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佚名作品《松下閑吟圖》考究與鑒賞

2019-09-10 07:22趙建克
理財·收藏版 2019年2期
關鍵詞:山水畫畫家藝術

趙建克

在中國畫圣美術館里珍藏有一幅古代佚名山水畫《松下閑吟圖》(暫名)(圖1)。此幅作品無畫家題款與印章,是一幅保存基本完好的古代人物山水小品畫。

佚名作品《松下閑吟圖》,水墨絹本立軸,畫幅為長方形,尺寸長43厘米,高34.5厘米,作品絹絲細膩,畫面絹色陳舊古樸。畫面勾線濃墨處,墨黑如漆,整體畫面古舊氣息自然,濃郁沉穩,有歷史滄桑之感。畫面絹絲左側邊壁處留有殘破修補之痕跡,修補處無填墨,保持殘破原樣,整幅畫面保存基本完好,畫風古樸典雅。

畫中主體描繪了一位逸者高士臨風閑觀,看鶴飛舞。高士倚欄而坐,背影顯出高古臨風,畫家用嚴謹的折線描法畫出老者的背部姿態,老者身穿寬袍,高領長衫,姿態閑逸,猶如世外高人一般不問塵俗,靜坐閑觀,倚欄遠眺,上身微向前傾斜,右臂倚欄,目視蒼穹,觀鶴飛舞。

畫面遠空一片蒼??諘?,整幅畫面寥寥數筆,著墨不多,但畫面空間給人以平暢悠遠的感覺,遠空的一片蒼茫,空中翻舞的野鶴,使畫面動靜結合,虛實空靈,讓人覺得畫面一片空寂肅靜,山谷遠幽,有一種讓人難以表達的意趣和感想。

山石峭壁繪出一角,但給人氣勢蕭瑟寒人之感,高古逸士靜坐峭壁平臺處,神態淡泊恬靜,令人敬仰,這是詩畫一股耐人尋味的境界,畫面氣息透露出宋元古人那種追求恬淡、閑逸生活的藝術氣息和美感。

畫面景物遠近空曠,虛實結合,畫面的蒼茫氣息在藝術表現上是利用了虛竇遠近動靜對比描繪而產生的藝術畫面效果。這些藝術特征,都與南宋時代畫家的風格相一致。

靜觀畫中老者(圖3),姿態閑逸灑脫,臥石側身,體略前傾,右臂倚欄,目視遠空,全神觀看空中飛舞的野鶴,飛鶴瘦勁靈動,凌空回旋,與空谷、峭壁、高士、童子、產生動靜結合的一種空曠深幽畫面,這些畫面布局,正符合南宋畫家的“殘山剩水式”構圖,對應南宋畫家馬遠的清新空曠的“一角式”布局,此幅作品的藝術特征已無北宋山水畫那種迫人心魂的大山堂堂式構圖氣勢,也無元明一河兩岸式構圖形式,透露出南宋時期所用的一角式構圖形式。

我們先了解一下宋代畫家馬遠的繪畫藝術風格。馬遠,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生長在錢塘(今杭州)。他的生卒和詳細經歷,很難查考。他為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約1190-1224)的畫院待詔。馬遠的曾祖、祖父、父親、伯父、兄弟、兒子一連五代都是畫院畫家。馬遠出身于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熏陶,繼承家學并吸收李唐畫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并稱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的藝術成就以山水畫最為突出。他師法李唐,多用水墨,筆法雄奇簡練。作畫特點是布局簡妙,線條硬勁,或用“斧劈”,水墨蒼勁,意境深邃清遠,標志著南宋山水畫的時代特色。在構圖上,馬遠一變五代、北宋以來的“全景式”,而是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見大,只畫一角或半邊景物以表現廣大空間,故人稱“馬一角”。

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論》一書中評價馬遠的山水畫風格: “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側低……”馬遠畫山,大膽取舍剪裁,描繪山之一角的局部,畫面中留出大面積空白以突出近景,從這幅山水畫中,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高士直視的遠方不著片點墨跡,只在空中畫出一只展曲靈動的野鶴,已讓人感到遠山的空曠與深幽。此幅作品的構圖與表現形式與國家博物館珍藏的宋代馬遠《松下觀鶴圖》(圖4)。

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如出一轍,畫面表現景物相同,水墨表現一致,構圖一致,只是畫幅形式與尺寸不同,通過兩幅作品畫面比較分析可以看出這兩幅作品所用筆法和人物造型出自一人之手,可以判定佚名《松下閑吟圖》作品應為南宋畫家馬遠的藝術創作。

