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作文教學視角的拓展與延伸

2019-06-24 17:40王麗
語文世界(教師版) 2019年5期
關鍵詞:學術性工具性人文

王麗

作文教學受應試模式禁錮幾乎是必然的結果。但理智地思考,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教學思路顯然是不合適的,既不能培養學生真正的寫作能力,也不適合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作為最能體現語文教學綜合成果的作文教學,筆者以為只有從最根本的作文視角出發,進行拓展與延伸,才能改變作文教學受困于考試評價的模式化思路,才能真正符合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需要。

一、作文教學要基于“工具性”走向“人文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原本是面向語文學科而言的,但在作文中我們似乎也能夠明顯地感覺到這兩者的存在。當我們強調“作文不是美麗辭藻的堆砌”時,實際上就是對純粹工具性的批判。但當下的初中作文教學,實際上仍然存在著明顯的工具至上傾向: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模式寫作文,要求所謂的“虎頭、豹尾、豬身”,要求表達要有意境……這些要求的提出往往都是基于作文得分目標而制訂的,卻忽視了作文原本應當是學生生活感受、文字運用的產物,客觀上使得工具性需要與人文性需要之間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

筆者以為,初中作文教學既需要對基本的工具性提出要求,但更多地要將作文教學的視角落在人文性上。只有真正將“我手寫我心”落到實處,才能讓學生驅動思維,提高駕馭文字的能力。當然,這里所說的“我手寫我心”,不是指直抒胸臆,而是經由生活的切實體驗或合理想象,并利用最適合自己風格的文字表現出來的過程。

在寫“我的語文老師”的時候,有學生這樣開頭:窗外的柳絲隨著細風輕柔地飄著,我的思緒也隨著柳絲而蕩漾,思緒的微波蕩漾到語文課堂上,我驀然想起了我的語文老師……

這樣的文章開頭,曾經是好多語文老師作文教學的“套路”,因為好多地方的中考作文評判標準,都要求作文開頭要有“意境”。而套路一定是跟模式化聯系在一起的。學生習慣了這個套路,無病呻吟式的開頭就是難免的了。應當說,從實際需要的角度來看作文教學,這樣的套路可能是必要的,但一定不能止步于此,必須要走向人文性。于是筆者在指導學生以此為題作文的時候,特別強調了這樣的四點:一是尋找你印象深刻的關于語文老師的事(不一定是當下的語文老師);二是判斷這件事中的“是”與“非”(畢竟,不是每個語文老師的每一件事都是讓學生喜歡的,允許寫“非”,是一種開放的態度);三是無論是“是”還是“非”,都需要去挖掘其意義與價值;四是基于自己的思考,用自己喜歡的文字寫下這些事。

實踐證明,這四個要求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的記憶中尋找真實的事,然后將其放大并揣摩。我們開放了思考的標準,盡管大部分學生依然選擇的是“是”的那一面,懷著或感恩、或溫暖的心情,“述”著事,“抒”著情,但也有學生對曾經的語文老師所做的事有不理解的地方,而在這種梳理中化解了不少的戾氣。有一個學生在草稿紙上寫下了一個大大的“怒”字,后來讀到文末才知道,他曾經被一個語文老師冤枉過,老師罰他抄課文多少多少遍,他手指都抄腫了,自己當時不敢反抗,后來每次想到都非常憤怒。但真正在寫這件事的時候,他卻在思考過程中、在文字組織過程中完成了一次轉變,最后的作文當中,憤怒少了,理解多了……這種轉變正是筆者所期待的。這也說明只有基于人文性去進行作文教學指導,才能讓學生的心靈皈依于真情實感,從而完成積極的轉化。

二、作文教學要基于“一元性”走向“多元性”

初中作文以記敘文為主,通常并不對其他文體有太多的要求,因此初中作文某種程度上講存在著“一元性”的事實。一元性是必要的,初中作文需要以記敘文為基礎。由于日常作文教學中對此多有強調,這里不再贅述,只想重點闡述一下筆者的多元性作文教學思路。

多元性首先表現為題材選擇的多元性。由于應試的束縛,日常訓練的作文題材往往局限于中考作文題,充其量吸納各地中考作文題的所謂精華來作為作文教學的發散。實際上筆者以為,初中階段尤其是低年段,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自由選題是可行的。筆者采用的策略是向學生征集作文題,并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考,然后由筆者基于中考作文的要求進行組織并命題。這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一次作文題的征集過程中,有學生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我(學生)建議寫一篇關于“規矩”的作文。我看到過一句話,是孟子說的,“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我琢磨了好多遍,感覺這句話非常有內涵,建議我們班所有同學思考一下,并寫下自己的認識與感受。在得到大家的同意之后,筆者將該提議改成一個作文素材: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生活中亦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請你結合生活中的體驗與思考,寫下你對“規矩”一詞的認識。(題目自擬,字數不少于800字)

由于前面已經有了充分的討論,因此學生對“規矩”一詞有不少的理解以及相應的佐證,而學生在作文的時候也就基本上實現了筆隨心動,即心里有所思,筆尖就有相應的文字去描述。而且由于題目自擬,因此學生有了更為寬廣的思維空間。所用的體裁也有所不同,除了記敘文之外,也有學生在作文中初步形成了議論文的風格。盡管這個時候對議論文的寫作還沒有相應的要求,但這樣的萌芽意味著學生在組織文字的時候,已經有了明確的觀點、較嚴密的論證或者說論證意識等。

實踐證明,在初中作文教學中堅持多元化思路,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文字進行表達的能力,而這正是作文教學所追求的重要目標。

三、作文教學要基于“私人性”走向“學術性”

如果注意總結當前初中作文教學的特點,則可以發現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有意無意當中,作文教學的要求更多地強調學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這原本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我們強調作文要寫“真”,只有“真”才能“實”,只有“真實”,作文才能真正起到訓練學生思維、豐富學生人文內涵的作用。但在強調學生個體認識的過程中,“私人性”與“學術性”有了沖突,即學生在寫自己感受的時候,往往忽視了社會對個體的要求。因為“私人性”往往意味著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而初中學生已有的心智與思維方式,并不能讓他們將某一人、某一事放到一個具體的背景下去思考,于是得出的結論或認識往往有似是而非的地方。

核心素養培育的背景下,強調對“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的培養。筆者以為這是對作文教學“學術性”要求的一種體現。所謂學術性,是借用成人的學術研究必須遵循客觀、公正、理性的要求而進行的表達,即我們希望初中學生在作文的時候,能夠帶有合理的理性去描述人與事。事實證明這是可以實現的。譬如上面第一點中所舉的例子,當那個學生因一事而對語文教師有“怒”的時候,通過自身的思考與梳理,最終化解了個人之怒(即私人性),從而對身邊的人與事作出了理性判斷,這就是學術性的體現。盡管初中學生離學術性距離巨大,但初中階段作文教學種下學術性的種子,總是可以的。

總之,初中作文教學的視野需要拓寬與延伸,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核心素養培育需要的學生。

作者簡介:江蘇省海安市城南實驗中學語文教師。

猜你喜歡
學術性工具性人文
《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強化學術性和現實性并舉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共生——核心素養下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培養
基于相關性分析的網頁學術性算法研究
人文紹興
人文社科
讓人文光輝照耀未來
從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讀《林黛玉進賈府》
語文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軍事歷史》應以學術性為主
學術性要更加深化 知識性要更加豐富——《軍事歷史》1988年第1期讀后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