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伯駒與有韌性的“自然之友”

2019-08-17 09:22張火鳥
善天下 2019年3期
關鍵詞:張伯駒之友環境保護

張火鳥

張伯駒是中國老牌環保機構“自然之友”的總干事。近5年,在他的帶領下,自然之友二次創業,改變單純依賴項目格局,開拓了一種公益創業團隊協同發展的新模式。

做環保公益,張伯駒說他“沒有倦怠感,一直做的都是新事”。

如履薄冰

“一直都是如履薄冰?!被赝?年自然之友總干事的職業生涯,張伯駒如此感慨。

2013年夏,即將從香港中文大學碩士畢業的張伯駒決定繼續環保公益。讀碩士前,他在中國第一個民間會員制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干了6年。

當時,成立于1994年,由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之子梁從誡,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等人發起的自然之友已更換了六任總干事。

2013年夏,29歲的張伯駒出任自然之友總干事。戰略聚焦,是他上任后最重要的目標。之后,自然之友確立了三個核心業務板塊:法律與政策倡導、公眾行動支持、環境教育。

當時中國的環境公益訴訟等制度正處于很不健全的階段,對于資助方普遍不看好的法律與政策倡導板塊,張伯駒卻力主推動,“這一定要做,中國環境法治的進步是一定的,需要有富有力量的推動者”。此前,自然之友參與了中國民間組織發起的第一起環境公益訴訟案。

2014年,由于砍掉一些非核心業務及資助機會,自然之友幾近“斷炊”,戰略調整帶來的陣痛顯現?!斑@也是在考驗我們能否將戰略落實,堅定地為核心業務去籌款?!睆埐x說,“很幸運,我們得到了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南都公益基金會等一系列公益伙伴的戰略支持,有了堅持推動戰略聚焦的資源?!?/p>

為了解決戰略層面的資金困境,做更廣泛的大眾倡導,籌資策略上,自然之友還變“批發”為“零售”,奮力開拓個人捐贈,包括月捐和遺產捐贈等,保持機構的獨立性。同時,自然之友開始嘗試自我造血,通過一些產品和服務的打造,為社會提供專業付費服務,如扮演“體育賽事/嘉年華零廢棄供應商”的角色。

目前,自然之友的戰略聚焦已經完成,新的發展模式日漸清晰。

真問題

“伯駒唯一顧慮的是:自己所做之事是否是在面對‘真問題?”張伯駒的北大附中校友、MyH2O水信息平臺創始人任曉媛說。

在資方普遍不看好的情況下,張伯駒堅定地認為推動環境法治是個“真問題”。

之后,自然之友環境公益訴訟團隊重組。其后,團隊不斷進擊:持續招募優秀律師和專家,和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建立合作等。2016年,團隊開始獨立運轉。張伯駒也扎進環境法專業里,非法律專業出身的他,專門在手機上設置了“法律專業術語及概念糾錯”文檔。

四年多來,自然之友的政策倡導有了諸多進展:參與制定和修訂近50部環境公共政策,包括《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公益訴訟司法解釋》等;2017年,環保部委托自然之友參與中國第一部《土壤污染防治法》的立法研究和立法建議,并就《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訂進行專題政策研究。

相比政策倡導的專業挑戰,環境公益訴訟面臨更多現實壓力。前幾年,自然之友剛開始做環境公益訴訟時,被告企業的第一反應不是積極應訴或找專業律師,而是商量如何“擺平”自然之友。張伯駒沒怎么考慮“驚險不驚險”,以“專業溝通”應對,以期能讓對方認真準備訴訟。

“畢竟在中國,作為一家民間組織的負責人,有時你不得不去回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和壓力。在環境領域,當進入回應‘真問題的時候,一定會觸及利益,一些深層次利益,尤其是我們選擇做環境公益訴訟?!睆埐x說。

截至2018年年底,自然之友共提起涉及水、大氣、土壤污染,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破壞,海洋保護等公益訴訟40起,其中立案34起,已結案17起;在各地支持了十余家環保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這不僅撬動了數億元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資金,還讓多個行業的環境違法成本得以顯性化,并促進相關公共政策的完善。

在張伯駒看來,推動綠色公民行動也是一個“真問題”?!肮娛欠衲軌蛴行У貐⑴c到環境保護中來,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能否盡快到達環境改善拐點。我們需要把更多的抱怨者變成建設者?!?/p>

張伯駒用“韌性”來概括自然之友的行事風格?!澳悴灰】粗l,平時看起來很柔順,當你把它彎到極限時,反彈力會很大。就像自然之友,日常行事風格是溫和的,但有人突破生態或公共利益的底線時,就會用非常大的力量堅持捍衛底線”。 【責編/吳言】

公益組織鏈接:

組織全稱:自然之友,Friends of Nature(英文名)。

成立時間:1994年3月31日在北京成立。

組織官網:http:∥www.fon.org.cn

組織性質: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群眾性、會員制的民間環境保護組織。

機構設置:在北京擁有自然之友環境研究所、自然之友公益基金會、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三個工作實體;在全國分布著22個會員小組,并依托具體業務推動建立了多個跨機構的行動平臺。

人員構成:面向所有真誠關注并決心身體力行地參與中國環保事業的廣大公眾。20多年來,全國已累計超過3萬名會員。

創始會長:粱從誡(粱思成、林徽因之子)。

組織愿景:在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中,每個人都能分享安全的資源和美好的環境。

組織使命:建設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平臺,讓環境保護的意識深入人心并轉化成自覺的行動。

核心價值觀:與大自然為友,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命權利;真心實意,身體力行;公民社會的發展與健全是環境保護的重要保證。

工作內容:通過環境教育、家庭節能、生態社區、法律維權以及政策倡導等方式,重建人與自然的連結,守護珍貴的生態環境,推動越來越多綠色公民的出現與成長。

典型案例:滇西北天然林和滇金絲猴保護、藏羚羊保護、首鋼搬遷、西南水電開發、圓明園環評聽證、26度空調節能行動、環境綠皮書、5.12震后綠色援助、云南曲靖鉻渣污染、福建南平武夷山脈非法采礦毀林案、常州毒地案、云南綠孔雀案等。

猜你喜歡
張伯駒之友環境保護
張伯駒老照片一組
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之重大(點)工程
藏家之友
之友征集
張伯駒寧愿被“撕票”也不肯賣字畫
張伯駒知恩圖報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新《環境保護法》4個配套辦法發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