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直旋轉圓盤邊緣液體形態

2019-06-26 09:02覃文隆樊未軍石強徐漢卿張榮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2019年6期
關鍵詞:液膜表面張力液滴

覃文隆,樊未軍,石強,徐漢卿,張榮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北京100083)

旋轉霧化器是一種重要的霧化裝置,依靠機械高速旋轉使液體與空氣相切,從而實現霧化。與壓力噴嘴、空氣動力噴嘴相比,旋轉霧化器具有流量上限高、霧化質量易于控制、可霧化高黏性流體等優點,廣泛應用于制糖、牛奶加工、制藥業的干燥流程[1-4],汽車工業車體噴漆[5-9],冶金業熔融爐渣冷卻[10-14],航空業中小型發動機燃油霧化[15-18],以及農業農藥噴灑等[19-22]領域。旋轉霧化器種類眾多,而各類霧化器邊緣液體形態有相似特點,過去學者們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旋轉圓盤(rotating disc)是結構最簡單的旋轉霧化器,因此主要被作為研究對象。

1974年,Matsumoto等[23]就旋轉圓盤邊緣液體脫離圓盤的形態進行了試驗研究,認為液體主要以3種形態脫離圓盤:直接液滴模式(direct drop mode)、液柱模式(ligament mode)和液膜模式(film mode)。直接液滴模式指圓盤轉速較低時,液體以大顆液滴及零星小液滴的形式脫離圓盤;液柱模式指液體以一個個液柱的形式脫離圓盤;液膜模式指液體會先在圓盤外圍形成一圈液膜,之后再破碎霧化。研究得到,3種形態主要與液體流量、黏性、表面張力及圓盤直徑、轉速有關,并得到了各個形態的判定公式。

2002年,Senuma和 Hilborn[4]利用高速攝影,研究了旋轉霧化器邊緣液柱的形成與霧化過程。試驗觀察到,即使在低轉速下,圓盤邊緣依舊可形成液柱。由液柱破碎而成的液滴直徑呈現雙眾數粒度分布(bimodal size of distribution),黏性大的液體產生的液柱較長,表面張力對液柱的破碎時間影響不大,但對破碎后形成的液滴尺寸有較大影響。2005年,Teunou和 Poncelet[24]對旋轉圓盤邊緣液體的破碎模式進行了研究。通過試驗研究得到:當液體流量較低時,不論轉速如何,圓盤邊緣液體始終為直接液滴破碎模式,液霧尺寸分布主要集中于兩三個尺寸,整體較大;隨著流量增加,邊緣液體形成液柱模式,流量越大,液柱越長;流量再增加,圓盤邊緣形成液膜模式。液柱模式霧化的液霧尺寸范圍相對集中,液膜模式霧化的液霧尺寸分布范圍相對較廣。2012年,Liu等[25]對旋轉霧化器邊緣的液體破碎模型進行了研究,得到了直接液滴模式與液柱模式所產生液滴直徑的計算公式,同時總結了3種模式的判定公式。2014年,Ahmed和 Youssef[26]研究多種旋轉霧化器,認為液柱模式產生的液霧較液膜模式產生的更加均勻,同轉速下液霧尺寸也更小。2016年,Wang等[27]研究了旋轉圓盤邊緣液柱形成與破碎破碎過程,并對液柱數量及影響因素等做了總結。結果表明,液柱數量主要受液體表面張力、黏性、圓盤直徑、轉速影響,流量對液柱數量影響不大。通過試驗研究,得到了液柱數量的計算公式。

以上學者對旋轉圓盤進行研究時,圓盤均水平放置,忽略重力影響。而在某些應用場景,如航空發動機中,旋轉霧化器以垂直形態工作,重力影響不可忽略。本文研究了垂直工作的旋轉圓盤,找到其邊緣液體形態的變化規律與特點,并與水平旋轉圓盤對比,發現其區別。

