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驀然回首——《人間詞話》之研究小史

2019-09-08 11:49屠瀟
神州·下旬刊 2019年8期
關鍵詞:人間詞話王國維研究

屠瀟

摘要:王國維對中國詞學、哲學、美學都作出過重要的貢獻。而他在文學史上聲名大著是其文學批評和戲曲史研究,其中《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文學批評的代表之作,極富盛名,被譽為“中國古典文學批評里程碑式的作品”,學者們對此展開了百余年的研究。為了完整地了解《人間詞話》的研究情況,本文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分析,以見各時期不同學者的創獲以及不同時代的學術特征。

本文將王國維的經典詞學理論著作——《人間詞話》的研究分為三個時期,即1949年以前的奠基時期,特點為依托中國傳統詩學、美學思想對其進行純學理的研究;1949年到1978年是為探索時期,雖有進步和拓展之處,但總體上因為特殊的環境而致學術性不強,但同時在海外和臺灣地區卻有新的發展;第三時期是從80年代迄今,80年代糾正了第二時期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開啟了新時期的研究方向,逐漸回到純粹的學術研究軌道上,注重對《人間詞話》巨大美學價值的挖掘,肯定了其融匯中西方詩學和美學的學術地位,尤其是探討《人間詞話》最核心的問題——“境界說”。這一階段涌現了幾位對《人間詞話》研究極為深入的學者,如陳元暉、葉嘉瑩、譚佛雛等,這些學者開啟了之后的研究思路。

關鍵詞:王國維;《人間詞話》;境界說;研究

一、《人間詞話》研究的奠基時期(1909—1948)

《人間詞話》在《國粹學報》初刊后,并未引起學界重視。1926年由樸社結集出版,出人意料地造成很大反響,之后的百余年中,對它的研究延綿不絕。不過,“境界說”作為《人間詞話》的核心,雖有人注意,但并未被重視,在單行本發行后的30年里,無任何深入研究。

俞平伯在《重印人間詞話序》中說提到,作者論詞標舉‘境界,更辨詞境有隔、不隔之別……凡此等評衡論斷之處,俱持平入妙,銖兩悉稱,良無間然。頗思得暇引申其義……(1)俞平伯十分欣賞“境界說”的精妙,卻恐“佛頭著糞”,未多做點評。

30年代開始,學者們開始陸續對“境界說”進行詮釋。李長之曾評價說:“境界即作品中的世界。不錯,作品中的世界,和我們所居住的世界不同,但這不同處在什么地方呢?我們看在普通的世界,只是客觀的存在而已,在作品的世界,卻是客觀的存在之外再加上作者的主觀,攪在一起,便變作一個混同的有真景物有真感情的世界?!保?)稍后,許文雨也提出自己的觀點:“妙手造文,能使其紛沓之情思,為極自然之表現,望之不啻為真實之暴露,是即作者辛勤締造之境界。若不符自然之理,妄有表現,此則幻想之果,難詣真境矣。故必真實始得謂之境界,必運思循乎自然之法則,始能造此境界?!保?)許文雨與李長之的觀點較相似,都強調客觀自然對作品境界的意義,但都說得很含混。但其實這種解釋與王國維之本意違背,王氏所謂“境界”,是作者通過對意象的創造,在讀者心中構造一個全新的世界,這世界的寬闊或狹小便是境界的高下。

唐圭璋質疑“境界說”,認為:“予謂境界固為詞中緊要之事,然不可舍情韻而專倡此二字。境界亦自人心中體會得來,不能截然獨立。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并不專在境界上。而只是一二名句,亦不足包括境界,且不足以盡全詞之美妙。上乘作品,往往情境交融,一片渾成,不能強分;即如《花間集》及二主之詞,吾人豈能割裂單句,以為獨絕在是耶?!”(4)王國維用“境界說”為標準,唐圭璋卻認為不能獨獨以此為標準,還要重視“情韻”;王國維以“境界說”批評姜夔詞“有格而無情”“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于第一流之作者也?!保?)他以“意境”對比“格調”,覺得姜夔詞終落二等,可知他的標準全部是建立在“境界說”基礎之上的。唐圭璋則堅持傳統詞學立場,角度和王國維有所不同,對其中的主要觀點都進行了反駁,比如評論周邦彥和柳永也有失公允;說賀鑄詞最次,也是因為不懂賀鑄詞;對于南宋諸家詞作貢獻的抹煞,也是有問題的。唐圭璋詞學造詣深厚,很容易看出王氏詞論之偏見,并對它各個擊破。所以很多學者也從正統的詞學視角批駁王氏的觀點。

