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達悟族圖騰紋樣與馬家窯彩陶紋樣的比較分析

2019-06-17 13:34魏弋涵WeiYihan
天津美術學院學報 2019年1期
關鍵詞:馬家窯神人彩陶

魏弋涵/Wei Yihan

蘭嶼作為現今極少數還保持著原始生活狀態的中國臺灣離島,其島上的居民達悟族更是延續了諸多民族文化中的特征和符號。筆者通過前期實地調研,發現達悟族藝術中存在一些和史前彩陶藝術相似的元素。達悟族藝術應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產物,而非單一歷史線性發展而衍生的結果。本文試圖通過對達悟族圖騰紋樣與馬家窯文化彩陶紋樣的對比分析,歸納二者紋樣與色彩的相似之處以及崇拜和禁忌的差異,從而剖析其內在的文化內涵。

一、蘭嶼島及其居民達悟族概述

蘭嶼是坐落于太平洋西部、臺灣島東南方四十余里的一座原始小島。蘭嶼島最早記載于南宋,被稱為淡馬顏(即tobacco的音譯)。17世紀,荷蘭人曾兩次登島勘探并繪制地圖。到了清朝,有官員到達蘭嶼,夕陽西落時,整個島嶼在緋紅的霞光中好似一個紅色人頭,因此稱其為紅頭嶼。后期因島上盛產蝴蝶蘭,即改名為蘭嶼。①相對于其他臺灣離島來說,蘭嶼的開發程度并不高,島上居民基本保留著原有的生活狀態。目前該島共有四個行政村,六個部落,分別是椰油、漁人、紅頭、朗島、東清、野銀。不同的部落擁有不同的遷徙歷史和神話禁忌。島上的原始居民自稱為達悟族,1902年日本學者在其報告中稱島上居民為Yami(雅美族)。②

在本世紀初,島上居民已經將其傳統藝術應用于各個生活方面,如拼板舟、木雕柱、建筑墻面,甚至是現代旅游文創產品都被達悟族傳統的圖騰紋樣所裝飾。其中拼板舟(圖1)作為最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最能體現達悟族傳統的圖騰藝術以及其文化特征。船體的雕刻是由所屬組員來描繪,整艘船畫好圖案以后,按照順序由雕刻師完成。這些精美的圖紋,有手牽手的神人紋,幾何樣式的水波紋,還有最具特色的船眼紋予以整條木舟祈福。在這座島上,我們可以看到千百年前流傳下來最傳統、原始的藝術形象,在折服于達悟族的原始藝術之余,我們還可以發現它和遠隔千里的史前彩陶藝術有著一定的聯系。

二、達悟族圖騰紋樣與馬家窯彩陶紋樣的相似之處

生活習俗方面,兩地的房屋都采用了半穴居式的建筑結構,也都把陶器作為最主要的生活用品。在藝術裝飾上,除了部分紋樣造型之外,色彩的使用也幾乎一樣。日本學者鳥居氏1902年的調查研究顯示,在達悟族語言中對色彩的概念并不細分,綠色和黃色為同音,紅色和紫色發音近似,且視黑色為無色。③達悟族圖騰裝飾中只用紅、白、黑三種顏色作為全部的色彩裝飾。赤色用天然的紅土;黑色用木炭燃盡后的灰屑;白色則用海洋中的貝類和石灰巖研成粉末,加上樹脂為黏稠劑。同樣馬家窯彩陶上大部分的黑色都以磁鐵礦和黑錳礦為主,赤色主要成分是氧化鐵,這種用天然礦物質顏料作為裝飾色的方法和達悟族如出一轍。這是人類祖先對于藝術審美的共通感。在紋樣上,二者主要有以下兩種紋飾造型近似:

1.水波紋

作為生活在海洋上的族群,達悟族圖騰紋樣中有和海洋相關的元素。其最主要,也是最基礎的裝飾紋飾即水波紋(圖2)。達悟族現在所遺留下的水波紋在裝飾紋樣上的體現是相對抽象、簡潔的,一般由紅、黑兩種色彩的線條上下相疊多層,從而形成水波的樣式。按照學者何星亮在《圖騰文化與人類諸文化的起源》中對圖騰的分類來看,水波紋屬于原始自然現象崇拜,這在圖騰起源的歷史中相對于動物、植物崇拜來說是居于晚期產生的。④