1 試驗裝置

圖1 試驗臺示意圖Fig.1 Schematic of test devices

本文主要通過試驗手段進行研究,試驗裝置如圖1所示。電機轉速可調,轉速范圍為0~24 000 r/min,最小調節單位為 6 r/min。圓盤垂直安裝于電機之上,四周裝有透明保護罩,光源可透過保護罩,為高速相機提供照明。液體通過入射管打在圓盤中心,被圓盤甩出后,由保護罩收集回流到儲液桶。儲液桶中液體經由過濾器,被水泵抽出,通過質量流量計之后,由入射管再次打到圓盤。試驗所用水泵可以在閥門關閉情況下,自動將液體回流,防止泵體燒壞。閥門采用微調閥門,可以精確調節液體流量。質量流量計最小測量單位為 0.1 g/s,量程為 0~40 g/s。高速相機拍攝速率與相片尺寸大小成反比,相片大小為1 280×1 024時,拍攝速率為500幀/s;相片大小為256×256時,拍攝速率為2 500幀/s。試驗時,當圓盤轉速較低時,邊緣液體形態尺寸較大,拍攝時采用大相片、低速率拍攝;當圓盤轉速高時,邊緣液體形態尺寸變小,但液體形態變化速度變快,因此采用小相片、高速率拍攝。相機分別拍攝旋轉圓盤頂部與底部液體形態,以用來研究重力對液體形態的影響。

試驗件尺寸如圖2所示,圓盤中心開有一個凹槽,液體通過入射管,先打在凹槽里面,再在離心力作用下流到圓盤表面,以防止液體飛濺及直接在重力作用下脫離圓盤落下。試驗時采用固定流量,改變轉速及固定轉速,改變流量的測試方法,測試液體為水,流量為0~36 g/s,圓盤轉速為0~24 000 r/min。

圖2 旋轉圓盤示意圖Fig.2 Schematic of rotating disc

2 結果與分析

2.1 水平旋轉圓盤邊緣液體形態判定公式

水平旋轉圓盤邊緣液體形態與液體本身的動力黏性 μL、密度 ρL、表面張力 σ,圓盤的轉速 ω、直徑 D等有關。Matsumoto等[23]在 Frost[28]、Hinze和Milborn[29]的研究基礎上,從理論角度分析得到,水平圓盤邊緣液體形態主要由雷諾數Re與液體韋伯數WeL決定。設 Q1、Q2分別為直接液滴形態轉化為液柱形態、液柱形態轉化為液膜形態的臨界流量,Matsumoto等[23]通過試驗,得

式中:轉速 ω單位為 rad/s。當 Q<Q1時,為直接液滴形態;當Q1<Q<Q2時,為液柱形態;當Q>Q2時,為液膜形態。

本試驗采用水作為試驗液體,試驗室溫約為25℃,水密度 ρL=1 000 kg/m3,動力黏性 μL=0.001 Pa·s,表面張力σ=0.072 N/m。試驗對水采用質量流量的計量方式,設M1、M2分別為 Q1、Q2對應的質量流量,單位為 kg/s,將水的物性參數及旋轉圓盤直徑D=0.1 m代入式(1)和式(2)中,得

2.2 垂直旋轉圓盤底部液體形態

2.2.1 流量對液體形態影響

圖3為轉速為1 800 r/min時,不同流量下圓盤底部液體形態,轉動方向為逆時針,圖片分辨率為800×600。從圖中可以看到,當流量不大于24 g/s時,流量增加,對圓盤邊緣液體形態影響不大。當流量達到30 g/s時,圓盤邊緣出現多個液柱糾纏在一起情況,整體上還是液柱形態。當流量進一步增加到36 g/s時,圓盤邊緣液柱糾纏狀況變多,糾纏在一起液柱并沒有形成完整的液膜,而是以幾個液柱合并成一片片小液膜的形式,以非常不規則的形態脫離圓盤。同時圓盤邊緣其他地區仍存在大量液柱,邊緣液體整體呈現大量液柱與小區域液膜混合出現的形態。由于此狀態下液體離開圓盤的形態很不均勻,可以認為此狀態液霧的均勻性較液柱形態產生的液霧差。

