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術應用與教學方法創新

2019-09-10 15:03楊帆
教育實踐與研究·理論版 2019年11期
關鍵詞:創新應用教學方法信息技術

楊帆

摘? ?要: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教育教學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教學中出現的新的教育對象、教育需求、教育模式,以及教育資源平臺、智慧教學平臺、學情分析平臺的使用,不僅創新了教育教學的模式,而且為一線教師檢驗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程度提供了不同的評價視角,從而有力地推動著教育的飛速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創新應用;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19)33-0044-05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因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庇纱丝芍?,信息技術帶來的不僅是軟件和工具,更是整個時代的顛覆性變革。如今,因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社交、工作、生活、學習甚至思維模式,所以,教育為順應時代的發展,教育信息化便成為我們應該努力前進的方向。

一、 信息技術對教學的革命性影響

(一)信息時代孕育新的教育對象

著名教育家馬克·普林斯基將與信息技術一同成長起來的一代稱為“數字原住民”( Digital Natives)?!皵底衷∶瘛背錾谛畔⒓夹g與網絡設備普及的時代,他們本能、自覺地運用信息技術工具,對數字產品和服務具有很強的沉浸性、融入性和依賴性,能自發參與并快速適應信息技術變革。作為“數字原住民”的當代學生,他們熱愛技術、熟諳技術,崇尚定制化教學,他們獲取的信息是大量的、共享的、生動的、缺乏篩選的。在查閱與學習相關的信息時,他們經常會同時進行軟件聊天、收發郵件、瀏覽微博等活動。因此,這種多任務操作、可視化學習和試誤式成長成為他們喜愛的學習形式。

(二)信息時代催生新的教育需求

信息時代知識膨脹的速度遠遠大于人類學習的速度,現如今,單個個體壟斷知識“所有權”的時代已經結束,群體共享知識“使用權”的時代已經到來。因此,知識無法再作為教育的惟一目的,而獲取、篩選、架構信息的能力成為學生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當機械性、常規性的工作逐漸被電子化或自動化取代時,受教育者就需要凸顯其作為人的批判性、創造性。因此,信息時代的學生不僅要具備互聯網精神和大數據思維,還要發展計算機目前所不具備的復雜能力。

(三)信息時代開啟新的教育模式

2018年教育部頒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標志著中國教育信息化已進入融合與創新階段?!督逃畔⒒?.0行動計劃》指出,信息技術要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并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高階演進;教師和學生要具備良好的信息技術應用素養和思維,并從技術應用向能力素質拓展。在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模式成為信息時代的新要求的同時,信息時代的教學必然要具備以下幾個特征:1.在信息化背景下進行;2.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同時凸顯;3.以“自主、探究、合作”為主要內容。

二、信息技術應用與教學方法創新

(一)教育資源平臺的使用與教學方法創新

教育資源平臺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綜合性教育資源平臺,有國家級和省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學科網、貝殼網等,另一種是專門性教育資源平臺,有微課網、中學課件網、英語教師網等。依托教育資源平臺,師生可以共享眾多優質教育資源,改進教與學的方式。

以依托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進行課堂教學為例:

1.課前:①教師瀏覽學習平臺上的優質資源,結合實際,在理清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的基礎上,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學資源,并將教材、教案、導學案、微課、測試題等分別導入平臺各個模塊。②學生登錄平臺,通過導學案和教師共享的學習資源,提前學習,反饋學習困難。③教師通過導學反饋,了解學生學情,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

2.課上:①教師依托平臺資源,創設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的情境導入。②在教學設計中融入優質教育資源,豐富學生感知,輔助學生理解。如通過播放“人推車”“馬拉車”“吊機吊車”“手壓海綿”等動畫引導學生歸納“推”“拉”“提”“壓”不同狀態下物體受力的共同點,得出力的定義。③利用在線檢測功能,在教學過程中隨時組卷,檢測學生對各個知識模塊的掌握程度,動態調整教學。

