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時代新聞學教育變革路徑探析

2019-09-05 15:22文/宋
傳媒 2019年15期
關鍵詞:新聞學學院人工智能

文/宋 雪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作為時下最熱門的技術變革領域之一,為新聞業提供了大數據處理、機器人寫稿、個性化新聞推送等更多更新的可能性。傳媒生態發生了變化,必然會對新聞人才的素養提出新的要求,新聞學科教育迫切需要進行一場順應時代潮流、涉及整個學科系統的變革。

一、AI時代對新聞人才素養提出的新要求

1.新聞人才要具有持續學習與創新能力。AI時代,技術促使人類社會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社會結構、社會形態變化多樣;個體的世界觀、思維模式也發生轉變。作為社會現實的記錄者,新聞人要保持學習的能力,不斷接觸社會的種種變化,才能站在時代的潮頭,洞察社會問題,記錄社會現實,反映社會變遷。

技術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目前正處于前沿位置的人工智能技術,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被其他技術替換,或發展成為新的形態。新聞人要不斷面臨媒介環境的變遷,必須保有持續學習的能力,適應技術更新帶來的新業態環境;提高創新意識,及時做出產業調整以形成新的人機關系、新聞生產模式。持續學習與創新能力是新聞人才迅速應對變革的根本。

2.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管理能力成為核心要求。人工智能技術對新聞生產中的勞動分工和角色分配產生了深刻影響,促使記者的角色逐漸從直接的信息篩選、加工和寫作等活動中脫離出來,轉而成為對算法和數據程序規則進行設定和管理的間接角色。新聞人作為技術的使用者、管理者、規則制定者,必然要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基本運作方式、運作邏輯,以充分利用技術優勢,高效、快速地進行新聞生產。

要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基本運作方式、運作邏輯,新聞人才應了解算法原理,掌握統計分析、數據挖掘、數理邏輯分析能力并具備編程、軟件開發等技術素養。在了解技術原理的基礎上,新聞人要進一步掌握機器人寫作的方式,會利用機器發現選題、收集數據、完成程式化部分寫作,包括部分可視化呈現;掌握傳播內容、傳播渠道管理能力,利用AI更好地實現新聞分發;利用機器幫助人分析以往類似報道的傳播效果與主要受眾,為寫作與傳播的優化提供依據。

3.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成為新的聚焦點。人工智能技術在傳媒領域的應用帶來了諸多問題,這一系列問題需要新聞人運用人類的智慧去解決。首先,人工智能技術助推了“后真相”時代的來臨,冗雜、真假難辨的信息充斥于各類媒介中。新聞人要依靠自身的新聞敏感性、專業素養進行深度調查,發掘真相,為公眾把關。其次,算法推薦技術帶來了信息繭房問題,這使得用戶生活在信息閉環之中。而新聞人則可以依據新聞專業主義視角去衡量信息價值,以人類的思考、判斷能力去選取與生產新聞,設置重大議題,打破信息繭房。最后,人工智能技術由于算法設置等原因,可能出現報道不平衡問題。這需要新聞人介入信息推送環節,修正不平衡問題,使得內容的呈現更符合新聞專業主義的要求;需要新聞人為弱勢群體提供數據支持,平衡傳播不公正問題。

人工智能技術始終無法像人類那樣具有自我意識,在價值判斷、信息闡釋、情感處理方面常常是無能為力的。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去觀察社會事實、闡釋新聞事件、挖掘新聞意義。新聞內容生產既是對客觀事實的記錄,也是在文化和倫理框架內進行的創造性實踐;不僅僅需要新聞人客觀、準確、全面地記錄事實,也需要深入分析事件的原因、規律、趨勢。相比于新聞事實記錄而言,對意義、價值的挖掘,對新聞背后的原因、動機、趨勢、規律的深度剖析更具有價值和意義,所以新聞人應提高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充分發揮人的靈性、主觀能動性,生產出有質感、有人文情懷的新聞產品,從而彌補人工智能技術的局限。

二、AI時代新聞教育變革路徑

1.知識體系范式轉移。從人機合作關系方面來看,新聞學舊有的知識體系傾向于傳授個體技能,如“采寫編評”。而在AI時代下,新聞人不再是孤立的,機器也不再是脫離于主體之外的單獨存在,而是成為主體的一部分,人與機器之間形成了相輔相成的合作關系。在新聞生產過程中,大數據、算法技術輔助新聞人搜集新聞素材;寫作機器人輔助新聞人撰寫新聞稿件的基本事實部分;新聞人對機器無法捕捉的情感、內在聯系、深度原因進行思考、探索,彌補技術的不足。因此,新聞教育知識體系應適應當前新的業態環境,樹立人機合作傳播觀,打造人與機器之間和諧共處、良性互動的關系。

