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褶子理論的建筑模糊邊界探究

2019-07-30 06:25顏俊慧徐敏劉璐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19年5期
關鍵詞:模糊褶子

顏俊慧 徐敏 劉璐

摘 要:褶子,在自然界中隨處可見。德勒茲的褶子理論打破了人們對世界的常規理解,并為建筑空間設計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文章通過對褶子概念的解讀和對建筑的模糊邊界的分析,同時結合對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案例研究,試圖從一個小點切入,探討在后結構主義影響下當代建筑世界的微妙變化。

關鍵詞:德勒茲;褶子;模糊;建筑邊界

一、褶子的哲學概念

褶子這一哲學概念最初是來源于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的“單子論”?!皢巫影淹饷娴氖澜鐑日圻M來,內在的單子也同時外褶到世界中去,構成了小小的微觀單子世界同無限大而復雜的宏觀世界的奇妙交錯,互相折疊而連接在一起?!笨梢哉f,萊布尼茲的“單子論”中蘊含了豐富的“褶子”的思想,而德勒茲深化了這一概念,并形成了他獨特的哲學思維。褶子理論的基本觀點包括:“褶子與世界相互包裹”“物質與靈魂中的褶子”“彎曲是褶子的核心特征”“褶子與巴洛克”。

(一)褶子與世界相互包裹

褶子理論觀點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褶子與世界相互包裹”。其實,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一個美妙的褶子,沖突與和諧并存,永遠處于折疊、解褶,再折疊、再解褶的過程,直到無窮。而建筑在整個外部環境形成的世界中也是一個褶子,通過建筑表皮形態的不斷變化,使外部的環境融入內部的空間、內部的環境融入外部的空間,增強空間之間的交流。

(二)物質與靈魂中的褶子

德勒茲論述道,物質和靈魂中都有褶子。這兩個層次是相互聯系的。物質的重褶環繞著靈魂,包裹著靈魂。

他用巴洛克房屋示意圖來表述褶子在物質與靈魂之間的互動:一個房間,只有下層透光,這指的是物質的堆積和展開,房間的上層是沒有窗戶的,存在著上升的靈魂,房內僅僅懸掛一張“因褶子而多變”的布,在這塊不透明的布上構成的褶子、繩索和彈力,代表著天賦的但在物質的作用下即轉化為現實的知識。因此,下層“幾個小孔”的作用力,使懸掛著的布在不透光的上層產生共振。

(三)彎曲是褶子的核心特征

德勒茲認為曲線是組成宇宙的基本形狀,而褶子就是無窮變化的曲線,遵循著宇宙曲線規則。宇宙曲線依據3個基本概念而延展,包括物質的流動性、物體的彈性和作為機械(機制)的彈力。德勒茲還認為:“彎曲是真正的微粒,是有彈性的點?!笔且幌盗械狞c構成了褶子。由此可見,無論從物質還是從靈魂來談,只要存在彎曲,就有褶子的存在。彎曲的線條具有潛在性,它既在靈魂的褶子中實現自己,又在物質的褶子中實現自己。

(四)褶子與巴洛克

巴洛克的風格可以說使用無限的褶子來定義的。這些褶子不僅僅簡單表現為有限的形體,而且要表現為作用于形體的一種精神力量,它作用于形體,改變并重塑它的內部,體現了一種精神內涵。我們在哲學或科學之外,還發現了許多褶子的美學表達,例如,在弗朗西斯科·博羅米尼的建筑和吉安·洛倫佐·貝尼尼的雕塑中,巴洛克式花園藝術在許多方面都以褶子的形式有很精彩的表現。

二、建筑的模糊邊界

本文的建筑邊界指的是建筑主體與環境的中間體,是建筑場所的邊緣,是建筑內與外的空間邊界,是一種“模糊”的過渡地帶。它不僅是建筑的局部,也是城市環境的一部分,對于建筑空間和城市環境的構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邊界的模糊在建筑上分為:“與外部環境的相互包裹”,具體表現出一種展開的形態;“在建筑界面上各種元素的消融”,具體表現為建筑表面的平滑;“建筑邊界的消解”,具體表現為建筑的不分內外邊界以及水平與垂直的融合。

