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行抗日根據地冬學運動與民眾動員

2019-07-16 09:54崔卓琳
長治學院學報 2019年3期
關鍵詞:根據地抗日民眾

崔卓琳

(南京師范大學 社會發展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冬學運動是抗日戰爭時期興起的群眾運動。有關冬學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關于冬學運動的資料整理①資料主要有董純才主編《中國革命根據地教育史》(第二卷);教育科學研究所籌備處編《老解放區教育資料選編》、《老解放區教育工作回憶》、《老解放區教育資料(二)》(抗日戰爭時期);皇甫束玉、宋薦戈、龔守靜編著《中國革命根據地教育紀事》等。,二是有關冬學運動的研究著述。②政治角度:王春慧《抗日根據地冬學運動的民眾動員作用》(《貴州文史叢刊》2005年第4期)、劉慶禮《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冬學運動論述》(《湘潮月刊》2009年11月)等。文化角度:蘇澤龍《1941-1949年的山西冬學與鄉村社會——以文化變遷為視角的區域社會史研究》(《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2期)教育角度:胡現嶺《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新文字冬學》(《黨史研究與教學》2008年第3期)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制度層面的剖析,缺乏對太行根據地冬學教育的實證性研究。本文以太行根據地的冬學運動為中心,以太行革命根據地相關檔案資料為依托,對太行區冬學運動進行整體的梳理和評價,解析太行區冬學運動取得的成效與不足。

一、太行革命根據地冬學運動的創建與發展

冬學的目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民眾進行民族教育,提高民眾的民族意識,增強民眾參戰的自覺性,二則是通過教育在農村實現大面積掃盲,提高民眾的文化知識水平。冬季是農業生產修整的時節,農民相對閑暇,“天寒地凍把書念,花開水暖務莊農”。冬學適應農民生產生活規律的教育形式亦為各抗日根據地民眾最青睞。

太行抗日根據地作為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和晉冀豫邊區政府等黨政軍領導機關駐節的地方,在抗戰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敵后建立的較大的一個重要戰略基地。但根據地大部分地處山區,抗戰以前的文化教育工作十分落后,文盲占到了全境人數的95%-97%。[1]185日軍掃蕩前山西武鄉縣農民中就流傳著:“哪個朝廷不納糧,日軍來了也一樣?!盵2]58由此可見,與全面抗戰的險惡形勢相矛盾的是根據地民眾對政治、抗日戰爭的淡漠及文化知識能力的極端低下,抗戰不僅需要民眾在前線沖鋒,也需要民眾理解、支持并執行共產黨制定的政策、法令。因此,盡快提高民眾文化水平、提高民眾的抗日意識以適應戰爭需要就成為根據地急需解決的問題。

1937年至1939年底,是太行革命根據地冬學運動的興起階段??箲鹨婚_始,太行區的社會教育,是借用閻錫山在農村建立的“民族革命室”來進行的,但1939年閻錫山發動“十二月政變”后,太行區在社會教育方面便不再使用“民革室”,而是在農村農閑季節,逐漸辦起了冬學。1938年11月以后,遼縣各村的冬學開始有所發展,12月榆社縣冬學識字運動在農民中發展起來,但總的來說,此時太行抗日根據地的冬學運動還僅僅只是剛開始。

1939年底至1941年初是太行革命根據地冬學運動迅速發展時期。1940年8月,冀太聯辦發布《冬學運動計劃》,責成各縣、各村成立冬學委員會,并要求各地遵照聯辦頒發《民眾學校規程》辦理冬學。12月華北《新華日報》發表了題為《開展冬學運動》的社論,提出開展冬學運動,是以新的文化生活代替舊的文化生活,以此改造廣大民眾中思想意識和生活習慣。這一年,太行地區的冬學運動在邊區政府的領導下蓬勃發展,學校幾乎覆蓋到每個鄉村,雖然由于受到戰爭的影響,原定學期的時間沒有完成,但是依然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1941年3月,《新華日報》(華北版)有文章介紹1940年晉冀豫區(包括太行、太岳、冀南)的冬學運動:“在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及其各級組織的具體領導和督促之下,1940年,全區共辦冬學1801所,冬學學生73824人(不完全統計)?!盵3]185雖然這一階段冬學運動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在動員民眾入學上以強迫、命令居多,過于追求數量使得冬學成績并不理想。