朱光潛的《詩的隱與顯》一文評論得甚為精妙。他用西方文藝理論評論王國維的“隔”與“不隔”“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指出詩的要素有三種:即詩以情趣為主,情趣見于聲音,寓于意象。這三個要素本來息息相關。(6)朱光潛拋去聲音,從詩的“情趣”與“意象”入手對王國維的“隔”與“不隔”做出分析認為,王國維的“不隔”即“顯”,而“隔”則為“隱”。他認為:“‘顯與‘隱的功用不同,我們不能要一切詩都‘顯。說賅括一點,寫景的詩要‘顯,言情的詩卻要‘隱?!保?)王國維過于注重“顯”卻忽略了“隱”,但“顯易流于淺”,只注重“顯”會使詩流于淺薄。朱光潛創造性地運用西方文藝理論來解讀王國維,說理透徹,加深了對《人間詞話》的解讀。雖然他的觀點后人頗有爭議,但是具有相當價值,影響深遠。

顧隨對《人間詞話》往往直言“太玄妙”(8),總認為難以把握其精髓。他在課上對王國維的詞學有過一些分析,據葉嘉瑩整理的上課筆記:“王靜安所謂境界,是詩的本體,非前非后。境界是‘常,即‘常即‘玄”、“只要有境界則所謂興趣及神韻皆被包在內”、“境界是詩的內容,境界以外的不是詩”、“若沒有‘因、‘緣,境界根本不能成立”。(9)顧隨是最早在高等學府里講授《人間詞話》的學者,并對王國維“境界說”進行探究解讀,甚至提出了自己的文學批評標準“高致說”。

同時期的吳征鑄對《人間詞話》既有贊賞,也頗多駁難。他指出:“以境界為主,實為不刊之論”“晚近風氣,注重聲律,反以意境為次要。往往堆垛故實,裝點字面……靜安先生目擊其弊,于是倡境界為主之說以廓清之,此乃對癥發藥之論也”,對“境界說”廓清晚清的詞界舊習持贊賞態度。但吳氏覺得王氏所提的“隔與不隔”其實各有特點,并無優劣之分,王國維認為“隔”處,他反而覺得不是雕飾,而是融渾。吳征鑄與朱光潛都贊賞“境界說”,但對“隔與不隔”另有看法;持相似觀點的還有王鎮坤。他也肯定《人間詞話》“批評嚴謹,議論矜慎”(10),但也指出了他所認為的不妥之處。首先,《人間詞話》中只是選擇詞的一兩句進行評議,是不能概括境界,也不能體會全詞妙處的。其次,王氏愛好小令卻輕視長調,與他倡導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精神相違背,唐、五代、宋初的小令與兩宋的長調是文學的自然演進,各有特點。再次,王國維過于標舉“境界”而忽視了“情韻”。上乘作品并不專于“境界”,往往是情景交融,渾然一片。他對“隔與不隔”及王氏“厚五代北宋而薄南宋”的觀點也作了評價。另外,他指出,《人間詞話》脫稿時正是王國維沉溺于西洋哲學研究之時,“其立論也,多從哲學立場,而不從歷史立場”。(11)但王鎮坤并不熟悉西方哲學,故沒有展開。

宗白華對意境也有一番別具特色的闡述。他認為人與世界接觸,因為關系的層次不同可分成五個境界,分別是功利境界、倫理境界、政治境界、學術境界、宗教境界,依次往上,每一境界所能體現的藝術價值不相同。又“意境是‘情與‘景(意象)的結晶品”,(12)意境即為境界,是情景交融。宗白華還從意境與山水、意境創造與人格涵養等方面來整體論述意境的意義,用很多例子直觀感受境界的概念;葉鼎彝的《廣境界論》則把“興趣說”“神韻說”與王國維的“境界說”作比較。他認為雖然王國維最先提出“境界說”,但其實“自有文藝以來,便存在那里”,他還分析了“神韻說”與“興趣說”之后說其實他們彼此的理論,根本是相同的。最后他還總結對比了陸機、劉勰等人的類似理論,得出第一個倡導境界論的其實是孔子,認為從他的“誓無”到王國維的“境界”,所說的都是一件事。(13)

