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貿易戰還會打多久?

2019-08-28 01:46單偉建
財經 2019年19期
關鍵詞:貿易赤字貿易戰關稅

單偉建

中美貿易戰已經打了一年。從2018年7月起,美國先后宣布對價值超過7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提高關稅。美國還以保護國家安全為名,對中國電信設備制造商華為進行制裁,將多家中國公司納入“實體清單”,看起來貿易戰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貿易戰還要打多久?對兩國經濟產生;tA影響?結局如何?值此周年之際,有必要對比雙方到目前為止的經濟損失,并分析雙方是否能夠達到貿易較量的目的。

經濟損失對比:美國可能更大

過去一年的數據顯示,貿易戰對美國經濟的傷害遠大于對中國經濟的損傷。

在此期間,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加40億美元,占中國對美出口額的1%;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下跌330億美元,占美國對華出口額的21%。

2019年5月,美國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關稅提高到25%。6月,中國對美出口同比下滑了30億美元,幅度為8%;而美國對華出口同比下跌40億美元,幅度為31%。一年下來,美國對華貿易的赤字反而增加了。

需要說明的是,中國出口的產品并不都是在中國制造的。極端例子是蘋果手機,在中國組裝的附加值只占蘋果手機在美零售價的1.8%,蘋果本身所占的附加值為58%,剩余是第三國零部件附加值。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中國出口總值的三分之二為中國生產的附加值,而美國出口總值的85%是美國產生的附加值。因此,以出口附加值相比較,美國出口的跌幅更大。

有兩個因素可以解釋為何中國對美出口受貿易戰影響不大。第一是中國對美出口的產品大多沒有替代品——譬如蘋果手機和民用無人機,美國消費者只能承擔新增進口關稅。另一個原因是由于多數對美出口的制造業產業鏈只存在于中國,轉移成本過高。

蘋果在2012年打算將其高端手提電腦MAC PRO的生產轉移到美國得州,但發現在美國連一個組裝電腦所需的精密小螺絲釘都無法生產?!都~約時報》2019年1月28日一篇報道說:“蘋果公司發現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更不要說美國,可以與中國的規模、技能、基礎設施和成本的組合相匹敵?!?/p>

有些出口制造也在離開中國,但并非轉移到美國。按理說,美國公司在華業務最有可能回到美國,但美國商會在今年5月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6%的受訪者有意將生產轉移回國,60%打算留在中國,其他則考慮轉移到低成本的國家去。

在進口方面,貿易戰對美國經濟造成的傷害與中國相比尤為顯著。美聯儲紐約分行的一項研究報告稱,“美國在2018年對中國產品增加的關稅百分之百地反映在進口的物價上,也就是說中國的出口商并沒有因此降低出口價格”,因此美國消費者承擔全部關稅。美國對華的貿易條件,即相對價格指數,在過去12個月惡化了2.9%,1美元價值的美國出口在貿易戰之前可以換回1美元價值的中國進口,而現在只能換來0.971美元的中國貨。

假如消費者所支付的關稅為政府所得,錢只是在國內轉移,理論上對本國經濟影響不大。但關稅逐步提高之后,美國進口商開始尋找第三國替代品以避免付稅——當然還要取決于替代品是否存在。這些替代品比中國貨成本高,但只要其進口價格低于中國貨的稅后價格,買替代品就劃算。譬如中國貨進口成本是100美元,稅后為125美元;如果無須納稅的墨西哥替代品進口價為120美元,那么進口商就會買墨西哥產品。墨西哥進口價和中國貨稅前價之差對于美國經濟來講就是“無謂損失”(deadweightloss),無人因此受益。

根據紐約聯儲經濟學家的估算,美國提高關稅對美國消費者增加的負擔相當于每個家庭每年增加開支831美元,美國大約有1.28億個家庭,所以總和每年超過1000億美元。而“無謂損失”相當于每個美國家庭每年承擔620美元,總和為800億美元,是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4%。這還沒有算入新增的對3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也不包括疊加效應,譬如對于美國進口中國中間產品的廠商和出售中國貨的零售商的業務所造成的損失。

美國消費者需要支付的額外成本并非均攤,主要由低收入家庭承擔。因為富人可以買意大利進口的高檔跑鞋,低收入家庭只能買中國制造的球鞋。

反觀中國,消費者并沒有承擔對于美國貨加征的關稅,加征關稅看起來對中國經濟幾乎沒有產生無謂損失。何以如此?

