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地理學視域下 白口蓮山歌生存緣由研究

2019-07-17 04:31馬達賈思陽
音樂探索 2019年3期

馬達 賈思陽

摘 要: 白口蓮山歌流傳于中山市五桂山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山歌的一種,它的產生和發展與當地生態環境、歷史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五桂山客家山區百姓和大沙田疍家人在兩種不同民俗文化背景下,通過長期的勞動和生活實踐,創作出了音韻獨特的白口蓮山歌。從音樂地理學的視角,對白口蓮山歌的生存緣由進行分析與探討,以此為山歌的保護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音樂地理學;白口蓮山歌;生存緣由

中圖分類號: J642.22?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 - 2172(2019)03 - 0016 - 09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9.03.003

自蓮山歌屬于客家山歌,主要流傳于廣東省中山市的五桂山鎮、南朗鎮、三鄉鎮、神灣鎮、坦洲鎮和板芙鎮等地區,因其獨特的音韻于2007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白口蓮山歌的悠久歷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早在明代嘉靖年間出版的《廣東通志》“風俗篇”中就記述了客家人唱白口蓮山歌時“畎畝之民山歌野唱亦悠然自得之趣” ① 的情景。

音樂地理學是在“音—地”關系的理論基礎上,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空間分布、傳播、變化以及人類音樂活動的形成與發展規律等進行探析。② 本文將從文化生態、文化擴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觀的視角探討白口蓮山歌的發展動因及保存現狀。

一、文化生態對白口蓮山歌的孕育

文化地理學認為,傳統文化形成、發展于特定的空間范圍,空間范圍內的地形、地貌、氣候等因素對傳統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有直接的作用。③ 音樂地理學認為,地理環境與音樂有著緊密的聯系,音樂藝術受到地形、地貌等條件的制約和影響,但在音樂中又處處體現著地區風貌及民俗文化等特征。④

(一)自然環境

《漢書·地理》中記載:“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中山市坐落在廣東省中南部,具有中部較高、四周平坦的地勢特點,地貌包括低山、丘陵、臺地以及珠江口的沖積平原和海灘。五桂山位于中山市的中南部,主峰海拔約531 m,是城市的最高點,其余山峰海拔約為200~300 m。五桂山地屬丘陵,山列連續,地勢雄偉,各自然村均分散在山壑之間。緊鄰五桂山區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屬平原的大沙田地區,整個地形是千百年來海水沖擊形成的灘涂,是疍民賴以生存的水生態環境,也是咸水歌誕生之地。 明代詩句“香山秀山南海壖,四圍碧水涵青天”描繪了五桂山山水相連的自然環境。在這樣山水相依的環境中,白口蓮山歌成為了山與水的間接產物。因此,白口蓮山歌既具有山歌的高亢起伏,又具有咸水歌的柔美婉轉,形成了獨特的音韻特點。就氣候而言,不同的氣候條件下,人們對音樂的審美要求和理解會有所不同,音樂形態也有著明顯的差異。 中山市位于北回歸線以南,處于熱帶北緣,該地區氣候溫暖,光照充足。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人們更偏好于抒情、細膩的曲調。這樣的審美要求對白口蓮山歌的節奏、速度等也產生了影響,歌手在演唱白口蓮山歌時速度較為舒緩,節奏在長短、疏密方面也較為適中。另外,由于中山市氣候溫暖濕潤,四季都適合勞作,使客家人和疍家人在勞動中交往頻繁,促成了白口蓮山歌的形成。

中山市在1925年前被稱為香山,縣名的由來與當地花卉繁茂的自然景象有關?!短江h宇記》中記載:“香山在縣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鼻宓拦馄吣辏?827年)編制的《香山縣志》中也記載:“……以里數計之,(香山)疑即今縣東南五桂兒。蓋縣名所由錫也?!??所以,香山是以五桂山多花卉而得名。白口蓮山歌的歌唱具有很強的即興性,人們在勞作過程中,常常借景抒情,將花兒作為演唱的對象,采用男女對唱的形式,男歌手引出問題,女歌手進行答唱?!冻ā?《對花》 《羊角花》為部分代表性曲目,其歌詞內容大多是對花卉樣貌、特點的描述,反映了五桂山當地花卉繁多的自然環境,比如在《唱花》中就有這樣的唱詞:

男:(妹啊咧)乜嘢花開撥弦彈唱(啊妹呀啰)?

