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難免(不)VP”的生成機制及話語形式選擇

2019-07-10 01:54曹蒙潔
文教資料 2019年13期

曹蒙潔

摘 ? ?要: 在“難免(不)VP≈難免VP”語義前提的制約下,“難免(不)VP”中VP的語義限制為[+消極性][-可控],以該語義限制為佐證,“難免(不)VP”產生是在“交互主觀性”的影響下,說話者站在聽話者的角度考慮聽話者主觀心理接受度的產物;“難免不VP”句式的出現是以“難免”的主觀性和語義量級為語境支撐,以VP和不VP兩種心理意念強度上的不對等為誘發因素,在說話者的認知域中發生“強意念替換”,并呈現為外部的語言形式。從人們說話時主觀視角的不對稱、人們的語感、話語表達時“省力”原則和語言的可理解度等方面分析 “難免VP”和“難免不VP”使用頻率上的不對稱。

關鍵詞: 難免 ? ?語義限制 ? ?交互主觀性 ? ?強意念替換 ? ?不對稱

一、引言

近年來語法學界對“難免(不)VP”這一結構多有研究,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是“羨余否定”理論,此后很多學者提出不同的說法:朱德熙的“企望說”;呂叔湘的“否定作用的模糊化”;沈家煊稱其為“肯定否定對立消失”;袁毓林提出了“隱性否定語義溢出”說;江藍生(2008)把它叫做“正反同義結構”,提出了“概念的同義疊加與構式整合”,等等。雖然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但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對“難免(不)VP”語義限制的概括不合理,有些語料并不符合該限制;(2)對“難免(不)VP”這種正反同義結構形成深層次的生成機制解釋并不清楚;(3)“難免VP”和“難免不VP”在話語形式使用率上存在不對稱現象的原因是什么上,學界還沒有合理的分析和論證。

二、“難免+(不)VP”的生成機制

(一)“難免+(不)VP”中VP的語義限制

由于VP在“難免VP”和“難免(不)VP”中的語義限制不一樣,為了區分,我們將“難免VP”中VP標記為VP■,“難免(不)VP”中的VP依舊標記為VP。學界常用“積極成分和消極成分”解釋“難免VP■”中“VP■”的語義限制條件,認為“難免”表示“難以避免”的意思,生活中人們想避免的多是消極的、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因此“難免”后VP■多是消極性成分。如:

(1)兄弟姐妹辦喜事時,他們臉上難免露出不那么歡迎的表情。

(2)年輕人在創業之路上難免遇到挫折,不要總是想繞著困難走,而是要努力克服。

(3)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味過分強調保護國內市場,在國際上難免會產生負面影響。

在對BCC語料庫中“難免”的語料進行分析后發現,很多語料并不符合這條規則,“消極成分說”并不是“難免VP■”語義解釋的本質規則,“難免”后VP■所陳述的不僅僅是消極的、不希望發生的事情,還有一些語料僅僅是闡述客觀的結果或事件,如:

(4)“那么我也難免要一試身手!”

(5)“老百姓就是穿出最好的衣服,也難免有精心織補、縫補過的痕跡?!?/p>

(6)“也難免有幾分詩意,甚而生出幾分喜悅?!?/p>

從上述語料可以看出,對于一些客觀規律、大概率狀況、必然結果,雖然人們對其沒有積極消極的判定,但可以用“難免”表示。因此,我們得出“難免VP■”的語義限制應該為[-積極性],又因為“難以避免”的是人們難以控制的事情,所以“難免VP■”又有[-可控]的語義特征。在此基礎上,我們發現,以“難免VP≈難免(不)VP”為前提,“難免(不)VP”中“VP”的語義限制范圍進一步縮小為[+消極性],沒有客觀規律、標準規范等[+中性]的限制,如:

(1)政治金字塔頂層的道路用金錢來鋪就,民主難免不淪為替利益集團代言的表演。

(2)許多先進的中國人也難免不受到它的牽制。

(3)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誰也難免不犯錯誤。重要的是要修正錯誤。

“淪為替利益集團代言的表演”“受到它的牽制”“犯錯誤”都是人們不想發生的事情,或不想看到的結果,屬于[+消極性][-可控]。因此,我們認為“難免”后VP的“消極成分說”的成立是以“難免VP≈難免(不)VP”為前提的。

(二)“難免(不)VP”的生成機制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難免不VP”最初應該是不合邏輯的“病句”,只是由于句式簡短,在“交互主觀性”的驅使下,“難免不VP”在人們日常使用中被“合法化”了?!敖换ブ饔^性”指的是說話人用明確的語言形式表達對聽話人“自我的關注”,就是說話人對聽話人“面子”或“自我形象”的關注①。交互主觀性最突出的一個原則是“禮貌原則”,即說話人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為了減少某件事情對聽話者的心理影響或沖擊,促進和諧人際交往關系的構建而采取委婉的話語策略,核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為他人著想。

先說“難免”。我們運用量級分析法分析“難免”在表主觀推測時構成的語義量級關系,得出(無法避免,難以避免(難免),中間狀態,可能避免,完全避免,五個等級?!盁o法避免”屬于語義強項,“難免”為量級序列中的第二個狀態,比“無法避免”語力弱,但在主觀性上強于“無法避免”,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通過模糊語義實現的“語力減值”策略,是會話原則中量的原則和禮貌原則共同作用的結果。

