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音樂節20年

2019-05-23 14:53盧娜呂沅檜
東方企業家 2019年6期
關鍵詞:音樂節音樂

盧娜 呂沅檜

2000年4月,北京迷笛音樂學校創辦了國內第一個原創音樂節“迷笛音樂節”,今年5月的太湖迷笛落幕后,迷笛音樂節的舉辦次數已逼近50大關。20年間,得益于國家文化產業促進政策的扶持,以及大眾文化消費的升級,如今“音樂節”形式的現場音樂已在國內遍地開花。每年的五月和十月儼然成了國內各大音樂節的“圈地運動”,音樂迷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因音樂而狂歡。

當國內的音樂節逐漸成為頗有影響力的慶典,在激發人們音樂熱情的同時,也帶來一場聲勢浩大的商業狂歡。

2000年4月,國內第一個原創音樂節“迷笛音樂節”誕生,到今年5月的太湖迷笛,音樂節在國內已經舉辦了20年。

如今的音樂節,不僅是樂迷的狂歡,也是聲勢浩大的商業狂歡。音樂節為何成為資本趨之若鶩的對象?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音樂節的歷史。

“戶外音樂節”之名,最早是在西方確立,也是在彼地完成了從貴族化向平民化的內涵轉變。戶外音樂節原本以古典音樂為其主要音樂風格,19、20世紀的西方世界正處在古典音樂文化繁榮發展的時期,但在古典音樂節中,也出現了允許觀眾站立及自由走動的逍遙音樂節、強調人與自然相互融合的柏林森林音樂節。這兩種音樂節形式建立起了戶外流行音樂節的兩個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條件:身體的解放和戶外環境的融合。這兩個條件也是戶外流行音樂節區別于其他音樂表演形式的關鍵所在。

現當代意義上的戶外音樂節概念成型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歐美。在當時,最著名的音樂節要數每年一度在羅得島紐波特舉行的音樂節。在這個著名的音樂盛會上爵士、民歌歌手競相登臺表演。小規模的爵士音樂節為英國“節奏與布魯斯”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且也直接影響了1960年代中期的一些著名的樂隊。

1967年,世界上首個大型搖滾音樂節在美國舊金山蒙特利舉行,此次音樂節是由當時洛山磯的著名音樂家Lou Adler和“MAMAS&PAPAS”樂隊的John Phillips和 Mccartney PAUL等人發起的。創辦思想是為慈善籌款,但當中顯示出的搖滾感染力令人震驚,所以它也成為眾多搖滾音樂節的根源,也為以后的音樂節提供了一種模式。當時美國的許多唱片公司對這次音樂節都非常重視,也都希望從這次演唱會中發掘人才,以便使自己在以后激烈的競爭中加重籌碼,這樣就給那些在當時還不是很有名的歌手們提供了大把的機會。

在這以后的3年中,僅僅在美國就舉行了大約30次的音樂節,共有250萬人次參加,其中大名鼎鼎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第一屆(1969年)就吸引了40萬人參加。當時音樂節的主題是“和平、反戰、博愛、平等”。規模與陣容史無前例,也吸引了數十萬嬉皮士。這場盛大的狂歡持續了三天,它最終成為上世紀60年代西方嬉皮運動象征性的標志之一。齊柏林飛艇、披頭士、大衛 ?鮑伊、盧 ?里德……各種傳奇涌現,制造了一個無法復制的搖滾樂巔峰盛世。如今,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已成為世界上最富盛名的搖滾音樂節之一,大導演李安還拍攝了《制造伍德斯托克》一片(2009年上映),講述美國作家兼設計師埃利奧特 ?提伯創辦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經過。

中國內地的戶外音樂會雛形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彼時,搖滾音樂正由專輯形式走到了現場演出。1991-1993年,國內相繼舉辦了太原音樂會、北戴河“獻給國際減災十年”義演、臨終關懷義演等音樂會,這些非完全市場行為、以社會關懷為主題的音樂會成為了第一代搖滾樂迷的首輪朝圣之旅。直到2000年,迷笛音樂學校的一場小規模匯報演出成為了中國音樂節發展史上無法磨滅的一個新起點。

彼時的迷笛音樂節雖然尚未盈利,但它成功的口碑讓音樂圈里的各路人馬也都蠢蠢欲動。2002 年,由孫冕牽頭、崔健策劃的麗江雪山音樂節,演出陣容中包括竇唯、子曰樂隊等當時很有觀眾基礎的名字,結果還是賠了50多萬。

