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結構與聚集視角下廣西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

2019-07-05 10:53石保緯王田月梁盛凱陸泉志陸宇明周文亮范稚蓮莫良玉
廣東農業科學 2019年5期
關鍵詞:區位商產業結構廣西

石保緯,王田月,梁盛凱 ,陸泉志,陸宇明,周文亮,范稚蓮 ,6,莫良玉,6

(1.廣西大學農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2.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3.廣西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廣西 南寧 530007;4.廣西農業科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5.廣西壯族自治區煙草公司百色市公司,廣西 百色 530022;6.廣西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04)

【研究意義】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質量興農更是產業興旺的重要主線”。廣西作為我國西部農業大省,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是推動廣西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的基礎。研究廣西農業產業結構與聚集狀況,對廣西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的探索有重要指導意義?!厩叭搜芯窟M展】產業結構通常指國家經濟結構中農業、工業以及服務業所占的比例,產業結構的變化通常會給某些行業帶來良好的市場機會。目前,已有一些學者對農業產業結構展開了研究。袁芳[1]通過研究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方式,重點對農村政策金融現狀進行闡述,認為政策性金融模式可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李真[2]以陜西農業資源為研究對象,對發展現狀及具體問題進行分析,發現發展陜西農業現有優勢,是陜西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的基礎,傳統農業經營體系嚴重阻礙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姜長云[3]從農戶家庭經營研究出發,對比傳統農業與新型農業的經營體系,闡述了當前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的主要方向;閆建偉[4]通過運用區位商分析法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進行深入研究,得出不同區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存在差異性的結論;萬將軍等[5]采用DEA效率評價模型、增長率模型,研究了重慶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重慶市發展農業產業經濟的影響,提出改善農產品以及區域結構可以優化重慶市農業產業結構。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陳文勝[6]通過研究農產品現狀,發現建立區域農產品品牌、優化農產品質量是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趙悅[7]研究了吉林省農業產業內、外部結構現狀,發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吉林省農業經濟的發展有待進一步提升。此外,一些學者基于不同視角對農業產業結構升級進行了相關探討。吳絮穎[8]通過對比“互聯網+”在國外的應用和在我國的發展現狀,發現勞動力素質以及農村互聯網配套設施建設是發展“互聯網+農業”的基礎;劉軍等[9]通過對省級面板數據的研究,提出“互聯網 + ”在不同區域對制造業的聚集存在差異性影響;李春生等[10]基于VAR 模型研究城鎮化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發現戶籍人口的城鎮化以及加強農用土地監管可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江艷軍等[11]通過對我國東、西、中部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升級進行研究,發現不同類項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胡凌云等[12]基于京津冀的面板數據研究,發現地區的物流產業聚集水平顯著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劉曉濤[13]通過研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提出了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等以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颈狙芯壳腥朦c】盡管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不同區域的農業產業結構進行了研究,但目前尚無基于產業結構和聚集視角下廣西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的研究?!緮M解決的關鍵問題】對廣西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及優化趨勢、升級機制進行研究分析,提出推進廣西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為廣西的區域規劃及相關政策制訂提供有益參考。

1 模型構建與數據來源

1.1 產業結構升級率

產業結構升級就是產業結構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轉變的一個過程或一種趨勢。本研究用第一產業增加值與第一產業總產值的比值來表示產業結構的升級率,以此顯示產業增長速度和規模,結構升級率的值越大,產業結構升級就越快,增長規模就越大。

式中,i為樣本,本研究指廣西14個地級市;Yi為產業結構升級率;Si為第一產業在第i市的增加值;Wi為第一產業在i市的總產值。Yi值越大說明該市第一產業的產業結構升級越明顯。

1.2 第一產業結構優化率

規?;a業技術服務是現代化農業的顯著特征,在土地規模尚未大幅度擴大的前提下,通過擴大技術服務規模是促進產業聚集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用農林牧漁輔助性產值比例代表產業結構優化指標,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i代表廣西14個地級市;Zi為該地級市第一產業技術性服務比例;Ni為該地級市第一產業技術性服務產值;Mi為該地級市第一產業總產值。Zi值越大表明該地區第一產業技術性服務產值占總產值比例越大,第一產業結構優化率越高,說明該地級市第一產業結構優化水平顯著。