1941年初至1943年底是太行抗日根據地冬學運動在曲折中鞏固的時期。從1941年開始,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極端困難的時期。日軍在加強了對占領區殖民統治的同時還對根據地進行了瘋狂的掃蕩。形勢雖然險峻,但在根據地政府的努力下冬學仍然取得了不小的發展。在這一年,就整個太行抗日根據地來說,出現了各地冬學紛紛開學,大村小村一片讀書聲的景況。1942年12月,華北《新華日報》發表《把冬學運動更提高一步》的社論,社論說:太行區每年一次的冬學運動,今年已經是第三次了。涉縣的更樂一個村,就有婦女識字班十七處,每處平均六十人;男子冬學九所,每晚平均有五、六百人入冬學。這是太行區開辦冬學以來前所未有過的顯著進步。

1943年底至1945年8月,是太行抗日根據地穩步發展走向繁榮的階段。1944年11月,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和太行軍區發出《關于開展冬學運動的指示》,提出了部隊和冬學運動的關系問題,要求部隊不但應積極參加冬學運動,而且要幫助駐地村莊的冬學運動。[4]38這無疑給冬學運動增添了新的力量,冬學運動呈現繁榮發展之勢。1944年太行區的冬學就達到了4836個,入學農民多至415,955人。

二、太行革命根據地冬學運動的基本情況

冬學一般分為三個時期,十一月上旬為準備期,進行文盲登記、民眾動員、籌備設施、集訓教員等工作。每年自11月中旬至次年2月底為正式上課期約三個多月,規定在這三個多月內青年必須上課滿八十個小時、普通班必須上課滿三十個小時(模范冬學及先進地區不受此限制),如遇到戰爭或其他影響需拖延時間或另尋時間補足規定上課時數。[5]次年三月上旬則為冬學會考、總結期。冬學委員會是組織、領導冬學運動的一個臨時性組織,主要工作是發動、組織和管理冬學運動。其成員組成在不同地區并不完全一致。如左權縣分設三塊:縣文化教育委員會、區冬學輔導組、冬學檢查團。如此一套比較完善的領導機關使冬學運動在根據地得到了很好地貫徹實施。

組織動員群眾上冬學經歷了一個由強迫到自愿的過程。如1940年晉冀魯豫邊區干部必須動員群眾,組織群眾自愿入冬學接受教育。雖然政府規定是讓文盲經過動員自愿入學,但是各地在執行時強迫群眾入學的事情是很多的。因此邊區在1944年又強調:必須采取群眾路線,過去個別地方那種強迫命令、不照顧群眾利益的作法,應當徹底改正。[6]組織發動學員的辦法也越來越多樣化、科學化。如左權縣在1943年總結的幾點有效方法:在相管寺村冬學開學十幾天的時候學員自流下去,干部不負責讀經區級輔導與督促,召開群眾與干部會議詳細檢討了一番才動員的群眾干部都上了冬學;在冬學未開學前就先組織了準備思想動員,村中比較有威信的士紳與干部隨時隨地與群眾解釋這樣自然的動員收效也大;在一般村的動員是利用大眾以黑板將那些好壞學員供上去,也影響了壞的的學員為了顧其臉面就能上了冬學。冬學運動越發注重與群眾的實際生產斗爭相結合則極大地動員了群眾自愿堅持上冬學的積極性。[7]

除此之外,因為冬學運動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因此選擇義務教員首先要看的就是候選人的政治思想。晉豫區有規定:“冬學中未經改造的小學教員,不能任教員,主要靠我們干部。政治課,無論如何要干部擔任,民政干部為主,其他干部都是當然教員,軍政各級首長都必須去上課,使領導者與群眾聯系更加密切?!盵8]1943年左權縣在籌備義務教員時提出由村民推選其抗日意志堅決、品格端正,素為村民所推崇者擔任。

表1 1943年左權縣義務教員的統計表

表2 1943年武西縣義教成分統計表

表3 1943年武西縣義教學歷統計表

從學歷上看,義務教員以粗通文字和高小畢業居多,可見對義教學歷的要求并不高,更注重“真正是群眾中的骨干人物”,但學歷低也加深了義教集訓的困難。從義教的階級上看,主要以中農和貧農為主,這在接近與了解群眾痛苦是一個有利條件,但也決定了他們過去是沒機會受過較多的教育,文化水平是比較低的。