對于水平旋轉圓盤,由式(3)和式(4)計算得到,當轉速為 1 800 r/min時,M1=15.8 g/s,M2=26.0 g/s。而由圖3得到,垂直旋轉圓盤邊緣液體并未出現直接液滴形態,當流量大于M1時,邊緣液體形態并無明顯變化,依舊是液柱形態。當流量大于M2時,圓盤邊緣液體呈現液柱與液膜混雜的形態,并未形成完整的液膜。

圖3 不同流量下圓盤底部液體形態Fig.3 Liquid morphology of disc bottom at different flow rates

2.2.2 轉速對液體形態影響

圖4為流量為1 g/s時,不同轉速下圓盤底部的液體形態。轉速為60~300 r/min時,圖片分辨率為 1280×1 024;轉速為 420~900 r/min時,圖片分辨率為1 024×720;轉速為 1 080 r/min時,圖片分辨率為800×600;轉速為 1 320 r/min時,圖片分辨率為640×480;轉速為1 800~12 000 r/min時,圖片分辨率為256×256。當轉速很低時,圓盤表面液體一方面會隨圓盤轉動,另一方面又會在重力作用下向圓盤最低處流動。向最低處流動的液體會逐漸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液體形成大段的液柱落下,之后開始再一次積累(60、120 r/min)。隨著轉速增加,液體積累的位置會向圓盤轉動方向移動,液體仍舊在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大段落下(180、240 r/min)。轉速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重力對液體不再有明顯影響,液體在圓盤邊緣形成液柱,液柱形態與水平旋轉圓盤液柱形態類似(300 r/min)。之后隨著轉速進一步增加,液柱長度逐漸變短,液柱數量逐漸增多(420~3600 r/min)。當圓盤達到非常高轉速時(4 800~12 000 r/min),圓盤邊緣液柱變得非常短,液體近似于以一個個液滴的形式直接脫離圓盤,但仍是先形成液柱,之后再脫離,依舊屬于液柱形態。

由式(3)計算出當流量 M1=1 g/s時,ω=46 116 r/min,即只有當轉速大于 46116 r/min時,圓盤邊緣液體呈現為液柱形態,反之為直接液滴形態。而在本試驗中,流量為1 g/s時,轉速大到可以抵消重力影響后(轉速ω≥300 r/min),圓盤底部始終為液柱形態,并未出現水平旋轉圓盤的直接液滴形態。

圖4 不同轉速下圓盤底部液體形態Fig.4 Liquid morphology of disc bottom at different rotating speeds

對其他流量下試驗結果進一步分析,發現當流量小于24 g/s時,轉速大到排除重力影響后,圓盤下部邊緣液體始終為液柱形態,沒有出現直接液滴與液膜形態;當流量為24 g/s時,在某些轉速下,邊緣液體形成的液柱會糾纏到一起,當轉速大于2400 r/min后,糾纏現象消失。當流量達到30 g/s及以上時,邊緣液柱糾纏現象加劇,偶爾會形成局部液膜,但很快又會消失,即使轉速增加到24000 r/min依舊并未形成完整液膜。由式(4)計算得到,當流量M2=30 g/s時,轉速大于 1415 r/min,水平旋轉圓盤邊緣液體即變為液膜形態。由此可知,與水平旋轉圓盤不同,垂直旋轉圓盤下部邊緣液體形態主要與流量有關,轉速影響不大。液柱與液膜交替出現的柱膜糾纏狀態并不會形成完整液膜,只會局部形成一些小液膜,其他區域仍以液柱為主。

2.2.3 重力對液體形態影響

由圖4可知,當轉速很低時,垂直旋轉圓盤表面液體主要在重力作用下流下,并不會由圓盤甩出,從而無法實現霧化。當圓盤轉速增加到某一數值ω0時,圓盤邊緣液體會有液柱甩出。圖5為由試驗得出的不同流量下ω0的變化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整體上ω0隨流量的增大而增大。當流量低于24 g/s時,ω0與流量約為平緩的線性關系。但在流量大于24 g/s之后,臨界轉速ω0迅速升高,與流量仍呈線性關系。

