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種植模式、密度與留果穗數對日光溫室番茄生長特性、產量及品質影響

2019-06-11 06:23伏文卓李建設高艷明
西南農業學報 2019年5期
關鍵詞:果穗單果番茄

何 娜,伏文卓,李建設,高艷明

(寧夏大學 農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研究意義】番茄(Lycopersiconesculentum)適應性強,是北方溫室栽培蔬菜之一,其果實營養價值高,同時也是人們日常飲食中抗氧化物質(番茄紅素、Vc等)的一種重要來源[1]。密度是影響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合理提高種植密度是實現番茄增產的重要措施?!厩叭搜芯窟M展】對于番茄不同種植模式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對產量的影響[2];姜克偉[3]通過研究日光溫室長季節栽培條件下不同密度處理對番茄生長發育、產量等方面的影響,篩選出平均種植密度 80 cm× 50 cm× 46 cm為最適北方日光溫室番茄的栽培密度。王強等[4]在新疆地區進行了有關番茄密度的試驗,試驗研究結果為種植密度為 54 000株/hm2的番茄產量最高。李文甲的研究指出,高密度種植下對番茄總產量有影響的主要因素是留果穗數,其次是密度水平[5]。徐進等[6]研究認為,合理密植有利于產量的提高,若密度過高,就會影響植株群體間對養分、水分等吸收不充分,難以滿足部分番茄植株生長營養需求,從而引起產量降低現象。周懷兵等[7]探討了在栽培密度與留果穗數相結合條件下果實產量和品質最佳的最優組合,在試驗研究中,當番茄栽培密度為 21 000株/hm2、單株留 7 穗果時,植株單產最高,而當栽培密度為 42 000株/hm2,單株留5穗果時,單位面積產量最高。因此合理密植是決定設施番茄栽培中產量得以提高的關鍵因素?!颈狙芯壳腥朦c】通過合理的種植模式、密度以及留果穗數栽培措施,可有效的挖掘番茄的最佳品質,達到最高產量目的,而合理密植往往又會受到栽培技術、水肥管理、環境條件等[4]眾多因素影響。近年來,關于定植密度結合單株留果穗數的番茄植株生長勢及其對產量和品質的貢獻已有些報道,但這些研究關注的是高密植下的單株留果穗數產生的影響?!緮M解決的關鍵問題】本試驗研究不同種植模式下的不同密度不同留果穗數對番茄產量及品質的影響,明確高效的種植模式、適宜的密度和留果穗數,以期為番茄優質豐產栽培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7年3月16日至2017年7月7日在寧夏賀蘭園藝產業園基地日光溫室內進行,溫室跨度 8 m,長度 80 m,高度 4 m,后墻高度 3.4 m。后墻采用雙層磚墻。試驗地 0~20 cm表層土壤基本理化性質見表1。

1.2 試驗材料

供試材料為番茄品種“粉宴1號”,人工翻地,翻地前各處理均施入等量底肥,分別為生物有機肥 60 t/hm2(有機質≥45 %,N-P2O5-K2O≥5 %),苔蘚泥炭土有機基質 10 t/hm2。深翻、耙磨平整,安裝滴灌(軟管滴灌)。定植時番茄六葉一心,定植后澆透水以促進緩苗。在每穗果坐果期隨滴灌追施大量元素水溶肥料 0.1 t/hm2(含總養分≥56 %,N-P2O5-K2O=15-6-35,硝態氮NO3-N≥10 %,Mg 0.2 %,Mn 0.05 %,B 0.1 %,Mo 0.005 %,Zn 0.05 %)。單干整枝,及時澆水、打杈、滅蟲,保證植株有良好的生長環境。其它田間管理栽培措施同當地大田生產栽培要求。

1.3 試驗處理與設計

試驗設計3個因素,分別是不同模式、密度、留果穗數。不同模式種植因素2個水平,分別是:A1:種植雙行,A2:種植單行。密度3因素: B1:133.4株/hm2;B2:180.1株/hm2;B3:240.1株/hm2。留果穗數2個水平:K1:3穗果打頂;K2:4穗果打頂。采用多因素隨機區組試驗,共12個處理,3次重復,共36個小區,小區長為 7 m,寬 1.5 m,面積為 10.5 m2。處理為:A1B1K1、A1B1K2、A1B2K1、A1B2K2、A1B3K1、A1B3K2、A2B1K1、A2B1K2、A2B2K1、A2B2K2、A2B3K1、A2B3K2(表2)。