南宋畫家馬遠繪畫,素有“馬一角”之稱。(圖5)他在創作時,時常把畫面的主題放在畫面的一角,讓畫面其他位置留出大面積的空白,這樣可以讓觀眾產生豐富的遐想,畫面以少當多,以簡勝繁,畫技高明而神奇。此幅佚名《松下閑吟圖》的構圖和藝術布局與國家博物館珍藏的代馬遠作品《觀月圖》(如圖7)構圖形式和藝術描繪風格一致。

觀這兩幅作品,畫面中這些筆墨氣息風格一致,透露出的藝術表現手法都符合南宋畫家馬遠的個人藝術特征,即風格靈動,富有詩意,畫意能表現出在不同的環境中的畫面效果,畫中的高士與童子,以及樹干勾畫線條用筆勾描自然,神態靈動,人物畫法為勾描法,用筆道勁靈動,表現簡潔,用釘頭鼠尾描法勾衣紋,線條勾描粗壯有力,人物五官細部根據景物位置點戳而成,細看這兩幅畫中的兩位人物造型,筆法靈活,衣紋勁健,用筆多頓跌轉折,粗細變化,描繪人物神態生動傳神,無不透露出馬遠的獨特藝術風格和個人藝術氣息。

中國宋代山水畫留白妙趣,透露出中國宋代傳統繪畫極其注重畫家內心世界及個人精神的表露,畫面意境追求“天人合一”的藝術效果。

馬遠的山水畫取材擅長把畫面主題表現與現實生活進行完美的融合,并融入自己的精神境界,這幅作品畫面中景物虛實相生描繪,充滿了詩情畫意,我們可以邊看此幅作品描繪的畫意邊來分析一下馬遠的個人藝術特征,并與這幅作品表現風格來進行對比論證一下。

此作品構圖(圖8),畫面近處峭壁斜坡山石有很強的張力,半壁峭石,兩株蒼郁的古松突兀斜立,占據了畫幅的左半角,然后畫面向中間平鋪斜出,展現出一坡平壁,采用“一角式”構圖。畫家在畫面下部一角之處布置主題,將斜壁山巒樹木、人物置于畫面的左下角,蒼松彎曲,從峭壁伸出。另一株蜿蜒直立橫入畫的外側,斜出之千半垂延伸到畫面的頂部,松枝向下挺延,松樹枝干的畫法,從藝術風格上來看正符合馬遠所獨創的“托枝畫法”,時人將其畫松樹的這種畫法稱作“托枝馬遠”畫法。這種細節的刻畫與粗筆概括的描繪,形成了繁與簡、柔與剛的對比,豐富了畫面的節奏與旋律,增強了作品的藝術美感,巖石的凝重與樹干的挺拔柔曲形成對比,老千彎曲,松枝伸展,枝長葉茂,蜿蜒自如,從大筆渲染的峭壁之側聳立斜出,生機勃勃,其松枝延展的走向,反轉向下逶迤,更增加了畫面構圖的形式美感。

畫面右側留出大面積的空白:

畫家只從畫面底部伸出一塊突兀的山石及幾株墨竹,進行點綴呼應,使畫面達到了傾斜中的平衡,突出的山石用方折側峰勾輪廓線,用濕筆斜皴,筆力勁利闊捷,皴法硬朗,采用了小斧劈皴筆法留出兀石突峭的受光山石陽面,兀石的后側畫墨竹三五株,山風拂覽,迎風左右輕輕搖曳.墨竹竿細挺拔,畫墨竹之葉采用了夾葉法,多橫斜之態,此正和馬遠獨創的“夾葉法”。

與墨竹兀石相呼應的是天空飛翔的仙鶴,幾絲細線,便使人感覺到仙鶴的飛舞之態,畫家并沒有用復雜的筆墨來描繪仙鶴,但巧取飛鶴的展翅回首顧盼之姿,已使畫面靈活起來??罩酗w鶴,迎風輕輕搖動的翠竹與突兀的巨石,三者動靜結合,互相映襯,使畫面極具動態美,也完美地展現出了畫家用筆的張力與彈力,這樣巧妙的布局,平衡了“邊角式”構圖,而且極大地增強了畫面的靈動性和藝術美感。

整個畫面雖然顯得空靈簡潔,但是所畫內容給人感覺極為豐富:空山寂人,虛實相生,空而不單,錯落有致,布局得體,充分表現出了宋人追求的“殘山余水”式的獨特藝術畫風。

畫家用簡練的“一角式”布局營造語言,局部寥寥數筆映襯勾畫,完美地表達了畫面空曠的意境,使畫面無限地延展,給人以無限的想象。

這幅山水作品中描繪的飛鶴及搖動的墨竹,更多的是用筆觸勾畫而形成,這在中國畫創作中筆墨的表現極其重要,而畫面中的“線”又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極具美感和張力?!熬€”本身為靜態的,但畫家卻通過筆墨的干濕、濃淡、虛實等描繪出了畫面的動感。這幅畫左半邊峭壁一側的石桌及童子以及逸者高士依靠的長欄構建,古松上屈曲纏繞的藤蔓老絲,更好地表現出了馬遠用線的張力。

