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鏡夢中的齟齬與失落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分析殘雪小說《公?!?/h1>
2019-07-13 09:04王祿可安徽大學文學院合肥230601
名作欣賞 2019年30期
關鍵詞:殘雪公牛弗洛伊德

⊙王祿可[安徽大學文學院,合肥 230601]

殘雪作為中國當代不可忽視的一位現代派作家,她善于在個體非理性、潛意識層面借助寓言式的話語與敘事結構展現一個充滿夢囈、陌生扭曲、虛無荒誕的世界。她被學界的一些學者認為是目前為止中國最接近魯迅的作家,她不僅描繪了相似的人間圖景,而且具有對待這種景象相似的態度。但是我們也注意到,在寫法與營造方面,殘雪并沒有致力于呈現一個真實的客觀世界,而是通過意象將弗洛伊德學說中的“潛意識”直觀地展現了出來;在人物塑造上,她注重發掘人物的病態與丑惡,而達成這一目的恰恰是借助對人物潛意識層面的描繪?!豆!肪褪瞧渲凶罹叽硇缘囊黄髌?。

《公?!肥菤堁┰缙谳^為精致的代表作,講述一個混亂的故事:丈夫老關不停地申訴牙齒被田鼠折磨的痛苦,妻子“我”卻為鏡子中一頭公牛帶來的紫光而心醉神迷。這種奇怪的紫色讓“我”想起了許多東西:被雨水泡爛的玫瑰、爬滿蒼蠅的玻璃門、掛在樹上的響尾蛇、母親的死亡,等等。老關不停地訴說自己害牙病的痛苦,卻每天忍不住偷食餅干?!拔摇蓖高^鏡子也看到老關打算把砒霜往牙縫里塞。最后,“我”通過鏡子目睹公牛做垂死的掙扎,而這時,老關舉起大錘,向鏡子砸去。

從文學的角度,我們很容易看出老關與“我”這一對夫妻內在的疏離:“男主人公往往以表層的、生命的形式表演著肉體的尷尬處境;女主人公身上則凝聚了千年不滅的精神?!边@是殘雪對愛情這種親密關系的背后實景的審視與表達,她讓人看到愛人由于個體生命特質而造成的肉與靈難以共存的疏離與無休止的斗爭:“靈”因瑣碎生活的束縛與壓抑產生焦慮的生命幻象,從另一種角度說卻是因為過于沉迷于自我世界而拒絕對話;“肉”由于死亡恐懼而放大微乎其微的痛楚,也因難以對話、沒有回應而憤怒。

同時,將殘雪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結合來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在于,殘雪作為一個具有哲學思維的作家,是有意識地在文章的寫作中貫穿某種哲學思考的,并且在《公?!分凶髡咚铝τ诮衣兜膫€體內在的非理性直接指向了弗洛伊德。在西方哲學史20世紀以來的非理性轉向中,唯有弗洛伊德在心理與精神層面上建立了對于非理性系統的、理論化的話語表述。借助弗洛伊德關于非理性的理論架構,我們可以更好地解讀殘雪小說中的哲學意蘊,同時發現殘雪獨特的審美價值與文本架構技巧。

一、“我”:自戀的精神分裂患者

在希臘神話里,納喀索斯(Narcissus)愛上自己的倒影最終變為水仙花,弗洛伊德以此命名“自戀”(narcissism)。弗洛伊德初期的“自戀”概念中帶有性倒錯的內涵,但在之后的闡發中,他更多地將“自戀”定義為“指向自體的愛戀與指向自己身體的情欲性的興趣”。

弗洛伊德認為自戀的存在需要建立在兩個基礎上,一個是自我保存原則,一個是性本能(在之后的翻譯闡述中分別定義為“自我”“本我”)。本我是與無意識相連的,本我即對欲望的一種無時間性、無否定性的回答,它瘋狂追求“愛欲”(Eros)并與快樂原則相聯系;而自我則是一種“將其自身感受認為是同周圍世界相分離的存在”,它具有時間意識、環境意識與保護意識,它延遲欲望并與環境妥協以保護自己。因此,在正常人的狀態下,自我與本我是明顯敵對的。但是,在自戀者的世界構造之中,自我與本我匯聚在了一起——當愛欲的目標指向自體的時候,自身成為自身關注與情欲投射的對象,自我能做的即保護自己——但是保護自己恰恰是出于愛欲投射的對象是自我的緣故。雖然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成長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會經歷自戀,但是弗洛伊德認為,如果個體從未把愛欲轉移到他者上,自戀就會導致自身的妄想性體驗、精神分裂、幻覺,甚至是總覺得遭人監視的偏執狂的感覺,即純粹主觀的私人世界,任何外界的愛恨情感都無法得到回應。