美國彼得遜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報告揭開了這個謎。自2018年元旦至今,中國對除美國之外的貿易伙伴平均關稅從8%降低到6.7%,同期對美國的關稅從8%飆升到20.7%。不僅如此,中國只是對能夠從第三國進口而可以替代的美國商品提高了關稅,譬如對于大豆和其他農產品的關稅提高至28%到42.2%不等,對于能源產品也是大幅提高了關稅;但對于難以同等價格由第三國替代的產品,諸如飛機、汽車零件、藥品和高科技產品則降低了關稅。

上述報告舉例說,中國對進口美國龍蝦的報復關稅在2018年7月6日提升到25%之后,美國龍蝦對華出口暴跌70%;同時中國對加拿大龍蝦的關稅降低3%,加拿大龍蝦對華出口幾乎翻了一番,中國從同一水域進口龍蝦的成本反而下降了!

打這場貿易戰,北京似乎更能算計——又要打到美國痛處,又要盡量消除對本國經濟和消費者的傷害。表面上看美國占盡優勢,它可以打擊的中國出口值不止兩倍于中國可以報復的美國出口;但實際上美國承擔了貿易戰損失,美國的貿易赤字反而擴大了。

美國貿易赤字如巨大氣球

美國的主要目標是減少貿易赤字。特朗普認為美國對華貿易吃了大虧,證據就是中國對美國的大幅貿易順差;貿易戰的目的就是要改變中國的貿易政策,減少對華貿易赤字。

美國和許多國家有貿易爭執,因為美國與其主要貿易伙伴大多有貿易赤字,與中國的赤字最大。中國所有貿易伙伴都希望中國市場更開放,但如果中國的貿易方式真是很不公平,為什么美國不能聯合其他的國家,尤其是盟國,一起對中國施壓促其改變貿易政策呢?

對于美國來說,中國其他貿易伙伴和美國并不在一條船中。中國大陸的主要貿易伙伴里,只有美國和越南是貿易赤字,其他貿易伙伴則是順差。越南不發牢騷,因其整體貿易順差,中國部分制造業正在流入越南。在這些貿易伙伴看來,中美貿易戰會傷害全球經濟。假如中國多買美國貨,自然會減少從其他伙伴進口。很難想象,這些國家會站在美國一邊而損害自身利益。

美國貿易收支從1976年以來基本處于赤字狀態。真正原因不在其貿易伙伴,而在于美國的花費習慣。造成貿易赤字的根源是一個國家的國內總支出大于其GDPo GDP是國內總支出與凈出口之和。國內總支出是總消費和投資之和。如果國內總支出小于GDP,凈出口(包括商品和服務)則為正值,貿易順差;如果國內總支出大于GDP,凈出口就是負值,即貿易逆差。簡言之,一個國家的貿易赤字是花銷大于其國內總生產所造成的。

從GDP占比來看,貿易赤字和出口毫不相關。1999年到2018年美國出口占GDP的比例從10%增加到12%。而貿易赤字占GDP的比例仍然徘徊在3%。在1999年-2006年期間出口的總體趨勢是微增,而貿易赤字占比從3%上升到6%。在2011年-2014年間,出口占比躍升到14%,但其貿易赤字的占比和1999年-2007年的平均值沒有什么差異,還是在3%-4%。

顯然,貿易赤字并非出口疲軟造成的。如果國內總支出增長與出口同比例或超過出口的增長,那么出口增加并不能減少、甚或增加貿易赤字。

減少貿易赤字的唯一方式是減少國內總支出占GDP的比例。美國在2008年-2009年經濟危機期間,其國內總支出占GDP的比例從105%縮水到103%,貿易赤字也從5%下降到3%。從絕對數字看,貿易赤字減少了近一半,從7000億美元降到3800億美元。但整個經濟收縮了2.8%。假如貿易戰可以減少貿易赤字,那就是通過降低國內總支出而使經濟萎縮。如同給病人放血治療,病未必治得好,反而傷了病人身體,得不償失。

減少貿易赤字的正確方法是,GDP的增長超過國內總支出的增長,這需要技術進步和生產力提高,超過國內支出所能帶動的經濟增長。貿易戰傷害經濟,抑制增長,因而減少本國科技產業在國外的銷售而減少研發費用,給創新和生產力提高帶來負面影響。

即便中國不報復,美國貿易赤字也無法減少,因為造成赤字的根源沒有消除。美國仍需承擔“無謂損失”對其經濟造成的傷害。如果中國增加從美國的進口,就會減少從其他國家的進口,而其他國家會把無法向中國出口的部分賣給美國,或者賣給本來從美國進口的國家,搶美國人的生意。譬如中國多買1000架波音飛機,少買1000架空中客車飛機。