面對賠錢的現實,蠢蠢欲動的那批人又開始躊躇了,而當2004 年唐朝和二手玫瑰樂隊的經紀人黃燎原舉辦了賀蘭山音樂節,并靠門票和周邊產品實現 100多萬元凈盈利的時候,行業似乎又有了堅持下去的底氣和勇氣。三年后,連虧七年,累計賠了150 萬元的迷笛音樂節盼來了扭虧為盈的喜訊。2008年,摩登天空的第二屆草莓音樂節也首次為公司帶去了盈利。這一切似乎都成了2009年市場大爆的前哨戰。

綜合道略音樂、小鹿角智庫等多家組織機構的統計數據,2009年內地音樂節數量較前年翻番至44場,2000年突破百場。2011-2018年,中國音樂節的數量從69臺躥升到了263臺,可謂是爆發式增長。其中,雖然在2015年由于審核報批等不可抗力原因回落至110場,但短暫的下滑過后,2016年立刻強勢反彈,超過了200場。從2017年開始,音樂節整體市場規模的增速開始放緩。2018年國內市場共有音樂節263個,較2017年有輕微下滑。

不過音樂節作為一件娛樂消費品,目前依然集中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幾個地區。從2016年至2018年,中國音樂節最活躍的地域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廣東、江蘇依舊是最為集中的地區,尤其是江浙兩省各自音樂節的數量還在增長中,浙江更是首次超過了上海,在全國最熱地區(省級以上單位)中位居第三。

單從城市來看,上海在全國音樂節市場中仍高居榜首,全年有19個音樂節,雖然較2017年單年23場的數據有所下滑,不過競爭依舊激烈。除了上海,在其他一些演出活躍的一線、新一線和二線城市,音樂節的分布已經越來越平均。

從南北地域來看,中國的音樂節市場依舊在“南遷”。2017年底,北方音樂節市場份額不足30%。不過,得益于文旅產業的興起,相當一部分三四線城市的景區紛紛選擇開發音樂節品牌,北方音樂節數量比未來可能上升。至于廣告公司、設計公司、媒體等等不同領域的公司,當他們選擇入局音樂節市場,出于成本等因素考慮,也會主動避開競爭更激烈的一二線城市。而摩登天空創始人沈黎暉認為,中國的音樂節產業還處在中期偏早的階段,音樂節數量相比國內的城市數量,還是比較少的。他說,去年國內據統計有200多個音樂節,而歐洲每年有上千個音樂節,其中光瑞士就有200多個。

在音樂節的巨大宣傳聲勢下,各種現場音樂演出也逐漸為大眾所熟知,成為當代青年“音樂+社交”的熱門場景?,F場音樂的主要形式有三種:大型演唱會、戶外音樂節以及livehouse。其中,演唱會是國內是較成熟的音樂演出表現形式。大型演唱會的主辦方、制作團隊和藝人都比較嚴謹,監管較嚴。最常見的互動是樂迷合唱以及隨機抽號上臺等玩法。Livehouse多為室內場景,場子小而緊湊,通常百人規模,玩樂形式受限小,樂迷較為自由可以飲酒吶喊,藝人多為獨立音樂人,受眾較小。音樂節作為大型戶外樂迷集會現場,以固定主題或固定音樂節品牌邀請不同咖位的音樂人,看點由固定藝人到特定音樂類型皆有,吸引人群數量較多。

目前,國內偏大型的音樂節大致分三類:草莓音樂節為代表的專業品牌音樂節;張北音樂節為代表的城市景區音樂節;成都汽車音樂節為代表的產品音樂節。但是由于音樂節規模較大,出于安全等問題考慮,監管方面趨嚴,因而國外音樂節常見的“跳水、搖旗、火車”等有危險系數的互動行為在國內不被允許,這也使一些樂迷有所抱怨。

即便如此,從歷年《中國音樂產業報告》的數據來看,中國音樂演出票房依然不斷增長,2017年首次突破了50億元。其中,現場音樂演出穩步增長,2017年演出市場場次、觀眾、票房較2016年漲幅分別為30%、14%、13%,達15449場、1342萬人次、48.57億元。細分市場中演唱會貢獻最多,演唱會占比86%,票房收入達41.52億元;LiveHouse增長最快,LiveHouse增長51%,票房收入1.25億元。

