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告狀行為起因分析及應對策略研究

2019-09-10 07:22沈鳴敏
家長 2019年12期
關鍵詞:動機應對策略幼兒

沈鳴敏

摘要:幼兒告狀,是幼兒園教師經常要處理的一種幼兒行為,其原因及表現也不同。幼兒頻繁的告狀行為令教師們應接不暇,不堪其擾。本文以自然觀察與實際調查出發對收集到的幼兒告狀事件動機進行了分類,并針對幼兒的告狀行為梳理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幼兒;告狀行為;動機;應對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與現狀

在幼兒園,幾乎每一個幼兒都會向教師告狀,有的孩子不分時間場合、不分事情大小,想告就告。這些屢屢發生的告狀行為令教師們應接不暇,這花費了教師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是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從收集到的告狀事件入手,揭示幼兒生活的事實,探知幼兒告狀行為的真實表現,并分析研究幼兒告狀行為的動機及解決策略。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告狀行為分析

通過一段時間的資料收集,我對收集到的告狀事件按類別進行了整理,并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分類和分析(見下表)。

(二)告狀的起因和動機分析

1.求助類。

(1)受到侵害

這類告狀行為往往是幼兒自己認為受到同伴的侵害或欺負而向教師告狀。動機:這類告狀往往是為了尋求安慰和幫助。當幼兒遇到人際糾紛或困難時,當憑借自己的力量卻無法解決時,他們會尋求教師的支持和干預,以便解決問題。

(2)爭搶物品

這類事件在幼兒園是非常多見的,由于幼兒園人多,場地小,經常會上演爭搶事件。動機:尋求幫助,試圖通過告狀阻止別人的行為。

(3)關心同伴

孩子知道一些初步的道德觀念,但缺乏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經常依賴教師。當他看到自己的伙伴被欺負時,就表現出同情并向教師匯報。動機:這類告狀往往是同情心驅使。

4.求賞類。

(1)檢舉性告狀

教師在交代一些規則后,有些孩子能完成得很好,但沒有被教師發現并得到表揚。于是他們就會揭發另外一些沒有按規則做事但孩子,希望通過檢舉別人的不足而彰顯自己。動機:通過揭發他人的缺點來表現自己,吸引教師的注意,從而得到教師的認可和贊揚。

(2)維護規則

有些孩子規則意識淡薄,不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有的孩子有一定的規則意識但自控能力差,他們雖然知道某些要求,卻不能做到。動機:這種告狀行為是當孩子找到其他孩子的規范規則,維護規則而告狀。其試圖利用教師的權威對被告進行相應的懲罰和批評,以便起訴被告并遵守規則。

(3)自我表現型

自我表現是幼兒較為多見的一種心理表現,也是為了向教師求得贊賞或者得到關注而做出的一些表現。當發現同伴違反規則時,幼兒就會迫不及待地向教師告狀。這往往是因為要引起教師注意自己的表現而產生的告狀動機。動機:其實這種告狀行為并不是為了要讓教師批評同伴或者制止同伴的行為,而是為了向教師邀功,得到教師的贊許和肯定。

3.試探型。有時幼兒與人沒有沖突,卻向教師告狀,其實他的目的是試探教師對這種行為的態度。如果教師不否認這種行為,他就會立即做出同樣的行為。動機:當一個孩子發現他的同伴的行為不符合他自己的規則,但又不確定時,他會向教師報告,以確定這種行為是否正確。

4.逃避責任型。指理虧的人搶先訴說或歪曲事實,是以退為進,先發制人,為了推卸責任而搶先告的狀。動機:試圖通過惡人先告狀的形式讓教師批評別人,而忽略是自己先做了錯事而導致的后果,主要是想推卸、逃避責任。

(三)教師對幼兒告狀的態度和處理方式

在收集幼兒告狀行為的同時也觀察到目前教師對待幼兒告狀行為的主要態度和處理方式。具體有以下幾種:

