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2010年代淮安市農業種植結構變化特征研究

2019-06-11 09:08李亞鵬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9年2期

李亞鵬

[摘 要]本文運用Mann-Kendall檢驗,對淮安地區1975-2010年農作物種植面積、種植結構在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下的變化特點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1)1975-2010年期間,淮安地區農作物種植面積總體增長,主要增長階段集中在1975-1990年間;2)淮安地區各縣市種植比重變化趨勢明顯,除盱眙縣外,均達到0.05顯著水平。

[關鍵詞]種植結構;統計年鑒;Mann-Kendall檢驗;淮安地區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關于作物種植結構,1998-2002年全國統計資料顯示,全國各省市的農業種植結構分為三增型、一增二減弱減型、一增二減強減型和三減型四個類型。農業種植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使全國24個省市區農作物種植面積和比重的增長。而對于淮安地區,近年來農業發展形勢和機遇看好,在淮安市“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中就明確提出:“發揮我市農業資源優勢, 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積極推進農業經濟發展, 實現我市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睂崿F這一目標的關鍵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切實穩定糧食生產。通過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江蘇“南北共建”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為淮安地區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淮安農業發展亦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農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農民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等。因此,如何在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和經濟結構轉型的必然趨勢下順應規劃要求,保證糧食生產,對其農業種植結構進行分析便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通過建立數據分析模型,分析淮安地區農業的種植面積與結構在1975-2010年間不同年際和年代際的變化特征以及在不同空間尺度下的變化特點,并運用Mann-Kendall檢驗對淮安地區種植面積和結構進行趨勢分析,本研究可以為淮安地區進一步制定合理的種植結構和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1 數據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1975-1999年種植結構和面積數據來源于《淮陰年鑒》,2000-2010年數據來源于《淮安統計年鑒》。因在研究時間跨度內,淮安地區的行政區在不斷地規劃整合,為了方便對研究區的數據進行處理,文中把淮安地區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包括淮安市、漣水縣、金湖縣、盱眙縣、洪澤縣;其中淮安市包括清河區、清浦區、楚州區(今淮安區),淮陰區。

1.2 研究方法

本文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為趨勢檢驗,這里主要運用Mann-Kendall檢驗。該方法的優點在于不需要檢驗數據是否服從某種分布。 Mann-Kendall 檢驗的統計量S利用下式計算:

2 結果

2.1 種植面積年際和年代際變化

1975-2010年期間,淮安地區農作物種植面積呈顯著增加趨勢,變化幅度為4.97萬畝/年。1990-2010年期間總體呈波動變化,增長趨勢不顯著(P=0.41)。各縣市種植面積總體上呈增加趨勢,特別是漣水縣,達到0.05顯著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淮安市作物種植面積總體上增加,但其耕地面積比重卻在減少(-0.147%/年),這說明耕地擴張的速度相比其它縣要慢,這可能與城市化占用農田有關。

淮安地區不同年代際種植面積總體呈現增加趨勢,由1970年代到2000年代增加了近15%。其他各縣市可以觀測到相同的結論(洪澤縣除外),最小值集中在1970年代,而最大值集中在2000年代。值得注意的是淮安地區(各縣市)在1980-2000年代種植面積差異不大,這說明這段時間耕地面積基本保持平穩。

2.2 種植結構年際和年代際變化

1975-2010年期間淮安地區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分別為831萬畝和199萬畝。作物種植面積和比重變化表現為兩個階段:2000年之前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比重呈現降低趨勢,而經濟作物面積和比重都呈顯著增加趨勢。2000年以后則反之。

整個淮安地區,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和比重在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逐步增大,在2000年代減少。糧食種植作物面積變化則呈現雙峰形狀,變化趨勢為先增加后減少再增加。各縣市種植面積變化與淮安地區趨勢基本一致。

3 結論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淮安地區的農作物種植面積不論是經濟作物還是糧食作物均呈現增加趨勢,綜合上述分析淮安地區的農作物種植變化特征如下:

(1)年際變化特點:淮安地區農作物種植面積總體呈增加趨勢,增加幅度為4.97萬畝/年。各縣市種植面積也觀測到同樣的變化,漣水縣更是達到0.05的顯著水平,增長幅度為0.97萬畝/年。1975-2010年期間,各縣市種植比重變化顯著,淮安市和洪澤縣種植比重呈現負增長;漣水縣、盱眙縣和金湖縣種植比重則為正增長。

(2)年代際變化特點:淮安地區的作物種植面積和比重變化呈現明顯的階段性:1990年代以前,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和比重都呈增長趨勢,并且其種植面積在1990年代達到最大;而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比重都呈減少趨勢;1990年代以后,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比重都呈增長趨勢,并且其種植面積在2000年代達到最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和比重則都呈明顯的減少趨勢。

[參考文獻]

[1] 李曼,楊建平,譚春萍,等.疏勒河流域雙塔灌區種植結構變化及其原因[J].中國沙漠,2014(05).

[2] 袁璋,許越先,王愛軍.我國經濟作物種植結構近期變化[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5(07).

[3] 高強,郭恒,趙國梁,等.種植結構變化及影響糧食產量的因素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規劃,2012(04).

[4] 林琳,田軍倉,朱磊.種植結構變化下渠井結合灌溉區用水優化配置研究[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15(04).

[5] 周慧成,彭慧,張弛,等.基于水資源合理利用的多目標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與評價[J].農業工程學報,2007(0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