圖1 達悟族拼板舟

圖2 達悟族水波紋

內地的水波紋在馬家窯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都可以找到源頭。馬家窯彩陶是中國祖先在史前時期留下的藝術瑰寶,彩陶上的水波紋(圖3)造型優美,其流暢的線條盡顯彩陶藝術的裝飾美,反映了早期先民對于黃河水的崇拜與敬畏。馬家窯水波紋與達悟族水波紋相比,前者的紋樣更趨向平滑、柔順的曲線,后者則呈現出剛直的幾何形象。相比而言,達悟族水波紋與馬家窯彩陶中的折帶紋(圖4)在樣式上更為近似,但其內在的寓意還是海水波浪。兩種水波紋既有相似之處,又獨具個性。水作為養育原始人類最基本的自然資源,在不同區域的文化中,均為原始藝術的裝飾元素,對水的原始自然崇拜,在二者的藝術表現中不謀而合。

圖3 馬家窯彩陶水波紋

圖4 馬家窯彩陶折帶紋

2.神人紋

達悟族的神人紋又稱人形紋,多用抽象、變形的方式來描繪人物形象,最常見的有五種基本樣式以及一些變形的紋飾(圖5),大都是用簡潔的幾何形和直線條,再加上四肢以及頭部圈狀的紋飾組合而成。與達悟族神人紋飾有密切關系的,另有一種祭祀用的“飾杖”?!帮椪取笔怯捎材镜癯芍Ъ?,在下方以牛角固定,上部則用黑色雞毛插撮而成的神人形樣式的裝飾物(圖6)?!帮椪取钡闹饕猛臼窃谛麓渌畠x式時向天神祈福、祭祀,同時還象征著父系群的榮譽。

圖5 達悟族神人紋(魏弋涵 繪)

神人紋也同樣出現在馬家窯文化彩陶紋樣中,在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中,神人紋都作為主要紋飾出現,前期用具象形式作為表現手法,后期則以抽象、變形樣式為主。馬廠晚期的變形神人紋也有學者稱其為蛙紋,這一點在學術界至今還無定論。不論是半山類型的具象時期,還是馬廠類型的變形時期,都有一些特點:四肢的曲折動態都近似相同,頭部都不畫出五官,且都沒有臀部。到了馬廠晚期,神人紋索性不再有頭的形象,簡潔且直接地用四肢軀干所代替。

達悟族神人紋樣與馬家窯彩陶神人紋樣都出現了不止單個神人紋,更有二方連續的執手神人紋樣出現在裝飾上,這樣的紋飾寓意著原始人類攜手歌舞,或某種巫術場景的再現,這也契合了藝術起源于巫術一說;其次,神人紋在各自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都從最初的具象形象漸漸發展為抽象的、簡易的變形形象。馬家窯彩陶神人紋的發展到了馬廠類型的中、晚期時,紋飾已經趨于徹底的解體和幾何形變體(圖7),而達悟族神人紋在后期也發展演變為簡潔的圈紋。

圖6 達悟族“飾杖”(來自:劉其偉《蘭嶼部落文化藝術》,藝術家出版社)

圖7 馬家窯彩陶神人紋的衍變(甘肅省博物館彩陶展)

三、達悟族圖騰紋樣與馬家窯彩陶紋樣的差異

1.紋樣產生的不同自然環境

蘭嶼島位于太平洋西部,島上沒有大河川,只有小溪流。達悟族身處海洋環境,除了種植的少數基本作物外,更重視捕撈業。馬家窯文化地處洮河、大夏河流域,是典型分布在河流區域的農耕文明,農作物的種植和灌溉都離不開河水。兩種不同生活環境下的文明造就了對于不同自然物的原始崇拜,對海洋和河流的崇拜分別反映在各自的裝飾紋飾上。船眼紋和漩渦紋,它們是兩種文化里最具特色的藝術符號。

達悟族船眼紋由多個同心圓組成(圖8),沿著圓形圍繞一圈的三角紋象征著太陽的光芒照射。他們認為海洋上的暗流洶涌是因為海中的惡神所致,而船首的船之眼則是為了驅邪招福而設計的。這種同心圓的形象類似銅鼓上的紋飾,在古越時稱之為十二芒星。關于船眼最早的記載源于百越、百濮。船眼的來歷是由龍、蛇眼變為鳥眼再演化成鯨魚眼的過程。另外,經考古發現,銅鼓最早確實源于我國云南地區,并傳遍于東南亞、南洋及西南太平洋區域。每件銅鼓上也幾乎都有太陽紋的出現(圖9)。房仲甫在《我國銅鼓之海外傳播》中提到:“銅鼓人像上的發飾與雅美人(即達悟族人)舉行宗教舞蹈儀式時的裝飾完全相像?!雹菟臍v史淵源是否與百越文化的南傳有關還有待考究。

