的大量遷入土地問題也就自然成為了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苗疆地區的屯田由始展開,要不是出于鞏固統治的需要,似乎不必通過軍屯來墾復苗民拋荒的田地,在不長的時間內苗民的自然增殖就足以提供足夠的人力。事實上卻是,“自平苗后,平行之區安屯設衛,余皆苗民開墾,未經丈量升科,無畝可計”。苗民止種山坡溝潤畸零之田,永不征賦。古州等五廳及凱里縣等地的軍電合計駐扎在119個點上,駐所實際上是一塊塊山間盆地。每個點平均駐扎80戶左右,構成一個較大的村莊。

天柱地區的軍屯開始于洪武十八年(1385),“因命信國公湯和、江夏侯周德興從楚王楨率軍鎮壓思州起義,乃于諸洞分屯立柵,與蠻民雜耕”。十九年(1386)十二月,湖廣都司奏請運糧供給五開、黃平、平越等衛軍食,朱元璋不允遂令“五開等衛亦令今軍士屯田自食”,商屯是軍屯的補充,主要是為了補充衛所軍糧的不足。例如,洪武十五年(1382),“戶部奏定商人納給鹽之例,在普安衛、普定衛、烏撒衛“開中”,洪武三十年(1398)在銅鼓、五開二衛“開中”。商屯直接為衛所服務,客觀上刺激了商品生產,促進了食鹽運銷和邊疆的開發?!睹魇贰な池浿尽氛f:“明初,募鹽商于各邊開中,謂之商屯。各邊開中商人,招民墾種,筑臺堡自相保聚,邊方菽粟無甚貴之時?!焙槲淙荒辏?398),在銅鼓、五開二衛“開中。從這段史料來看,在侗族地區商屯的情況都是存在的。

在苗疆地區實行的屯田,是有積極意義的:一是促進了社會生產方式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二是加強了苗疆地區與中央王朝的聯系;三促進了苗疆地區生產工具的改革。和生產方式的進步。

(三)推動教育的發展

士子參加各府州縣的考試,是獲得更高一級考試的必備條件。清初,由于各地參加考試的士子人數較少,且限于財力,各府州縣的考試基本上是根據地區遠近實行合棚就考,天柱縣境內的清水江流域河道縱橫,道路崎嶇,行程極為艱難,一些因家貧或體弱的士子就不能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隨著學校教育的發展,清水江流域讀書應試的人數增加,各府州縣為使更多士子參加科舉考試,積極奏請設立考棚。在明永樂(1413年)貴州建省之前,清水江流域的科舉,清平(今凱里)、黃平隸四川,其余隸湖廣,故未有考棚。清水江流域最早的考棚設在鎮遠,從明嘉靖起,鎮遠設考棚,黎平府的士子赴鎮遠府參加科舉考試。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署天柱縣林佩綸為修考棚,捐廉為爾倡,爾就地勸捐,當地士紳,欣然領冊而去?!俺謨詴焕铮ㄌ熘h有十一里)土民捐輸,未半載,集千金,文昌宮告竣之期當可拭目以待”。天柱縣的考棚,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天柱縣志書局編印的(天柱縣志)也記載有文昌考棚圖”。天柱自建縣以后,建立縣學,“興建開化學院,創辦興文社學、寶帶橋社學、鐘鼓洞社學、聚溪社學等”。到清代,大辦學院,據查,在清代光緒年間全縣有十五所書院。此外,群眾捐田、捐款辦學,私塾遍布城鄉,讀書之風日盛,呈現,邑士頗知向學,戶誦家弦的盛況,明清兩代中舉人、進士相繼出現。

五、結語

直到了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貴州才實現了建省,行政區劃逐漸穩定下來,由于貴州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經濟文化發展的滯后的原因,始終處于中央王朝的“邊緣化”地帶。地處湘黔交界的天柱縣開始屬湖廣布政司靖州管轄;崇禎十年(1637年)遷治龍塘,改龍塘縣,不久回治天柱,仍復天柱縣名。清雍正五年天柱縣改隸貴州,隨著清代乾隆年間的大規模改土歸流,天柱縣的人口才開始加贈并成為入黔的第一關。清王朝大興軍屯使得中央王朝對天柱的政治、經濟控制加強,文化教育也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貴州分院民族研究所編.清實錄貴州資料輯要[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64.

[2]貴州民族研究所.明實錄貴州資料輯錄[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3.

[3]方國瑜.彝族史稿[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4]方國瑜.中國西南地理考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7.

[5]尤中.中國西南邊疆變遷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

[6]貴州文史研究館古籍整理委員會.貴州通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

[7]吳永章.中國土司制度淵源與發展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8]潘治富.中國人口貴州分冊[M].北京: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

[9]侯紹莊、史繼忠、翁家烈.貴州古代民族關系史[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1.

猜你喜歡
天柱土地
我愛這土地
“土地托管”讓荒蕪土地綠起來
土地
《修真秘要》導引系列之十七 “搖天柱”“呂祖救疾法”導引法
秦天柱:藝術需要慢慢“養”
秦天柱
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天柱縣委離退局赴州老干部活動中心取經
唐末五代杭州天柱觀與江南道教發展論考——以錢镠所撰《天柱觀記》為中心
分土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