若只聚焦音樂節票房,2011-2017年中國戶外音樂節票房就從1.61億元升至5.8億元,增幅達360%。

熱鬧背后的迷津

客觀來說,消費升級時代的來臨,特別是90后年輕消費群體的崛起,對音樂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年輕人正逐漸將音樂節作為一種生活休閑的方式,據艾瑞發布的《2016年中國在線音樂行業研究報告》顯示,90后已經成為付費音樂的主力。但音樂節的數量上升也帶來了質量下降、同質化嚴重、盈利難等問題。

同質化嚴重 缺乏市場細分

在一場行業沙龍上,爵士上海音樂節創始人任宇清曾這樣比喻音樂節發展的泡沫化傾向:“一個包子鋪賣好了,這條街上都開始賣包子?!苯洑v了市場的迅速擴張,品牌定位不明確、演出陣容重合等問題成為大部分音樂節的通病。如何做“不一樣”的音樂節?不止主辦方,就連觀眾都在渴望這個問題的答案。

80后的Echo是個搖滾樂迷,在碩士畢業前,她是音樂節觀眾席上的???,甚至玩票性質地組過樂隊,當過貝斯手?,F在,音樂節火了,但除非有她特別喜歡的外籍樂隊,她很少再去了。

為什么呢?

“你們可以說我只是享受當時那個‘小眾的感覺?!彼仁前腴_玩笑地做了自嘲,然后又略帶苦惱地追思起自己那份“遺失的美好”,“過去我們提到音樂節總是會想到一些小眾的獨立音樂人,但現在我老覺得音樂節像個拼盤演唱會,很雜,有流行歌手、有那些通過綜藝節目火起來的地下的樂隊和唱作人,缺乏特色和調性。而且吧,老是那么幾張熟面孔,萬青萬青,always(總是)萬青?!?/p>

Echo口中的“萬青”全名“萬能青年旅店”,是在中國搖滾樂迷中極具知名度的一支樂隊。2010年,扎根在石家莊的他們靠著在20平的自家房間里錄制的音樂,發布了首張同名專輯。充滿隱喻的現代詩般的歌詞、精致的樂器編配和成熟的演奏,令樂評人和歌迷吃驚不小。大V微博推薦、歌迷熱傳、電臺報道,對岸同行翻唱,形成一時蔚為壯觀的文化現象。有聽眾評價該唱片是“對當下時代精神內核抓得最準的一張。沒有宏大敘事、耍小聰明、自以為是、口號抗爭。它是送給我們每個人的一把最真實的匕首”。此后,隨著音樂節市場的繁榮,萬能青年旅店的名字和身影也出現在越來越多的音樂節上。2016-2018這最近的三年間,他們的名字一直都排在“年度十大高頻音樂人”的前五位。

在這份名單中,我們還能看到不少熟悉的名字,比如因《這就是原創》《歌手》《中國有嘻哈》等綜藝節目而廣為認知的陳粒、趙雷和滿舒克,可見在這個時代,音樂文化早就沒有了小眾和大眾的明晰界限,好聽、有態度才是核心,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同質化的問題也的確存在。

不過摩登天空創始人兼CEO沈黎暉卻并不覺得音樂節陣容重復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叭澜绱笮途C合音樂節都在同質化。你去看看Glastonbury,Coachella,Summer Sonic,都不可避免地是最熱門的藝人出現在臺上。電音也是,Tomorrow Land,EDC等等也永遠都是那二十多個大制作人和DJ的名字?!?/p>

在他看來,這是觀眾的自然選擇,誰受觀眾歡迎,自然就會受到更多的邀約。他說,“你身在當下,好像覺得迭代很慢,但客觀來講,像陳粒、新褲子、滿舒克這些其實也都是最近5年才在國內真正火起來,5年前你可能都不知道他們人在哪兒。(5年輪轉)這個時間跨度,其實還好?!?/p>

同質化的另一原因是缺乏市場的細分。隨著國內音樂節市場同質化傾向的日益明顯,業內人士也漸漸認識到細分市場的必要。迷笛是最早堅持自己搖滾路線的音樂節,在每一年的主題中都貫穿著搖滾精神;2005年創辦的爵士上海音樂節經過十余年的積累和磨練,充分展現爵士樂博大、寬廣、自由的精神,現已經成為了中國第一大、亞洲第二大爵士節;4年前誕生的YOLO音樂節則專注在hip-hop音樂類型,將中文說唱帶到了更廣闊的舞臺,完成了從“圈層”到“文化”的進階。