那么后者就會把1000架飛機賣給美國的航空公司,或者在世界其他地方搶波音的市場。

貿易赤字像一個巨大的氣球:在一處壓扁了,在另一處凸出來,體積不變。無論貿易戰的結果如何,中國對美國的貿易赤字都沒有多大的影響。

耐痛的程度

目前美國經濟強勁,失業率達半個世紀以來最低點,物價水平保持平穩,所以除了那些直接受到打擊的進出口商,整體經濟對貿易戰的疼痛感覺不明顯。但情況會變化。

歷史提供借鑒。193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斯母特-郝利關稅法案》,將平均關稅從40%提升到59%,等于是對國外商品關閉了美國市場。歐洲國家采取了同樣以鄰為壑的關稅報復。結果美歐的貿易額在1929年-1932年間暴跌了三分之二。美國參議院的官方網站稱這個法案是“美國國會歷史上通過的最為災難性的法案之一”,四年后終被取消。

《斯母特一郝利關稅法案》對大蕭條的殺傷力還被限制了。當時美國對外貿的依賴程度與今日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因為當時美國與歐洲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工資差異不大,而且當時的產業供應鏈遠沒有全球化。當時美國的失業率達到25%,平均工資下跌了40%。因此,將生產從歐洲轉移到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所帶來的成本比今天從中國轉移回來要低得多。

這些抵消貿易戰成本的因素今天不復存在。中美工資水平的差異大約為5倍-6倍;產業供應鏈已經全球化,轉移成本極高;美國當下幾乎是全就業狀態,沒有創造新就業的空間。所以如果貿易戰持續下去,即便新增關稅的幅度不到大蕭條年代的一半,對美國經濟的打擊也更嚴重。

對于中國,貿易戰造成的真正損失很小,原因是中國控制住進口物價水平。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到目前為止影響不大。隨著美國進口商為避免關稅而轉購第三國替代品,這個狀況會改變。但假如中國繼續現行策略,貿易戰對一個每年增長6%的經濟體影響有限。

有些制造業會從中國轉移,但此類轉移—直在發生。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歷年來持續以雙位數增加,出口成本逐步升高,有些低端制造業向東南亞轉移是正常的。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就是這么走過來的。和十幾年前相比,中國對出口的依賴程度已大幅降低。對美出口占GDP的比例已經從2005年11%跌落到2018年不足4%;總出口占GDP的比例也從2006年的36%滑落一半,2018年為18%,遠遠低于發達國家(0ECD成員國)29%的平均值。中國商品和服務的整體貿易基本持衡,凈出口僅占GDP的0.8%。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已經轉到個人消費,個人消費占GDP的比例已經從2010年的35%上升到2018年的39%,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2018年中國經濟去杠桿,對于減少經濟體制中的風險是必要的,但也是經濟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恰在此時貿易戰爆發,給中國市場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很多人把經濟放緩的原因歸咎于貿易戰,實際上是張冠李戴。貿易戰對市場的心理打擊確實相當嚴重,企業家信心跌落谷底,股票市場也大跌25%左右。但隨著硝煙逐漸散去,中國才發現實際傷亡不大,貿易戰并未實質削弱中國經濟。因此信心回升,中國內地股票市場在2019年上半年一度躥升20%左右。

這大概就是為什么特朗普政府一再施壓,貿易戰不斷升級,北京談判立場轉而強硬。以貿易戰造成的損失來看,中國沒有什么可擔心的。拖下去,拖到美國經濟拐點,對中國有利。

中國經濟已經有40年持續增長,在可見的將來不會進入衰退,原因是經濟仍然處在發展早期,人均GDP只是美國的六分之一,增長空間仍然很大。

美國經濟則大概到了復蘇周期的頂峰。當周期進入拐點時,貿易戰對于消費物價的壓力以及對經濟產生的成本,很可能會使經濟迅速失衡。在經濟下滑的壓力下,貿易戰也就更難打下去了。2019年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率為3.1%,二季度為2.1%,增長明顯放緩。如果雙方的關稅維持8月以前的狀態,每年對美國經濟帶來的損失不低于GDP的0.5%,新增的對華關稅可能使其損失進一步擴大,足以在經濟增長乏力時候將其推過拐點。

貿易戰并不能遏制中國崛起

特朗普對中國發動的貿易和技術戰,得到了美國兩黨支持,目標不僅是貿易赤字,而是中國的經濟崛起,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中的進步,對美國世界老大地位形成的挑戰。