3.課后:①教師利用作業模塊,布置作業或測試,幫助學生學以致用,檢驗學生掌握程度;學生針對自己的錯題查漏補缺,通過平臺資源和答疑模塊進一步學習。②教師上傳知識梳理型微課、知識鏈接、思維結構圖等學習資源,使學生能夠反復復習,鞏固所學。

教師在使用教育資源平臺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面對海量資源,教師要牢牢掌握主導權。教師不可被豐富的優質資源迷花了眼,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牢牢把握教學目標,對資源進行有效篩選和調用,建立屬于教師本人、本班學生、本節課的專屬教育資源庫。②不可輕視線下教學的作用。線上教學資源雖然有其生動、直觀的優勢,但教師不能機械地堆砌使用,或者忽視師生間的現實交往。教師必須密切關注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和反饋,并通過有效的師生互動提高教學效果。③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信息化學習過程。目前已有的技術設備基本處于教師壟斷狀態,學生對技術和平臺的使用缺乏引導和監督,導致信息化教學存在“重教輕學”的現象。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設備使用能力和線上學習能力,促進教與學的共同發展。

(二)智慧教學平臺的使用與教學方法創新

智慧教學平臺能通過迅速的數據收集分析功能和實時互動模塊實現課堂由線下到線上的遷移。以“課堂派”應用為例,它與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一樣,具有教師課前發布導學案、學生線上反饋測試結果、師生共享優質資源等功能。但與資源平臺相比,智慧教學平臺更關注于如何基于網絡進行全程授課:

1.基于技術的教學實施——實時反饋的課堂互動:教師在PPT中可以隨時插入互動或試題,讓學生進行彈幕或搶答,教師在發布問題后,平臺會自動計時,且大屏幕會實時統計學生的參與數據和客觀題正確率,學生的主觀題答案也會即時顯示在大屏幕上,使課堂互動更加迅速、反饋更加及時。通過隨時發布問題請學生解答,教師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注意力集中程度;通過隨時提出疑問請教師解答,學生不懂的問題能夠更快地得到教師的幫助;通過在群組中隨時分享心得或討論問題,學生之間的同伴互助得到加強。

2.基于技術的課堂評價——詳細多維的學業檔案:“課堂派”能夠實時統計學生各種學習數據,如學生總體學習時長、特定學生在特定環節的學習時長、學生作業提交速度與結果、學生測試成績、課堂表現情況、課堂考勤情況等。通過對作業、測試、考勤和課堂表現4個部分進行權重分配,“課堂派”以可視化量表的形式即時生成每個學生的學業檔案,教師如果覺得學生評價結果與實際情況有出入,可以據實修改。通過可視化、可修改的學業檔案,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學習力有了更直觀、全面的了解,可有助于強化教師對學生個體的關注。同時,學生通過分析自己的學業檔案,也可以更準確地了解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并通過師生點對點溝通,進一步改善學習策略。

3.基于技術的學生輔導——個性化的作業批改:“課堂派”作業模塊包括個人作業和小組作業,它支持50多種文檔在線批閱,且可實現0秒收集作業,并對作業進行站內查重,將不合格的作業進行打回處理。平臺能夠對作業上傳時間、學生作業完成情況、集中錯誤點、客觀題得分、主觀題答案等進行統計,教師既可以迅速獲得全班學生和每個學生的作業完成率、正確率、高頻錯誤區等信息,也可以根據作業批改情況私信學生,加強對學生的個性化課后指導。

(三)學情分析平臺的使用與教學方法創新

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雖然是最為有效的,但精準教學必須以精準學情為基礎。學情分析平臺通過高效的數據采集、深度的數據挖掘、直觀的學情報告,為師生同時反饋每位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情況,助力教師精準教學。