(妹啊咧)開花(啰)結子(哩)滿肚孩兒(噯)?

女:(兄啊咧)琵琶花開撥弦彈唱(噯)。

(兄啊咧)琴弦(哩)撥響(啰)感動心腸(噯)。

……

(二)生產生活

白口蓮山歌有唱花、嘆情、采茶調、順口溜等形式。其主題為談情說愛、生活勞作、觸景生情等。這些主題和形式的產生與客家人的生產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1. 勞作

客家人遷移到中山后,由于平原地區都為當地居民所居住,所以客家人大部分住在山區或丘陵地帶,這些地方荒草叢生,野獸時常出沒,生產十分艱辛。為了緩解勞動的艱辛和寂寞,以及深山中勞動時的恐懼,人們總是在勞動時即興編創歌曲,以表達自己的心聲。 例如,《香山縣志》中記載:“五桂山在縣東南五十五里,巖壑瀑布與諸勝相埓山左有大小花園多異花其陽產神仙茶?!?五桂山盛產茶葉,當地居民在采茶時,以茶葉為對象,即興編創山歌,以表達情感,調節勞作氣氛。在《采茶歌》中就有這樣的唱詞:

(妹呀咧)春日采茶茶葉靚咧好妹呀啰,

(妹呀咧)采多采少咧帶回家堂咧。

……

2. 生活

據考證,白口蓮山歌的出現與客家人和疍家人的通婚有很大的關系,它的產生還有一段奇妙的愛情故事。相傳在五桂山與沙田地區相鄰的地方,居住著因用水問題而世代不和的客家人和沙田人。一天,客家男子捕魚歸來時被蛇咬傷,倒在田基上,恰巧被沙田地區的疍家妹看到并背回家中讓其當蛇醫的父親治療,在疍家妹與客家男子相處過程中,兩人產生了愛慕之情。在當時,男女青年常以對歌的形式來傳達愛意。但是,由于語言和文化等的不同,男青年唱的客家山歌疍家妹聽不懂,男青年就用客家白話 ?唱疍家妹喜歡的咸水歌調,以歌聲進行溝通。當地居民把這種山歌取名為白口蓮山歌。由于白口蓮山歌的出現與客家男子和沙田姑娘的愛情故事有關,因此白口蓮山歌也成為當地青年男女追逐自由愛情的見證,五桂山區也流傳著因對唱白口蓮山歌而結為夫妻的佳話。

白口蓮山歌歌詞中所表達的內容大多是當地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其形式和內容都與生產和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然而,隨著農村集體化、城鎮化的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著改變,山歌的唱詞內容也因此發生變化,不只以談情說愛、生活勞作、觸景生情等為主題,還涉及到了政治生活領域。如在《白口蓮山歌》中有這樣的唱詞:

(男)妹呀哩,乜人領導得解放哩呀妹呀啰?

妹呀哩,改革開放是誰引擎哩?

(女)兄呀哩,毛主席領導得解放哩呀兄啰,

兄呀哩,改革開放小平引擎哩。

二、文化擴散下白口蓮山歌的形成

文化地理學認為,人類所具有的思想、技術、文化等會隨著人口的遷移而被帶到新的地區,并將它們繼承和發展下去。 由于漢民族的遷移,中原文化也隨之被帶入了五桂山區,并在此將它繼承下來,所以白口蓮山歌中也有著中原文化的血脈和養分。

(一)人口遷徙

客家人原是漢民族的一支民系,聚居在黃河流域。早在1808年(清嘉慶十三年),被視為客家研究鼻祖的徐旭曾在《豐湖雜記》中說道:“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舊族,忠義之后也?!??漢族的多次南遷主要是由于戰亂或者災荒,南遷后以梅州為中心的十幾個縣成為了客家腹地 ?。在客家民系形成的過程中,人口多次外遷,一般通過北回、西進、南遷等三個方面進行。嘉應州(梅州)的客家人分兩次大規模遷徙至香山,一次是在明末清初時,客家人民起師抗清兵敗后被迫進行“西進”,后遷入香山縣等地;一次是在清咸豐年間到同治年間,自愿前往各地墾殖謀生或因職業關系“西進”至香山。 在《香山縣鄉土志》中,關于遷移過來的客家人有這樣的記述:“今更就山居,水居者,略析其源流事跡如左:客民:即仡佬,俗名客家老。明田汝成《炎徼紀聞》:犵狫,一名犵獠,種類甚多……后秦始皇徙中國萬家于嶺南,中國人生息漸繁,彼遂衰弱,故反主為客,名曰客籍?!??客家人遷移至五桂山時,平原地區已為本地人所有,所以客家人只能選擇五桂山區開荒繁衍。

