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節日集體記憶及其建構歷程

2019-07-04 12:34徐越
新媒體研究 2019年23期
關鍵詞:集體記憶人民日報文化認同

徐越

摘? 要? 文章根據@人民日報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發布的微博對傳統節日集體記憶進行關聯,以可視化的形式揭示@人民日報發布傳統節日相關微博主題選擇傾向以及主題選擇原因。比較這些傳統節日集體記憶的變遷與不同的微博主題可以發現:短視頻這種傳播方式的大量運用符合年輕人的社交習慣,更容易為受眾帶來情感上的共鳴;由于民眾生活形態的變化,一些傳統節日集體記憶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但是,在發展變化的風潮中,許多本應銘記的東西,如傳統習俗、詩詞歌賦等卻被遺忘冷淡。

關鍵詞? 傳統節日;集體記憶;《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23-0120-02

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民族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華夏五千年來豐富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1]。傳統節日的集體記憶,以時間為向度,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構筑出來的“文化產物”。

傳統節日跟隨社會歷史階段的發展,不斷地調整著自己的文化主題。早期社會,節日主要表現為民眾對自然時間的順應與對神秘宗教的祭祀[2],但隨著現代大眾主體意識的轉變,傳統節日的集體記憶不再僅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諧的產物[3],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構建傳統節日當代集體記憶的過程中,微博發揮著不可忽視作用,@人民日報作為政務微博中極具影響力的“大V”,潛移默化中形塑大眾腦海中傳統節日的集體記憶。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本文主要運用了文本分析法,從主題分析范疇來檢視傳統節日集體記憶的構建過程。

本研究選取人民日報官微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發布的微博作為分析樣本,利用“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五個關鍵詞進行搜索,選取了共計223個分析樣本。其中與“傳統節日”相關的微博有3條,與“春節”相關的微博有128條,與“清明”相關的微博有42條,與“端午”相關的微博有16條,與“中秋”相關的微博有34條。剔除重復的7條微博,總計216條。平均每條微博的轉發量為3 159.42次,評論數為1 186.67條,平均每條的點贊數為7 572.64個,而64條有視頻的微博平均播放量為404.97萬次。

2? 主題分析

@人民日報發布的每一條微博都可以歸納進某種主題中,與傳統節日相關的傳統主要有三個方面:物質方面的傳統,如生活消費、節日飲食等;社會生活方面的傳統,如追思致敬、社會倫理等;精神生活方面的傳統,如詩詞祝福、節日民俗等。因此,本文將微博主題分成生活消費、飲食傳統、社會倫理、詩詞祝福、節日民俗、追思致敬等六個方面進行研究,而一些日程安排等主題則歸為其他。

如圖1所示,@人民日報與傳統節日主題相關的微博,不同的傳統節日具有不同的側重點。與“春節”相關的微博集中在節日民俗與追思致敬上,與“清明”相關的微博集中于對先賢的追思緬懷上,與“端午”的相關的微博則集中于飲食傳統方面,與“中秋”主題相契合的微博主要是社會倫理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社交媒體并不是僅專注于精神方面,轉而將更多的視線投向大眾的日常生活,將微博作為構筑集體記憶的有效載體,并以此為契機進行群眾關于傳統節日集體記憶的重塑。

3? 總結與討論

3.1? @人民日報構建的集體記憶發生變遷

如圖1所示,本研究根據傳統節日集體記憶的文化情感,將所研究的節日大致分為兩類:一是春節與中秋,象征著歡聚與團圓的兩大傳統節日;二是清明與端午,代表著緬懷先人、致敬英雄。

@人民日報在建構清明和中秋的集體記憶中,延續了幾千年以來的傳統記憶。清明以“祭奠先烈”和“追思緬懷”為重點,發起了#尋找英雄#等話題,在微博中反復提及了“銘記歷史”“致敬英雄”等詞匯,進一步建構了清明節慎終追遠的文化精神,激發民眾勿忘歷史的愛國情感[4]。中秋側重于社會倫理,延續著孝道為先,重視親情的集體記憶,提倡子女關注父母的生活健康等[5]。