極課大數據是一款與日常教學相融合的學業采集與學情追蹤反饋系統。在不改變師生紙上答題與閱卷習慣的基礎上,通過極速采集系統,在2分鐘內可迅速掃描完成60余份試卷。通過數據分析,極課大數據可以直觀顯示學生的成績單,試題難度與區分度,班級平均分、高分段、低分段、優秀率、及格率,高錯誤率題目,客觀題高頻錯誤選項,每一題的錯誤率及錯誤學生名單,每一個知識點的錯誤率及錯誤學生名單,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需要重點加強的知識點,每個學生的錯題情況、成績波動情況、薄弱的知識點及試卷詳情,學生、班級、年級三者在各類題目和總分方面的對比數據等學情信息。通過極課大數據,學生可以查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了解自己的學業水平,整理個性化學習包和錯題集進行專項訓練;教師既可以快速了解課堂教學效果,發現隱藏在分數背后的學生真實學習情況,也可以通過“關注學生”欄目,持續追蹤特定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個性化輔導。

學情分析平臺對教學方式變革的影響在于加強了師生間的了解,使教學不再是單行道。同時,動態精準的學情追蹤反饋,既從另一個角度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也將直接影響教師課堂提問的科學性和知識講解的準確性:首先,學情分析平臺有序儲存和精準調用學情的功能大大提高了習題講評課的教學效果。教師不需再花費大量時間統計哪些學生在哪些知識點理解上存在問題,而是可以將主要精力用于鞏固、矯正、深化學生的認知上,且在講評過程中,教師也可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依托學情分析平臺對課堂測驗進行即時統計,不僅使學生需求變得可視化,而且教師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把握更加精準。同時,對于錯誤率高的知識點,教師會花費更多精力講深講透;對于個別學生出現錯誤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通過個性化導學案、學生小組互助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節約課堂時間。最后,通過強化教學測量與評價,使“教”“學”“測”“補”4個環節形成高效閉環。在此過程中,教師從過度關注于“教”到更注重于“補”轉變,使讀懂學生成為“教”的前提,從而使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凸顯。

目前,中國教育信息化逐漸向縱深發展,除了以上提到的信息化平臺,還有以藍墨云班課為代表的學習管理平臺、以班比為代表的智能管理平臺、以學樂云教學平臺為代表的綜合性平臺、以微課為代表的信息有效呈現與傳播工具、以Padlet為代表的師生互動增強工具、以作業盒子為代表的學習數據分析工具等,教師應根據學生需求和教學目標合理選用,并在常態化應用的基礎上,全方位創新教學方法。

三、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效果評價

目前信息技術尚未引起教育的結構性變革。信息技術現多用于對教學漸進式的修修補補,并沒有實現由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

例如,絕大多一線教師在談到信息手段對教學帶來的益處時,說的最多的是“通過多媒體動畫導入,學生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得到了很大提高,課堂氛圍非?;钴S?!钡珜W生對動畫片段感興趣并不等同于對學習內容感興趣。如果教師還沒想明白一堂課怎么教就開始著手搜索“教學資源”和“優秀課件”,或者制作復雜的教學動畫,并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技術使用摸索上,那么技術反而束縛了教學、降低了教學的效率。因此,教師必須對技術的運用持有理性態度,不能讓新技術禁錮了舊模式,也不能讓技術應用流于表面。因為過多的技術不僅浪費教師的操作時間,而且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在此,教師應當關注如何使教學本身更有吸引力,而非依賴技術工具吸引學生?!坝杉夹g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意味著信息技術不是目的,也不是手段,而是背景。只有當教師習以為常且毫不費力地選擇合適的軟件和工具,從“教書匠”轉變為課程開發者和教學設計者時,變革才真正得以實現。

我國的信息化教學正在從信息技術與教學拼接整合走向深度融合。融合的效果如何,是否真正改善了教與學,這些問題需要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效果評價來解答。

(一)技術應用的SAMR模型

魯本·普特杜拉提出的SAMR模型將信息技術對教學的作用分為4個等次:

1.替代:即技術對于教學可有可無。比如用PPT上的板書代替黑板上的板書,改變的只是呈現形式,沒有功能上的改進。

2.增強:即通過技術對教學進行錦上添花。如將黑板上的思維結構圖板書升級為微課視頻,既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生動地理解知識的邏輯關系,又不會對整個教學結構產生影響。