從《公?!分小拔摇钡娜宋锿庠诒憩F來看,我們發現“我”的人物形象是一個因自戀而精神分裂的患者。如果說老關象征著的肉體的尷尬處境對于現實有一些反映(例如:對于齒間的田鼠存在極其敏感、對于妻子母親的死存在精神創傷、向“我”展示他的齲齒、對“我”的毫不關心不滿以致最終撞碎鏡子),那么“我”對于現實外界的反饋是微乎其微的,或者說,“我”所接觸的都是在自體世界中的物象。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文中“我”所直接觸及(而非通過鏡子、玻璃、夢看到)的意象都具有與死亡有關的體驗性意象,例如爬滿蒼蠅的玻璃窗、氨的臭氣、落在瓦縫里有關桑葚的事、樹丫上的響尾蛇以及最重要的意象——不斷窺視“我”的、踩爛煤渣呻吟的公牛。這都是屬于“我”的主觀世界的記憶體驗,這些體驗沒有愛恨感受的溫度,且只有“我”能夠體驗到。

《公?!返墓适伦罱K指向的是母親的死。然而,從非鏡子、非玻璃、非夢的世界中我們所看到的這些物象,雖然透露著死亡的氣息,但是無法使我們感覺到“我”因母親的死而產生的愧疚與難過;也不存在“我”對于老關的關心,我們體會到的僅僅是冰冷的皺縮的后腦勺、扎痛手指的額發,就連老關要求“我”看他的牙齒,“我”卻在用鏡子觀察公牛、觀察世界。而在鏡子中,“我”看到了公牛及紫色,在夢境中“我”不斷審視自己的肉體創傷和蒼老,在玻璃窗中“我”看到了母親死亡的種種跡象,這就構造了一種潛意識存在卻在“我”的自體感知中無法明示的狀態。

從文本中我們可以得知,文本從始至終將“紫色”與“公?!必灤?,可是“紫色”和“公?!敝笥钟兴??!耙环N奇怪的紫色,那發生在多少年以前。你記不記得那件事?”“我”從開始便借助“紫色”回憶起一件與死亡有關的往事,卻難以憑借自己想起什么時候發生、誰死亡及因果的聯系,而是在文章最后借助“玻璃窗”才使這件事變得明晰。在開頭將“紫色”“公?!迸c死亡建立起的聯系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八x開,它緩慢地移動,踩得煤渣在它腳底苦苦地呻吟”象征著“我”一直在往事的壓迫下生活,“它要永遠繞著我們轉悠下去”象征著“我”對往事的觸覺已經形成了一種依賴,甚至是在看到老關砸碎鏡子、公牛喘息時的惋惜,將這種既有壓迫抑郁又有依賴甚至是愛欲的復雜態度呈現出來。事實上,老關砸碎鏡子的那一刻,“我”已經借助玻璃窗窺見了事件的本體,正式對死亡往事本體的揭露惹怒了老關,同時也將“紫色”“公?!迸c母親死亡往事的聯系切斷?!拔摇币蜱R子砸碎感到的惋惜與痛苦,事實上正是來源于一種愛欲與保護關系交織的自我世界破滅的失落。

從本我和自我的角度講,我們可以看出“我”身上自我保護意識和本我的存在。從以上兩段足以看出,“我”將生活中的一切都納入到私人的主觀世界中,對外界(如老關的病痛、母親的死)難以產生愛恨的反映,在無意識地踐行保護自己的原則。當然,這里保護的“我”并非是“我”的肉體,而是精神層面的“我”、潛意識的“我”?!拔摇睂ψ约撼聊缇袷澜绲奶幘呈置舾?、焦慮、擔憂,“我”總是感覺到“往事”煩瑣而叨擾的入侵,卻已經對這種被入侵的感覺產生了愛欲(對公牛離去、死亡的感傷),盡管“我”對“往事”本身無愛恨之感。這種警惕卻又依賴的狀態正是本我不斷釋放欲望而自我不斷在保護自體、不斷緊張的精神分裂狀態的體現。