中國在過去40年的增長是史無前例的。雖然以美元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只是美國的三分之二,但增長速度是美國的兩三倍。中國新建的機場、碼頭、高速公路和高鐵等等基礎設施舉世無雙。中國在科技領域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世界公認的5G電信設備領袖華為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曾幾何時,任何企業征服了美國市場就征服了世界,但今天僅僅征服美國市場不足以在世界領先。蘋果手機以39%的市場份額在美國市場遙遙領先,但在全球市場不過12%,落后于三星(21%)和華為(17%)。蘋果手機在中國市場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20%。中國手機用戶是美國的三倍,要想在全球市場保持自己的競爭地位,蘋果需要中國市場。

中美都是對方最大的貿易伙伴,兩國經濟現在成了無法分割的連體兄弟。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技術轉讓控制是必要的,也是公平競爭的一部分,但是任何“脫鉤”的企圖都會給兩國以及世界經濟造成災難性損失。

而且此種努力會適得其反,迫使對手加快技術自主能力,并逐步以第三方替代供應源。

中國在2010年11月推出了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但使用的是美國的微處理器。2015年美國禁止其芯片公司向中國出口超級計算機使用的高端芯片。次年,中國推出了完全使用國產芯片的神威太湖之光,在2016年和2017年蟬連世界榜首。到2018年為止,中國在世界500強的超級計算機排行榜中領先,擁有206臺;美國居二,擁有124臺。

八年前因釣魚島問題,中國對日本實施稀土金屬禁運。禁運解除之時,日本已經發展了回收技術,大大降低了對中國稀土的需求。到了2017年,越南取代中國成為日本稀土進口的最大來源,中國在世界市場的份額從2010年的95%左右跌到2018年的70%。

國際貿易體制使得各貿易伙伴根據自身相對競爭優勢實行專業化分工成為可能。但是,國際分工取決于國際貿易體制的可靠性;如果靠不住,那么供應鏈斷開甚至貿易脫鉤就會發生。一旦風險呈現,潘多拉盒子打開,就覆水難收了。只要風險存在,受到威脅的一方一定會不遺余力地開發替代品。技術或任何類型的禁運對于資源豐富、市場廣大、工業基礎雄厚的大國,必將刺激自主開發和尋找替代。今天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壟斷全部技術,孤立主義損人也不利己。

中國的崛起是無法遏制的。歷史證明,中國擯棄了計劃經濟體制,搞了市場化改革,才造就了過去40年的高速發展。今天,資源主要由市場分配,民營企業占到中國經濟的三分之二。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之際,國企改革和民營化尤其緊迫。只有不斷向市場化推進,更果敢地改革開放,中國才能保持增長。

改革將加速中國向消費市場的轉型。中國5.5萬億美元規模的消費市場已經成為全球第二,還在不斷增長。2018年最終消費(居民+政府)對GDP增長的貢獻達到76%。但是,2018年居民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僅為39%,離美國個人消費對GDP占比68%相距甚遠,未來增長的空間仍然巨大。當然以中國人消費和投資的習慣,個人消費不會也不應該達到美國消費對GDP的占比。但中國人多,所以消費市場超過美國市場的規模指日可待。在中國人口老齡化、儲蓄率下降的過程中,個人消費會逐漸取代投資和出口,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動力。

美國擔心中國政府會集中資源發展技術趕超美國,其實真正的挑戰來自民營企業。歷史證明,在全球高度競爭的高科技領域和消費領域,只有隨著市場發展不斷創新,不斷優勝劣汰的民營企業才能保持生命力,才能在極度競爭的全球市場領先和取勝。

有專家斷言中美貿易戰會永久化,雙方新增的關稅會無限期維持下去。世界上沒有永久的事物,更何況是刺入自身經濟的一根荊棘。對于經濟復蘇周期處于強弩之末的美國,轉折點終將到來。

貿易博弈的結果,北京很可能更加開放中國的貿易和投資市場,完善知識產權的保護體制。這樣做對中國有利。中國也可能會承諾大批購買美國產品,但這并不能減少美國的貿易赤字。北京也不可能在原則問題上讓步,拿未來發展做交易。

全球化沒有讓每個人受益,但全球化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富庶,使億萬人改善了生活水平。人類經過幾百年的沖突和爭戰,才發現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價值。經濟民族主義失敗過,還會再失敗。假如貿易戰最終能夠通過協議降低所有經濟體的貿易壁壘,無疑是皆大歡喜的結局。

猜你喜歡
貿易赤字貿易戰關稅
歷年關稅平均水平
特別關稅下企業應變之道
貿易戰是錯誤的決定
三元肥關稅下調 肥企機會來了
淺談中美農產品貿易戰
“中美貿易戰”養豬業可能發生的事
關稅降了,進口車價格會不會降?
澳大利亞10月份貿易赤字15.41億澳元
2013年巴西化工貿易赤字創紀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