再看“(不)VP”結構。事物有“存在”和“不存在”兩種狀態,事件都有“發生”和“不發生”兩種結果。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的關注點都在事物的存在、事件發生的結果上,若發生的事件或結果是說話人認為會對聽話人產生巨大心理沖擊的、不好的事情,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如果該事件不發生就會減少對聽話人帶來的影響,產生“不VP”的心理意念。

在“難免(不)VP”這一結構式中,原本語境或信息中應該浮現的話語形式是“難免VP”,但在實際會話中,說話人在論述“難免VP”時,潛意識中的“交互主觀性”對說話人的影響大,增大了“不VP”的表述強度,當“不VP”意念強度高于原本應該出現在話語形式中的“VP”意念時,就會發生意念替換行為,即“不VP”浮現出來替換原來要表述的“VP”的話語形式,實現從“難免VP”到“難免不VP”的形式轉接。這一替換是在“難免”這一詞語的主觀性的誘發下產生的,人潛意識的作用和交互主觀性是產生“難免不VP”認知上的原因,而“難免”一詞的語義量級和主觀性則是“不VP”這一話語形式顯現的誘發因素。如“常在河邊走,難免不濕鞋”“濕鞋”是說話人認為聽話人不想面對的或接受的不好的結果,但常在河邊走必然濕鞋,當說話者站在聽話者立場時,“不濕鞋”的意念強度增大,替換“濕鞋”,于是形成“難免不濕鞋”結構。因此,“難免不VP”實際是說話人在交互主觀性驅使下強意念替換后的產物,是說話人想要減緩話語對聽話人的沖擊而采取的語用策略。

三、“難免(不)VP”的表達形式的選擇和不對稱

(一)“難免(不)VP”表達形式的選擇

說話者在使用“難免(不)VP”這一結構時有兩個視角:一個是從客觀事實結果的視角出發,遵循“會話合作原則”中“質”的原則,參照點側重于傳遞基于某種情況產生的難以避免的結果;一個是聽話人的視角,遵循“交互主觀性”中的“禮貌原則”,參照點更多地放在聽話人的“面子”或心理感受上。一方面要遵循經濟原則,另一方面要遵循禮貌原則,當經濟原則和禮貌原則的博弈下,最終選擇一種最理想的話語表達形式。

(二)使用率上的不對稱

以BCC語料庫的報刊語料為數據來源,通過分析發現,在去除無效的、不符合研究所需的語料后,“難免VP”的語料共有5500多條,“難免不”的語料卻僅有200多條。

從說話者主觀視角的不對稱上看,“難免(不)VP”中VP是某種原因、條件、境況下必然會發生的事件,是說話人向聽話人傳遞的未知信息,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信息”,具有認知上的“顯著性”;而“不VP”是事件不會發生、沒有或極少新信息出現,可現率低。一般情況下人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比較凸顯的、會引起人格外關注的事件或結果上,也就是在常規情況下,“難免VP”占據話語形式選擇的主要地位,是人們優先會選擇的形式,所以呈現出來的語料更多,只有在說話人站在聽話人的視角而非客觀事件的視角時才會出現“難免不VP”的外部語言表達形式。

從語用上看,由于“難免VP”產生的時間遠遠早于“難免不VP”,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話語結構,人們已經熟悉,“難免(不)VP”產生的時間晚于“難免VP”,雖然被“合法化”了,卻依然是不合邏輯的“病句”,不太符合人們的語感;同時,從說話者的角度看,“難免(不)VP”相對于“難免VP”來說,不是一種省力的表達,比較“費力”,并不符合語言表達的經濟原則;從聽話者的角度看,多了一個“不”字,句子更加復雜,語言理解的深度也就加大,若聽話人不能領會說話人語言中的“交互主觀性”,反而會阻礙會話交際的順利進行。

因此,雖然語料庫中呈現出“難免VP≈難免(不)VP”這一正反同義結構并存的現象,但說話人在向聽話人傳遞信息時主要遵循“會話合作原則”“省力原則”,保證信息表達的準確性,保證交際雙方都能理解并接受,在話語經濟性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考慮語力對聽話人的影響度,考慮“交互主觀性”這一語力減值策略。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的關注點和話語形式表達點還是更多地放在“VP”這一事實和結果上,所以語料庫中“難免VP”的語料呈現值遠遠高于“難免(不)VP”的語料呈現值。

四、結語

語言中像“難免(不)VP”這種正反同義結構有很多,但同中有異,每一種正反同義現象都需要進一步單獨分析和研究。雖然它們屬于“病句”,但既然能被人們普遍理解并接受,甚至在現代漢語中“合法化”,其中的內在生成機制和緣由是值得思考的?!罢Z言是思維的表現形式”,不僅要從“難免”這一詞語的構句成分角度,對語言這一表層結構進行研究,更要關注說話者的心理認知選擇,深層次挖掘說話者的思維狀態,分析心理認知對語言表現形式的影響,從而推動語言研究的發展。

注釋:

①張博宇.話語標記語的主觀性與交互主觀性探析[J].外語學刊,2015(03):79-83.

參考文獻:

[1]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江藍生.概念疊加與構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對稱的解釋[J].中國語文,2008(6).

[3]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袁毓林.動詞內隱性否定的語義層次和溢出條件[J].中國語文,2012(2).

[5]張博宇.話語標記語的主觀性與交互主觀性探析[J].外語學刊,2015(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