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肢位擺放干預時間對腦卒中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分析

2019-07-23 09:05羅亞晶裴葉屏潘佳佳吳珊
心電圖雜志(電子版) 2019年3期
關鍵詞:肌張力患側肢體

羅亞晶,裴葉屏,潘佳佳,吳珊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廣東廣州 510095)

腦卒中屬于中老年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近年來隨著老齡化趨勢的加重,導致腦卒中患者人數不斷增多,有很高的致殘風險。語言障礙、肢體障礙等都是腦卒中后期常見后遺癥[1,2],本文為了深入探討良肢位擺放干預時間對腦卒中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選取患者共計90例進行護理觀察,具體觀察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7年6月-2018年1月在本院診治的已確診為腦卒中的患者中選出90例,均經MRI檢查、頭部CT檢查等檢查方式確診。90例患者用“雙盲法”分成兩組,每組45例,組間資料對比具有可比性(P>0.05)。其中觀察組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49歲-80歲,平均年齡(67.45±10.10)歲;疾病類型:31例腦梗死,10例腦出血,4例混合性卒中。觀察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48歲-81歲,平均年齡(67.31±10.24)歲;疾病類型:30例腦梗死,11例腦出血,4例混合性卒中。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在后期康復護理中實施良肢位擺放護理。觀察組:在早期康復護理中實施良肢位擺放護理。麻醉清醒且病情至少兩天處于穩定狀態時,開展早期康復護理計劃,設計患肢床上運動、被動運動、平衡訓練等,良肢位擺放一般每隔2 h更換一次,具體如下:(1)患側臥位?;紓戎w在下方的側臥位,將一軟枕墊于背后,起到支撐的作用,患側的上肢向前平伸肩部,后旋前臂,伸展腕關節和肘關節,手背向下,伸開五指,健側下肢在前,略微彎曲膝關節,伸直髖關節,屈曲患側膝關節,踝關節被動背屈;(2)健側臥位?;紓戎w在上的側臥位,自然伸展患側上肢,向前平伸肩關節,伸直腕關節和肘關節,伸開五指,一軟枕墊于腋下,略微屈曲患側下肢髖關節,膝關節屈曲,踝關節被動背屈,健側上肢不限制體位,擺放舒適即可;(3)仰臥位。分別在患側肩胛部、臀部墊一軟枕,起支撐作用,伸展患側上肢,下肢膝關節屈曲,頭部向患側偏轉。

1.3 觀察指標 (1)在良肢位擺放4周后、出院后3個月用Ashworth量表[3]評估兩組患者的肌張力,肌張力恢復至少1級代表“有效”,恢復不理想甚至減退,表示“無效”,對比兩組肌張力恢復有效率。(2)出院后3個月,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0分-100分)[4]評估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涉及小便(0分-10分)、大便(0分-10分)、如廁(0分-10分)、修飾(0分-5分)、吃飯(0分-10分)、穿衣(0分-10分)、洗澡(0分-5分)、床椅轉移(0分-15分)、步行(0分-15分)、上下樓梯(0分-10分),共10個項目,得分越高表示對應生活能力越好。(3)用SF-36生活質量評價量表測評兩組患者出院后3個月的生活質量,包括一般健康狀況、社會功能、生理職能、生理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生活活力、軀體疼痛共8個項目,均為0分-100分,以高分為優勢。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20.0軟件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肌張力恢復情況 觀察組良肢位擺放4周后與出院后3個月的肌張力恢復有效率均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2.2 日常生活能力 出院后3個月,觀察組小便、大便、如廁等生活項目評分都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生活質量 出院后3個月,觀察組生活質量各項目評分都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腦卒中以動脈硬化、血液黏稠度升高為主要病理表現,大腦神經持續缺血、缺氧,出現神經細胞壞死并凋亡的現象,引起偏癱、記憶力下降、言語喪失等多種功能性障礙,腦卒中具有很高的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數據統計發現,接近1/2的腦卒中患者都會出現偏癱癥狀,后期需要開展早期康復護理計劃。

表1 兩組肌張力情況比較[n(%),n=45]

表2 兩組生活能力情況比較(Mean±SD,分,n=45)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情況比較(Mean±SD,分,n=45)

良肢位擺放的主要目的是使肢體良好功能得以提高和維持,在四肢癱、截癱、中風患者中應用較多,可以預防肢體痙攣,更快恢復肢體功能。腦卒中偏癱屬于中樞性癱瘓,病理從遲緩期轉換為痙攣期,以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痙攣為主要表現,早期康復護理過程中,加強良肢位擺放,可以使痙攣程度減輕,根據痙攣模式來設計有效的康復體位,注重患肢被動活動,預防攣縮、壓瘡,逐步擴大關節活動范圍。腦卒中患者處于急性期時,喪失了早期運動能力,需要臥床休息,但是很多醫療計劃中都忽視了該階段的偏癱肢體恢復,雖然生命搶救下來,但是殘疾程度很高,故此在早期康復計劃中就應該加強良肢位擺放,并且貫穿于整個康復過程中。針對性的良肢位擺放,能夠預防、對抗痙攣姿勢,對肩關節功能加以保護,同時還可以誘發早期分離運動,在早期康復計劃中實施良肢位擺放,能夠快速建立腦血管側支循環,使腦可塑性最大程度上發揮出來,良肢位擺放有一定的肢體功能訓練效果,促進損傷的中樞神經系統恢復,在整個康復過程中,不但需要專業的醫護人員的指導幫助,還需要家屬的配合,認識到早期康復計劃和良肢位擺放實施的必要性,保持高度耐心,引導鼓勵患者主動參與到康復活動中,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是可逆性的,良肢位擺放干預對于肢體功能的恢復非常有幫助,在早期康復計劃中,結合良肢位擺放,可以提高肌張力,逐漸恢復生活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良肢位擺放4周后、出院后3個月的肌張力恢復有效率46.67%、95.56%均高于對照組,說明良肢位擺放早期干預有利于恢復肌張力功能。對比出院后3個月的各項生活項目評分,都是觀察組更高,可見在早期康復計劃中實施良肢位擺放,能夠提高患者的大小便、如廁、穿衣等能力,出院3個月后再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顯示觀察組更高,提示觀察組患者預后更佳。

由上可知,在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計劃中實施良肢位擺放,效果非常理想,研究發現,肌肉若是長期處于靜止收縮狀態,容易發生生理變化,對肌肉功能恢復有不利影響,當被動拉伸肌肉時,可以預防肌肉功能性障礙,良肢位擺放有肌肉拉伸的效果,良肢位擺放可以在病情、生命體征穩定后兩天開始,即只要條件允許,腦卒中急性期就可實施良肢位擺放,幫助患者恢復肌張力功能,提高后期的生活能力與生活質量。

猜你喜歡
肌張力患側肢體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體外循環術后肌張力增高的相關因素與護理對策
肉毒桿菌毒素治療肌張力障礙型手震顫
更 正
腦卒中康復操患者常做好
肢體語言
肢體寫作漫談
肌張力障礙診斷與治療研究進展
偏癱病人良肢位擺放的秘密
乳腺癌術后患者患側上肢置入PICC導管的臨床應用及觀察
18例經基因確診的DYT1型肌張力障礙臨床特點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