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天”吃飯 用心拍照

2019-06-10 09:08劉關關
攝影世界 2019年5期
關鍵詞:新聞照片攝影記者氣象

01《共享晚霞》,2015年8月3日,市民來到北京市海淀區玲瓏路的一處天橋上,欣賞絢麗的晚霞。

劉關關

進入中新社做攝影記者之初,一心想見證大事,記錄時代。然而,入職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卻一直在“掃街”。每逢反常天氣,領導總會派新記者到街上去拍攝氣象新聞照片。后來,不但具備了拍攝大型活動的能力,也獲得了見證歷史的機會,并逐漸喜歡上“靠天吃飯”的氣象新聞攝影,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千“圖”一面的氣象新聞照片

現階段,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呈現出來的氣象新聞照片大多是雷同和缺乏新意的。比如提到霧霾,往往畫面中就會呈現口罩;提到酷暑,遮陽傘如約而至;每逢寒流來襲,市民定會“全副武裝出行”。相比較傳統媒體單幅氣象新聞照片的呈現方式,新媒體動輒十幾張雷同照片構成的“組照”,更拉低了氣象新聞照片的平均質量。一組照片快速翻過,沒有一張能夠存入讀者的記憶。

而優秀的氣象新聞照片,和其他任何門類的新聞照片一樣,都應該能夠提供讓人回味、反思的瞬間。我們需要的是“一圖勝千言”,而非“千圖一面”。

究其原因,大概是多數人從小接受的是文字思維教育,而照片是一種影像思維。這兩種思維模式,都可以傳遞信息、表達情感,但是傳遞和表達的方式又有不同。部分剛剛進入新聞攝影領域的記者,還停留在文字思維層面,因此照片顯得不夠有沖擊力。有些氣象新聞照片,新聞五要素俱全,卻依舊是文字稿件的附屬品,只為了補充說明文字稿而存在,沒有凸顯出影像的力量。

一張優秀的照片,應該是獨立于文字稿,能夠自己說話的。因此,從事攝影工作,應該先要把文字思維,向影像思維轉變,拍攝其氣象新聞照片也是如此。那么,如何讓照片有意味,下面是我的幾點考慮。

讓整個畫面“物盡其用”

大多數氣象新聞照片是在街頭拍攝,很多街頭攝影技巧以及街頭元素都可以被納入到氣象新聞攝影中。更重要的是,要盡可能讓進入畫框的元素,不論是傳遞信息還是表達隱喻,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北京迎來雨夾雪大降溫減緩入春步伐》是一張“命題作文”照片。當天,初春的北京迎來雨夾雪,大降溫減緩了入春的步伐。帶著這個主題,我在拍照之前思考:如何在一張照片里,表現“雨夾雪”“降溫”“減緩”“入春”等元素呢?我找到一株迎春花。只有在初春才會盛開的迎春花表明了照片拍攝的季節;白色欄桿在積水里的倒影和雨傘上的白色細小冰粒,展示了“雨夾雪”的天氣;減速帶則含有“減緩”的隱喻;照片里走在前面的被攝者本已穿上裙子,卻又在裙子外套上一件羽絨服的行為,則直觀地表達了“減緩入春步伐”的主題。

使畫面里的元素發生關聯

在讓整個畫面“物盡其用”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拍攝者還可以讓不同的元素之間發生某種關聯。

02《北京迎來雨夾雪大降溫減緩入春步伐》,2016年3月24日,北京市民在雨夾雪天氣中出行。雨夾雪和大降溫減緩了北京入春的步伐。

03《霧霾里的鳥巢》,2014年10月9日,游客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游玩。當日上午,北京市氣象臺升級發布霾橙色預警信號,預計9日下午到10日白天,北京地區空氣污染氣象條件非常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平原地區重度霾天氣將持續,能見度低。

04《霧霾里的廣場舞》,2016年10月19日,北京市民在重度霧霾中跳廣場舞。

2014年前后,北京的霧霾現象廣受社會關注,這讓拍攝霧霾成為首都攝影記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某次拍攝中,我來到“鳥巢”(國家體育場)附近,計劃以其為背景,拍攝重度霧霾。在“鳥巢”周邊觀察的過程中,我偶然發現了一塊顯示屏上循環播放的宣傳片里,有一副畫面呈現出藍天下的“鳥巢”。這兩幅畫面組合在一起,便形成一種對比。于是,我選好拍攝位置,等待藍天下的“鳥巢”在霧霾里的“鳥巢”前再次出現(圖03)。