1.積極型——問清原委,解決問題。積極型的反饋是指教師及時回應和關注孩子的告狀,問明事由并采取相應措施處理,使事件得到有效解決。

2.消極型——大聲呵斥、不耐煩。有些幼兒處理自己的問題的能力較差,大事小事都去告狀,教師也會厭煩。碰到這樣的情況教師就會明確地制止和否定幼兒的告狀。

3.敷衍了事——置之不理、簡單答復。是指教師對孩子的告狀既沒有給予正確的對待和反饋,又不給予明確的拒絕,模棱兩可。

4.不管青紅皂白,雙方各打20大板。這類處理方法是指教師不了解事情緣由,告狀的孩子都說自己有理。那既然來告狀了,肯定兩人都有錯,一個巴掌拍不響,那就雙方各打20大板,兩人都罵一頓。雖然看起來比敷衍了事強,但實質上與前者性質差不多,沒有真正了解事情原因,幼兒不理解事情的對錯因果,錯的下次還會錯。

5.偏袒一方——帶有偏見、處事不公。遇到有人來告狀,如果對方是比較調皮的、吵鬧的、經常欺負別的孩子的幼兒,不問青紅皂白,肯定是調皮好動的孩子有錯,只批評頑皮的幼兒,袒護弱者,對于自己不喜歡的孩子就懶得了解事情真相就一味指責。

(四)告狀行為與幼兒活動類型的關系

研究還發現,幼兒的告狀行為與他們的活動類型有關,不同類型的活動中的告狀行為數量差異明顯。根據收集到的數據(見下表),告狀的行為大多發生在自由活動中,告狀行為發生占比最少的活動類型是游戲。

分析: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游戲活動中情節豐富、提供的材料品種也很多,幼兒的專注性較高,無暇顧及其他。偶爾有小朋友惹事,也由于顧著繼續玩游戲而顧不上告狀了,且大多是因為爭搶材料而發生告狀。而在其他活動時由于注意力不太集中,同伴間稍有糾紛,幼兒就會告狀。幼兒自由活動中發生告狀的次數最多。我們發現自由活動主要是在活動的過渡環節中,多集中在狹小的活動室內或在活動室外的樓道里、走廊里,空間非常有限。孩子受規則約束,不能自主決定,只能被動等待。在狹窄的空間中必然會發生無意的碰撞,這也是兒童投訴的原因之一。

三、幼兒告狀行為的應對策略

在了解幼兒告狀行為的特點及幼兒告狀的動機后,我們該如何處理孩子的告狀行為呢?又應該運用什么策略應對幼兒的告狀行為呢?

(一)掌握告狀動機,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每一個正常的孩子天生就有一種“我想成為一個好孩子”的愿望,那就是得到成年人的贊揚,尤其是那些在他們眼里有權威的人。作為幼兒眼中的權威人物,教師應分析幼兒的投訴動機,區別對待。

1.求助型告狀的處理——積極回應。對于求助型的告狀行為,我們應該積極地回應幼兒,給予積極鼓勵和幫助。幼兒遇到困難時解決不了,就需要我們成人的鼓勵和安撫,如果教師忽視和不當對待,就會導致幼兒之間的糾紛升級,從而影響幼兒之間的友好關系,助長幼兒的不健康心理,導致幼兒對教師的不信任和疏遠。

2.求賞型告狀的處理——不宜鼓勵。如果幼兒是因為求得贊賞和表揚的心理而進行告狀,教師就不應對其進行鼓勵,更不能對他進行表揚,卻對被告狀幼兒進行嚴厲批評。

3.幼兒試探性告狀行為處理——明確答復。教師對幼兒試探性的言語行為要及時給予明確的答復,態度要干脆、堅決。 能就能,不能就不能,千萬不能含糊其詞,前后矛盾,要使幼兒明確到底可不可以這樣做,以增強幼兒的是非觀念。

4.對逃避責任類告狀的處理——不能遷就。逃避責任的告狀,是為了避免教師的批評和指責,幼兒不知道什么叫分享,大多數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敢為錯誤的事情承擔責任,這樣就會為逃避責任而告狀。在處理這種行為時,教師應該調查事實,不能容忍他的錯誤,必須給予嚴厲的批評。

(二)減少告狀行為,培養幼兒自己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于求助類的告狀行為,我們的措施是培養幼兒自己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少直接干預和主動參與,通過間接指導讓幼兒學會解決問題。我們還可以教給幼兒當別人欺負、煩擾他們,導致他們想告狀的時候采取的措施。比如深呼吸、自己先嘗試解決 、選擇和其他小朋友玩等。