圖8 達悟族船眼紋

漩渦紋(圖10)作為馬家窯彩陶紋飾中最具代表性的裝飾元素,發軔于馬家窯類型時期,在半山類型時期成為主要花紋。對于漩渦紋的來源,學術界主流的觀點是最早由石興邦先生提出的鳥紋演變,認為石嶺下類型時期的鳥紋紋樣,經過變體后成為馬家窯類型和半山類型中的漩渦紋,最終演變為馬廠類型的四大圈紋。而筆者認為漩渦紋的主要含義來源于河水,是五千年前的原始人把河流作為自己的自然物崇拜,刻畫在生產工具上,以體現對河流的敬畏與崇拜,即是馬家窯水波紋演變后的紋飾。相較水波紋,漩渦紋更加具有紋樣的運動感和形式美。漩渦紋是馬家窯彩陶紋飾中使用率最高的紋飾,也是最獨特的藝術語言,不論是前期二方連續的造型還是四方連續的擴展,它對線條的運用都體現了縝密、多變且有秩序美的特點,是馬家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紋飾。

2.創作工具的差異

達悟族圖騰紋樣是由簡易的符號標記演化而來的(圖11)。相比之下,雖然馬家窯彩陶中也有很多符號標記,可這些符號與彩陶紋飾是同時出現的,并不是演化關系。這是由于藝術創作時二者所使用的工具不同,決定了兩種藝術語言的不同和內在文化的差異。達悟族文化和馬家窯文化中都沒有成熟的文字系統,早期都以象形符號作為主要記錄方式,達悟族人一直以來都采用刀具在木板上刻畫,而馬家窯文化的“藝術家”們卻用最早的“毛筆”進行創作。在馬家窯彩陶上畫的流利、有力的筆觸和某些線條留有筆毫描繪的痕跡觀察,證明是類似的毛筆工具所彩繪的。⑥這種區別反映在藝術語言的表現差異上:盡管達悟族人也燒制陶器,可并沒有用繪畫的方式將圖騰紋樣繪于陶罐上作為裝飾。而在馬家窯彩陶文化中用獨特的軟筆對線條進行流暢的勾繪,反映了中國河流文明的先民最早對毛筆的使用,創作工具的不同導致馬家窯彩陶在裝飾紋樣上更具形式美,將陶罐賦予了更具流線型、運動感的造型,這也構成了達悟族圖騰紋樣和馬家窯彩陶紋樣之間最本質的差異。

圖10 馬家窯彩陶漩渦紋(來自:馬家窯類型漩渦紋尖底瓶)

圖11 達悟族符號木板刻文(來自:劉其偉《蘭嶼部落文化藝術》,藝術家出版社)

四、結語

達悟族作為現今較完整保持原始文化狀態的部落民族,其藝術創造的最初目的都是源于勞作。船眼紋和水波紋也是在捕獵的基礎上衍生出對勞作過程順利的一種祈愿的圖騰紋樣。馬家窯彩陶藝術同樣表現出我們的祖先對于藝術繪畫最原始的記載,充滿智慧地將線條呈現出優美的曲線,反映了農耕文明環境下的人們對于藝術的渴望表現。二者的比較展現了先人們對藝術的見解不謀而合,也說明了圖騰紋樣作為最原始的藝術作品,對藝術的起源研究有著不可忽視的參考性解讀。

注釋:

①劉其偉:《蘭嶼部落文化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2年,第23—26頁。

②韋東超:《臺灣雅美族研究綜述》,《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S1期。

③鳥居龍藏:《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

④何星亮:《圖騰文化與人類諸文化的起源》,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1年,第132—141頁。

⑤房仲甫:《我國銅鼓之海外傳播》,《思想戰線》,1984年第8期,第48—49頁。

⑥吳山:《中國歷代裝飾紋樣略述》,《南京藝術學院學報》,1979年第2期,第39頁。

猜你喜歡
馬家窯神人彩陶
回顧與反思:界首彩陶的歷史源流與傳承現狀
銀河春韻
夜讀春秋
馬家窯彩陶器型的發展與演變
人間相與神人涵化——尹向東創作論
神秘的馬家窖彩陶
馬家窯彩陶的裝飾紋樣美感
文明厚土 再添華彩
GET,神人神技能,寧神又提氣
良渚玉器神人獸面像的真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