二、老關:抑郁癥患者

從上一部分中我們提到,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承認了兩組本能的存在——朝向快樂的本能與朝向自我保存的本能,朝向快樂的本能與快樂原則相聯系,而自我保護的本能與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相聯系?,F實原則承認了快樂的可實現性,但是實現快樂并非意味著快樂直接發生,而是要對外部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做出妥協。因此,在現實原則的影響下,快樂是被拖延了。弗洛伊德把“自我”和“超我”形容為“看門人”或“檢察官”,他們站在“無意識”這個“會客廳”前的門檻上,不讓那些不適宜“無意識”的精神沖入“會客廳”。

在《公?!分?,對于老關來說,“餅干”與“牙齒”的矛盾伴隨終生,其實正是本我中“快樂原則”的體現:“餅干”是一種誘惑,是欲望的象征,這種欲望不斷地挑逗著潛意識去支配老關的所作所為:“我忍不住又吃了兩片餅干,這一來全完了。我怎么就忍不住……”但是潛意識對于“快樂原則”的放縱并沒有讓老關獲得快樂,甚至差點毀掉老關賴以生存的“牙齒”,對“快樂原則”的放縱導致了自我的毀滅。老關“他不吃餅干就要說夢話”,則是暗喻了老關用自我的狀態對“快樂原則”的阻攔。在自我發揮的作用下,我們在夢境中逐漸破解謎題。而“夢話”作為一種潛意識與意識之間的混合物,正好在全然的無意識描繪中為我們加入了些許的正常邏輯,從而夢話揭開了老關潛意識如此專注于“身體”的原因。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未直接實現的快樂很有可能在潛意識或無意識的領域中(例如夢境)體現出來。但是在實際的臨床過程中,病人依舊存在重復的噩夢,《公?!分械睦详P也并沒有夢見口腔的安寧。病人無法逃離過去恐怖的情景,這一點弗洛伊德在之后的理論發展中提出了“死亡沖動”與“重復”的概念,并以此解釋了抑郁癥的原理。

所謂“重復”,弗洛伊德認為:“神經癥性的疾病乃植根于當時未曾得到恰當理解的那些童年期的事件、記憶和幻象?!奔此麄儫o法從過去逃離出來。但是在弗洛伊德的催眠療法之中,精神分析治療本身就是通過重復來讓患者掌握令人痛苦的疾病根源。那么弗洛伊德有關夢是快樂原則的補償、力比多的釋放似乎出現了紕漏。因此,弗洛伊德提出了“死亡沖動”(即與愛欲相對的“死欲”,thanatos),弗洛伊德認為,死亡沖動是一種毀滅自身的沖動,卻并非是一種暴力性的沖動,而是一種絕對靜息的狀態。不斷地重復這些類似于死亡體驗,似乎就像是對于我們自身死亡的一種排演。投射在現實之中,則是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體驗家庭成員、朋友、愛人的死亡。

精神分析指出,我們總是在面對不同類型的真實或想象的喪失。對此,弗洛伊德提出“哀悼”這一概念,即哀悼通常是對喪失了某個所愛的人,或者喪失了某種珍貴的抽象概念而產生的反應。在哀悼這一過程中,人總是否認所愛對象的喪失——他們仍然活在夢或幻想中,而不由自主地產生自我憎恨的情緒。但是“在正常情況下,對于現實的考慮會更勝一籌”,在一段時間后自我的現實原則開始出現,“當哀悼工作被完成時,自我會再度重歸自由與解脫”。

而在這一過程中,抑郁者會對喪失的對象懷有一些無意識的矛盾感情,他通過自我憎恨展現這一過程。就好像喪失附加在了自身——自身的一部分隨著這一部分依附的人一起死去。弗洛伊德認為,抑郁者的自我譴責,其實是在掩飾針對所愛之人的譴責。正因為抑郁者對于喪失對象常常是一種既愛又恨的感情,因此在面臨喪失時本我層面上對于喪失者的譴責會招致超我層面上的罪疚感。而為了讓自身免于這種罪疚,無意識啟動對于自我的憎惡來保護自己。因此,抑郁癥覺得自己對于對象的死亡是負有責任的:他們覺得是自己在精神上謀殺了他人,而試圖修復這一喪失,則需要他們在幻想中攝取他人特征來予以彌補。