1.4 測定項目及方法

1.4.1 植株生長指標測定 株高用卷尺測定根基部到莖端生長點高度;莖粗用游標卡尺測定根基部 1 cm處的直徑;葉面積用卷尺測定葉長、葉寬,根據葉面積公式[8],計算坐果期的葉面積。每處理隨機選取5株,拉秧期測定株高、莖粗,坐果期測定葉面積。

1.4.2 植株生理指標測定 在明朗的天氣,用德國GFS-3000光合儀于番茄盛果期選取健壯植株中上部應具體明確,測定氣孔導度、蒸騰速率、凈光合速率等指標[9];測定葉綠素用SPAD-502葉綠素儀測定。

1.4.3 果實品質測定 盛果期每小區隨機采5個果實測定番茄果實品質。果形指數用電子游標卡尺測定番茄樣品的縱徑、橫徑;硬度采用GY-4數顯式水果硬度計測定;抗壞血酸(Vc)含量采用鉬藍比色法測定;可溶性總糖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測定;有機酸含量采用酸堿滴定法測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TD-45數字折光儀測定。果實顏色用CR-400型色差計測定,每次測定用10個果實,取平均值,根據文獻[10],計算綜合色度指標色度角[H=tan-1(b/a)]、色澤比(h=a/b)和飽和度C=(a2+b2)1/2等參數。果實分級按處理的每穗果采樣后,隨機選取50個果實,用百分之一的電子天平稱量單果重,依據常規分級方法,即 50 g為區間劃分不同級別的質量分級法進行分級。

表1 試驗地0~20 cm表層土壤基本理化性質

表2 番茄不同種植模式、密度與留果穗數試驗處理

1.4.4 番茄產量測定 記載采收日期,各處理的產量按小區實測統計產量,折合成667 m2產量。記錄小區果實質量、果實個數,計算平均單果質量。

1.5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ExceL2010繪制圖表,利用最小顯著差法(LSD)(P<0.05)水平進行單因素顯著性分析,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種植模式、密度與留果穗數對番茄植株長勢的影響

2.1.1 株高、莖粗及葉面積長勢 由圖1可見,植株長勢對番茄株高有一定的影響,各個處理間部分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就株高而言,同一種植模式下,植株株高隨著種植密度與留果穗數增加呈增長趨勢。K1條件下,A2B3水平達到最大值,相比于A1B3水平提高 5.0 %。K2條件下,A2B3水平達到最大值,相比于A1B3水平提高 7.4 %;由此,處理A2B3K2株高比處理A1B1K1提高 34.7 %??梢?,單行種植模式下,增加密度和留果穗數番茄植株株高增加;就莖粗而言,同一種植模式下,植株莖粗隨著種植密度與留果穗數增加呈降低趨勢。處理A2B3K2莖粗比處理A1B1K2降低 32.8 %??梢?,雙行種植模式下,降低密度和留果穗數有利于番茄植株莖粗增幅;就葉面積而言,同一種植模式下,植株葉面積隨著種植密度與留果穗數增加呈降低趨勢。處理A2B3K2葉面積比處理A1B1K1降低 23.6 %??梢?,雙行種植模式下,降低密度和留果穗數有利于番茄植株葉面積增幅;由此可知,雙行種植模式下,低密度、少留果穗數有利于番茄植株莖粗和葉面積增幅;而單行種植模式下,高密度、多留果穗數有利于番茄植株株高的增加。

2.2 不同種植模式、密度與留果穗數對番茄葉片生理指標的影響

2.2.1 葉綠素含量 植株功能葉片葉綠素含量是反映是蔬菜的營養健康狀況指標,也是植株生長發育與生理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參數。由圖2可知,就葉綠素含量而言,同一種植模式下,植株葉綠素含量隨著種植密度與留果穗數增加呈不同變化趨勢。A1條件下,葉綠素含量隨密度與留果穗數的增加呈上升趨勢;A2條件下,葉綠素含量隨密度與留果穗數的增加呈下降趨勢;且處理A2B1K2比處理A1B1K1提高 8.9 %??梢?,單行種植模式下,低密度多留果數有利于番茄葉綠素含量積累。