實際上,在一些音樂產業較為健全的國外市場,不少細分類型的音樂節都渴望與樂迷產生精神層面的互動,進而抓住自己最核心的消費群體。

位于英國波特梅里恩的Festival No.6音樂節,不僅融合了音樂、藝術和戲劇等多種演出元素,還具有很強烈的反主流氣質,2014年Festival No. 6便推出了“a festival unlike any other, in a place like no other(一個與眾不同的音樂節,在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舉辦)”的主題,宣誓了自己的特立獨行。

在德國,作為MS Artville藝術節姊妹音樂節的MS Dockville音樂節,也在其2015年的標語“Summer for art (屬于藝術的夏天)”中突出了它的藝術氣質。

每年在美國西雅圖舉辦的大型電子音樂節Paradiso也在去年以“Digital Meets Nature(數字遇上自然)”的主題展現了它特有的摩登概念。

盈利難 存活難

“賺錢的音樂節還不到15%?!鄙蚶钑熢缭?012年就這樣估計。以2012年的成都大愛音樂節為例, 6000萬元的高投入卻僅僅換回300萬元的慘淡票房,虧損高達5000多萬元。

7年過去,雖然音樂節的整體票房不斷攀升,但除了像草莓音樂節等少數連鎖化的音樂節品牌之外,能賺錢的依然是鳳毛麟角。

目前而言,音樂節收入主要來自票房、贊助和衍生收入,其中票房和贊助是主要收入來源;一般票房收入占其總收入的60%-65%,衍生消費占比5%-10%。此外,因為音樂節屬于室外的大型活動,向政府報批的過程也存在一定不確定性,某些不可抗力因素導致音樂節取消或推遲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且音樂節的報批流程直接影響對外宣傳和售票。而制作一臺音樂節的成本包括場地租金、舞美設計費、藝人的演出費用以及安保費用等。其中,藝人的演出費用占據了制作成本的絕大部分。參演藝人的重量,往往意味著音樂節的質量。如果邀請一些不知名的樂隊或歌手,吸引不到足夠多的觀眾,票房無法保證,也不利于后期打響品牌、擴大規模。而一些知名的藝人則隨著近年音樂類綜藝節目的興起和音樂節數量的暴增,身價大漲,從而導致制作成本大幅度上漲。

根據某文化演出公司透露的2018年的行業報價顯示,如今舉辦萬人以下的小型音樂節,單日成本就達200萬元左右;萬人以上的大型音樂節,單日成本則在500萬元左右。 以15萬人規模的肇慶鼎湖山音樂節為例,整體投入2000萬元,其中,演出資源及活動宣傳占60%,舞臺搭建、導演團隊占20%,項目運營、基礎設施及安保費占20%。

因而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中國的音樂節市場仍處在一個非常不穩定的發展階段,雖有大量新品牌出現,但同時也伴隨著大量音樂節的消失。

對比2016-2017年的音樂節存活率,雖然較2016年有了較高的提升,但2017年的音樂節品牌在2018年的存活率仍未達到50%,這也就意味著,超過一半的音樂節在第二年延期或者取消仍是當前音樂節市場的現狀。

同時,2018年新出現的音樂節體量也十分巨大。據統計,2018年新出現的音樂節品牌達到了140個,占到了整體的52%。而在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均落地,且具備一定品牌性的音樂節只占據了市場整體的約15%。

迷笛演出公司CEO單蔚說過,“一個優秀的音樂節品牌之所以能讓人記住,是因為長期運營下,培植了它的價值觀、創造性,進行了觀念傳達?!钡湍壳岸?,中國的大多音樂節,仍在學會如何傳達自己的核心觀念。

賠錢賺吆喝?醉翁之意不在酒

既然在國內辦音樂節基本屬于“賠錢的買賣”,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愿意入局,他們想賺的是什么“吆喝”呢?