這個階段,屬于《人間詞話》研究的奠基時期,已經從感性的階段跨越到學理性研究的階段,主要集中于《人間詞話》與中國古典詩詞理論的比較研究。開“境界”理論體系建構的先河;“境界”與“意境”含義之異同也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另外,注意到王國維的詞學理論和美學思想具有“熔鑄中學和西學于一爐”的特點,但尚未深入探究。

二、《人間詞話》的探索時期(1949-1978)

從50年代到70年代的有關論著比奠基時期稍多一些,但學術研究卻刻上了濃重的時代烙印。鄭朝宗發表文章全面否定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之后,羊春秋、周樂群從“王國維的反動政治路線和他的學術活動”“批判王國維的資產階級唯心主義美學”“王國維的唯心主義文學批評”等三方面對王國維文學活動進行批判;王達津撰文描述了王國維接受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康德的無利害關系論思想的過程,并得出其走上唯心主義道路的結論;黃海章、張文勛等人撰文通過批判“赤子之心”“有我之境”等觀點,從根本上否定王國維的美學思想,認為《人間詞話》是“唯心主義美學”的毒瘤。

但也有一些正面的聲音。像錢仲聯的《境界說詮證》一文肯定“境界說”是在舊詩詞理論基礎上的提高(14);如周振甫將“境界”說與浙派、常州派、《人間詞乙稿序》和叔本華的美學觀點進行比較研究,認為王國維糾正了浙派詞和常州派詞的流弊,甚至突破了叔本華的美學觀點。這些看法非但深刻,更發人所未發。

這一時期的海外學者倒是討論熱烈。饒宗頤的《<人間詞話>平議(一)》認為“境界說”是佛家語,他認為王國維以“隔與不隔”與劉勰所提的“隱、秀”意思相似,詞者意內而言外,詞以“隱”勝。而王國維論詞“有見于秀,而無見于隱,故反以隔為病,非篤論也”(15),王國維之說殊傷質直。但他對王國維的重北宋、輕南宋等傾向,予以反駁,認為南宋詞“間出鏤刻,具見精思”。(16)他認為王國維受到很多古代哲學文學的影響,比如莊周、邵雍等,并據此對境界說作出很多聯想式的詮釋。整篇文章引經據典,思維廣闊。

歷史學者勞榦也對《人間詞話》的“境界說”感興趣,他討論了“神韻說”,認為只是“空靈”“實在是一種感覺上的一種形式”(17),對于詩的欣賞而言,只是一種心理上的反應,通過這種反應而形成的心理脈動,即所謂“禪心”。如此,格調和性靈一說也不能盡詩歌的欣賞。他還注意到了嚴羽和王士禎詞論對《人間詞話》的影響,但并未整理出他們發展的脈絡。

再如徐復觀在“隔與不隔”的問題上,認為王國維說的過于籠統,而予以自己的解釋。概括地說,作者要抓住觀照、感動的瞬間寫景或情,表現出原有之姿,沒有任何夾雜的東西便是“不隔”;而需要技巧、典故等才能表達,在原姿態中蒙上云霧即“隔”,如劉勰的“直而不野”的“直”、鐘嶸“皆由直尋”的“直尋”?!安桓舻淖髌?,可以把讀者引到作者創作時同等的境界,與作者同其感動,與作者同其觀照。這是文學對人生最大的效果。隨其隔的程度而此種效果也與之成比例的減低?!保?8)雖然徐復觀認為王國維說法模糊,但卻認同王國維對“隔與不隔”孰優孰劣的評價,他也認為“不隔”對于讀者來說更能體味到作者的境界,并認為,“不隔”的不一定是好詩,但“隔”的則一定不是好詩,甚至不能成為詩。徐復觀認為《人間詞話》中的很多論點成為推進文學批評的絆腳石,而對“境界說”更多質疑。他懷疑王國維自己可能都不明白“文學中的境界”。他解釋道:“王氏所謂的‘境界,是與‘境不分,而‘境又是與‘景相通的,此通過他全書的用辭而可見?!保?9)他覺得王國維把“境界”和“景”混同起來,實際上談的是“寫景”或是“造景”。筆者認為,與其說是王國維混同了“境”與“景”,不如說是徐復觀自己。雖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反復提到“寫境、造境”或者“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但絕不能與“景”畫上等號?!熬啊敝皇峭馕?,而“境”則是捕捉外物和內心的聯系后,經過內心的發酵,通過某種途徑表現給讀者,在讀者心里產生的思想感情,王國維的“境界”是一種作者的再創造,徐復觀對于“境界說”的解讀有失偏頗。