兩個“鳥巢”對比產生的意義不言而喻。除此之外,畫面中的不同元素之間,還可以產生隱喻、重復等其他種類的關聯。

在照片中渲染氣氛

新聞照片的主要作用是傳遞信息,但這是比較初級的要求,很多場合并沒有足夠的有效信息來支撐起一張新聞照片。這時,我們可以用“有意味的形式”來渲染某種氣氛(英國文藝批評家克萊夫·貝爾認為:“在各個不同的作品中,線條、色彩以及某種特殊方式組成某種形式或形式間的關系,激起我們的審美感情。這種線、色的關系和組合,這些審美的感人形式,我稱之為“有意味的形式”。貝爾認為這種形式既讓我們了解實物,又創造了審美感情——作者注)。一張照片的意境、氛圍以及很復雜的情感,有時候是文字無法表達的。如此,才能讓照片獲得獨立于文字之外的地位。

如圖01,市民們被晚霞吸引,共享這難得一見的美景。這一刻,陌生人們在2015年的夏天分享著一個有晚霞的傍晚。待夜幕低垂后,這個偶然的時空坐標將如同以往和未來的所有時刻一樣,被人們遺忘并沉沒于不變的生活。畫面所表現出的拍攝者對時空的微妙感受,是文字難以描述的。

賦予照片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

記錄歷史是攝影的主要功能之一,但凡具有史料價值的照片,往往具有時代性、地域性或者民族性。如果純粹反應天氣變化,則氣象照片就失去了更重要的諸多價值。攝影記者同樣可以賦予氣象照片以時代性、地域性以及民族性。拿地域性來說,北京的攝影記者拍攝氣象新聞,往往選擇去天安門,黃浦江畔的城市景觀是上海攝影記者的不二之選,“小蠻腰”則吸引著廣州攝影記者的目光。為何大家不約而同選擇這些背景?因為這是當地的地標建筑,是一個符號,不看文字說明,便知照片來自何方。

就民族性而言,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氣象新聞圖片中尤為明顯。西藏的攝影記者鏡頭下的氣象新聞圖片,往往會有身著藏族服飾的民眾經過,而新疆的氣象新聞圖片中,穆斯林風格的建筑出現頻率極高。

而相比地域性和民族性,時代性更應出現在氣象新聞圖片中。我利用四處出差的機會,拍攝了《中國廣場舞》的圖片專題。這些成長于集體時代的女性,在1980年代,信奉著“集體”精神進入工作崗位,卻恰好趕上市場化改革。一系列的“去集體化”過程將中國社會推向個體化社會。這樣,這些女性在她們退出或即將退出職業生活時,這些對集體的向往又再次釋放。而廣場舞這種彰顯規模、統一性和整體感的“大場面”組織形式,正好滿足了這些女性的心理。圖04《霧霾里的廣場舞》,就是將氣象與廣場舞聯系起來,賦予其時代性。

05《‘爭地盤》,2012年7月30日,陣雨令天安門游客猝不及防,他們紛紛躲到執勤武警的遮陽傘下,與之“爭地盤”。

尋找生活中的幽默畫面

對攝影記者來說,并不是每次出門拍照,都能碰到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瞬間。那么賦予相對缺乏視覺沖擊力的氣象新聞照片以幽默感,不失為一種引人關注的好辦法。

因為常去天安門廣場拍照,我發現,通常情況下武警戰士不允許游客過于靠近自己的崗位。但是,陣雨襲來,游客們快速躲到武警戰士的傘下時,卻沒有遭到拒絕。戰士和游客各自豐富的表情讓人不禁一笑的同時,又對戰士的行為肅然起敬(圖05)。

耐心等待一張好照片

對于要杜絕擺拍的新聞攝影來說,等待是攝影記者必備的技能,同時,它又考驗著攝影記者的耐力和技巧。拍攝氣象新聞照片,攝影記者在選擇了可以幫助反應主題的背景之后,就可耐心等待合適的人或物進入畫框。

某個雪夜里,我來到經常乘車的地鐵站,準備拍一張關于雪的氣象新聞圖片。之所以來到這里,是因為我記得這里的路燈上,掛著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紅燈籠。大雪覆蓋下,人們為生活奔波的匆匆身影,被定格成一幅有煙火氣的畫卷(圖06)。

從側面反映天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氣象新聞攝影中,亦可用看似與氣象無關的內容,間接反映氣象變化??谡植皇庆F霾照片的標配,遮陽傘也不是酷暑照片的黃金搭檔,而不拍“市民全副武裝出行”,依舊可以表現“寒流來襲”。