1.3 第一產業區位商

區位商通常是用來判斷一個產業在該地區是否專業化,本研究用來衡量廣西各地級市第一產業專業化水平程度,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i代表廣西14個地級市;j為第一產業;LQij為第i個地級市第一產業區位商;Lij為第i個地級市第一產業總產值;Li為第i個地級市所有產業總產值,Lj為廣西全區第一產業總產值,L為廣西全區所有產業總產值。當LQ>1時,即可認為該地級市的第一產業在廣西全區內屬于專業化水平較高地區,比較優勢明顯,農業屬于專業化生產部門;當LQ<1時,即認為該地區第一產業在廣西內屬于專業化水平較低地區,不具有比較優勢,農業屬于自給性生產部門。LQij值越大,說明地市擁有著更高的農業專業化水平。

1.4 固定效應模型

固定效應回歸模型是用來比較每一自變項的特定類目間的差異及其與其他自變項特定類目間關系的效應模型,以此反映截面數據中的差異性。以廣西14個地級市作為本研究的全部樣本,避免了隨機抽取存在的誤差。通過建立固定效應模型研究影響廣西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率的因素,以此來觀察產業結構及聚集的狀況,探究廣西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式中,LQit為各地級市第一產業的區位商;i為廣西14個地級市;t為時間,范圍是2013—2017年;自變量X是影響LQit的綜合指標,Xit為第i個地級市在t時期的觀察值;αi、βi為自變量系數;為均值截距項,α*為個體的截距對整體截距的偏離,αit為i在t時期截距的偏離度,Vit為誤差項。

1.5 數據來源

所有數據均來源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年鑒》(2014—2018)。由于在統計年鑒中缺失2013年玉林市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數據,用均值插入法補齊數據。

使用Excel 2010計算產業結構升級率、第一產業產業結構優化率以及第一產業區位商,用Eviews 6.0實現固定效應模型的回歸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業結構升級率趨勢分析

從2013—2017年14個地級市第一產業結構升級率的平均值(表1)可以看出,北海市、防城港市和欽州市的產業結構升級率的均值都在50%以上,說明這3個地級市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產業規模和生產效率得到了較快增長。近年來隨著北部灣經濟區的開發及建設,被稱為“北部灣三雄”的北海市、防城港市和欽州市依靠地理優勢加強產品轉化率、增加產品出口來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的速度;第一產業結構升級率均值在30%~50%之間的有4個地級市,包括南寧市、貴港市、賀州市和來賓市,這些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狀況良好,社會消費以及科技水平的提升是推動這些地區產業結構演變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一產業結構升級率均值低于30%的地級市包括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玉林市、百色市、河池市以及崇左市,這7個地級市的產業結構升級率較低,主要由于它們大都維持著傳統、落后的生產模式。

從2013—2017年廣西14個地市產業結構升級率的增長幅度來看,柳州市、桂林市和河池市的產業結構升級率增長顯著。其中,柳州市第一產業結構升級率從2013年到2017年增長了200%,桂林市增長了333%,河池市增長了363%,可以發現這些產業產業結構升級率增長幅度較大的地級市,它們的產業結構升級率的均值并不高,說明這些地級市雖然基礎薄弱,但是增長速度非???,近年來更加重視第一產業的發展;玉林市和百色市第一產業結構升級率近年來未曾發生變動,而南寧市產業結構升級率波動比較明顯,其他地區的升級率變化幅度不大。南寧、柳州是廣西經濟最發達的兩個地級市,但產業結構升級率相對其他地級市來說并不是最高的,這可能是因為南寧和柳州其產業產值基數較大,總量較高,第一產業增長從前期中高速增長逐步進入降檔、轉型的階段。