三、《人間詞話》之黃金時代(1979—1989)

80年代一開始,對于《人間詞話》的研究回歸于文本本身的解讀。在經過長期沉寂之后,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美學、心理學、史學、佛學等領域的學者都開始進行探討,尤以美學領域為最。

陳元暉的《王國維與叔本華哲學》不得不提。此書最精彩的部分是關于王國維美學思想的論述,他認為王國維的美學思想系統包括四個部分,即“古雅說”、“游戲說”、“天才說”、“境界說”,其中“境界說”是其美學理論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沾染叔本華氣味最小的部分?!熬辰缯f”集中體現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強調“自然”、求“真”,忌替代字、典故、美刺投贈之篇,使“境界說”成為“他的叔本華美學思想沙漠中的一塊綠洲”(20)。陳元暉先入為主地把叔本華的哲學置于王國維學術之上,然后俯視王國維的文學作品:帶著叔本華哲學的眼鏡勢必體察到的都是叔本華的色彩。

盧善慶對“境界說”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如《王國維的文學論的剖析及其歷史評價》、《王國維的“境界說”漫談》等,后又將有關論文集為《王國維文藝美學觀》一書。他對王國維美學觀的哲學基礎和理論淵源作了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并對海內外某些學術觀點——程大城關于《人間詞話》的評價提出了反駁。盧善慶認為程違背了王國維的本意,是“脫離王國維所處時代來對‘境界論的內含進行分析和評價的”。(21)他指出,即使在今日,王國維的美學觀也有可貴的價值。

1982年,藍華增指出“境界說”的源頭在周朝,并把“境界說”分成“潛匿期”、“孕育期”、“形成期”、“發展期”、“廣泛應用和總結期”,幾乎形成了一部“境界說”史。(22)在他之后,胡曉明、馮契、張寅彭等人就有關問題作了深入探討,提出了一批“境界說”的“創始者”,如莊子、劉勰、皎然、司空圖等,試圖構建起完整的“意境史”研究。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頗有分量專著,如佛雛的《王國維詩學研究》、葉嘉瑩的《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及陳鴻祥的《王國維與文學》。譚佛雛、葉嘉瑩仍以“境界說”的研究為主,只是更為全面。

佛雛對“境界說”的淵源及其發展過程中的幾對范疇問題作了探索。在“境界”緣起問題上,他認為文藝批評、音樂、繪畫、詩學、禪理都具有類似“境界”的說法。他指出,王國維“有意識地拿‘境界或‘意境當作詩的一根樞軸,就境界的主客體及其對待關系,境界的辯證結構及其內在的矛盾運動,境界的特性與發展規律,以至境界作為藝術鑒賞的標準,等等,即涉及詩的本體、創作、鑒賞、發展四大方面,作出比較嚴密的分析,構成一個相當完整的詩論體系?!保?3)雖然很多學者試圖推翻王國維首創“境界說”,提出前人早有類似說法,但是經過佛雛的論證,“境界說”作為藝術鑒賞標準始于王國維應該再無疑義。

大洋彼岸的葉嘉瑩創獲甚多。她從70年代中期開始系統地研究王國維的詩詞及詞論,1979年《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于香港初版,此書從女性視角觀察一個失意悲情的文人,認為《人間詞話》不像《紅樓夢評論》那樣完全借助西方哲學,而是與中國傳統詩詞學理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明顯受到舊詩詞體式的限制,犯了模糊的通病,沒有精密的理論發揮,且個性濃厚;但可貴的是以舊體裁表現新內容,化腐朽為神奇。正是這種新鮮血液,使之成為現代詩詞評賞的標準。

葉嘉瑩對“境界說”的解釋最為全面。她批評了李長之、陳詠、蕭遙天對“境界”的解釋,并作出自己的定義:“《人間詞話》中所標舉的‘境界,其含義應該乃是說凡作者能把自己所感知之‘境界,在作品中作鮮明真切的表現,使讀者也可以得到同樣鮮明真切之感受者,如此才是‘有境界的作品。所以欲求作品之‘有境界,則作者自己必須先對其所寫之對象有鮮明真切之感受?!保?4)她認為重要的是讓讀者也和作者一樣產生共鳴,才算是真正的“有境界”,而在她之前,往往只注意到作者方面。

