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人吃蛙

2019-07-17 05:56青絲
今日文摘 2019年13期
關鍵詞:廚子河豚袁枚

青絲

荷蘭作家房龍有一本《與世界偉人共進晚餐》,虛構邀請各時期的名人到家里做客。作者每次都要煞費苦心地準備一份菜單,保證客人吃到的食物與真實的歷史細節契合。我看完以后就想,假如我請古人吃飯,菜單就好安排多了,因為吃蛙是永遠也不會過時的。

吃蛙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唐。柳宗元和韓愈兩位古文大家,一個被貶至柳州,一個被謫到潮州,一個身在廣西,一個身在廣東,天遙地遠,何以安慰?于是這一對落魄漢,兩個失意人,于苦悶彷徨下,就互相交流吃蛙的經驗體會,以澆胸中塊壘。

雖然那時候沒有電話、手機,也沒有QQ、微信,聯絡不怎么方便,但誰若是吃了好東西,不能與人吹噓說道一番,無法滿足自我呈現的欲望,亦如錦衣夜行,即使再美味的佳肴,也會被打上一分折扣。深諳此道的韓柳二人,就書信往來,作詩酬答,表達自己和光同塵、與俗俯仰的生活態度。

韓愈的膽子小,青蛙吃得少,吃得也很郁悶。他的《答柳柳州食蝦蟆》詩:“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常懼染蠻夷,失平生好樂?!眲傞_始一口也吃不下,現在多少能吃一點了,還時常擔心會因此染病,再也無法享樂。

相比起來,柳宗元就吃得非常暢快,以至于韓愈不無羨慕地問:“而君復何為,甘食比豢豹?”更具浪漫主義精神的柳宗元,知道應該為自己設定的不是擁有安全感,而是如何忍受不安全感,所以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當然,也有可能是柳宗元的廚子手藝好,能將蛙肉做得和“豢豹之胎”一樣美味。

北宋時,梅堯臣在范仲淹的宴席上賦詩,有“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蝦蟆”句,可見他是沒吃過蛙肉的,所以把吃蛙想象得很可怕,與吃河豚相提并論。

但換了蘇軾,不僅肯為河豚“值那一死”,還寫詩記錄自己吃蛇吃蛙,“烹蛇啖蛙蛤,頗訝能稍稍”。

吃蛙萬不可剝皮,口感最妙的就是蛙皮。清人袁枚性喜食蛙,他的廚子曾自作聰明把蛙皮剝去做菜,袁枚氣極罵道:“劣傖真不曉事,如何將其錦襖剝去,致減鮮味!”美國禪宗哲學家阿倫瓦茲說過,如果殺了一只雞卻沒有能力煮好,那只雞就是白死了。袁枚或許就是為白死的青蛙感到不值,所以才會破口大罵。

吃蛙在古代就像一張試紙,可以測試出不同的人與身邊世界的對轉關系。創造力強的人,會更有動力去做具有創造性的事。在正統士大夫極端鄙夷的情況下,有勇氣打破陳見、敢于體驗新奇事物、追求他人無從擁有過的體驗的人,創新能力也比一般人要大得多。

所以韓愈、柳宗元、蘇軾、袁枚才會成為文人中的燈塔,而其他人只能是仰望他們光芒的行客。

猜你喜歡
廚子河豚袁枚
有趣的小河豚
調皮的河豚
河豚生氣了
不想當廚子的大師不是好吃貨
河豚殺手
鐵廚子
鐵廚子
袁枚
關注性情 求新求變——淺論袁枚的“性靈說”
鐵廚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