冬學的教育內容主要是政治、文化和軍事三方面的教育,文化課與生產、生活和時事緊密結合,政治軍事課內容則隨形勢而變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文化課的主要內容是在識字時間加入有關生產生活和時事政治方面的內容,讓廣大群眾在識字的同時也能學得生產技能和獲得生活、時事教育。左權縣1944年的冬學政治補充教材就是針對來年春季的農業耕種編寫的,內容涵蓋耕地的選擇、鋤苗、肥料實施、播種、防治病蟲害、種植計劃等。[9]1944年太行區要求,文化教育應和時事生產教育配合進行,各個地區還應依據自己的特殊情況酌量增減。[1]205

政治軍事教育的最主要任務是向廣大民眾宣傳隨時變化的抗戰形勢,并堅定戰爭的勝利一定是屬于人民的的信心。日軍從1941年開始愈發加緊了對太行區的殘酷封鎖、蠶食、掃蕩,斗爭形勢相當嚴重,于是這一年11月邊區政府專門編寫了一本冬學教材。教材中著重突出了“國民誓約”、“除奸”和“愛護抗日軍隊”等內容。

三、太行抗日根據地冬學運動存在的問題

村干部對冬學工作不夠重視,對冬學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漠不關心,如動員群眾入冬學不夠認真,“村干部不參加冬學是普遍的,縣區干部家屬不上冬學亦很多,縱然去亦表現的很特殊?!盵10]部分地區文化基礎太過薄弱,文化人才非常缺乏,義務教員不足以擔負冬學課程的教學,幾年來的一位教員文化水平最高的是粗通文字,不識字當義務教員的也不少。有些地區冬學與各項工作生硬結合,把冬學變成了行政機構,讓冬學代替了民政的工作,“有的地方是把冬學與民校變為解決問題的場所,如村長解決問題各系統懲罰人甚至斗爭批評,群眾一到上課時就害怕發愁?!盵10]還有“冬學的教學沒有與群眾利益結合起來,再加義務教員的教學辦法簡陋引不起學員們的學習興趣,當然更談不到養成群眾自學精神,所以形成每年學每年忘冬天學夏天忘?!盵10]

冬學運動是在中共短時間內集中師資,制定較系統的工作計劃,組織農民進行教育的活動,它雖然具有靈活變化的特點,但相對普通民校,沒有固定的場所、時間,缺乏必要的硬件設施,無法開展正常的教學管理體系,加之中國農村社會經濟條件落后、戰亂時期政府財力有限、干部農民素質參差不齊,這些因素都使得冬學運動在實施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四、結語

太行抗日根據地開展的大規模的冬學運動,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取得了巨大的效果,有力地支援了根據地各項工作的開展并推動了全中國的抗戰事業。中國共產黨將冬學由原來群眾僅僅進行讀書識字發展成為集合文化、政治、軍事、生產等多種內容的社會教育形式,促使了鄉村社會方方面面的變革。

冬學運動一方面從文字上進行掃盲,改變了太行抗日根據地戰前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引起了鄉村社會習俗和思想意識的改變。從普及科學知識到組織婦女參加冬學,從破除封建迷信到改變衛生習慣,鄉村的變化顯而易見。另一方面冬學注重培養民眾政治素養和提升道德觀念,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根據地鄉村社會的改造,走出了一條社會中國鄉村的社會教育路線,為新中國成立后農村工作的展開奠定了基礎。冬學運動中的政治軍事教育,激發了民眾的參戰擁軍熱情保證了抗戰的勝利,冬學教育促使相當多的農民進入中共的基層政權,農民階級的整體地位得到提升,重塑了鄉村政權結構,實現了中國共產黨政權對鄉村社會的領導。

冬學運動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鄉村實行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大范圍的實踐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教育理念與模式,盡管它限于歷史局限有很多的不足,但是冬學運動開展中生成的許多經驗和教訓都給予了我們豐富的啟示,尤其是對于社會教育和農村教育都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猜你喜歡
根據地抗日民眾
兌現“將青瓦臺還給民眾”的承諾
抗日小英雄楊楊
烏克蘭當地民眾撤離
抗日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
閩北革命根據地從這里走來
抗日英烈馬威龍
爺爺的抗日
十八屆三中全會民眾怎么看?
中共根據地反纏足依據的演變(1928—1949)
胡主席一彎腰 感動億萬民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