(二)中原文化

移民在文化形成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族及人口遷移都會造成文化的傳播和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 五桂山客家人原是漢民族系,故白口蓮山歌的唱詞保留著中原文化的養分,受唐詩律絕和竹枝詞的影響較深,不僅運用賦、比、興表現手法,還運用了夸張、比擬、對偶、重疊等修辭手法,使得白口蓮山歌的唱詞生動有趣、押韻上口。此外,白口蓮山歌的唱詞結構也具有中原詩詞的特點,唱詞一般是七字句的。例如,在白口蓮山歌《對花》中就使用了“比”的表現手法,即比喻、打比方。唱詞為七字句,詞中將豆角花比喻為蝴蝶。

男:妹呀咧,乜樹花開蝴蝶樣阿妹呀啰?

妹呀咧,花開結子尺二三長。

女:兄呀咧,豆角開花蝴蝶樣啊兄阿啰,

兄呀咧,花開結子尺二三長。

又如,《采茶歌》運用了“賦”的表現手法,即直敘。該曲唱詞為七字句:“妹呀咧春日采茶茶葉靚咧好妹呀啰,妹呀咧采多采少咧帶回家堂咧?!??從中可以看出其所含有的中原文化養分。

三、文化整合下客家文化與家文化的融合

任何音樂形式的產生與發展都不是獨立的,而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產生并與此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成的。文化地理學家認為,“文化的整合指的是文化這個復合體內各種文化組分之間的協調關系” ?,白口蓮山歌正是五桂山的客家人與大沙田的疍家人在文化上交流碰撞形成的一種新的音樂文化形式。

(一)粵方言與客家方言的融合

著名的語言學家撒皮爾認為,語言就如同文化一般,由于人們交流溝通的需要,使得兩種不同語系的人會發生直接或間接接觸?!皳彼螛肥贰短藉居钣洝酚涊d:香山的遠古有‘疍家和‘畬族兩種土人,所講語言有‘疍家話和‘客家話。由此可見,中山遠古土人語系只有兩種:粵語和客家話?!?《香山縣志》中也記載,中山客語民系大部分來自粵東梅縣客家話地區,中山粵語區講沙田話的居民是從番禺、順德等縣遷來的。 講客家話的客家人與講粵語的沙田人在生活和勞作中常有接觸,使得粵方言與客家方言發生了融合,所以,五桂山的客家人的語言逐漸變為客家白話。改革開放之后,一條新修的高速公路直穿五桂山鎮,交通日益便利,經濟條件也日趨改善,五桂山客家人接受粵方言和粵文化影響的程度也就加大了。 由于客家人與疍家人在接觸中的碰撞和交融產生了客家白話,白口蓮山歌也正是用客家白話所演唱的。從歌詞中我們可看出演唱白口蓮山歌所用的客家白話與粵語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乜嘢”(什么)、“靚”(漂亮)、“冇”(沒有)、“叻”(聰明能干)等,這些可視為受粵語影響而產生的變化,體現出了客家白話獨特的方言特征。

(二)客家山歌與咸水歌的融合

白口蓮山歌產生于五桂山的客家人與大沙田的疍民在生產生活中的互相碰撞與融合,所以“白口蓮山歌是從咸水歌中的 ‘大繒歌發展而來的,” ?以客家白話唱咸水歌調,既融合了山歌的高亢,也融合了咸水歌的柔美,使得白口蓮山歌曲調婉轉,悅耳動聽,韻律獨特。

1. 句式

白口蓮山歌的歌詞句式上既保留了中原詩詞七字為一句的句式特點,又融合了大繒歌兩句體的結構特點,呈現出白口蓮山歌每句七字、上下兩句相互關聯構成兩句體的句式結構。大繒歌的演唱方式為對唱,當兩船相遇時,一方問,另一方答。白口蓮山歌同樣是男女對唱的形式,男歌手先唱,然后女歌手進行答唱。