在我們從前的小屋外面,長著一株大苦楝樹,風一吹,枯死的苦楝子“嗒嗒”地落地……在樹底下,長年累月晾著一床白被單,那是用來包裹媽媽的尸體用的。后來,果然用上了它……樹下長著一層瘠薄的地薺,小花兒開得那么凄苦。有人曾挖開地薺,在那土里翻尋過什么。

老關的夢境無疑指向了母親的死亡,卻沒有交代死亡的原因,也沒有體現出老關對母親的感情,但是“在那土里翻尋過什么”卻有搜尋喪失的死者的意味。老關沒有更多地表露對于母親的感情,只是在夢中給我們一個母親死亡的事實與似是而非的對死者的搜尋。但是從“我”的角度,“我”透過鏡子看到老關把砒霜往牙齒中塞,透過玻璃窗看到老關攙扶母親的景象,挖掘出母親誤食老關安眠藥以致死亡的往事,事情的大致梗概才水落石出。我們可以推測,老關最后砸碎鏡子,一方面是“肉”對于“靈”無法對話、無法獲取關照的憤怒,一方面,似乎有拒絕鏡子、抗拒回憶反思、抗拒理性追溯與因果分析的原因在其中。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老關的內心世界:相比于“我”,老關對母親的死更難以忘懷;老關概括母親死因時向法醫陳述的“老婆子對西藥丸子有種不正常的嗜好”,足以見得老關害怕自己對于謀殺是需要負責的;但是在老關內心深處,母親的死似乎與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拒絕承認對于母親的這種矛盾態度,拒絕回憶、分析,甚至將這種譴責演化為一種規避罪疚的自我譴責。

同時,關于“在土里翻尋過什么”這一動作也大有特點,在母親死亡之前老關還十分自信地認為“牙醫說我有蟲牙的癥狀,真是豈有此理”,但是在母親死亡之后,他卻對身體的傷痛有近乎瘋狂的敏感,這都體現了老關面對母親死亡這一事件的矛盾心理,是老關無意識中嘗試像他者一樣存活以補償自己對他者的傷害。他甚至往牙縫里塞入砒霜,更是體現了死亡沖動誘導下老關的本能意識,同時也是在緊張狀態中尋求的終極釋放:他要毒死那些田鼠來獲得沉寂的生命體驗。這些都足以表現出老關害怕自己對謀殺案負有責任,難以在意識層面承認對母親既愛又譴責的矛盾心理,并不斷施加自我譴責、尋求幻象以修復喪失。

三、夢、鏡子與窗玻璃:弗洛伊德式的心靈地圖

在弗洛伊德的第一地理學理論中,人的心理結構是由無意識、潛意識和意識構成。弗洛伊德認為我們的精神之中“蘊藏著沖突的能量和偽裝的欲望的倉庫之匙,是通向潛意識的康莊大道”,這是一種個體無意識,它是本能欲望和本能需要的儲藏庫。在殘雪的《公?!分?,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營造的文本世界,是一個個體的心理世界完全暴露的狀態,在生活的壓抑下暴露出的同意識相異、進行沖突的世界?!拔摇迸c老關似乎屬于同一個時間空間維度,但是所見卻完全不同,而“我”獨特的所見、“我”的判斷都是因為心理無意識的存在,“我”所見具象的、親切而熟悉的“事物”并非是“我”有意挑選的,而是自然呈現出來的。

倘若作家只呈現一種混亂的無意識的圖景,這毫無疑問會造成作家表達的失敗。但同時我們應該看到,作家設置了許多意象來為我們破譯這幅破碎荒誕的心理圖景提供了可能:夢境、鏡子與窗玻璃。

弗洛伊德在《釋夢》中認為夢的本質“就是一種(被壓抑的、被抑制的)愿望的(被偽裝起來的)滿足”。夢中既包含著顯現內容,也包含著潛在思想。夢可以把多種潛在思想壓縮成一種形象,也可以通過移置用不重要的思想替代潛在思想,更重要的是,夢用具體的形象表現抽象的欲望。正是由于夢似乎是意識與無意識的混合物的特點,弗洛伊德在早期使用催眠術以醫治病患。