表1 第一產業結構升級率Table 1 Upgrading rate of primary industrial structure

2.2 產業結構優化趨勢分析

生產性技術服務的發展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產出數量、產品質量,使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從表2可以看出,廣西14個地級市2013—2017年第一產業結構優化率的平均值存在顯著異質性。把第一產業結構優化率的平均值從高到底排序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級別:第一級別的平均值大于2%,稱為第一產業結構優化率優勢地區,包括玉林市、南寧市、貴港市、梧州市、柳州市、賀州市、桂林市、來賓市、崇左市和河池市,這10個地級市的第一產業結構優化率較高,說明這些地級市的農林牧漁業輔助性活動產值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的占比高,它們的第一產業在生產過程中提供了更多的農林牧漁專業輔助性活動,而農林牧漁服務業主要代表著農業生產不同環節服務所產生的輔助性產業,其產值越高說明第一產業的產業結構越優化;第二級別是結構優化率平均值小于2%的地區,稱為第一產業結構優化率劣勢地區,包括百色市、欽州市、北海市和防城港市,這4個地級市的第一產業結構優化率平均值較低,可能是由于這些地區組織化程度較低所致。

表2 第一產業結構優化率Table 2 Optimization rate of primary industry structure

2.3 廣西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徑實證分析

不同地區產業升級水平具有顯著差異性,在不同的因素影響下其形成機制也不一致。本研究通過構建分等級固定效應模型來驗證第一產業結構升級的機制與規律,對兩個不同等級的區域構建相對應的兩個模型,即優勢模型和劣勢模型,分別代表第一產業結構優化率的第一等級地區(10個地級市樣本)和第一產業結構優化率第二等級地區(4個地級市樣本)。再把14個地級市作為全部樣本建立模型3,將區位商納入影響因素,以此來更精準地研究基于第一產業結構與聚集視角下廣西農業產業升級形成機制的區別。用X1、X2、X3、X4、X5、X6、X7 分別表示結構優化率、產業聚集(用第一產業區位商表示)、人員數量(用第一產業從業人數表示)、水利設施投入(用有效灌溉面積表示)、基礎設施(用交通通達度表示)、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現代化程度(用農機總功率瓦數表示)。由3個模型的固定效應結果(表3)可知,優勢模型、劣勢模型和模型3的R2值分別為0.726、0.995和0.775,說明模型整體有較好的擬合優度,且P值都為0.000,模型在0.01水平上顯著。

對比這3個模型的不同結果可以發現,在優勢模型中,X1(結構優化率)和X7(農業現代化程度)對產業結構升級有顯著負向影響,分別通過了10%、5%的顯著性檢驗;X2(第一產業區位商)和X4(有效灌溉面積)對產業結構升級有顯著正向影響,并且都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在劣勢模型中,X3(第一產業從業人數)、X5(交通通達度)、X7(農業現代化程度)對產業結構升級分別有正向、負向、負向影響,并且分別通過了1%、5%、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在模型3中,X2(第一產業區位商)和X4(有效灌溉面積)都對產業結構升級有顯著正向影響并且都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X3(第一產業從業人數)、X5(交通通達度)、X7(農業現代化程度)都對產業結構升級有顯著負向影響,分別通過了1%、5%、10%的顯著性水平檢驗。

以上分析結果表明:(1)廣西兩個不同級別的地區在產業升級機制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在產業結構優勢地區,擴大有效灌溉面積、完善基礎設施是第一產業未來發展的重點。第一產業區位商在優勢模型中也特別顯著,說明在第一產業專業化地區,產業具有聚集優勢和效益優勢。在劣勢地區,第一產業從業人數的增加對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有顯著正向影響,分析發現,這些地區農業仍處于勞動密集型階段,產出率低,需要通過精簡化栽培技術、提高農民的素質來實現農業高產出和農業現代化發展。

(2)在優勢模型中通過顯著性檢驗的有效灌溉面積在劣勢模型中卻沒有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這直接反映出百色、欽州等第一產業結構不夠優化的地區,以產出高質量,結構更優化為指標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不足,農業基礎設施急需加強。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品品質、增加產業效益是未來農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現代化產業、功能型農業升級的主要方向。

