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辨析

2019-08-21 03:17楊清熒
商情 2019年30期
關鍵詞:本息本體論區分

【摘要】王弼是正始玄學的代表人物,亦是其時最有成就的玄學家。其對《道德經》及《周易》所作的注皆是哲學史上承前啟后的經典。王弼從《道德經》中所提出的崇本息末思想對老子以降以無為本的本體論思想具有開拓意義。研究王弼崇本息末思想對理解中國哲學領域的本體論思想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王弼 崇本息末

一、王弼的崇本思想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在其所作《老子指略》中體現最為充分。首句即為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無形,由乎無名。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王弼認為萬事萬物生成是有一個本體在作用的。必須有這個前提,本體論方可成立。那么萬事萬物背后的這個本體一定存在嗎?這個本體是相同的嗎?這個本體一定能對萬事萬物起作用嗎?王弼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是萬事萬物背后一定存在一個本體的,并且萬事萬物的本體是相同的,這個本體一定會對萬事萬物起作用。那么這個本體是什么呢?王弼回答是無。當然王弼所說的無不是指向虛無,如果這個無是指向虛無,那就陷入了無中生有的宇宙生成論中。相當于說在萬物為有之前有個無來生出有,這就是二本而非王弼講的一本了。故王弼的無是指和有相對的無,這個無也是和有一樣是實存的,只不過和萬物實存狀態的有不同,不是具體的實存,而是蘊含在萬物中抽象的實存。因為若是具體的實存,就不是這個無了,而變成了有,有是萬物區分的維度。所以王弼言稱物與功必生乎無形、無名。故萬物之宗乃是無形無名,即是無。王弼把萬物之本歸結于無。這個作為本體的無該如何理解呢,王弼作了正與反的闡述。不溫不涼,不宮不商。王弼首先認為無不是有,若說有了,那就不是無了。故其為物也則混成,為象也則無形,為音也則希聲,為味也則無呈。因為若說成有,就體會不到本體無的所有了,不得其全。故王弼說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聲者,非大音也。? ?然則,四形不象,則大象無以暢;五音不聲,則大音無以至。王弼從反的方面認為沒有有也是不能體現無這個本體的,所以無正是在有中才體現出來。王弼所說的無是絕對的,是大的,是不可商量的本體。正因為本體無的絕對性,對萬事萬物的指導性,所以王弼建立了崇本思想。王弼的本體論是一本思想,所推崇的正是萬物的統一性,而這個統一性王弼認為是無。

二、由崇本指向息末

王弼建立起萬物統一于一本的思想,以無來指稱。但這個萬物統一于一本的無是如果來生成或者指導萬物化生的呢,這就必然進一步指向于息末。王弼建立崇本思想,因其與末與有是不可分的,所以必然導向對末與有的指導作用。故王弼認為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離其真,為之者則敗其性,執之者則失其原矣。是以圣人不以言為主,則不違其常;不以名為常,則不離其真;不以為為事,則不敗其性;不以執為制,則不失其原矣。 王弼認為以言、以名、以為、以執都會失物之真,故虛息末,唯有息末方得本體之全。不能息末,必然導致斯皆用其子而棄其母。物失所在,未足守也。隨其所鑒而正名焉,順其所好而執意焉。故使有紛紜憒錯之論,殊趣辯析之爭,蓋由斯矣??梢娙綦S末而動,則萬事萬物將失其本體。這與王弼的崇本思想是背離的,既然崇本,王弼認為息末就是唯一現實的途徑。 故王弼的崇本思想必然導向現實層面的息末思想。王弼認為唯有息末方可夫途雖殊,必同其歸;慮雖百,必均其致。雖然王弼極力推崇從一本出發來觀察萬物,從而提出息末思想,但其中未盡之處依然眾多,人們在實際的事功之中如何息末,如何歸于一本,是否萬物息末都相同,如若不同又當如何,這些都是王弼留給后世的問題。

三、崇本與息末關系辨析

崇本與息末是一體之兩面。能以無為本則必然會以有為末,能息末者必能崇本。就如王弼所說夫存者不以存為存,以其不忘亡也;安者不以安為安,以其不忘危也。故保其存者亡,不忘亡者存;安其位者危,不忘危者安。故無與有、本與末皆一體之兩面。王弼很明顯的闡述了這一點,名也者,定彼者也;稱也者,從謂者也。名生乎彼,稱出乎我。故涉之乎無物而不由,則稱之曰道,求之乎無妙而不出,則謂之曰玄。其實崇本與息末是不可分的,但又是必須加以區分的。說不可分,是因為無論講萬物的本還是萬物的末都是統一于萬物本身的,非是本不在萬物本身。如果萬物之外另有一個本來指導或者生成萬物,則必然陷入二元論哲學的泥沼之中。故必須承認無論王弼說的本還是說的末都是統一于萬物本身,只是有在萬物體現為顯,本在萬物體現為隱。崇本與息末又是必須加以區分的,因為如果不加以區分,則王弼的以無為本的思想根本無法確立,萬物一本也就成了空談。恰恰是區分萬物的本與末才構成后來程頤所講形上與形下的區別,也才有了一本哲學本身蘊含的思想張力。雖然王弼把崇本息末講了很多,但其實本與末之間的確還是存在很多待解問題。而這些問題王弼也意識到了。王弼發出感嘆,甚矣,何物之難悟也!既知不圣為不圣,未知圣之不圣也;既知不仁為不仁,未知仁之為不仁也。故絕圣而后圣功全,棄仁而后仁德厚。王弼認為唯有崇本息末方才是全,方才是厚,才是得道。所以問題變成了如何實現崇本與息末,而這兩者又是不可分的,一分就不是崇本了,一分也不是息末了。而這個問題,王弼在《老子指略》一書中并沒有給出路徑。也許這個路徑是無法給出的,唯有體悟一途。王弼感嘆,篇云:「既知其子」,而必「復守其母」。尋斯理也,何往而不暢哉!

參考文獻:

[1]王弼“老不及圣”論芻議[J]. 游艷玲.? 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 1999(01).

[2]王弼自然與名教之辨析論[J]. 李俊宏.? 東南學術. 2015(06).

[3]今傳王弼本《老子》分篇分章源流考[J]. 劉晗.? 管子學刊. 2014(02).

作者簡介:楊清熒(1979-),男, 重慶渝中人,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教育。

猜你喜歡
本息本體論區分
區分“我”和“找”
等額本息還款方式的數學推導與分析
本體論視域下大學本體要素及資源分類探析
區分
“法律解釋”與“法律詮釋”之術語辨析
淺議古代哲學的本體論思維方式
莊子美學思想對王羲之書法藝術的審美關照
崇本息末與崇本舉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