2.2.2 蒸騰速率 由圖3可知,不同種植模式、密度與留果穗數對番茄葉片蒸騰速率日變化呈雙峰曲線特征。9:00-11:00期間蒸騰速率逐漸增大,蒸騰速率值均在11:00時達到最高,此時在A1條件下,番茄葉片蒸騰速率大小表現為:B1K1>B2K1>B2K2>B3K2>B3K1>B1K2;以A1B1K1處理最大,為 2.07 mmol·m-2·s-1,與A1B1K2和A1B3K1處理差異顯著,與其他處理差異不顯著。在A2條件下,番茄葉片蒸騰速率大小表現為:B2K1>B1K2>B3K2>B2K2>B1K1>B3K1;以A2B2K1處理最大,為 1.61 mmol·m-2·s-1,與A2B3K1處理差異顯著,與其他處理差異不顯著??傮w來看,處理A1B1K1蒸騰速率比A2B2K1處理提高 28.6 %;11:00-13:00蒸騰速率呈明顯降低趨勢。15:00時蒸騰速率值達到第2次峰值,此時在A1條件下,番茄葉片蒸騰速率大小表現為:B1K1>B3K2>B2K2>B1K2>B3K1>B2K1;以A1B1K1處理最大,為 1.51 mmol·m-2·s-1,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在A2條件下,番茄葉片蒸騰速率大小表現為:B1K2>B3K2>B2K1>B1K1>B2K2>B3K1;以A2B1K2處理最大,為 1.34 mmol·m-2·s-1,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傮w來看,處理A1B1K1蒸騰速率比A2B1K2處理提高 12.7 %;可見,雙行種植模式下,低密度、少留果穗數的處理有利于番茄葉片蒸騰速率增大。

圖1 不同種植模式、密度與留果穗數對番茄株高、莖粗及葉面積的影響 Fig.1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densities and fruit clusters on plant height,stem diameter and leaf area

圖2 不同種植模式、密度與留果穗數對番茄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Fig.2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densities and fruit clusters on chlorophyll content of tomato

2.2.3 氣孔導度 由圖4可知,不同種植模式、密度與留果穗數對番茄葉片氣孔導度日變化呈雙峰曲線特征。9:00-11:00期間氣孔導度逐漸增大,氣孔導度值均在11:00時達到最高,此時在A1條件下,番茄葉片氣孔導度大小表現為:B1K1>B3K2>B2K2>B3K1>B2K1>B1K2;以A1B1K1處理最大,為 33.2 mmol·m-2·s-1,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在A2條件下,番茄葉片氣孔導度大小表現為:B2K1>B3K2>B1K2>B1K1>B3K1>B2K2;以A2B2K1處理最大,為 21.6 mmol·m-2·s-1,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傮w來看,處理A1B1K1氣孔導度比處理A2B2K1提高 53.7 %;11: 00-13: 00氣孔導度呈明顯降低趨勢。15: 00時氣孔導度值達到第2次峰值,此時在A1條件下,番茄葉片氣孔導度大小表現為:B2K2>B3K2>B1K1>B1K2>B3K1>B2K1;以A1B2K2處理最大,為 26.5 mmol·m-2·s-1,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在A2條件下,番茄葉片氣孔導度大小表現為:B1K2>B3K2>B2K1>B3K1>B1K1>B2K2;以A2B1K2處理最大,為 18.7 mmol·m-2·s-1,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傮w來看,處理A1B2K2氣孔導度比處理A2B1K2提高 41.7 %;表明,種植模式影響著氣孔導度的大小,雙行種植模式下,同一留果穗數,密度小的處理有利于番茄葉片氣孔導度增大。

圖3 不同種植模式、密度與留果穗數對葉片蒸騰速率日變化Fig.3 Diurnal change of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densities and fruit clusters on transpiration rate