從知識體系前瞻性方面來看,人工智能不是技術的終點,隨著時代的發展,其有可能被新的技術形態取代,或轉變為新的形式。傳統新聞教育傳授新聞理論與實踐技能的知識體系必然會導致新聞人才無法在實踐崗位中適應不斷變化的技術要求。因此,新聞教育所傳授的內容必然要轉變為面向未來的、具有前瞻性的知識體系。新聞學院不能僅僅滿足于教授學生使用技術,還要教授學生技術背后的技術原理、技術哲學,讓學生從深層次上掌握技術,懂得技術運行、發展規律,從而可以預測未來的發展方向,從容應對技術隨時可能帶來的各種變化。

2.學科體系重構。一是增加技術導向課程。人工智能技術進入新聞業后,替代了新聞工作者從事程式化、重復性的工作,新聞人要主動學習新技術、利用好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條件。因此,新聞學教育不可忽視技術的培養,新聞學院應融合計算機科學與新聞學教育,培養能夠應用技術、管理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目前,已有部分院校設立了計算機科學與新聞學結合的專業方向。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新聞學院開設了數據新聞報道專業方向,培養具有網絡應用技能、數據處理分析能力和熟練運用計算機的高級新聞傳播復合型人才。雪城大學紐豪斯公共傳播學院和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創立“計算新聞學”碩士項目,致力于培養專業的數據新聞記者。通過該項目的學習,學生得以掌握數據挖掘、分析、可視化等一系列技能,以及從大數據中獲取有價值的新聞信息的能力。

二是融合人文社會學科課程。人工智能技術進入媒體領域后,業界對新聞人的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文社會學科課程的綜合培養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宏觀視野,提升多視角思考能力以及養成批判性思維。因此,新聞學院應融合社會學、法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等社會學科教育,并加強新聞倫理學建設。國內外諸多名校的新聞傳播類學院都出現了學科融合的趨勢:以通識教育和專業課程并重,通識教育強調廣度和深度。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與商學院、國際公共事務學院、法學院、神學院合作了雙碩士學位項目,打破了新聞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壁壘,培養具有多層次學科知識的新聞人才。鼓勵學生學習商業、經濟、金融、法律、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并提供相關雙學位供學生選擇。中國人民大學開設了“新聞學—法學實驗班”“新聞學—國際政治實驗班”,融合了新聞學與另一門社會學科的知識體系。

3.教學模式轉變。第一,人工智能實踐平臺搭建。新聞學院在教授技術導向的課程與人文社會學科課程時,應配合校內實踐環節進行,通過人工智能實踐平臺,讓學生所學的理論與技能得到應用。學生在平臺實踐課堂中所學內容,有助于發現理論培養和專業實踐之間的差距,再反饋給課程教學,即“學習-實踐-學習”模式,實現教學增長。已有部分高校新聞學院著手打造人工智能實踐平臺,重視新聞學教育中的實踐領域。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聯手北大方正信息產業集團,合作成立智慧媒體未來實驗室;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建立了大數據與精準傳播實驗室。實踐平臺包括前端的內容匯聚平臺,中端的內容生產編輯系統及在線資料庫,后端的內容發布平臺如演播室直播、移動端發布、網絡電視仿真發布等。

第二,實習基地建設。教學與業界實踐的脫節一直是新聞傳播教育面臨的問題,教學內容落后于業界實踐,教學與業界之間不能形成良好互動,導致新聞專業畢業生的職業素養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這就呼喚高校新聞學院與企業合作完善實習基地建設,掌握智媒發展動態,幫助新聞專業學生實操演練。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在實習基地建設方面走在了前面,搭建了人民政協網、中國新聞網、中國青年網等多家教學實習基地,幫助學生全方位體驗新聞行業的前沿理念和創新思路。新聞學院學生的實習作品廣受肯定與好評,實習基地建設取得良好效果。

第三,一線工作者進入課堂。高校新聞教師多擅長理論與學術研究,業界實踐經驗不足,授課內容很可能是空談理論,脫離媒體實踐,缺乏來自一線的、最新的資訊。這就需要高校新聞學院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一線媒體從業者為學生介紹前沿科技、傳授一線經驗。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核心課程《新聞實務基礎》引入新聞傳播界一線工作者,用最鮮活、最實用、最前沿的新聞傳播業優質資源為教學注入活力;成立學界和業界相結合的新聞采寫教學團隊,結合學界教師的學理優勢與業界教師的經驗、技術優勢,不同教師相互配合,共同帶領學生完成新聞專業的學習。

三、結語

人工智能技術為傳媒業態環境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對新聞人才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大環境的變化敦促新聞教育進行變革,以培養出符合AI時代要求的新聞人才。AI時代新聞人才需要注重學習與創新能力,技術應用、管理能力,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的培養。新聞教育變革需要人文學科之間、技術與人文學科之間、學界與業界之間的聯合,建構體現人機合作關系、具有前瞻性視野的知識體系,融合技術導向課程與人文社會學科課程,搭建人工智能實踐平臺、建設實習基地、邀請一線具有豐富從業經歷的媒體從業人員走進課堂,以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兼具技能素養與社會責任感的新聞人才。

猜你喜歡
新聞學學院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加強新聞學話語體系建設
重造新聞學
——網絡化關系的視角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海盜學院(12)
『解困新聞學』的特征和本質
下一幕,人工智能!
海盜學院(7)
西行學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