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養生的三個提醒

2019-06-14 06:51霍壽喜
保健醫苑 2019年6期
關鍵詞:時節病癥濕度

◎文/霍壽喜

夏天的氣候標準是日平均氣溫穩定超過22℃。依據這個標準,我國大部分地區從五月中下旬就已經進入夏季,這當然是初夏。這一時段是從春到夏的過渡階段,保健養生的方法有很多,記住下面三個提醒,肯定有益于身體健康。

初夏,請進行耐熱鍛煉

研究表明,經常處于高溫環境中,熱應蛋白的合成增加,使人體的熱耐受力增強,以后再進入高溫環境中,人體細胞的受損程度就會明顯減輕。進一步的研究還揭示,獲得或提高熱耐受能力的最佳方法是進行耐熱鍛煉,即在逐漸升高的氣溫下進行鍛煉,以達到適應更高溫度環境的目的。而初夏這一時段,日平均氣溫的變化正好符合“逐漸升高”的特點,所以是進行耐熱鍛煉的最好時機。

初夏進行耐熱鍛煉的具體方法是:每天抽出1小時左右進行室外活動,可根據天氣情況,選擇氣溫在25℃左右、濕度在70%以下的環境,進行散步、跑步、體操、拳術等鍛煉項目,每次鍛煉都要達到發汗的目的,以提高機體的散熱功能。但也不可過度運動,尤其當氣溫高于28℃、濕度高于80%時,要減輕運動量,以防中暑。同時,在這一時段內,要盡可能地不用電風扇、空調(梅雨或濕度較大時,可用空調抽濕),使得室內溫度經常保持在22℃以上,濕度保持在60%左右。經過初夏一個多月的耐熱鍛煉,盛夏來臨之時,即使室內氣溫在28℃~31℃,室外氣溫在36℃~39℃以上,人體也不會感覺太熱。

初夏,要開始防“濕”

據美國專家的調查,初夏時節潮濕條件下產生的霉菌及其代謝物,經呼吸道吸入或攝食被霉菌污染的食物,即可引起呼吸道過敏癥狀,輕者鼻塞、流涕、打噴嚏,重者呼吸困難,喘息不止,并極易引發食物中毒。這種“濕”氣象條件,還極易誘發人體其他病癥,如一些風濕病患者會出現關節疼痛難忍、四肢無力的癥狀;同時還易引起舊傷復發,出現神經痛。中醫將導致人體生病的過高濕度稱為“濕邪”。

初夏時節如何防“濕”?當然要從日常衣食住行方面著手。初夏時節陰雨天或霧天要少開窗戶,而當室外艷陽高照時,要適當開窗通風,居室內可安放部分祛濕劑或干燥原料來降低室內的空氣濕度;出現“高溫高濕”天氣時,可使用空調的降溫、抽濕的功能,將氣溫降至18℃~20℃,相對濕度降為50%~60%;初夏穿衣應選擇具有較強吸濕能力面料(如全棉)制成的寬松服裝,要經常曬被褥,勤洗澡,勤換衣;飲食要清淡,便于消化,要多食用消熱利濕的食物,使得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這些食物有綠豆粥、荷葉粥、紅豆粥等;要避免外感濕邪,萬一在室外涉水淋雨,回家后可飲服姜糖水,如有頭重、身熱等癥狀,可服用藿香正氣丸等藥物。

初夏,要注意預防疰夏

疰夏,也稱注夏,又稱夏痿,是由于體質的虛弱和天氣的暑熱所產生的一種季節性病癥。中醫理論認為,素體脾虛者,在氣候炎熱、雨濕較多的夏日,天暑下逼,地濕蒸騰,濕熱相合,導致疰夏,表現為心煩、身倦、汗多、食減、消瘦等癥狀?,F代醫學也證明,夏季高溫下,人體生理活動和外界環境的平衡易遭破壞,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常不穩定,精神往往萎靡不振,有時伴有頭痛和失眠。同時又由于高溫下腎臟排泄功能大大減弱,影響了胃腸消化液的分泌,輕者食欲不振,重者會導致胃腸病癥,甚至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

我國民間歷來就有預防疰夏的習俗。預防疰夏常始于“立夏”前后,初夏時節正是預防疰夏的關鍵時段。這一時段,要多參加體育活動,注意保護脾胃,不食或少食油膩、難以消化的食物。要保證適宜的睡眠時間,注意勞逸結合。

猜你喜歡
時節病癥濕度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時節寄追思
腰痛這個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見病癥怎么處理
路基上CRTSⅡ型板式無砟軌道濕度場分析
濕度變送器測量結果不確定度評定
炙甘草湯,適用于哪些病癥
青春期病癥
帶有雙檢測結構的電纜接頭保護裝置
初夏時節要繽紛
跟蹤導練(二)(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