YOLO音樂節創始人小白哥給出的答案是“喜歡”,因為自己喜歡hip-hop音樂,所以他愿意4年來始終貼錢做音樂節。但對大多數商業性質的音樂節而言,主辦方看重的更多是人氣。音樂節這三個字就是一種吸引人的噱頭,不管是哪一類型的音樂節,先做招牌再考慮盈利,這是很多主辦方的邏輯。

李宏杰創辦的張北音樂節則貢獻了當地老百姓三分之一收入,嘿吼傳媒舉辦3天音樂節能為當地帶來8000萬元收益,運作迷笛音樂節相當成功的迷笛傳媒在蘇州有800畝園區,園區中舉辦的太湖迷笛營還助力蘇州七都上榜國家級特色小鎮。此外,山東即墨的古城音樂節、峨眉山佛光花海音樂節等等,都通過音樂節吸引到了大量客流,不僅帶動當地旅游等產業發展,還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須知,這塊收入可要比單純的音樂節賺多了。

“音樂+文旅”的商業趨勢不止音樂節產業內的人意識到了,此前還站在“圈外”的一些大公司也嗅到了商機。去年10月,網易新成立的電音品牌“放刺FEVER”,其主要業務之一便是電音旅行。對文旅經濟的看重,倒正應了《醉翁亭記》中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p>

主要參考資料

殷玉環,戶外流行音樂節的文化歷史溯源,音樂傳播,2016(01)

小鹿角智庫,《2018年中國音樂節市場報告》

道略音樂產業研究中心,歷年《中國音樂節年度報告》

數娛夢工廠,《音樂節不止是音樂節,它是個審美系統》

音樂節已成為當下的熱門產業,而大批資本的進駐,也讓音樂節市場從跟風生長逐漸過渡到品牌化經營。其中以迷笛、草莓的規模和影響力最大,張北和熱波等音樂節品牌也在年輕群體和音樂愛好者中具有廣泛知名度。

TIPS

迷笛音樂節

迷笛音樂節是自2000年北京迷笛音樂學校于其校內開始舉辦的,而后從室內走向了戶外,規模逐也漸擴大,至今已有近20年的歷史。迷笛音樂節因為其獨特的搖滾氣質被譽為中國的“伍德斯托克”。在舉辦地上,迷笛音樂節已經不局限于北京,而是將其范圍擴張到了上海、鎮江、日照等地。迷笛音樂節的音樂表演風格以搖滾樂為主,為中國大陸搖滾樂的普及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促進了很多搖滾樂隊從“地下”走到了“地上”??梢哉f,迷笛音樂節對于中國大陸搖滾樂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而迷笛音樂節作為目前中國規模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音樂節,開創了中國大陸戶外音樂節的先鋒。

草莓音樂節

相比于大陸戶外音樂節的開創者迷笛音樂節,由摩登天空唱片公司組織策劃的草莓音樂節顯得更具有商業氣息。它創辦于2009年,是摩登天空唱片公司在原有的摩登天空音樂節品牌之外,著力打造的一個全新音樂節品牌。而這也意味著,對于戶外音樂節的組織機構來說,打造新品牌,與既有品牌產生連鎖效應,擴大影響力,在企業強大的商業運作能力的推動下,可以使戶外音樂節有著更強的生命力。草莓音樂節與迷笛音樂節相比,顯得更加多元化。在音樂風格上涵蓋了搖滾、民謠、電子等多種風格,并有諸多藝術創意和娛樂項目在音樂節上被展示,很好地貼合了其青春和活潑的氣質定位。

張北音樂節

創辦于2010年的張北草原音樂節,由當地政府牽頭并聯合國內知名音樂雜志《音樂時空》共同舉辦,在河北省北部的張北草原舉行。張北利用當地獨特的生態資源,打出“草原搖滾”的口號,吸引了國內眾多樂迷的參與。相對于張北這一位置偏僻、經濟欠發達的國家級貧困縣來說,音樂節的舉辦規模和相當數量的參與者,對于當地旅游業的推動作用是非常顯著的。因此張北戶外音樂節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這種支持也成為了張北音樂節在組織形式上的顯著特點。

熱波音樂節

始創于2009年的成都熱波音樂節,其主辦方同樣是商業機構,即諸如熱波傳媒公司的商業機構的連續參與。連續幾屆熱波音樂節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演出風格也不僅限于搖滾樂,而是加入了很多流行音樂的元素。熱波音樂節的特殊之處在于,其最初的舉辦地點并非通常意義上人們認為的經濟文化發達的一線城市,而是彼時仍未躋身新一線城市的成都。這標志著大陸戶外音樂節的發展在地域上的輻射范圍正在不斷擴大。

猜你喜歡
音樂節音樂
奇妙的“自然音樂”
草莓音樂節
tuning up
音樂節
“音樂之國”
巴西 音樂節
音樂
Hello音樂節!活力穿搭show不停
音樂
秋夜的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