葉嘉瑩進一步對“境界”作了細致入微的解釋:“可見唯有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具備的六識之功能而感知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感覺,才能被稱為‘境界。由此可知,所謂‘境界實在乃是專以感覺經驗之特質為主的。換句話說,境界之產生全賴吾人感受之作用,境界之存在全在吾人感受之所及,因此外在世界在未經過吾人感受之功能而予以再現時,并不得稱之為‘境界……而唯有當吾人之耳目與之接觸而有所感受之后才得以名之為‘境界,或者雖非眼耳鼻舌身五根對外界之感受,而為第六種意根之感受,只要吾人內在之意識中確實有所感受,便亦可得稱為‘境界?!保?5)與前人相比,葉嘉瑩對“境界”的理解更為感性,認為“境界說”主要來源于佛經,強調讀者腦海中所形成的“境界”,這樣的定義更接近王國維的本意。

葉嘉瑩認為王士禎的“神韻說”與與嚴羽的‘興趣、‘禪悟類似,也是指一種感發作用,詩歌的妙處在于引起一種“言外之情意”。(26)這種感興并非能輕易獲得,所以要“佇興而就”。(27)嚴羽和王士禎一樣,也是對其重要性有所體悟,同樣認為自然的真情實感為創作首要原則,同樣認為漢魏古詩是禪宗“第一義”之作品;葉嘉瑩認為,“境界說”與“興趣說”及“神韻說”有著相通之處。因為“境界”同樣重視心與物相感后產生的感受作用。嚴羽之“興趣”,偏重在感受作用本身的感發活動。而王士禎的“神韻”,偏重由感興所引起言外的情趣。王國維的“境界”,則偏重在所引發之感受在作品中具體的呈現,區別在于“滄浪與阮亭所見者較為空靈,靜安先生所見者為質實?!保?8)葉嘉瑩認為王國維“能夠越過《滄浪詩話》中以禪喻詩的一層障礙,而提出這一段有關興趣的說法來做滄浪詩論的重點所在,實在可以說是具有過人的見地?!保?9)葉嘉瑩非常細致獨到地說明了為何“境界說”更勝一籌的理由。由于中國傳統詞學批評理論一般都較為模糊,邏輯性弱,令讀者困惑恍惚,特別需要有明確的詮釋,葉嘉瑩這番解釋使三者之間的異同和聯系更加明晰。但是,葉嘉瑩的說法也有可斟酌之處。她一直強調王氏的“境界說”來源于感受經驗,忽略了“境界說”的本質還是來自于內心真實、自然的情感,這與她用佛經來解釋“境界說”分不開,她的解讀到底是否更準確,或只是一廂情愿,還需要深入研究。

但毋庸置疑,此書是解讀王國維文學及詞論的經典之作,在研究《人間詞話》的學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葉嘉瑩具有雙重文化背景,不僅熟悉西方哲學也熟悉中國傳統詩詞學,這樣的學術背景對研究王國維受西方哲學影響而創作的文學作品有著很大的優勢。

陳鴻祥《王國維與文學》就《人間詞話》闡述了“厭世解脫”的悲劇精神、“境界說”、“不隔”、“雅俗”四大問題,他定義“境界說”為:“由最能集中地抒發詩(詞)人或作家之情懷,標志其藝術風格(或格調)的‘名句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藝術‘氣象?!保?0)此書還披露了不少珍貴史料,對理解王詞與《人間詞話》的詞學理論關系很有益處,并且對王國維在近代文藝思想史上的位置與影響進行了探析。

80年代之后,關于《人間詞話》研究依然繼續。90年代開始,開始出現一些弊端。比如《人間詞話》中的一些偏激論斷,也有學者為之辯解。很多學者把王國維對某一詞人的評價看成定論,并反觀此詞人的作品,這樣的研究就顯得盲目。很多非詞學領域的學者也擠了進來,造成了研究膨脹。這些文章大多數含金量不高,很難突破前人的研究范疇。21世紀初,為紀念《人間詞話》發表一百周年,出現了幾篇綜述性文章,如黃偉《<人間詞話>百年研究述評》、沈文凡《王國維<人間詞話>百年研究史綜論》、趙晶晶《<人間詞話>接受史》。