平坡邊的平壁長欄,造型極其精巧,構建描繪造型準確,比例協調,以寸記尺,采用宋人描繪建筑構件的“折算物虧”營造法,后代畫家在制的建筑構件繪畫上都達不到宋人的技巧和結構,這在其他朝代的繪畫中是看不到如此準確的藝術造型的。

用線勾畫虛實相間,更能顯現出畫家的線條造型表現功力之強,令人十分贊嘆,更讓我們感覺到宋人中國畫筆墨線條的視覺張力及靈動之美。

綜觀此幅作品畫面構圖和意境,可以說是一種極簡極美的藝術追求,也是中國山水畫中婉約的最佳代表之作,作者畫松千及松葉、松枝,幾乎不進行渲染,只用淡墨勾描暈染,表現出枝干的各種姿態,十分傳神靈動,不顯生硬,展現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畫面表現的主題,牢牢抓住了松的靜謐、曲奇、舒緩、激蕩。因此,這幅小品山水的創作與構圖,再一次印證了宋代畫家極高的藝術表現力。

畫中的主人公是一位閑逸高士,他目視前方,全神貫注,上身略向前傾,倚欄而眺,遠方沒有別的景物,也沒有縹緲虛無的遠山,只見一片蒼茫的空白畫面。由于畫面絹色陳舊變黃,畫面并不顯得空泛,反而更好地映襯出高士的專注神情及浩渺的遠空。在這幅作品中空白處其實就是畫面整體中的一部分,既是畫面的底色,又是遠空的無限空曠,更是整幅畫作的妙境所在。畫面空白明靜,突出主題,虛實呼應展現了空山的寂靜與無限深遠。

畫中峭壁下站立的童子,人物用線造型簡潔,勾線描繪生動傳神,童子的姿態像欲正在整理畫桌上的擺件。畫案高足,用筆勾線及造型,這正是宋代繪畫時期才有的桌椅構造,童子頭發形狀為雙壓髻角,這在宋代稱作雙壓髻,童子衣著交領短衫,主題人物高古逸士,仙風道骨,衣著右衽,外著長儒長系及地,內衣曲領,足著玄,衣服線條用禿筆寫衣紋,這是南宋畫家典型人物勾線畫法,猶如釘頭鼠尾進行描繪,這些都是宋代畫家繪制宋人服飾的特點,這在其他朝代是沒有的服飾造型。因此,畫面中人物的造型和服飾特征也都符合南宋繪畫時期藝術表現技法。

此幅作品表現意境深幽,給我們無限的遐想,這種畫面藝術表現,極其符合宋人追求的道家曾提出的“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思想,逸士靜坐閑觀,目視前方,也正反映了南宋文人偏安一隅思念北方故土鄉音之情。

經過以上系統分析,此畫面的“一角式”構圖,簡練的畫面,表現形式及動靜竹石的描繪,人物服飾多種線條的運用和斧劈皴擦的峭壁、兀石,以及空白的虛實表現手法,都極其符合南宋時代的藝術風格,更與宋人馬遠獨有的一些創作表現技法相一致。

因此,通過畫面表現的藝術風格和繪畫時代風格分析研究,可以判斷此幅作品應為南宋時期馬遠或馬遠流派的藝術作品,由于畫面沒有畫家簽名和落款。那么特點也正符合南宋時期繪畫不落畫款和人名的時代特征。

此幅佚名作品《松下閑吟圖》(圖14),經過長久的歲月侵蝕,歷經多個朝代的輾轉留傳,雖有局部殘破,但是整體畫幅保存完好,細看此作品線條勾線,墨跡氧化入絹之深,但仍舊是墨黑如漆,這些用墨特點,也符合宋代馬遠的個人藝術用墨表現風格,歷代畫家中,只有南宋畫家馬遠在繪畫創作之時,在墨中加花青,使濃墨之處黑如墨漆,蒼郁沉穩,黑中透亮,清新空靈。

綜上所述,佚名《松下閑吟圖》,畫面上包漿陳舊,用手撫摸畫面光滑細膩,展開時仍舊氣息古樸,筆力蒼郁幽沉??梢哉J定,這幅作品應是南宋畫家馬遠或馬遠流派之作,不失為一幅極其珍貴的藝術精品。

猜你喜歡
山水畫畫家藝術
論南宋山水畫的藝術審美性
酷炫小畫家
紙的藝術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程燦山水畫作品
爆笑街頭藝術
張自啟中國畫——山水畫
張和平山水畫欣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