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析經濟對教育的影響

2019-06-24 10:49何光遠
世界家苑 2019年5期
關鍵詞:增長貧困財政

何光遠

摘要:本文限于篇幅,對經濟對教育的影響做簡要的理論分析;并總結在教育經濟議題下,前人和學術大家的結論;最后結合我國實際說明由此當下中國經濟與教育關系的政策問題焦點在何處。

關鍵詞:教育經濟;財政;貧困;增長

經濟是一種橫向的社會過程。它貫穿社會成員的思維、行為和資源。教育和衛生、暴力機關一樣是一類縱向的社會部門。但是研究經濟對教育的影響卻不能只關注二者重疊的部分。首先,經濟中的一些概念和存在,如經濟理性,財富和資源肯定對構成個體產生邏輯上的作用,這些作用處于基礎性的地位,對社會上的所有群體也是如此。因此我們看到在教育部門的管理、教學和交互時,無時無刻都影射出經濟的影子。這里經濟對教育的影響表述出來,我們發現它不僅僅是一種普遍性的作用,他還可以看成一種用經濟學的理論解釋教育系統的運轉規律。就像我們可以用認知心理學去解釋一些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和現象一樣。

1 觀點梳理

研究經濟與教育的關系時,更多的注意力被放在教育對經濟的影響上,因為這才是有用途的知識。任何一個學科的建立都是宏大的社會背景和理論背景下催生的,教育經濟學也是這樣。它由科恩最早于1970年代提出,它在分析包括教育成本、教育收益、教育產業等的手段下,目的是希望使教育的相關資源能作合理的分配及運用,以提高教育的作用。在研究增長時,學者發現教育與經濟人的行為“生長”在一起,而針對教育的經濟學研究,讓我們明白了什么樣的教育是有價值的。而這一結論通常對教育者來說很有意義。

20世紀60年代這一期間,美國的舒爾茨、貝克爾、丹尼森等代表的以人力資本理論為理論基礎和核心內容的西方教育經濟學,在西方一直處于主導地位,被稱為 “主流派”。 舒爾茨的區別了以往物質資本的概念,提出了人的勞動能力也是一種資本,可以帶來收益。人力資本是推動增長的重要因素,人力資本的收益比物力資本帶來的收益還要大。經濟要增長就要重視人力資本的投資,所以也要重視教育投資,明晰所需要的教育的性質。

研究教育和經濟之間關系的其他理論并稱為第二代人力資本理論(包括篩選理論、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社會化理論)。

但是,就在教育經濟學傳播到世界各國的同時,西方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希望通過大規模教育投資帶動經濟的復蘇,但是并沒有取得成功。不景氣的經濟與教育的不斷擴張發生矛盾,出現了種種人力資本理論不能解釋的問題,于是學者們開始認識人力資本理論的局限性并試圖擺脫它的束縛,采取新的方法分析教育與經濟的關系。7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斯賓塞和索羅等提出篩選理論,他們認為人力資本理論關于教育能提高人的認知能力,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的論斷是不正確的,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的認知水平,而是對具有不同能力的人進行篩選。將學識高的人篩至高等教育中,將技能型人才篩至職業教育中。而教育同時也將不同個性的人安排至各個不同的產業部門。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是涉及教育與工資問題的研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戈登、多林格等。他們把勞動力市場劃分為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主要勞動力市場為勞動者提供大公司、大企業的工作,次要勞動力市場為勞動者提供小企業、小公司的工作。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個人的知識技能,而在于它是決定個人是在主要勞動力市場,還是在次要勞動力市場上工作。社會化理論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出現在西方,它的創始人是鮑里斯和金第斯。社會化理論是一種探討教育的社會化功能理論,它從教育的功能和結構方面來分析教育維持資本主義制度方面的功能。社會化理論認為教育的經濟功能源于它的社會功能,而教育的社會功能,遠比教育提高知識技能對經濟的影響更重要。

但是,由于這些理論或缺乏證據的支持,或缺乏邏輯上的嚴密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所以最終未能獲得普遍的承認。80年代以來,對人力資本理論進行批評的研究逐漸增多,這三種理論也逐漸被挖掘出各種缺陷。

2 我國的經濟與教育現狀

一些實證分析的研究者指出,當前我國教育投資占GDP比重過小。不到4%的投資占比相比其他國家來說偏低。這里的關鍵在于,我國近十年的教育投資占比幾乎沒有變化,這說明政府無意投入教育資源,對提高增長關系中教育相關要素的邊際效率并不重視。但是按我國當前經濟狀況來看,以物質資本存量增長貢獻最大,達到56.67%財政性教育投資,人力資本存量增長的貢獻旗子為38.34%,由于我國物質資本投資占GDP的比重通常高達25%以上,而財政性教育投資卻僅占GDP的3%多一點,前者比后者高出7到8倍,而前者對降雨增長的貢獻率僅比大約1.5倍。因此從邊際效益來看,后者的效益比前者高得多,說明了投資與教育方面比投資與物質資本方面更為合算。這理應成為我國經濟規劃和財政預算的出發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了教育體制改革,加大了對教育投入力度,我國教育財政逐步形成了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多元化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新體制,包括政府財政撥款,實行中央與地方分擔,以地方財政為主,規定了財政性教育經費和財政教育撥款增長的原則和數量,開征了城鄉教育附加費,非義務教育普遍實行上學繳費的制度,發展、開辦產業和有償服務,社會捐資集資等多種教育投入方式等等。財政性教育投資近年來開始出現了逐年增長的態勢,但由于受到中央政府教育財政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以及各級財政規模等因素的影響,一些地方政府教育支出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一些地區由于教育經費短缺,地方財政投入不足的問題還未得到解決。

對這種政策問題的對策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調整財政收支結構,加大財政支持教育的力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要率先轉變職能,加強社會管理者職能,從競爭性領域推出來調整支出結構,切實履行社會管理職能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智能豬教育等;二是可以發行教育公債券,以保證財政對教育的穩定支出;三是強調在教育財政的中央集權,中央政府具有財政負擔的最終責任,應將財力用于平衡各地條件差異的手段,應以教育補助金為主;四是爭取國際資本。

參考文獻:

[1] 袁誠,張磊,曾穎等.地方教育投入對城鎮家庭教育支出行為的影響[J].經濟學動態,2013(03).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猜你喜歡
增長貧困財政
談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
遼寧省服務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
我國貧困高中生資助制度的建設
懸置的“貧困”:扶貧資金資本化運作的邏輯與問題
增大火炮射程的技術策略探究
從權利觀點分析中國貧困問題
2016年四川省財政補助健康服務業重點項目(三)
莫為“增長”遮望眼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國家財政責任的優化
讀懂現代財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