2.2.4 凈光合速率 由圖5可知,不同種植模式、密度與留果穗數對番茄葉片凈光合速率日變化呈雙峰曲線特征。9:00-11:00期間凈光合速率逐漸增大,凈光合速率值均在11:00時達到最高,此時在A1條件下,番茄葉片凈光合速率大小表現為:B1K1>B3K2>B2K2>B2K1>B3K1>B1K2;以A1B1K1處理最大,為 2.26 mmol·m-2·s-1,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在A2條件下,番茄葉片凈光合速率大小表現為:B1K2>B3K1>B3K2>B1K1>B2K1>B2K2;以A2B1K2處理最大,為 2.09 mmol·m-2·s-1,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傮w來看,處理A1B1K1凈光合速率比處理A2B1K2提高 8.1 %;11:00-13:00凈光合速率呈明顯降低趨勢。15:00時凈光合速率值達到第2次峰值,此時在A1條件下,番茄葉片凈光合速率大小表現為:B1K1>B3K2>B2K2>B2K1>B3K1>B1K2;以A1B1K1處理最大,為 2.02 mmol·m-2·s-1,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在A2條件下,番茄葉片凈光合速率大小表現為:B1K2>B3K2>B2K2>B3K1>B1K1>B2K1;以A2B1K2處理最大,為 1.74 mmol·m-2·s-1,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傮w來看,處理A1B1K1凈光合速率比處理A2B1K2提高 1.6 %;由此可知,雙行種植模式下,低密度、少留果穗數處理可以提高葉片光合速率,促進光合作用。

2.3 不同種植模式、密度與留果穗數對番茄果實品質的影響

2.3.1 營養品質 由表3可知,不同處理對番茄果實的可溶性固形物、Vc、可溶性糖、有機酸、糖酸比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在A1條件,同一密度水平下,隨著留果數增加,番茄果實中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基本呈下降趨勢;Vc和糖酸比呈上升趨勢;有機酸呈降低趨勢;除可溶性固形物與有機酸含量外,A1B3K2處理均達到最大值,且處理A1B3K2可溶性糖含量比處理A1B1K1可溶性糖含量提高 29.4 %,Vc提高 11.0 %,糖酸比提高 11.3 %;在A2條件,同一密度水平下,隨著留果數增加,番茄果實中可溶性固形物基本呈下降趨勢;Vc基本呈上升趨勢;可溶性糖基本呈下降趨勢;有機酸基本呈下降趨勢;糖酸比基本呈上升趨勢;除可溶性糖含量外,A2B2K2處理均達到最大值,且處理A2B2K2可溶性固形物比處理A2B1K1可溶性固形物提高 2.3 %,Vc提高 5.4 %,有機酸提高 4.0 %,糖酸比提高 4.5 %;總體來看,處理A1B3K2可溶性糖含量比處理A2B2K2提高23.5 %,Vc提高 0.7 %,糖酸比提高 10.3 %;因此,雙行種植模式下,高密度、多留果穗數處理有利于番茄果實營養品質成分的積累。

圖4 不同種植模式、密度與留果穗數對葉片氣孔導度日變化Fig.4 Diurnal change of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densities and fruit clusters on stomata conductance

圖5 不同種植模式、密度與留果穗數對葉片凈光合速率日變化Fig.5 Diurnal change of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densities and fruit clusters on photosynthetic rate

2.3.2 外觀品質 果實縱、橫徑變化影響著果實形態,因而果形指數決定著果實整齊度與美觀度。番茄硬度是與耐貯性密切相關重要品質性狀之一[11]。由表4可知,果實縱徑在 53.34~57.57 mm,在A1條件下,以B1K2水平下達到最大,為 57.57 mm,與B3K2水平差異顯著,與其他各處理差異不顯著;在A2條件下,以B2K2水平下達到最大,為 55.10 mm,與B3K2水平差異顯著,與其他各處理差異不顯著;總體來看,處理A1B1K2果實縱徑比處理A2B2K2提高 4.5 %;果實橫徑在 65.31~72.46 mm,在A1條件下,以B2K1水平下達到最大,為 72.46 mm,與其他各處理差異顯著;在A2條件下,以B1K2水平下達到最大,為 69.00 mm,與其他各處理差異不顯著;總體來看,處理A1B2K1果實橫徑比處理A2B1K2提高 5.0 %;果形指數在 0.78~0.82,均屬扁圓形果,該指標各處理間均無顯著差異;在A1條件下,硬度以B1K1最大,為 3.22 kg·cm-2, 與B2K1、B2K2水平差異顯著;在A2條件下,硬度以B2K2最大,為 2.89 kg·cm-2, 與B2K1水平差異顯著,其他處理間無顯著差異;總體來看,處理A1B1K1硬度比處理A2B2K2提高 11.4 %;因此,雙行種植模式下,低密度、少留果穗數處理有利于果實性狀的發育,從而促進果實果徑增大,來提高番茄的商品性,實現商品價值優越化。

表3 不同種植模式、密度與留果穗數對番茄營養品質的影響

注:不同小寫字母表示處理間差異達到0.05顯著性檢驗水平。下同。

Not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between treatments. The same as below.