《人間詞話》的研究還在繼續,并且越來越走向大眾。網絡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接觸到這部作品,民間也逐漸流傳一些通俗易懂的點評作品。甚至很多影視、音樂工作者也注意到了它,希望從它身上汲取營養和靈感。這種情況無疑是可喜的,學者們不需要糾結于《人間詞話》到底是偏“西”還是偏“中”,是否真正建立起現代詩學和美學的體系。

《人間詞話》在研究與反思之中,豐富了自己的內容,被賦予了更多意義,是更多人的《人間詞話》。

注釋:

(1) 俞平伯:《重印人間詞話序》,徐調孚校注:《校注人間詞話》,開明書店,第1頁,1960年。

(2) 李長之著,伍杰、王鴻雁編:《王國維文藝批評著作批判》,《李長之書評》肆,河北教育出版,第243頁,2006年。

(3) 許文雨:《鐘嶸詩品講疏 人間詞話講疏》(1937),成都:成都古籍書店出版社,第169頁,1983年影印本。

(4) 唐圭璋:《評<人間詞話>》,原載《斯文》1938年3月,《詞學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028頁,1986年。

(5) 《王國維全集》,第一卷,第473頁。

(6) 朱光潛:《詩的隱與顯》(關于王靜安的《人間詞話》的幾點意見),《人間世》第一期,1934年04期。

(7) 同上。

(8) 《顧隨全集·著述卷》,第101頁。

(9) 《顧隨全集·講錄卷》,第219—222頁。

(10) 王鎮坤:《評<人間詞話>》,原載《國文月刊》第七十九期,民國三十八年五月出版,轉引自《人間詞話研究匯編》(修訂再版),何志韶編,臺北:巨浪出版社印行,第69頁,民國六十四年九月。

(11) 同上,第84頁。

(12) 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原載《時與潮文藝》,1943年3月創刊號,《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20頁,2005年12月。

(13) 葉鼎彝:《廣境界論》,原載國文月刊第四十九期,民國三五年十一月出版,轉引自《人間詞話研究匯編》(修訂再版),何志韶編,臺北:巨浪出版社印行,第67、60、66頁,民國六十四年九月。

(14) 錢仲聯:《境界說詮證》,《文匯報》,1962年7月14日。

(15) 饒宗頤,原載《人生》雜志一一五、一一六期,民國44年出版,胡曉明編:《澄心論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第209頁,1996年。

(16) 同上。

(17) 勞榦:《論神韻說與境界說》,原載中國的社會與文學(文星叢刊),五十三年四月出版,轉引自《人間詞話研究匯編》(修訂再版),何志韶編,臺北:巨浪出版社印行,第166、171頁,民國六十四年九月。

(18) 徐復觀著:《詩詞的創造過程及其表現效果——有關詩詞的隔與不隔及其他》,原載《民主評論》十卷十二期,1959年6月,《中國文學精神》,第48頁,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5年。

(19) 徐復觀著:《王國維<人間詞話>境界說試評——中國詩詞中的寫景問題》,選自《中國文學精神》,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第65頁,2005年。

(20) 陳元暉著:《王國維與叔本華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82頁,1981年4月。

(21) 盧善慶著:《王國維文藝美學觀》,貴州人民出版社,第2頁,1988年。

(22) 藍華增:《古代詩論意境說源流芻議》,《文藝理論研究》,1982年6月。

(23) 佛雛:《王國維詩學研究》,第171頁。

(24) 同上,第221頁。

(25)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第220、221頁。

(26) 同上,第326、327頁。

(27) 同上。

(28)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第333頁。

(29) 同上,第319頁。

(30) 同上,第149頁。

參考文獻:

[1]王國維:《人間詞》、《人間詞話》手稿,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特藏名家手稿,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2005年7月。

[2]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廣州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

[3]佛雛:《王國維詩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4]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

[5]陳鴻祥:《王國維與文學》,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6]陳鴻祥:《王國維與近代東西方學人》,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7]蔣英豪:《王國維文學及文學批評》,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華國學會,1974年。

猜你喜歡
人間詞話王國維研究
王國維:不能接受他們的歡迎
誰說小孩不能做研究?
王國維??《人間詞話》??李敬偉書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對周期函數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與應用
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
《人間詞話》視角下的聊齋詞
論《人間詞話》境界說“真”之蘊涵
王國維軼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