2016年年底,我在拍攝了大量霧霾照片之后,開始思考怎樣能夠用照片間接反映霧霾。我偶然得知,每當天氣不好的時候,全國各地都有不少市民會在小區的地下車庫里休閑。我輾轉找到的北京一個小區地下車庫里,有人跳廣場舞,有人遛狗,也有人把音箱拖來,集體唱起紅歌。圖07這張照片一方面反映了某些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反映了天氣的惡劣。

捕捉跨界照片

一張氣象新聞照片吸引人,有時候還因為它已不單單是一張氣象照片,照片中的人或物,在其他領域也有其意義或影響力。當一張照片具有“跨界”的屬性,它的表現力往往大于一張純粹的氣象新聞照片。

2013年的全國兩會是政協委員姚明第一次參會,自然引起媒體關注。姚明參加第一次會議的當天,我早早來到其下榻的酒店,拍攝其首次露面的照片。當天,恰好北京遭遇重度霧霾,當姚明走出酒店大門時,抬頭看天,被北京的霧霾震撼,隨即皺起眉頭。姚明的明星身份以及全國兩會這個新聞事件,都給了這張氣象新聞照片“跨界”的屬性,使其形成了遠大于一張氣象新聞照片的影響力(圖08)。

06《雪夜站臺》:2017年2月21日,北京迎來大面積降雪,市民冒雪出行。

07《車庫“KTV”》,2016年12月21日,北京市民在小區的地下車庫里唱歌。每當天氣不適合戶外運動,他們就會來到這里休閑。

08《姚明在京遭遇霧霾天》,2013年2月28日早上,北京遭遇嚴重空氣污染,剛走出政協委員駐地酒店的全國政協委員姚明抬頭看天,皺起眉頭。

09《雪夜行人》,2017年2月21日,北京迎來大面積降雪,市民冒雪出行。

10《雨夜站臺》,2011年7月24日傍晚,北京一位女孩在暴雨中等候公交車。當日14時左右,北京市氣象臺分別發布了雷電黃色、暴雨藍色預警信號。

用閃光燈為照片錦上添花

在街頭攝影中,為了不破壞原有氛圍,攝影記者往往選擇不使用閃光燈,而在氣象新聞照片的拍攝過程中,閃光燈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除非降水量或者降雪量很大,否則,雨滴以及雪花在照片中通常并不明顯,夜間尤其如此。而閃光燈打出的光,則能照亮近處的雨滴或雪花,明顯地反應出雨、雪天氣的特點。

如圖09,拍攝當天的氣象新聞圖片時,我發現馬路上的積雪被汽車壓出一道道車轍,并不時有人橫穿馬路。車轍讓畫面簡介而有韻律,于是,我來到天橋上,打開閃光燈,等待行人穿過馬路。閃光燈造成的晶瑩斑點讓“雪”更直觀,也讓畫面更富詩意。

突顯照片中的人

相比較單純反應天氣現象的照片,天氣中的人物往往更打動人心。對于作者來說,人的故事永遠是創作的核心;對于讀者來說,人的故事也是打動自己的關鍵所在。形式為內容服務,沒有了內容,再好的形式也是“花架子”。

2011年夏天,北京遭遇了多場大暴雨。在一處公交站臺,被車燈照亮的雨滴和積水反應出降水量之大。但是,這些不足以打動人。于是,我留在公交站臺,等待合適的人物與公交車同時出現。后來,一位撐傘的女孩來到站臺,蹲下來躲避暴雨。此時,正好一輛公交車出現,車燈把她的剪影打在傘上。一系列的元素,勾勒出大暴雨中個體的無助(圖10)。

靠“天”吃飯,用心思考

氣象新聞攝影因為其類別的特性,往往難以留下具有史料價值和打動人心的瞬間,也就是業內所說的“難出片子”。因此,很多攝影記者對此不會投入過多精力。但是,氣象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密切關系,一張優秀的氣象新聞照片,甚至可以對相關事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好的氣象新聞照片同樣可以表達拍攝者對社會現象的思考。雖說是靠“天”吃飯,然而,用心思考,才能拍出“有意味”的氣象新聞照片。

猜你喜歡
新聞照片攝影記者氣象
氣象樹
《內蒙古氣象》征稿簡則
讀圖時代報紙數碼新聞照片檔案管理
新聞傳播中攝影記者的重要性
新媒體時代寬畫幅新聞照片的拍攝探索和嘗試
大國氣象
為什么會從事攝影Ami Vitale攝影記者紀錄片制作人
美麗的氣象奇觀
一名攝影記者的自我迭代
網絡新聞照片特點及體裁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