表4 不同種植模式、密度與留果穗數對外觀品質的影響

2.3.3 色澤參數 果實的色澤是決定果實商品價值的重要指標。由圖6中L*值變化可知,在A1條件下,B1K2水平L*值最大,B1K1水平次之,均與其他處理差異達顯著水平;在A2條件下,B1K2水平L*值最大,與B3K1、B3K2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其他處理間差異不顯著;總體來看,處理A1B1K2的L*值比處理A2B1K2提高 11.9 %;由a*和b*值變化看出,在A1條件下,B1K2水平a*值最大,各個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在A2條件下,B1K1水平a*值最大,與B3K1、B3K2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其他處理間差異不顯著;總體來看,處理A1B1K2的a*值比處理A2B1K1提高 5.6 %;由C值來看,在A1條件下,B1K2水平C值最大,B1K1水平次之,均與其他處理差異達顯著水平;在A2條件下,B1K1水平C值最大,與B3K1、B3K2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其他處理間差異不顯著;總體來看,處理A1B1K2的C值比處理A2B1K1提高 11.3 %;由H值和h值的參數變化來看,在A1條件下,B1K2水平H值最小,h值最大,各個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在A2條件下,B2K2水平H值最小,h值最大,與B3K1、B3K2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其他處理間差異不顯著;總體來看,處理A1B1K2的H值與h值稍大于處理A2B2K2;由此可見,雙行種植模式下,低密度,多留果穗數處理的番茄果皮亮度更大、果實更易著色、果實顏色形成效果也更好、更有利于番茄色澤鮮艷。

圖6 不同種植模式、密度與留果穗數對番茄果實色澤參數影響Fig.6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densities and fruit clusters color parameters

表5 不同種植模式、密度與留果穗數對番茄產量的影響

2.3.4 果實分級 質量是果實性狀最基本的指標,也是在果實無損分級下較為容易獲取的指標。在果實分級中,常以單果重作為主要的分級指標[12]。由圖7 可知,在A1及A2條件下,隨著栽培密度與留果穗數的增加,不同質量等級果型的番茄數量呈現不同趨勢;其中A1條件下,B1K1水平中型果等級數量達到最大值,其余果型等級分配均勻,果形端正且大小一致,分級較合理。B1K2水平和B2K2水平次之,B3K2水平果實大小不完全一致,增加了果實商品的分級難度。在A2條件下,B1K1水平中型果等級數量達到最大值,其余果型等級分配均勻,果實大小分配合理且美觀,B1K2水平次之。綜合評價結果為處理A2B1K1果實分級最合理,處理A1B1K1次之。由此可見,單行種植模式下,低密度、少留果穗數處理的番茄果實分級更美觀且符合人群消費青睞。

2.4 不同種植模式、密度果穗數對番茄產量的影響

栽培密度是作物發育和產量的主要影響因子之一。如表4所示,在A1及A2條件下,各處理平均單果重、小區平均產量、產量隨種植密度和留果穗數增大,不同處理間差異達顯著水平;在A1及A2條件,同一密度水平下,隨著留果數增加,平均單果重呈減少趨勢,且留3穗果水平的單果重均大于留4穗果水平的單果重,折合產量呈增加趨勢;A1條件下,其中B1K1水平單果重最大,為 175 kg,比B3K2水平單果重提高 60.6 %,B3K2水平產量最大,為 100 224.3 kg/hm2,比B1K1水平產量提高 61.3 %;A2條件下,其中B1K1水平單果重最大,為146 kg,比B3K2水平單果重提高 24.8 %,B3K2水平產量最大,為 87 300.0 kg/hm2,比B1K1水平產量提高 35.9 %;總體來看,處理A1B1K1單果重比處理A2B1K1提高 19.9 %;處理A1B3K2產量比處理A2B3K2提高 14.9 %;由此可知,不同種植模式、密度及留果穗數對產量具有顯著影響。雙行種植模式下、高密度,多留果穗數處理有利于番茄增產。

圖7 不同種植模式、密度與留果穗數對番茄果實分級的影響Fig.7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densities and fruit clusters on fruit classification