然而在《公?!分?,面對全然破碎荒誕的無意識圖景,夢自身與意識相聯系的一部分則成為我們破譯主人公癥狀的切入口。而相對于精神分析師與病人的關系,面對一個較為固定和封閉的結構,我們自然不必擔心“催眠術”的精神分析對“文本”“發號施令”。并且,我們可以觀察到,從夢里的意識性的存在角度,作者是埋藏了根源的:

在我們從前的小屋外面,長著一株大苦楝樹,風一吹,枯死的苦楝子“嗒嗒”落地……在樹底下,長年累月晾著一床白被單,那是用來包裹媽媽的尸體用的。后來,果然用上了它……

有一天,我照了照鏡子,發現自己白發蒼蒼,眼角流著綠色的眼屎。我出門去買一瓶墨水,想寫信給從前的一個朋友。外面刮著南風,風里影影綽綽的有許多小孩鉆來鉆去。我扶著馬路邊的磚墻往前移動,那條路溜溜滑滑,灰沙迷蒙著我的眼,我沒法看清那些門牌號碼……我的腿是被蚊子弄殘廢的。那年秋天蚊子特別狠,一只大的在腿彎里猛咬了一口,腿就再也直不起來了。那以前我總打算去買“敵敵畏”。

從老關的夢境之中我們可以看到,“枯死的苦楝子”“白床單”似乎都與“死亡”有十分明顯的聯系,由此我們才得出了生活中對于肉體極度敏感的老關精神世界中被壓抑的其實是母親的死,才在無處得知真相的文本現實之外找到了因果聯系。而在“我”的夢境之中,“我”也并不完全是只顧及精神自體的壓迫與嘈雜,這代表了一種思想的移置。正是由于人物的這些夢境,才給予我們分析人物癥候、分析文本世界的可能。

除了夢境之外,鏡子和玻璃窗也起到了破譯功能。作者在利用其本物可以反射的物理性質而延伸出可以理性反思、自省、回憶的功能?!拔摇蓖高^鏡子看到窗口的公牛、在窗邊看到公牛、在玻璃門上想起爬滿的蒼蠅氨的臭氣、在玻璃上看到刺痛眼睛的橘黃色光斑、在窗玻璃上看到自己脫落的頭發、看到老關在牙縫中塞砒霜、看到公牛垂死掙扎……從鏡子和玻璃窗中看到的事件大概可以分為三種:公牛、母親的死、“我”的肉體狀態。鏡子和玻璃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第三視角”,從而使我們擁有獨立于“我”的世界與老關的世界之外的視角去對“我”與老關進行審視,無疑是對于“我”和老關世界的再補充。

正是由于夢境、鏡子和玻璃窗、“我”和老關的世界三部分的組合與拼接完成了作者對于文本世界的架構。在這樣一種意識與無意識交替、理性與非理性糅雜的世界中,帶給我們不同于普通敘事方式的體驗。

總的來說,在《公?!分?,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看到了殘雪對于靈魂的分裂這一話題已經開始了探討,弗洛伊德式的抑郁癥患者和自戀者似乎扮演了靈魂分裂的兩方;而在作品文本世界的架構之中,作者借用夢境、鏡子和玻璃窗等物象為靈魂分裂的兩方提供了不同的觀察視角,從而將這種分裂借助個體的非理性世界傳達給讀者。

①殘雪:藝術復仇:《殘雪文學筆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頁。

②③④⑥ 〔英〕瑟奇韋爾:《導讀弗洛伊德》,李新雨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07頁,第109頁,第115頁,第119頁。

⑤〔奧〕弗洛伊德,車文博主編:《弗洛伊德文集6:自我與本我》,長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頁。

⑦⑩殘雪:《殘血自選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344頁,第343頁。

⑧⑨〔奧〕弗洛伊德:《釋夢》,孫名之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277-278頁。

猜你喜歡
殘雪公牛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案目擊者含淚作證
雪中
快跳!
品梅
公牛的角,不要鋸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漫畫
喜鵲
《夢的解析》出版
殘雪的理想之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