圖5 臨界轉速-流量關系Fig.5 Relation between critical rotating speed and flow rate

圖6 圓盤表面液體形態Fig.6 Liquid morphology on disc surface

圖6為垂直旋轉圓盤下半部表面液體流動情況,圖片分辨率為1 280×1 024。從圖中可以看到,液體流到圓盤表面之后,由于重力作用,會在圓盤表面形成一個明顯的波,波峰處液膜厚度明顯大于其他地方。當轉速較低時,波會徑向延伸很長,直到圓盤邊緣(見圖6(a))。當轉速增加時,波延伸距離變短(見圖6(b)),在波徑向距離最遠處,波峰逐漸消失,與圓盤表面液膜融為一體。當流量增加時,波徑向延伸距離變長(見圖6(c)),再次延伸到圓盤邊緣。理論上,當波延伸到圓盤邊緣時,會在延伸處形成一個大的液柱,大量液體從該處流出。由于波峰處液體的切向速度遠小于圓盤速度,此處液體會在重力作用下很快下落,不能形成良好的液柱霧化。但在試驗觀測中波峰處甩出的液體并不多,原因是當波延伸到圓盤邊緣時,由于表面張力作用,阻止液體從波峰處甩出。波峰內液體會沿圓盤圓周流動,同時繼續旋轉加速,直至液體的離心力大于表面張力,從圓盤邊緣甩出,形成液柱霧化。表面張力與液體表面的曲率成正比,曲率越大,表面張力越大。當流量增大時,波的厚度增大,邊緣液體表面張力變小,同時表面張力需要克服的液體慣性力加大。當流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時,邊緣液體的表面張力不能阻止液體從波峰處大量流出,如果要實現液柱霧化,需要繼續加大圓盤轉速,直至波峰厚度小到表面張力可以支撐為止(見圖6(d))。所以當流量大于24 g/s后,曲線會迅速升高(見圖 5)。

2.3 垂直旋轉圓盤頂部液體形態

與水平旋轉圓盤不同,由于重力作用不可忽略,垂直旋轉圓盤底部與頂部的液體形態并不相同。頂部出現了液柱、液膜、柱膜糾纏等形態,流量與轉速共同影響著液體形態。

2.3.1 流量對液體形態影響

圖7是轉速為1 500 r/min時,不同流量下垂直旋轉圓盤頂部的液體形態,圖片分辨率為800×600,旋轉方向為逆時針。由圖中可以看到,當流量不大于9 g/s時,頂部圓盤邊緣液體呈現液柱形態,液柱長度隨著流量增大而增大。當流量達到12 g/s時,圓盤邊緣出現液膜形態。當流量為18 g/s時,液膜進一步加大;當流量增大到 20 g/s時,液膜明顯減??;當流量變為21 g/s時,液膜狀態消失,出現液柱與液膜交替出現的柱膜糾纏形態。流量進一步增加,達到24 g/s時,圓盤頂部維持柱膜糾纏形態不變,流量增加到33 g/s時也不會改液體形態。

圖7 不同流量下圓盤頂部液體形態Fig.7 Liquid morphology of disc top at different flow rates

由式(3)和式(4)計算得到,當轉速為1 500 r/min時,水平旋轉圓盤邊緣液體由直接液滴轉變為液柱形態的流量 M1=18.4 g/s,由液柱轉變為液膜形態的流量M2=29.0 g/s。很明顯與垂直旋轉圓盤頂部液體形態不同。另外垂直旋轉圓盤產生的柱膜糾纏形態,水平旋轉圓盤是不存在的。

2.3.2 轉速對液體形態影響

圖8為頂部液體流態圖。當流量低于12 g/s時,當轉速抵消重力影響,圓盤頂部有液體甩出后,頂部圓盤邊緣液體始終保持為液柱形態。隨著轉速增加,液柱數量增多,長度變短。當流量達到12 g/s及以上時,圓盤頂部出現液膜形態。與水平旋轉圓盤不同,隨著轉速增加,圓盤頂部液體先形成柱膜糾纏形態;當轉速增大時,柱膜糾纏形態中液膜出現的比例越來越大,直至轉速達到ω1后,圓盤頂部出現完整的液膜。轉速再一步增加,液膜也逐漸增大,直至轉速增加至ω2后,液膜達到最大;轉速再增加時,液膜開始變小,當轉速增大至ω3后,圓盤頂部液體重新變為柱膜糾纏形態。再增加轉速,柱膜糾纏形態中液膜出現的比例會逐漸下降,但直至轉速增大到24 000 r/min,圓盤頂部液體仍為柱膜糾纏形態。