3 討 論

番茄植株的生長性狀及生理特性受個體發育狀況、群體結構內光分布和通風狀況等環境因素的影響。本試驗中,分析不同種植模式、密度以及留果穗數對植株長勢產生影響的原因可知,植株長勢趨勢不同,說明不同處理下番茄植株株間發生了相互影響。在種植模式、留果穗數相同條件下,當密度增大時,由于田間郁閉度大,植株個體多,光照和養分供給不足,通風透光性弱,在某種程度上,植株很容易出現徒長現象,這樣就會抑制株高、莖粗和葉面積等長勢,甚至還會影響果實大小,不利于產量的提高,最終導致植株產生衰弱現象。所以番茄植株的莖粗、葉面積隨著栽培密度的增加呈減少趨勢;葉綠素含量是反映作物光合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13]。在種植模式為單行,留果穗數相同,高栽培密度下,由于植株間競爭力的存在導致養分光照等條件不足,葉綠素含量減少,光合產物少,從而對植株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這與王強等[2]試驗中研究結果相似。光合作用是植物最重要的生理過程,產量主要依賴于光合作用,但光合能力的強弱受生理機能和外界環境雙重影響[15],在高密度下,田間郁閉度大,會影響光合參數,從而影響植株的生長發育和產量。

合理的栽培密度和留果穗數是充分挖掘番茄產量潛力的關鍵。在本試驗研究中,種植模式、栽培密度及留果穗數對日光溫室番茄產量有一定的影響。雙行種植模式的番茄產量高于單行種植模式番茄產量,在雙行種植模式條件下,栽培密度為 54 000株/hm2、留4穗果處理的番茄產量最高,達 100 224.3 kg/hm2,但其平均單果重為 109 g,果形偏小,不適于在生產中推廣。栽培密度為40 500株/hm2、留4穗果果處理的番茄,產量次之,達 95 047.2 kg/hm2,其平均單果重 142 g,其植株生長健壯,既保證了產量,且綜合指標表現較好。葉林等[14]研究得出產量最高的組合為密度 900 000 株/hm2、留4穗果,產量達2 164 050 kg/hm2。鑒于本試驗栽培密度相對較小,留果穗數少,產量較低。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密度小的處理番茄個體發育比較健壯,植株各項生理機能較強,但是密度若過低,光照會損失嚴重,導致光能利用率下降,密度過大,由于營養競爭問題, 影響個體發育, 容易形成弱苗,從而影響單產[15]。此外與第一穗果的平均單果重及產量均很低有關。因此在后期田間種植時考慮將第一穗果直接疏除,以避免養分的消耗,便于通風透氣。

色澤對番茄的商品價值起著重要作用,同時是影響人們選購番茄的一項重要指標,著色均勻、鮮紅是消費者挑選的重要評判標準[16]。有關色差計測定某些色澤參數與顏色的關系,在該實驗研究中得出結論,種植模式與留果穗數水平相同條件下,低密度栽培更利于番茄色澤鮮艷。本試驗條件中,僅利用色差計來檢測番茄果實顏色的變化程度,有必要進一步加強色澤參數與色澤變化規律研究與探討,并建立番茄色澤變化動力學模型,為番茄的生產實踐提供理論參考。在設施番茄栽培種,果實分級是采后加工的重要環節之一,與農業的綜合效益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息息相關[17]。本試驗條件中,將單果重作為分級標準,但僅用單果重劃分果實級別并不能實現較好的分級,構建合理的商品性。番茄果實分級標準規格,有待日后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4 結 論

通過番茄生長、生理特性、品質及產量等因素的綜合考慮,得出本試驗中種植模式為A1:雙行、栽培密度為B2:40 500株/hm2、留果穗數為K2:留4穗果(A1B2K2)較合理,適宜在寧夏賀蘭縣地區春季栽培推廣。

猜你喜歡
果穗單果番茄
金艷獼猴桃疏花疏果技術研究
栽培西瓜單果重主基因+多基因遺傳分析
秋茬番茄“疑難雜癥”如何挽救
番茄果實“起棱”怎么辦
設施番茄果穗彎折影響因素的研究
幾種試劑對設施紅提葡萄促早栽培果實膨大的研究試驗
HOME家系列
不同因素對梨果實大小的影響
果穗拉長保果劑在夏黑上的應用效果初探
糯玉米保鮮三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