2. 調式調性

白口蓮山歌在調性上與大繒歌相近。大繒歌為五聲音階徵調式,其調性特點是上句落在宮音上,下滑至角,下句落在徵音,也下滑至角。白口蓮山歌中也同樣是五聲音階徵調式,上句尾音落在“1”(宮)音上,下句尾音落在“5”(徵)音上,在句尾部分也常用滑音。見大繒歌《海底珍珠容易搵》(譜例1)與白口蓮山歌《唱花》的比較(譜例2)。

3. 旋律

在旋律上, 咸水歌多以級進為主,跳進較為少用,旋律婉轉柔美。白口蓮山歌不同于咸水歌的平穩,呈現出跌宕起伏的山歌特點,主要體現在旋律中經常使用五度跳進,使旋律線條層蕩起伏,如《對花》(譜例3)。

4. 韻腔

大繒歌和白口蓮山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演唱時都會使用拖腔使旋律舒緩柔和;但在韻腔上,白口蓮山歌的拖腔更為抒情、悠長。兩者還有一個相同點就是在句前加喊句,大繒歌在演唱時,男歌手會在句前加“妹呀咧”,女歌手在句前加“弟呀咧”;白口蓮山歌在演唱時,男歌手也在句前加“妹呀咧”,女歌手在句前加“兄呀咧”,并且白口蓮山歌的喊句以二度音程構成,跳動不大,具有抒情的功效。如白口蓮山歌《羊角花》(譜例4)的喊句。

白口蓮山歌在演唱時多用襯詞“噯” “啰” “咧”,與大繒歌也有所不同。由于方言、口語化習慣的差異性,白口蓮山歌與大繒歌所使用的喊句、襯詞也存在差異,其音調不同,聲調也不同,從而構成了白口蓮山歌的“特征腔”。白口蓮山歌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會在起腔的部分唱一句嗓腔,造成其聲音在山谷間回蕩的效果。

四、文化景觀下白口蓮山歌的保存

文化地理學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作用于環境所產生的、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人類可以感知的獨特景象?!??文化景觀是一個長期的形成過程,人們按照各自的文化標準對環境施加作用,使其變得獨具特色。文化景觀是文化演變的結果,所以它也具有時代性的特點。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觀念發生改變,承載著白口蓮山歌的文化景觀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以前的五桂山區,幾乎每個客家人都會唱山歌,山歌也成為當時交流的語言。并且當時的民歌傳承,都是孩子跟長輩學的,故此小孩牙牙學語時就在向祖輩、父輩學唱了?!??譾?訛 《中山市五桂山桂南村志》中也記載,“白口蓮”在20世紀50年代曾風靡一時,幾乎所有中山客家人都唱,他們白天勞作時在山間地頭歌唱,歌聲此起彼落,環繞大山田園;晚上在村前村邊的大樹下草地上或小溪旁對唱,對唱者多為一男一女,村與村之間的人們也會進行對唱。所唱的內容也十分豐富,有唱古人的,有唱愛情的,有唱生活的,有唱時事的,還有打字謎的,更有大批人在場聽歌助興,場面十分熱鬧。 在結婚等喜慶場合,村中擅長唱白口蓮山歌的民間歌手會也會聚集在婚禮現場,以問答對唱等形式,將天文地理、民間風俗等內容融入歌詞中,即興演唱、風趣幽默,引來眾多歌手參與其中,由于歌手們的熱情參與使得婚禮現場十分熱鬧,在婚慶場合唱白口蓮山歌成為當時客家人的一種習俗。

1949年至20世紀70年代初,農村由個體化轉向集體化,歌唱的內容也多以新生活為主。村民在田間、村頭、大會上都會唱白口蓮山歌,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80年代之后,社會文化生活不斷豐富,人們的勞作方式、生活習慣、思想觀念逐漸發生了改變,人們也很少聚集在山間田頭、樹蔭下對唱白口蓮山歌了。 “在婚禮節慶時也很少有民間歌手參與其中,唱白口蓮山歌的人也逐漸減少?!??目前,白口蓮山歌傳承的場所主要是五桂山學校、山歌文化室、文化廣場等。這些文化景觀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白口蓮山歌的保存現狀,也見證了白口蓮山歌的發展和變化。