(一)與外部環境的相互包裹

建筑是人類改造自然的一種方式,人造建筑在自然中不應該顯得突兀,而應當以一種和諧的方式融入自然,“從大地中來,到大地中去”。地景建筑是人造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完美共存品,充滿著人與人為的建筑的互動性,營造了豐富的空間層次。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就是地景建筑的一種——擬態型地景建筑,通過模擬周邊自然環境中的沙丘生成外部形態,氣質粗野豪邁,彰顯了建筑的生態性與先進性。整個建筑充滿著強烈的流動感,曲面的形體縱橫交錯,巨大的規模充分展示了沙漠地景建筑的特點,從形態上成功將整個建筑融入周邊的環境中,游客中心像是一個個天然的沙丘伏在這片戈壁灘上。建筑師將游客中心折疊進了環境的褶皺中。

(二)建筑界面上各種元素的消融

建筑形象被感知是通過表皮的表現,但是因為建筑有其自身的物理特性,建筑外立面上會布有窗戶、空調機、各種管道等,建筑內立面會有家具等,建筑立面從來不是一層單薄的表皮。但是建筑師們不滿足這樣的現狀,他們試圖尋找一種統一的方式將這些元素融合,使建筑呈現出平滑的建筑形式。

由保羅·安德魯設計的國家大劇院,建筑的外表面完整平滑,建筑的功能被一種細膩的手法隱藏,同時展現了優美的曲線形態。該建筑外立面使用鈦金屬板拼合而成,18000多塊鈦金屬板中,只有4塊形狀完全一樣,在宏觀的空間尺度中形成建筑的細部肌理。一個龐大的褶子表皮融合了外表面的各種復雜的元素。

(三)建筑邊界的消解

褶子對于建筑邊界的作用是強化建筑內與外邊界的模糊性,也就是在消解邊界。在這里,用褶子代替了原本用來限定上下、左右、內外的墻,幫助建筑模糊區域的生成。德勒茲指出:當建筑的表皮同時具有結構和材料的特性時,表皮就可以代替原本的空間結構成為建筑的本身。這種內外不分的整體性設計被建筑師成功地運用在建筑中。這讓筆者想到了位于美國芝加哥千禧公園的伯納姆館,設計者希望引出漂流的、多方向的空間,吸引人們聚集過來,探索并觀察,所以在設計時打破空間限定的固有思維,拋開歐幾里德的幾何學原理,取消常規意義上的墻體,采用折疊、撕裂、拉扯等手法,賦予空間新的形式和寓意,讓建筑的內與外通過相互包裹與轉化,成為一種隨機的可能。

三、建筑模糊邊界與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是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務所的設計作品,充滿流動性的外部設計靈感來源于周圍的地理地形,仿佛自然延伸堆疊而出,表現了自由的、隨機的、非標準的流動形態。連續的曲線連接建筑的內與外,使之成為一個整體,消解了傳統建筑的空間界限,顛覆了我們常規的墻、頂、地等元素,拋棄了水平與垂直的固有思維,用流動的線條創造出了連續、自由、非固定的空間。所有出入口及各功能區域,均以褶皺堆疊的方式在建筑表面呈現。

(一)環境交互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位于阿塞拜疆共和國首都巴庫,這是一個流線形整體規劃,建筑與周邊廣場融為一體。從該建筑的鳥瞰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它的整體規劃與細節構思都充分考慮了自然元素。建筑形態的流動性創意都是從當地的宗教文化、人文思想、傳統建筑、裝飾紋樣中來的。建筑優雅地舒展在地面上,與周圍建筑物十分和諧。其屋面尺度的控制得當,如同一團白色的云彩,順應著周邊的地形漂浮。

該建筑處于一個復雜的環境背景之中,建筑師在了解歷史與傳統的基礎上,不再一味追求特立獨行,而是以梯田式廣場的設計處理原本場地上的坡段,化劣勢為優勢,與周邊的城市肌理相融合。建筑以精致的起伏、粘結、褶皺讓廣場盡顯動感、活潑的氛圍,也模糊了傳統建筑與地面、與廣場、與城市之間的邊界,使建筑與環境沒有了界限分化,室內與室外也不再處于對立的狀態。在將建筑的小褶子融入場地的同時,也將環境文脈投射到外部形態上,再通過解褶建筑,將建筑本身的內部空間折疊到外部環境中去。通過挖掘褶子的特征,最后實現了建筑與場地之間的新和諧。