3.修改:即信息技術作為必要條件,重新設計教學任務。如教師可使用電子交互墻Padlet實時了解全班每位學生的觀點和學習程度,激發學生思考、優化師生互動、及時調整教學。如果教師不使用信息技術,而是繼續延續以前通過觀察和提問了解學情的方式,會對教學效果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4.創造:即信息技術作為必要條件創造新的任務。如通過極課大數據的分析統計,可以生成學生個人學業檔案、實現常態化追蹤學生數據、完成課上課下實時反饋。

(二)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評價

此類評價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開展的背景,主要是基于課堂教學的三個過程分別設計評價指標。

1.在教學設計環節,主要關注教師是否能準確把握信息時代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和學習需要,是否將教學目標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是否在教學策略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設計信息化教學活動,是否設計針對整合了數字資源的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及學生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教學評價。

2.在教學過程環節,主要關注學生是否會使用技術設備、學習成果是否外化和共享、學習體驗是否因信息技術的應用而得到增強、思考是否積極并有效表達。師生是否通過信息技術進行互動交流與資源共享。同時,教師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是否契合教學目標和學生認知規律,教師能否用合適的方式表述關鍵概念和重點難點,教師是否通過信息技術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并即時處理、是否達到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并重、是否存在即使不用某個技術或設備也不會對教學產生影響的情況。

3.在教學效果評價環節,主要關注學生知識是否借助信息技術得以建構,學生搜集加工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有所提升,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是否得到激發。

(三)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評價

此類評價直截了當地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基礎、程度和效果進行評價。

1.在融合的基礎方面,主要評價信息化教學資源種類與數量是否豐富、獲取是否便利,是否有相應的實體技術設備和網絡學習平臺,教師和學生是否具備信息化教學理念和能力。

2.在融合的程度方面,主要評價信息技術手段對教學過程的支持程度、師生分別與教學資源的互動情況、師生之間基于信息技術應用的互動情況、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程度。

3.在融合的效果方面,主要評價學生是否獲得了信息化知識并掌握了應用信息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課堂活躍度是否因信息技術的應用而有所提升。

如果教師習慣于運用某一種信息技術手段,也可以采用專門的評價工具,如智慧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翻轉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混合式學習評價工具等。

科學的評價體系能夠保障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評價的導向、診斷與改進功能可以減少教師在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過程中的盲目性、改變教師看待信息技術的方式。評價得分的背后不僅代表的是教師實際教學與評價指標的差距,而且通過不斷對比和動態分析,教師會越來越明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功能定位。因此,融合效果評價就像指明燈,引導著教師不斷學習,并一步步走向信息化教學。

參考文獻:

[1]張立新,張小艷.論數字原住民向數字公民轉化[J].中國電化教育,2015,(10).

[2]王久廣,李守洋,王聚元.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路徑與策略(中學階段)[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3]李振武.“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環境下的班級教學策略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4,(5).

[4]李依慧.“課堂派”支持下智能化教學模式的探索[J].中小學電教,2018,(Z2).

[5]周進榮,尤曉珍.淺談“極課大數據”在教學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6,(9).

[6]戴? ?俊.極課大數據在講評課中使用的實踐范式[J].新課程研究,2019,(06).

[7]劉向永.核心素養視域下的信息技術與有效教學深度融合[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8]岳? ?秋.從整合到融合: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

[9]曹丕顯.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評價指標研究[D].天津大學,2017.

猜你喜歡
創新應用教學方法信息技術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思考
巧學信息技術課程
淺談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式學習教改實踐
巧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效率
基于gitee的皮膚科教學方法研究
《計算方法》關于插值法的教學方法研討
《計算方法》關于插值法的教學方法研討
小學語文字理教學方法探析
中國現代工業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創新應用
數字媒體藝術在虛擬展示空間中的應用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