(3)對比優勢模型與模型3可以發現,在優勢模型中有顯著負向影響的結構優化率,而在模型3中卻不顯著。從廣西14個地級市整體來看,加工業等相關產業鏈還沒有完善,規?;a技術服務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對比劣勢模型和模型3可以發現,在劣勢模型中呈顯著正向影響的第一產業從業人數,在模型3中卻對農業產業結構存在顯著負向影響,說明農村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缺乏農業專業性人才。而第一產業從業人數對產業結構升級存在顯著負向影響,說明第一產業人員投入由高數量向高素質轉移。

(4)農業現代化是未來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產品更加優質,從業人員更加專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顯著特征[21-24]。然而農業現代化程度在劣勢模型、劣勢模型和模型3中雖然都有顯著影響,但都是對農業產業升級存在負向影響。本研究的農業現代化程度指數主要依據農機械動力的總瓦數,廣西農田地勢比較獨特,大多都是小面積農田或梯田,不便于大面積使用農業機械。而目前農業現代化更關注的是平原地區、作物主產區大型機械的應用,缺乏適合廣西山地丘陵地區的農業機械與農業技術,因此雖然總動力的總量提升了,但是在推動農業產業升級中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廣西2013—2017年的產業升級在不同地區間存在顯著異質性,不同層次地區的產業聚集參雜分布,產業結構升級速度有待進一步提升。這與劉延寶[14]提出的我國不同地區產業結構升級能力水平存在很大差異的結果一致。同時,本研究還認為,農業生產技術服務在不同層次地區的發展存在差異,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聚集、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是廣西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張軍[15]、曾茜[16]、潘鳳釵等[17]從農業技術服務、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業高職人才培養等角度分析了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的現狀,反向驗證了本研究的結論。

表3 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Table 3 Regression results of fixed effect model

農業現代化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而我國農業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過渡階段。陳銀娥等[18]提出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產業升級,與本研究結論機械化和基礎設施的投入是廣西農業高質量發展基礎的觀點一致。任丹等[19]基于對四川省部分種植戶的調查,提出農業機械化跟土地使用規模存在正相關關系,與本研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機械化的研究結果一致。鐘鈺[20]基于對農產品質量與數量辯證關系的研究,提出提高農業科技水平、農業產業的規?;a等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導向,這與本研究機械化、省力生產是未來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方向的意見一致。因此,提高農機使用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4 對策建議

4.1 統籌全面發展,縮小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差異

廣西不同層次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率存在顯著差異,各地級市應該統籌規劃,全面發展。加強對第一產業的扶持力度,促進各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縮小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差異。加快產業的轉型升級,促使廣西整個地區的農業高質量發展。

4.2 加快培育生產性技術服務主體,提供高質量規?;r業科技服務

目前服務業市場魚目混雜,政府部門要加強對技術性服務業的統籌管理。優勝劣汰,加快培育生產性技術服務主體,完善技術性服務業的發展,使其更好地為第一產業服務。通過提供高質量規?;r業科技服務,推進廣西農業高質量發展。

4.3 完善產業結構優化與聚集,提高勞動力素質

完善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聚集、促進產業的升級。在政府引導下加強對農村勞動力專業水平的培養,提升勞動力素質。農業指導站加強對精簡化栽培技術的宣傳指導。促進農民提升農業栽培技術,進而提高產出數量、提升產品質量,使廣西由傳統農業向高質量農業轉變。

4.4 加快農藝與農機相結合技術的應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但是廣西的農田環境獨特,大部分農田不適用當前市場上的大型農業機械。政府部門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構建農機技術攻關小組,自主創新,制造適合廣西山區的農用機械,加快農藝與農機相結合技術的應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強農田水利設施,農村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區位商產業結構廣西
廣西貴港
稅收政策對東營市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及意義
整車、動力電池產業結構將調整
毛主席來到我廣西
基于區位商的合肥市產業結構分析及主導產業選擇
文化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的效應研究
基于區位商法的新疆現代農業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研究
區位商視角下麗水市優勢產業分析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產業結構效益與競爭力研究
廣西出土的商代銅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