(三)克服厭煩心理,重視對告狀行為的正確誘導

教師應該認識到“告狀”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可以從幼兒的各方面了解他們。但應該記住不能由于厭煩而產生厭倦、生氣的態度,采取置之不理隨意應付的處理方式、或“各打50大板”等不負責任的行為。這將增加“告狀”的數量,也會傷害兒童心理。

(四)挖掘教育價值,通過告狀行為科學引導與教育幼兒

其實“告狀”也并非完全一無是處,它反映了幼兒對道德行為規則的認識和判斷。老師可以通過幼兒的告狀積極尋找幼兒告狀行為背后所隱藏的教育價值。例:喝牛奶時,佳佳對教師說“老師,貝貝把牛奶杯扔地上了?!苯處煂ω愗悋烂C地說:“貝貝,這樣不可以啊,太不講衛生了,趕緊撿起來扔垃圾桶?!必愗愙s緊把牛奶杯撿起來扔進了垃圾桶。以上案例是與班級常規有關的檢舉性質的告狀,在一定程度上,幼兒告狀有助于其道德責任感的形成,以上案例不僅幫助被告認識了錯誤,強化了行為規范的意識,還有助于培養幼兒關注他人、關注集體的意識。教師在處理幼兒告狀事件時要慎重對待,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及時對每天處理過的告狀事件進行思考、總結,也要抓住告狀背后的教育契機,給予幼兒及時的引導和幫助。

(五)優化過渡環節,減少自由活動中的告狀行為

從前面的數據統計中看出,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自由活動中發生告狀次數最多, 而且我們發現自由活動主要是一些活動的過渡環節。環節過渡往往存在活動設計不合理,導致出現幼兒自行玩鬧、無目的地玩玩具、無所事事等現象,從而就有了幼兒告狀行為的出現。我們可以優化過渡環節,減少幼兒自由活動中產生的告狀行為。

1.利用可利用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豐富環境,在自由活動中充分調動幼兒與環境的互動,讓過渡環節充滿樂趣。 如在小班教室周墻面布置一些聽覺類、觸摸類的玩具、材料,讓幼兒自主探究和擺弄。 讓自由活動時間在自主探索中愉快度過。

2.減少集體行動和過渡環節,減少和消除消極等待現象。過渡環節消極等待或形式乏味,而教師忙著準備下一個活動或環節,沒有跟進觀察和指導幼兒,此時幼兒常常無所事事,就互相打鬧、惹是生非而出現頻頻告狀的行為。教師應優化一日活動中的過渡環節,從而減少因無所事事而互相打鬧發生幼兒告狀行為。

3.開展各類區角游戲,讓自由活動時間更寬松和開放。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教師可以與其余自由活動相結合,體現自由活動的寬松和開放。比如在喝水環節,可以讓先喝完或在等待中的幼兒觀察一下自己飼養的動物及種植的植物,看看自己帶的植物長高了多少,有什么變化。為小烏龜換個水等。也可在生活區學習系圍巾、系鞋帶等技能。幼兒有事情可做,也就減少了招惹同伴、互相告狀的行為。

四、研究結論和結語

“告狀”并非完全是壞事,它反映了幼兒對道德行為規則的認識和判斷。教師可以通過幼兒的告狀積極尋找幼兒告狀行為背后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對成年人來說,告狀似乎是一種普通而簡單的行為,但每一種告狀背后都隱藏著許多背景和原因。我們要根據具體情況,找出原因,對癥下藥,適當地指導幼兒,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問題,學會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在教師的幫助下,他們可以學習和實踐這項技能,這將使他們學會與他人良好相處并受益終身。

(責編? 侯 芳)

參考文獻:

[1]周長秋.談老師對幼兒告狀的分析評判能力[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2]劉晶波.師幼互動行為研究——我在幼兒園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猜你喜歡
動機應對策略幼兒
幼兒美術作品選登
動機比能力重要
鍛煉動機對高校大學生體育課程參與積極性的影響
幼兒優秀作品欣賞
優秀幼兒園親子活動展
消費者購買動機分析
筑牢洪災后的輿情“堤壩”
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商業銀行的挑戰及應對策略研究
我國信用評級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兇手的動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