(二)平滑表面

根據位置不同,建筑的平滑表面形式可以分為外表面的平滑與內表面的平滑。

1.外表面的平滑

一張連續且流動的曲線表皮包裹著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外表面,通過層層折疊,塑造出文化中心的入口和所有功能空間。整體外觀充滿著柔性的變化,曲面的變化通過受力形式將它施加在建筑中,建筑的各種元素被包裹并整合成光滑的外觀。建筑使用混凝土結構和空間框架系統相結合創造??臻g框架系統保證了建筑的自由形態,混凝土材料完美地實現了廣場、建筑、內部空間的過渡??p隙也是外表面的一部分,通過這樣的設置,讓室內擁有了穩定的自然光。室內與室外的設計非常相似,層疊的墻體設置令使用者難以區分是在室內還是室外。這樣的建筑形式使人感受到不同的褶子意義。

2.內表面的平滑

褶子無處不在,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內部的家具也存在著褶子元素。在這里,家具已經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而是建筑的一部分,與建筑一起形成了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各個要素之間相互包裹、粘結、融合、轉化,最后消融在統一的內表面之中。

內部空間采用的是非線性有機一體化內殼,隱去室內空間的界限使得空間變得模糊,顯示出的是一種自由、流動的形態。通過變形,內部空間在保留了各種不同元素的特征的同時,也保證了形態的整體,很好地展現了褶子理論在建筑中的實踐。在褶子的世界中,平滑的內表面像粘膜的狀態附著于整個內部。這個粘膜包裹多種差異,最終形成了一個整體。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是一個復雜的建筑項目,在處理外部形式問題時,也會受到各種外部差異化因素的影響,只有采用平滑表面的方法,才可以保證建筑內外表面的完整性。

(三)邊界消解

電影導演沃爾夫岡·貝克說過:“建造一條把內部與外部分離的邊界線是建筑的原始行為?!倍⒗蛭幕行脑O計打破了這個觀點,在褶子的世界中,空間邊界有了新的定義,不再區分內與外。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運用雙向折疊和包裹的方式,使內與外的空間自由過渡,創造了一個流動著的變化空間,建筑空間結構形態如織物般靈活流暢,地板、天花和墻壁融合為一個整體。這表現了建筑中水平概念與垂直概念的模糊,讓元素都處于模糊、不確定的狀態之中,讓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由選擇對空間的使用方式以及在空間中的行走路線等。通過不確定的功能定位,來達到建筑邊界的模糊感,消解建筑的邊界。

在建筑形式設計中,無趣、單調、重復的形式不能激起大腦的興奮,而弱意象化、非常規的視覺感受會快速激起大腦神經的亢奮。阿利耶夫文化中心通過建筑內外、水平、垂直的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種非常規思維模式的建筑形式。從這個層面上講,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建筑,充滿流動感的表面上流淌著神秘與魔力,吸引著人們前往、駐足、一探究竟。

四、結語

褶子是有趣的、多樣的。本文不僅僅致力于研究建筑中的褶子的哲學美、形態美,而且還希望通過對德勒茲褶子哲學思想的研究,幫助建筑形成不同的空間秩序,實現連續性,試圖對以后構建一個新的建筑形態有所啟發。當今時代,建筑生成離不開計算機科學的輔助,特別是電腦參數化的生成。有了這些輔助工具,原本只在頭腦中構思的模型,可以從視覺上直觀表現。有了這樣便捷、先進的技術條件,褶子理論會為建筑界創造更多更好的形式藝術成果。

參考文獻:

[1]德勒茲.??隆ゑ拮覽M].于奇智,楊潔,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2]李云強.褶子理論影響下的建筑形式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4.

[3]靳銘宇.褶子思想,游牧空間:數字建筑生成觀念及空間特性研究[D].清華大學,2012.

[4]李紅葉,矯蘇平.褶子論與當代空間設計[J].裝飾,2011(8).

[5]王冰.蓋達爾·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巴庫,阿塞拜疆[J].世界建筑,2013(9).

作者簡介:

顏俊慧,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徐敏,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劉璐,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猜你喜歡
模糊褶子
褶子的迭奏:德勒茲論巴洛克藝術
論德勒茲的褶子思想*
基于模糊綜合評判的網絡受損狀態評估的設計與實現
葛浩文的“模糊” 翻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