(一)五桂山學校

為了更好地傳承白口蓮山歌,挖掘更多的年輕山歌歌手,2010年6月,五桂山辦事處在五桂山學校設立“白口蓮山歌”傳承基地,以“山歌進校園”的方式加強山歌的傳承隊伍建設。五桂山學校專門開辟一間教室作為白口蓮客家山歌的培訓基地,并聘請白口蓮山歌傳承人劉永榮、周慶基定期對學生進行輔導,還成立了客家山歌隊,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白口蓮山歌的學唱。白口蓮山歌傳承人劉永榮去世后,主要由周慶基老師負責五桂山學校的山歌教學工作。但由于周慶基老師已有69歲高齡,所以目前課程量較之前已有所減少。針對山歌教學的師資問題,中山市文化館已開始培訓白口蓮山歌的教師,并準備推薦新的傳承人繼續推進白口蓮山歌的傳承。

五桂山學校多次參加中山市里各種民歌比賽和匯演,如2016年12月14日,五桂山學校在五桂山文化中心舉辦客家山歌(白口蓮)專場演出,學校還于2017年11月25日派客家山歌隊參加“中山市少年兒童民歌決賽”,并在2018年10月12日參與了“中山民歌傳承基地交流展演活動”等等。在比賽和匯演中所演唱的白口蓮山歌多采用新創作的歌曲,雖然歌詞內容更貼近現在的生活,但為了迎合學生的審美趣味,擴大學生的接受范圍,在歌曲的曲體結構、襯詞的使用、韻腔等方面卻失去了傳統白口蓮山歌的音樂特色,甚至出現了用普通話演唱白口蓮山歌的現象。

(二) 山歌文化室

為讓更多的人了解白口蓮山歌,白口蓮山歌傳承人劉永榮在村里設立了山歌文化室,開展白口蓮山歌的資料收集、整理工作。幾名退休老師在桂南村創辦了文娛社,積極開展山歌的傳唱和創作。愛好山歌的村民還成立了山歌私伙局,在業余時間組織排練。近幾年,新創作的白口蓮山歌的歌詞一般是四句體式,在歌曲的句式上也呈現出了多樣的特點。據白口蓮山歌的歌手介紹,白口蓮山歌的創作者中,不僅有當地喜愛白口蓮山歌的村民、傳承人,也有一些專業的作曲者。有些創作者不太了解白口蓮山歌的本質特點,在創作歌曲時偏離了傳統白口蓮山歌的音調韻律;還有些創作者由于語言的差異,所作歌詞用客家白話演唱因而押韻差,歌手在演唱時也存在一些困難。

(三) 文化廣場

由于受到城鎮化的影響,鄉民生活逐漸城市化,鄉民藝術受到沖擊,鄉民意識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有了更多的娛樂方式。陳錦昌 ?老師認為,“以前在山上勞作時,邊勞作邊對歌,氣息的調控韻腔較為隨意?,F在勞作方式、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變化,故在山上對歌的形式越來越少,婚嫁等習俗還是傳承了唱山歌的習俗,但與以前相比也淡化了?!??為了傳播山歌文化,白口蓮山歌也被搬上舞臺,多次在文化廣場進行展演和比賽。當白口蓮山歌脫離了具體的生態環境,開始注重舞臺效果,為迎合觀眾審美,歌手在舞臺上的感受和表現也會有所不同,丟失了許多白口蓮山歌原有的韻味和音樂特色。

結 語

白口蓮山歌的生存緣由與五桂山的文化生態、文化擴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觀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從文化生態來看,白口蓮山歌是在山水相依的地理環境以及客家人與疍家人的密切交往下孕育而出,是生態環境的間接產物;從文化擴散來看,黃河流域的漢民系遷入五桂山后,保留了中原文化的養分,對白口蓮山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從文化整合看,白口蓮山歌是客家人與疍家人在生產生活中交流下產生的,既具有客家山歌的韻腔特點,又具有咸水歌的曲調特點,是客家文化與疍家文化的結晶;從文化景觀看,隨著時代的發展,五桂山客家人耕作方式、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等都發生了變化,演唱的場所也發生了變化,會唱白口蓮山歌的人也越來越少,在白口蓮山歌的演唱形式、歌詞的句式結構、襯詞襯腔等方面也缺少了原有的特色。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生活中仍舊能延續生命,乃是目前非遺傳承與保護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 本篇責任編輯 錢芳

收稿日期: 2019-01-22

基金項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嶺南傳統音樂文化地理研究的理論與實踐”(14YJA760021)。

作者簡介:馬達(1953—),男,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客座教授,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教授,廣州大學“廣州學者”特聘教授(福建福州350117 );

賈思陽(1994—),女,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研究生(廣東廣州51000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