圖9為圓盤頂部液膜出現的轉速ω1、達到最大的轉速ω2及液膜狀態消失的轉速ω3與流量的關系。當流量小于12 g/s時,圓盤頂部始終為液柱形態;當流量大于26 g/s后,圓盤頂部同樣不會出現完整液膜,始終為柱膜糾纏形態。所以從圖9可知,當流量在12~21 g/s之間,圓盤頂部才會在某些轉速區間內出現完整液膜,轉速區間約為 1 000~2 100 r/min。

圖8 液態分布Fig.8 Liquid distribution

圖9 液膜存在時轉速-流量關系Fig.9 Relation between rotating speed and flow rate when liquid film exists

2.3.3 重力對液體形態影響

圖10 不同時間下圓盤頂部液體形態Fig.10 Liquid morphology of disc top at different time

圖10為圓盤頂部液膜隨時間的變化,液體流量為18 g/s,圓盤轉速為1 320 r/min,圖片分辨率為800×600。在垂直旋轉圓盤邊緣,液膜波動程度非常劇烈,有時幾乎消失,有時突然增大,并不像水平旋轉圓盤那樣,液膜始終能維持一定的形態。在柱膜糾纏形態出現了同樣的情況,有時圓盤邊緣幾乎是完全是液柱,有時糾纏的液柱會大大增加。同樣的現象出現在圓盤底部的柱膜糾纏形態,只是變化劇烈程度較圓盤頂部小。

從圖6可知,液體在會圓盤下半部表面形成一個大波,波并不是處于準穩態,而是隨著圓盤旋轉而波動。流量越大,波動越大。波的每次波動,都會隨著圓盤旋轉,影響到下游的液體形態。因此,圓盤頂部與底部液體形態會出現大范圍變化。與頂部相比,圓盤底部離波的距離更遠,波動的影響變小,因此底部液體形態變化程度較圓盤頂部小。

3 結 論

對垂直旋轉圓盤進行了試驗研究,用高速攝影拍攝到其邊緣液體形態,得出:

1)垂直旋轉圓盤底部與頂部邊緣液體形態并不一致,底部只有液柱與柱膜糾纏2種形態,頂部會出現液膜形態。

2)圓盤底部液體形態主要與流量有關,當流量不大于24 g/s時,底部始終為液柱形態;當流量大于等于30 g/s時,底部始終為柱膜糾纏形態。

3)頂部在流量處于 12~21 g/s,轉速處于1 000~2 100 r/min時,會出現完整液膜形態;當流量小于12 g/s時,頂部始終為液柱形態;當流量大于 12 g/s,但 轉 速 小 于 1 200 r/min或 大 于2100 r/min時,頂部出現柱膜糾纏形態。當流量大于26 g/s時,頂部始終為柱膜糾纏形態。

4)由于重力作用,液體會在圓盤下半部表面形成一條大波。當流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液體表面張力不能阻止液體從波峰處流出圓盤邊緣,使圓盤形成液柱形態需要的轉速大大增加。波會隨時間波動,從而影響到圓盤邊緣液體形態,所以垂直圓盤邊緣液體形態的變化程度要遠遠大于水平旋轉圓盤。

猜你喜歡
液膜表面張力液滴
壓水堆乏燃料單棒冷卻液膜流動特性實驗研究
豎直平板上含活性劑液膜排液過程不穩定現象的數值模擬
亞/跨臨界狀態下不同組分燃油液滴蒸發特性分析
建筑環境中微生物對液滴蒸發影響的實驗研究
傾斜射流撞壁實驗研究及液膜幾何參數建模
結冰風洞中過冷大水滴云霧演化特性數值研究
液滴輻射器液滴層的優化設計
液體火箭發動機液膜冷卻研究綜述
神奇的表面張力
神奇的表面張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