而春節與端午的集體記憶,則在當代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人民日報建構春節的集體記憶中,不再局限于闔家團圓,追思歷史、致敬英雄也被納入其中。與春節相關128條微博中,以追思致敬為關鍵詞的微博有21條,占比超過了16%,@人民日報形塑著大眾對春節致敬英雄的集體記憶。關于“追思致敬”的評價轉發數為1 395.5條、評論數為810.2條,遠低于春節相關微博平均轉發數3 048.3條、評論數1 164.2條;而評價點贊量為5 815.2個,略高于春節相關微博評論點贊量5 327.3個??梢姶蟊婈P于春節的集體記憶仍以歡聚團圓為主,也更加傾向于參與相關互動,例如“中國?!薄笆陮Ρ忍魬?、最美全家?!钡?,但是@人民日報依然將追思致敬作為重要的宣傳方向,發起了#鐵路人的春節#、#這就是中國軍人!#等話題,以期民眾在歡聚一堂的同時能致敬無私奉獻、負重前行的英雄。從點贊量可看出,雖然大眾較少的參與相關話題,但是通過點贊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端午節與飲食傳統相關微博有25條,與追思致敬的微博相關微博有0條。顯而易見的是,@人民日報弱化了端午節追思祈福的傳統記憶,而強化了其在飲食傳統方面的習俗。其美食主題相關微博點贊量為23 678.6個,遠遠超過其他端午相關微博的3 280.5個贊,一條美食微博的點贊量更是超過了十萬。在@人民日報的建構中,當代人的集體記憶里,端午節已經和“粽子節”掛鉤,儀式性的賽龍舟與佩艾草等民俗實踐被美食所取代。從時代變遷范疇來看,這些傳統民俗活動與當代的生活實踐相距甚遠,在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發展過程中,昔日具有紀念意義的儀式活動被逐漸淡忘;從飲食文化范疇來看,飲食早已經超越了“吃”這件事本身,而被賦予了更豐富廣闊的社會內涵[6]?!岸宋绻?,吃粽子?!背蔀榇蟊姸炷茉數囊痪湓?,其實吃不吃粽子、吃什么粽子都無所謂,重要的是他鄉游人與家鄉親人團圓。

3.2? 傳統文化的衰落

如圖1所示,與傳統節日相關的216條微博中,與詩詞祝福相關的微博僅有9條,占4%。而轉發量為2 013.4條,評論為274條,點贊數為2 658.1個,也遠低于傳統節日相關微博平均轉發的3 159.4條、評論1 186.7條和7 572.3個點贊數。大眾較少參與詩詞祝福的互動,不難發現他們身處@人民日報所提示的擬態環境中,“赤裸”地迷失在外國文化的浪潮里。官方微博弱化了承載集體記憶媒介的重要性,將國家的過去與現在割裂開,致使人們竭盡所能地追求物質財富,而負載溫情動人的詩篇被忽視和湮沒。

3.3? 短視頻的運用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人民日報共計發了128條微博,所占比例超過傳統節日相關微博的50%,足見其重視程度。在這些微博中,配以短視頻的微博數量有41條,近總量的1/3。其中,社會倫理、追思致敬相關主題的微博共有23條之多,利用極具沖擊力的動態圖像,將濃烈的情感渲染的淋漓盡致。此外,目前微博的主要使用主體是年輕人,短視頻也正依托微博等社交平臺而生存。這種短視頻符合年輕人的社交習慣,更容易為其建構起傳統節日集體記憶的屬性空間。

參考文獻

[1]蕭放.傳統節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50-56.

[2]李欣.比較視野中的中西傳統節日文化[J].中州學刊,2008(4):243-245.

[3]王文章,李榮啟.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J].藝術百家,2012(3):5-10.

[4]黃濤.清明節的源流、內涵及其在現代社會的變遷與功能[J].民間文化論壇,2004(4):186-188.

[5]王穎.中秋節的起源與中秋月的文化意象[J].北京青年研究,2008(1):40-42.

[6]張兵娟.日常生活的儀式與共同體的價值構建——從《舌尖上的中國》談飲食文化的傳播意義[J].新聞愛好者,2013(10):15-18.

猜你喜歡
集體記憶人民日報文化認同
民族傳統體育儀式的文化解讀
“網紅”微博廣告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新聞社群的“情懷”策略建構
美國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認同焦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